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久以来,人们普遍关注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于农村养老问题却过于忽视。基于在天津市北辰区部分农村的实地调研,提出了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个人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内在矛盾、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以及土地保障功能弱化、老年人再就业阻力大等问题,并针对问题从多主体、多角度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力求为改善农村养老现状、健全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6.049
1 問题的提出
我国目前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严峻。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波及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据调查数据显示,天津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排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截至2017年年底,天津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246.0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43%,这意味着大约每4个天津人当中,就有一位是60岁以上的老人。此外,天津还面临人口外流的困境,常住人口于2016年达到峰值1562.12万人后开始出现负增长,上述情况大大加剧了天津市的养老保障问题。由于我国存在着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将发展城市养老保障作为重点,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农村发展现状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
2 目的及意义
本文基于在天津市北辰区部分农村的实地调研,旨在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调研地乃至全国农村养老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当地政府乃至全国政策研究者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构建合理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加快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水平,探索农村养老保障的可行性路径,推进农村健康老龄化;有利于让更多人关注农村养老,营造一个更有利于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社会文化环境。
3 透过北辰区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分析在天津市北辰区部分农村的调研结果,得出目前农村养老保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3.1 自我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内在矛盾
自我养老与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地区广泛应用的两种养老方式。所谓自我养老即是指老人主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收入或是租金、利息等其他收入负担自己的养老费用;而家庭养老则是指由家属承担老人的养老费用,并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照料。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调研地普遍存在着一种自我养老与家庭养老的矛盾关系。以自我养老为主的老年人具备劳动能力,生活上基本不需要被照料,经济在无重大疾病发生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老人独立的生活模式更让子女“放心”,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子女更少看望、关心老人,甚至两者之间经济供养的联系也被切断。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老人要么在经济上无法实现自给自足,要么身体状况不佳,需要照料。尽管这类老年人得到了子女更多的关注,但他们普遍存在“给子女添麻烦”的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感低。总之,老人很难能够同时得到自我养老的价值实现效能与家庭养老的幸福感。
3.2 空巢老人面临养老困境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人口流动性加大,空巢老人总数持续增加。据2017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在数量上达到了3288万户,约占农村老年人家庭总户数的49%,这无疑给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笔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尽管大多数老人都渴望能够拥有更加亲密的家庭关系,但大多都由于子女自身的工作情况被迫选择单独居住,不单日常生活无人照拂,内心的孤独失落更是不可避免。相比于其他老人来说,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更多的生存和养老挑战,不仅包括劳动和经济负担、疾病和突发风险,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已经不单单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是亟待解决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个人、家庭、村委会、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3.3 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再就业阻力大
长久以来,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主要是依靠土地收入作为保障,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仅仅依靠土地收入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支出以及医疗支出,土地的保障功能日益弱化。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首先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一直作为农民养老最根本、最可靠的保障——耕地逐年减少。以北辰区为例,截至2010年,北辰区拥有耕地21.7万亩,人均耕地仅0.6亩,少量耕地所带来的收益难以为农民提供养老的经济保障。原因之二为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涌入城市,一部分留守老人由于身体状况难以耕种劳作。原因之三为土地经营规模小等原因导致的农业收入增长缓慢。由于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农村老年人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参与意愿增强。据此次调查数据显示,有就业意愿并且有就业行为的老年人占比52.7%,有就业意愿但没有就业行为的老人占比47.3%。通过对后者的问卷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就业信息不充分以及劳动力市场对老人的歧视是其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原因。
4 对策与建议
4.1 强化家庭养老,发展新型养老
(1)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和社会基础,仍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我国农村主要养老方式发挥作用。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首先,要在法律层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完善老年人养老权益保护的坚实屏障。其次要开展广泛的思想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尊老、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消除赡养责任中的性别区分,强调赡养老人是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共同应尽的义务。只有整个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家庭才能更好地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2)基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现实情况,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可以加以推广应用。由村委会组织成立养老互助小组,让低龄、健康老人照顾高龄、失能老人,通过“时间银行制度”实现互助养老模式的有效运行。另外,本次调研地——天津市北辰区是我国著名的农民画之乡,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也与北辰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提出了关于以农民画的培训和学习来丰富农民养老生活的建议。这种与当地特色民俗艺术相结合的养老方式不仅可以为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增添色彩,同时也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颇具推广价值。
4.2 缩小城乡差距,加强人文关怀
(1)子女外出打工是空巢老人产生的主要原因,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当地的就业吸纳能力则是减少空巢老人,进而改善其养老状况的根本对策。一方面,政府要鼓励企业在农村建厂,充分发挥其就业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农村劳动力在家乡创业,不仅有利于解决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能促进老人发挥余热,实现再就业。
(2)空巢老人,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扶助。首先在身体照料层面,村委会可以安排专人定期走访空巢老人家庭,为其提供医疗帮助。其次,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重视起来。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农村的文娱活动很少,娱乐休闲设施非常匮乏,这都导致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单调,精神生活空虚。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为农村基礎设施建设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有条件的村也应当从集体经济中抽出一部分资金来建设老年文化设施,如健身房、图书室、兴趣活动室等;相关部门也应针对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多多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可以定期举办集体活动,并鼓励空巢老人参加,帮助其过上物质生活充足、精神生活丰富的老年生活。
4.3 增加土地收益,拓宽就业渠道
(1)从古至今,土地一直是农民生存发展最基本的保障。提高土地的保障功能,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发展现代农业。一方面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此带动整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从而推广使用大型机械设备,使土地资源真正高效地利用起来,使农民充分地活跃起来。其次,当老人因无法再进行农业生产而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子女或承租人后,要充分保障老年人能够以粮食或租金等形式获得土地收益的权利。
(2)老年人寻求市场就业机会,一方面可以提升其物质生活条件,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能够充实其精神生活,提升价值感。为进一步促进老年人就业,首先,政府应当鼓励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平等开放的就业机会,并给予雇佣老年人的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或是税收优惠;其次,要建立老年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拓宽老年人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最后,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老年人在就业过程当中的合法权益。
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障一直处于中国社会保障的边缘,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能只依靠单方面的力量,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既要关注农村老人的生存问题,又要关注其心理健康;既要转变观念,又要创新机制;既要打好经济基础,又要完善上层建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农民养老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保障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潘丽君.江西省农村养老保障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邢台学院学报,2018,33(04):9-13.
[2]吴丽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4,(10):64-65.
[3]王雪娇,尹镱洁,付雪琳,刘雨晴,施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农业,2018,(13):55-56.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6.049
1 問题的提出
我国目前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严峻。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波及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据调查数据显示,天津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排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截至2017年年底,天津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246.0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43%,这意味着大约每4个天津人当中,就有一位是60岁以上的老人。此外,天津还面临人口外流的困境,常住人口于2016年达到峰值1562.12万人后开始出现负增长,上述情况大大加剧了天津市的养老保障问题。由于我国存在着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将发展城市养老保障作为重点,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农村发展现状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
2 目的及意义
本文基于在天津市北辰区部分农村的实地调研,旨在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调研地乃至全国农村养老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当地政府乃至全国政策研究者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构建合理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加快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水平,探索农村养老保障的可行性路径,推进农村健康老龄化;有利于让更多人关注农村养老,营造一个更有利于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社会文化环境。
3 透过北辰区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分析在天津市北辰区部分农村的调研结果,得出目前农村养老保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3.1 自我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内在矛盾
自我养老与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地区广泛应用的两种养老方式。所谓自我养老即是指老人主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收入或是租金、利息等其他收入负担自己的养老费用;而家庭养老则是指由家属承担老人的养老费用,并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照料。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调研地普遍存在着一种自我养老与家庭养老的矛盾关系。以自我养老为主的老年人具备劳动能力,生活上基本不需要被照料,经济在无重大疾病发生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老人独立的生活模式更让子女“放心”,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子女更少看望、关心老人,甚至两者之间经济供养的联系也被切断。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老人要么在经济上无法实现自给自足,要么身体状况不佳,需要照料。尽管这类老年人得到了子女更多的关注,但他们普遍存在“给子女添麻烦”的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感低。总之,老人很难能够同时得到自我养老的价值实现效能与家庭养老的幸福感。
3.2 空巢老人面临养老困境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人口流动性加大,空巢老人总数持续增加。据2017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在数量上达到了3288万户,约占农村老年人家庭总户数的49%,这无疑给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笔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尽管大多数老人都渴望能够拥有更加亲密的家庭关系,但大多都由于子女自身的工作情况被迫选择单独居住,不单日常生活无人照拂,内心的孤独失落更是不可避免。相比于其他老人来说,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更多的生存和养老挑战,不仅包括劳动和经济负担、疾病和突发风险,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已经不单单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是亟待解决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个人、家庭、村委会、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3.3 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再就业阻力大
长久以来,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主要是依靠土地收入作为保障,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仅仅依靠土地收入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支出以及医疗支出,土地的保障功能日益弱化。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首先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一直作为农民养老最根本、最可靠的保障——耕地逐年减少。以北辰区为例,截至2010年,北辰区拥有耕地21.7万亩,人均耕地仅0.6亩,少量耕地所带来的收益难以为农民提供养老的经济保障。原因之二为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涌入城市,一部分留守老人由于身体状况难以耕种劳作。原因之三为土地经营规模小等原因导致的农业收入增长缓慢。由于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农村老年人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参与意愿增强。据此次调查数据显示,有就业意愿并且有就业行为的老年人占比52.7%,有就业意愿但没有就业行为的老人占比47.3%。通过对后者的问卷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就业信息不充分以及劳动力市场对老人的歧视是其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原因。
4 对策与建议
4.1 强化家庭养老,发展新型养老
(1)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和社会基础,仍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我国农村主要养老方式发挥作用。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首先,要在法律层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完善老年人养老权益保护的坚实屏障。其次要开展广泛的思想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尊老、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消除赡养责任中的性别区分,强调赡养老人是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共同应尽的义务。只有整个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家庭才能更好地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2)基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现实情况,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可以加以推广应用。由村委会组织成立养老互助小组,让低龄、健康老人照顾高龄、失能老人,通过“时间银行制度”实现互助养老模式的有效运行。另外,本次调研地——天津市北辰区是我国著名的农民画之乡,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也与北辰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提出了关于以农民画的培训和学习来丰富农民养老生活的建议。这种与当地特色民俗艺术相结合的养老方式不仅可以为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增添色彩,同时也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颇具推广价值。
4.2 缩小城乡差距,加强人文关怀
(1)子女外出打工是空巢老人产生的主要原因,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当地的就业吸纳能力则是减少空巢老人,进而改善其养老状况的根本对策。一方面,政府要鼓励企业在农村建厂,充分发挥其就业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农村劳动力在家乡创业,不仅有利于解决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能促进老人发挥余热,实现再就业。
(2)空巢老人,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扶助。首先在身体照料层面,村委会可以安排专人定期走访空巢老人家庭,为其提供医疗帮助。其次,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重视起来。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农村的文娱活动很少,娱乐休闲设施非常匮乏,这都导致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单调,精神生活空虚。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为农村基礎设施建设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有条件的村也应当从集体经济中抽出一部分资金来建设老年文化设施,如健身房、图书室、兴趣活动室等;相关部门也应针对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多多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可以定期举办集体活动,并鼓励空巢老人参加,帮助其过上物质生活充足、精神生活丰富的老年生活。
4.3 增加土地收益,拓宽就业渠道
(1)从古至今,土地一直是农民生存发展最基本的保障。提高土地的保障功能,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发展现代农业。一方面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此带动整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从而推广使用大型机械设备,使土地资源真正高效地利用起来,使农民充分地活跃起来。其次,当老人因无法再进行农业生产而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子女或承租人后,要充分保障老年人能够以粮食或租金等形式获得土地收益的权利。
(2)老年人寻求市场就业机会,一方面可以提升其物质生活条件,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能够充实其精神生活,提升价值感。为进一步促进老年人就业,首先,政府应当鼓励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平等开放的就业机会,并给予雇佣老年人的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或是税收优惠;其次,要建立老年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拓宽老年人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最后,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老年人在就业过程当中的合法权益。
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障一直处于中国社会保障的边缘,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能只依靠单方面的力量,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既要关注农村老人的生存问题,又要关注其心理健康;既要转变观念,又要创新机制;既要打好经济基础,又要完善上层建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农民养老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保障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潘丽君.江西省农村养老保障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邢台学院学报,2018,33(04):9-13.
[2]吴丽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4,(10):64-65.
[3]王雪娇,尹镱洁,付雪琳,刘雨晴,施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农业,2018,(1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