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教师指导小班幼儿开展积木游戏中所存在的“投放材料时容易忽略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对幼儿搭建水平的观察不细致;教师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等问题,总结出教师在积木游戏中采用“游戏前——丰富经验,选择材料;游戏中——观察幼儿,支持探究;游戏后——归纳总结,分享快乐”的观察指导策略,提高小班幼儿的搭建水平,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个性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班幼儿;积木游戏;观察与指导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建构区的积木搭建游戏在众多的游戏类型中深受广大幼儿的喜欢。幼儿搭建积木的过程,正是他们通过思维和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分享、协商、谦让,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幼儿积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非常重要,教师应在观察、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合作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适时适当地介入指导,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当我们关注幼儿园积木游戏的现状,不难发现目前幼儿园的积木搭建游戏特别是小年龄段幼儿的积木搭建区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投放材料时容易忽略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园往往在小班初期就投放跟中大班一样的积木材料,没有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搭建水平。小班幼儿积木游戏中建构的合作性较差,好模仿,但在幼儿园的积木游戏区经常出现同一材料的数量偏少,幼儿容易因相互模仿而争抢玩具。
2、教师对幼儿搭建水平的观察不细致。如果教师观察的意识和技能不强,观察目标不明确,往往捕捉不到有教育价值的关键信息,影响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3、教师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积木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建构活动,但有的教师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幼儿答案,甚至包办建构,或是放任幼儿完全地“自由活动”,这些都会让幼儿的积木游戏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意义。
因此,如何让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及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对他们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以及材料的适宜性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适时适当地进行恰如其分地指导,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一、游戏前——丰富经验,选择材料
小班幼儿积木游戏是在认知基础上对周围环境、物体的再现和创造,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和建筑有较细致的观察和了解、有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是开展积木游戏的基础。因此在游戏前,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并适时适当适量投放游戏材料。
1、丰富经验,加深幼儿对搭建物体的认识。生活经验是幼儿积木游戏的基础,教师在确定搭建主题后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逐渐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性认知,有助于他们在游戏时突出物体的明显特征,更真实地再现周围生活的物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创造,这样才能保證幼儿在积木游戏中能“玩”起来。(1)实地参观。当搭建主题确定后,教师尽量创设机会,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积累、丰富经验。如主题搭建“美丽的公园”,教师组织孩子去观察幼儿园附近的公园,看看公园的游乐场房子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娱乐设施?公园里还有些什么?回来后还让幼儿说一说、画一画,这样他们在搭建中就比较得心应手,能大胆搭建城堡式房子、城墙、公园里的小树小花??(2)区域墙饰。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在搭建的过程中往往还需要直观形象的图片、照片等帮助,教师可以把那些建构主题中的搭建主体的整体、局部形象以照片、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区域墙上,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再现有关内容,方便幼儿观察、建构。或者再现同伴在主题搭建中的作品,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建构兴趣,还能方便幼儿互相学习。通过这些直接间接的、显性隐性的观察活动,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感性认识。使他们的头脑中储存丰富的具体形象,并在游戏过程中依靠这种印象来进行思维创造。
2、合理投放材料,提高幼儿对搭建活动的兴趣。丰富多样的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材料的投放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幼儿年龄特征、个体需要适时适当地投放。(1)符合年龄特点。提供的建构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幼儿的建构水平相匹配,才能吸引幼儿的搭建兴趣。小班初期幼儿的小肌肉发展较弱,对色彩鲜艳的物体感兴趣,可以为他们提供大中型彩色泡沫积木,更要注意为他们提供同一种类数量较多的积木,避免幼儿因相互模仿而争抢材料;小班中后期积累了一定的搭建经验,他们已不满足于相对简单的垒高、平铺,就可以逐渐给幼儿提供一些搭建更平稳的原木积木。同时还可以在建构材料中加入一些与建构主题相关的玩具,增强幼儿的建构兴趣,获得作品成就感。(2)满足个体需要。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及建构能力不同,对建构材料的需求也不同。女孩子喜歡用小块的彩色泡沫积木搭建一些小型的精致型物体,而男孩子却更喜欢用大块的原木积木搭建大型物体;有的幼儿手部精细化动作发展较好,他们更喜欢用原木的小型积木搭建一些细节化的建筑,而有的幼儿能力较弱,更追求搭建物体的色彩,因此在材料提供上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幼儿的需要,尽量做到提供不同尺寸的材料,让不同建构水平的幼儿选择使用。例如主题建构“美丽的公园”中教师提供了原木积木、彩色泡沫积木和可口可乐饮料罐。小组幼儿进区后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分工搭建,有的幼儿用原木积木搭公园里的高大建筑;有的幼儿用彩色泡沫积木搭一些小型建筑;也有的幼儿用可乐罐和彩色泡沫积木拼搭围墙??最后再合作进行简单的组合。(3)优化游戏材料。小班初期,为了给幼儿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教师在积木区为幼儿提供多种搭建玩具和辅助材料,但游戏中却发现幼儿在建构过程中总是频频更换材料,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这不得不让教师思考“建构材料是不是越多越好”“何时、如何投放材料”等问题。同时还发现当幼儿没有掌握如何使用一种建构材料时就投放过多的材料,反而会干扰幼儿的建构行为,影响其建构能力的发展。例如搭建主题“弯弯绕绕的马路”,一开始教师投入了原木积木、彩色海绵积木、饮料瓶、汽车玩具、树木成品积塑等游戏材料,幼儿进入游戏场地后,往往匆匆搭好几条大路,就开始争先恐后摆放那些辅助材料。他们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了树摆在哪里?车停在哪儿???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及时调整材料,只提供原木积木和彩色海绵积木,减少了一些饮料瓶、纸筒等辅助材料,这样幼儿又把自己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如何搭建马路上了。经过几次实践后孩子们自己发现彩色海绵积木用来搭建马路边的房子太轻了,容易引发游戏中房子倒塌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再次调整材料,提供一些小型的原木积木来搭建房子。由此可见,建构材料的投放要把握适宜的时机,要根据当前的建构主题提供相应的材料,并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为幼儿的成功建构提供“支架”。 二、游戏中——观察幼儿,支持探究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是通过观察来支持和指导幼儿的发展,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能看懂幼儿游戏行为中所蕴含的发展价值。教师在游戏中以引导者的身份介入,更多体现的是教师的隐性指导。教师通过观察和参与幼儿的游戏,发现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需要并以此为基础来建构的课程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在游戏中要善于观察儿童,分析并支持他们的游戏需求,选择适宜的指导策略,促进幼儿的发展。
1、细致观察,及时反思。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幼儿特点的活动方案,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儿童的表现及时作出调整,从而保证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观察应是有目的的观察。所谓有目的的观察,就是根据事先设定的幼儿搭建发展水平的指标,在游戏中有针对性地观察幼儿。教师可以根据搭建主题和游戏目标,在游戏前设计观察内容,游戏中采用主题跟踪观察法和目标儿童观察法,再通过观察所得分析幼儿的学习需求、个体差异、与材料的互动等问题,及时跟进指导,及时调整材料。(1)主题跟踪观察法:就是确定搭建主题后,有目的地在积木游戏区跟踪观察进区幼儿的游戏积极性、与材料的互动、与同伴的合作等表现,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需求,及时跟进指导及调整材料。(2)目标儿童观察法:就是确定目标儿童,有目的地观察目标儿童在积木游戏区中的游戏积极性、与材料的互动、与同伴的合作等表现,分析目标儿童在游戏中的需求,及时跟进指导促进个体成长。
2、合理介入,有效指导。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为什么”的思考,以理解幼儿的搭建行为,然后分析是否干预、何时干预,如何干预等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可以恰当应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发展是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相统一的结果。在游戏中,当幼儿不满足于原有水平,引起发展的内在需求,开始向更高水平挑战,而这个更高水平正是其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的介入需要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过低延误其发展,过高影响其情绪。在实际操作中,有以下几个时机。(1)存在安全隐患时——直接介入。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需要教师及时直接介入。例如个别孩子在游戏中发生争执,这时教师应及时介入。(2)主动寻求帮助时——介入共玩。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可以角色者的身份介入游戏,推进游戏的发展。此时教师介入的方式应是“引”而不是“教”。“教”是指教師直接告诉幼儿怎么做,让幼儿按照教师的具体要求去做,“引”是指教师通过提示和建议启发幼儿思考,让幼儿自己决定怎么做。教师要多“引”而少“教”。教师的介入要站在顺应幼儿游戏意愿的立场上,让幼儿愉悦地接受。(3)具备提升空间时——设疑共探。当教师发现幼儿的搭建成果逼近其“最近发展区”,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时也可以介入,这时可以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注意到“问题”,并让幼儿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向幼儿提出新的挑战,引起幼儿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推动游戏的深入发展。
三、游戏后——归纳总结,分享快乐
在游戏中,教师的指导非常关键,而游戏后的评价更是对幼儿游戏的一种间接指导。每个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参与游戏的体验不同、经验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开展游戏讲评可以成为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分享快乐的过程。
游戏经验包括积木游戏中的技能的掌握、材料的运用、游戏常规及同伴间的合作等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相结合的交流方式,让幼儿将游戏中获得的有益有效的经验相互分享碰撞,有效的评价能够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搭建经验,激励幼儿大胆创新,使幼儿获得成功感。
在评价幼儿的积木游戏时,教师必须要注意将关注点始终聚焦在游戏中的幼儿,而不是积木游戏所建构的作品上。积木游戏具有游戏的本质特征:它是幼儿自主的而不只是教师预设的活动;幼儿享受整个活动过程,而不必一定要达到怎样的结果;幼体在游戏中的表现是他们个体经验和活动水平的反映。
小班幼儿在积木游戏过程中既有建构技能的习得,又有想象创造火花的诱发;既有游戏兴趣的激发,又有自主、协商、合作性等能力的培养;既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坚持性等学习品质的锻炼,又有爱护建构材料、珍惜游戏成果的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游戏幼儿体会到了快乐、自信等积极情感。
积木游戏水平的提高是幼儿小步递进、自我发展的结果,因此积木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是一种潜效应和长效应。教师只有拥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珍视游戏所蕴含对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优秀的积极精神的独特价值,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焱主编.“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2] 华爱华主编.“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 (美)Martin,D.J 杨彩霞等译主编.“建构儿童的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4] 何艳萍主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汪荃主編.“幼儿园游戏课程模式”.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6] 张莹,华爱华撰写.“游戏时长对幼儿积木游戏行为与作品的影响”.学前教育研究,2009.2.
[7] 韩莉.“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3.9.
[8] 华爱华撰写.“教师在积木游戏中的观察与指导”.幼儿教育,2014.5.
[9]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小班幼儿;积木游戏;观察与指导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建构区的积木搭建游戏在众多的游戏类型中深受广大幼儿的喜欢。幼儿搭建积木的过程,正是他们通过思维和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分享、协商、谦让,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幼儿积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非常重要,教师应在观察、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合作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适时适当地介入指导,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当我们关注幼儿园积木游戏的现状,不难发现目前幼儿园的积木搭建游戏特别是小年龄段幼儿的积木搭建区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投放材料时容易忽略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园往往在小班初期就投放跟中大班一样的积木材料,没有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搭建水平。小班幼儿积木游戏中建构的合作性较差,好模仿,但在幼儿园的积木游戏区经常出现同一材料的数量偏少,幼儿容易因相互模仿而争抢玩具。
2、教师对幼儿搭建水平的观察不细致。如果教师观察的意识和技能不强,观察目标不明确,往往捕捉不到有教育价值的关键信息,影响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3、教师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积木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建构活动,但有的教师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幼儿答案,甚至包办建构,或是放任幼儿完全地“自由活动”,这些都会让幼儿的积木游戏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意义。
因此,如何让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及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对他们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以及材料的适宜性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适时适当地进行恰如其分地指导,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一、游戏前——丰富经验,选择材料
小班幼儿积木游戏是在认知基础上对周围环境、物体的再现和创造,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和建筑有较细致的观察和了解、有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是开展积木游戏的基础。因此在游戏前,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并适时适当适量投放游戏材料。
1、丰富经验,加深幼儿对搭建物体的认识。生活经验是幼儿积木游戏的基础,教师在确定搭建主题后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逐渐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性认知,有助于他们在游戏时突出物体的明显特征,更真实地再现周围生活的物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创造,这样才能保證幼儿在积木游戏中能“玩”起来。(1)实地参观。当搭建主题确定后,教师尽量创设机会,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积累、丰富经验。如主题搭建“美丽的公园”,教师组织孩子去观察幼儿园附近的公园,看看公园的游乐场房子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娱乐设施?公园里还有些什么?回来后还让幼儿说一说、画一画,这样他们在搭建中就比较得心应手,能大胆搭建城堡式房子、城墙、公园里的小树小花??(2)区域墙饰。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在搭建的过程中往往还需要直观形象的图片、照片等帮助,教师可以把那些建构主题中的搭建主体的整体、局部形象以照片、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区域墙上,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再现有关内容,方便幼儿观察、建构。或者再现同伴在主题搭建中的作品,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建构兴趣,还能方便幼儿互相学习。通过这些直接间接的、显性隐性的观察活动,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感性认识。使他们的头脑中储存丰富的具体形象,并在游戏过程中依靠这种印象来进行思维创造。
2、合理投放材料,提高幼儿对搭建活动的兴趣。丰富多样的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材料的投放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幼儿年龄特征、个体需要适时适当地投放。(1)符合年龄特点。提供的建构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幼儿的建构水平相匹配,才能吸引幼儿的搭建兴趣。小班初期幼儿的小肌肉发展较弱,对色彩鲜艳的物体感兴趣,可以为他们提供大中型彩色泡沫积木,更要注意为他们提供同一种类数量较多的积木,避免幼儿因相互模仿而争抢材料;小班中后期积累了一定的搭建经验,他们已不满足于相对简单的垒高、平铺,就可以逐渐给幼儿提供一些搭建更平稳的原木积木。同时还可以在建构材料中加入一些与建构主题相关的玩具,增强幼儿的建构兴趣,获得作品成就感。(2)满足个体需要。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及建构能力不同,对建构材料的需求也不同。女孩子喜歡用小块的彩色泡沫积木搭建一些小型的精致型物体,而男孩子却更喜欢用大块的原木积木搭建大型物体;有的幼儿手部精细化动作发展较好,他们更喜欢用原木的小型积木搭建一些细节化的建筑,而有的幼儿能力较弱,更追求搭建物体的色彩,因此在材料提供上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幼儿的需要,尽量做到提供不同尺寸的材料,让不同建构水平的幼儿选择使用。例如主题建构“美丽的公园”中教师提供了原木积木、彩色泡沫积木和可口可乐饮料罐。小组幼儿进区后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分工搭建,有的幼儿用原木积木搭公园里的高大建筑;有的幼儿用彩色泡沫积木搭一些小型建筑;也有的幼儿用可乐罐和彩色泡沫积木拼搭围墙??最后再合作进行简单的组合。(3)优化游戏材料。小班初期,为了给幼儿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教师在积木区为幼儿提供多种搭建玩具和辅助材料,但游戏中却发现幼儿在建构过程中总是频频更换材料,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这不得不让教师思考“建构材料是不是越多越好”“何时、如何投放材料”等问题。同时还发现当幼儿没有掌握如何使用一种建构材料时就投放过多的材料,反而会干扰幼儿的建构行为,影响其建构能力的发展。例如搭建主题“弯弯绕绕的马路”,一开始教师投入了原木积木、彩色海绵积木、饮料瓶、汽车玩具、树木成品积塑等游戏材料,幼儿进入游戏场地后,往往匆匆搭好几条大路,就开始争先恐后摆放那些辅助材料。他们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了树摆在哪里?车停在哪儿???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及时调整材料,只提供原木积木和彩色海绵积木,减少了一些饮料瓶、纸筒等辅助材料,这样幼儿又把自己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如何搭建马路上了。经过几次实践后孩子们自己发现彩色海绵积木用来搭建马路边的房子太轻了,容易引发游戏中房子倒塌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再次调整材料,提供一些小型的原木积木来搭建房子。由此可见,建构材料的投放要把握适宜的时机,要根据当前的建构主题提供相应的材料,并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为幼儿的成功建构提供“支架”。 二、游戏中——观察幼儿,支持探究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是通过观察来支持和指导幼儿的发展,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能看懂幼儿游戏行为中所蕴含的发展价值。教师在游戏中以引导者的身份介入,更多体现的是教师的隐性指导。教师通过观察和参与幼儿的游戏,发现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需要并以此为基础来建构的课程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在游戏中要善于观察儿童,分析并支持他们的游戏需求,选择适宜的指导策略,促进幼儿的发展。
1、细致观察,及时反思。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幼儿特点的活动方案,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儿童的表现及时作出调整,从而保证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观察应是有目的的观察。所谓有目的的观察,就是根据事先设定的幼儿搭建发展水平的指标,在游戏中有针对性地观察幼儿。教师可以根据搭建主题和游戏目标,在游戏前设计观察内容,游戏中采用主题跟踪观察法和目标儿童观察法,再通过观察所得分析幼儿的学习需求、个体差异、与材料的互动等问题,及时跟进指导,及时调整材料。(1)主题跟踪观察法:就是确定搭建主题后,有目的地在积木游戏区跟踪观察进区幼儿的游戏积极性、与材料的互动、与同伴的合作等表现,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需求,及时跟进指导及调整材料。(2)目标儿童观察法:就是确定目标儿童,有目的地观察目标儿童在积木游戏区中的游戏积极性、与材料的互动、与同伴的合作等表现,分析目标儿童在游戏中的需求,及时跟进指导促进个体成长。
2、合理介入,有效指导。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为什么”的思考,以理解幼儿的搭建行为,然后分析是否干预、何时干预,如何干预等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可以恰当应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发展是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相统一的结果。在游戏中,当幼儿不满足于原有水平,引起发展的内在需求,开始向更高水平挑战,而这个更高水平正是其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的介入需要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过低延误其发展,过高影响其情绪。在实际操作中,有以下几个时机。(1)存在安全隐患时——直接介入。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需要教师及时直接介入。例如个别孩子在游戏中发生争执,这时教师应及时介入。(2)主动寻求帮助时——介入共玩。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可以角色者的身份介入游戏,推进游戏的发展。此时教师介入的方式应是“引”而不是“教”。“教”是指教師直接告诉幼儿怎么做,让幼儿按照教师的具体要求去做,“引”是指教师通过提示和建议启发幼儿思考,让幼儿自己决定怎么做。教师要多“引”而少“教”。教师的介入要站在顺应幼儿游戏意愿的立场上,让幼儿愉悦地接受。(3)具备提升空间时——设疑共探。当教师发现幼儿的搭建成果逼近其“最近发展区”,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时也可以介入,这时可以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注意到“问题”,并让幼儿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向幼儿提出新的挑战,引起幼儿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推动游戏的深入发展。
三、游戏后——归纳总结,分享快乐
在游戏中,教师的指导非常关键,而游戏后的评价更是对幼儿游戏的一种间接指导。每个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参与游戏的体验不同、经验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开展游戏讲评可以成为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分享快乐的过程。
游戏经验包括积木游戏中的技能的掌握、材料的运用、游戏常规及同伴间的合作等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相结合的交流方式,让幼儿将游戏中获得的有益有效的经验相互分享碰撞,有效的评价能够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搭建经验,激励幼儿大胆创新,使幼儿获得成功感。
在评价幼儿的积木游戏时,教师必须要注意将关注点始终聚焦在游戏中的幼儿,而不是积木游戏所建构的作品上。积木游戏具有游戏的本质特征:它是幼儿自主的而不只是教师预设的活动;幼儿享受整个活动过程,而不必一定要达到怎样的结果;幼体在游戏中的表现是他们个体经验和活动水平的反映。
小班幼儿在积木游戏过程中既有建构技能的习得,又有想象创造火花的诱发;既有游戏兴趣的激发,又有自主、协商、合作性等能力的培养;既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坚持性等学习品质的锻炼,又有爱护建构材料、珍惜游戏成果的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游戏幼儿体会到了快乐、自信等积极情感。
积木游戏水平的提高是幼儿小步递进、自我发展的结果,因此积木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是一种潜效应和长效应。教师只有拥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珍视游戏所蕴含对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优秀的积极精神的独特价值,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焱主编.“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2] 华爱华主编.“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 (美)Martin,D.J 杨彩霞等译主编.“建构儿童的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4] 何艳萍主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汪荃主編.“幼儿园游戏课程模式”.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6] 张莹,华爱华撰写.“游戏时长对幼儿积木游戏行为与作品的影响”.学前教育研究,2009.2.
[7] 韩莉.“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3.9.
[8] 华爱华撰写.“教师在积木游戏中的观察与指导”.幼儿教育,2014.5.
[9]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