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来了,田间地头长满了马齿苋、荠菜、水芹菜、蕨菜等各种野菜。野菜不但味道鲜美,同时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而在有些作家的笔下,野菜更成了怀旧思乡的一种媒介物。下面我们就来赏析几篇关于野菜的美文。
叶圣陶写于1923年的《藕与莼菜》是一篇借物抒怀散文,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开篇扣题,“与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而怀念起故乡来了”,由餐桌上的藕片回忆起故乡苏州清秋卖藕的情景,担子里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滋味是“清淡的甘美的”。再由故乡的藕写到上海城里的藕,是“珍品”,“數量不多”,“善贾而沽”,“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满口含渣”。接下来,一个过渡,“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还是运用对比手法,故乡,“几乎天天吃莼菜”,“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而在上海,“难以吃到这东西”,“装瓶的西湖莼菜”。文尾作者连用5个问句,自问自答,直抒胸臆,点明是故乡的物、故乡的人引起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1924年,周作人写了一篇《故乡的野菜》,借几种野菜的描写与回味,抒发作者对故乡浓浓的思念。散文开篇:“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朝夕会面,遂成相识”,用迂回的手法传达对故乡的感受。接下来,从妻子去西单市场买菜看见有荠菜卖说开去。写荠菜,先把北京的与浙东老家的对比,说“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可以随时采食”。然后引用《西湖游览志》和顾禄的《清嘉录》点出关于荠菜风雅的传说,一曰耀目:“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二曰用途:“以厌虫蚁”“以祈清目”。最后肯定浙东的做法,“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写黄花麦果,先用一段词典式释义介绍其生态特征,“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继而用几个动词,精炼地说出黄花麦果糕的制作过程:“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接下来,引用一首儿歌“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勾画儿童的吝啬心理,从侧面赞美黄花麦果糕好吃。进而写到浙东清明扫墓用茧果作供的风俗,“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并与在日本时吃过的草饼作对比,突出儿时黄花麦果糕的香味。顺承清明扫墓,写草紫,先点出其用途,“播种田内,用做肥料”;然后写其食用方式和味道,“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继而描写其形态美,“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非常好看,间有白色的花”。最后引用日本《俳句大辞典》描写采摘紫云英的场景。通篇读来,浙东的风俗习惯,市井风情传达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汪曾祺在1992年也写过一篇同题散文《故乡的野菜》,谈故乡的五种野菜,谈故乡的风土人情。第一种写荠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家乡是可以上席的”,“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酱油醋”,“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包馄饨”。一句“没有大馄饨”,抒发对家乡小吃的眷恋和怀念;第二种介绍枸杞头,写卖“带着雨水”的枸杞头的小女孩,“声音很脆”,从而勾起对童年采摘枸杞往事的回忆;第三种描写蒌蒿,先引《大淖记事》介绍蒌蒿是水边生的植物,“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加肉炒食极清香”,并以苏东坡的诗“蒌蒿满地芦芽短”为证,别有情趣;第四种写马齿苋,“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马齿苋,晾干了,过年包包子”,“有点酸酸的味道”。还写了养鸟的拔马齿苋喂画眉的故事,饶有趣味;最后写莼菜,先引用秦观的《以莼姜法鱼槽蟹寄子瞻》诗,说明“高邮原来是有莼菜的”。接着谈起明朝散曲作家王磐的《野菜谱》和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讲述自己在国宾馆墙壁外采灰菜的故事。最后以《野菜谱》中的四首诗结尾,写家乡的的沧桑,写人民的疾苦。
(作者介绍:吴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学生)
叶圣陶写于1923年的《藕与莼菜》是一篇借物抒怀散文,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开篇扣题,“与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而怀念起故乡来了”,由餐桌上的藕片回忆起故乡苏州清秋卖藕的情景,担子里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滋味是“清淡的甘美的”。再由故乡的藕写到上海城里的藕,是“珍品”,“數量不多”,“善贾而沽”,“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满口含渣”。接下来,一个过渡,“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还是运用对比手法,故乡,“几乎天天吃莼菜”,“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而在上海,“难以吃到这东西”,“装瓶的西湖莼菜”。文尾作者连用5个问句,自问自答,直抒胸臆,点明是故乡的物、故乡的人引起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1924年,周作人写了一篇《故乡的野菜》,借几种野菜的描写与回味,抒发作者对故乡浓浓的思念。散文开篇:“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朝夕会面,遂成相识”,用迂回的手法传达对故乡的感受。接下来,从妻子去西单市场买菜看见有荠菜卖说开去。写荠菜,先把北京的与浙东老家的对比,说“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可以随时采食”。然后引用《西湖游览志》和顾禄的《清嘉录》点出关于荠菜风雅的传说,一曰耀目:“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二曰用途:“以厌虫蚁”“以祈清目”。最后肯定浙东的做法,“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写黄花麦果,先用一段词典式释义介绍其生态特征,“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继而用几个动词,精炼地说出黄花麦果糕的制作过程:“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接下来,引用一首儿歌“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勾画儿童的吝啬心理,从侧面赞美黄花麦果糕好吃。进而写到浙东清明扫墓用茧果作供的风俗,“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并与在日本时吃过的草饼作对比,突出儿时黄花麦果糕的香味。顺承清明扫墓,写草紫,先点出其用途,“播种田内,用做肥料”;然后写其食用方式和味道,“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继而描写其形态美,“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非常好看,间有白色的花”。最后引用日本《俳句大辞典》描写采摘紫云英的场景。通篇读来,浙东的风俗习惯,市井风情传达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汪曾祺在1992年也写过一篇同题散文《故乡的野菜》,谈故乡的五种野菜,谈故乡的风土人情。第一种写荠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家乡是可以上席的”,“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酱油醋”,“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包馄饨”。一句“没有大馄饨”,抒发对家乡小吃的眷恋和怀念;第二种介绍枸杞头,写卖“带着雨水”的枸杞头的小女孩,“声音很脆”,从而勾起对童年采摘枸杞往事的回忆;第三种描写蒌蒿,先引《大淖记事》介绍蒌蒿是水边生的植物,“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加肉炒食极清香”,并以苏东坡的诗“蒌蒿满地芦芽短”为证,别有情趣;第四种写马齿苋,“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马齿苋,晾干了,过年包包子”,“有点酸酸的味道”。还写了养鸟的拔马齿苋喂画眉的故事,饶有趣味;最后写莼菜,先引用秦观的《以莼姜法鱼槽蟹寄子瞻》诗,说明“高邮原来是有莼菜的”。接着谈起明朝散曲作家王磐的《野菜谱》和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讲述自己在国宾馆墙壁外采灰菜的故事。最后以《野菜谱》中的四首诗结尾,写家乡的的沧桑,写人民的疾苦。
(作者介绍:吴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