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fly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很多语文教师都认为作文教学是本难念的经。那么作文教学究竟难在哪里?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本人结合近年来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总结的方法谈谈。
  一、写作文,自主意识是关键
  好的文章通常都不是在被动状态下写成的,培养学生自主写作的意识应该是教师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该从加强日常作文教学和寻找作文教学契机两方面着手。加强日常作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进行量的积累。而寻找教学契机则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寻找质变的机会,一旦找到了这样的机会,对于学生自主作文意识的形成作用是非常大的。
  我在教五年级学生写作时,发现学生在低年级养成了老师不布置不动笔写的习惯。我觉得需要寻找一个机会去改变这种情况。参加学校体育运动会时,我们班付出了许多努力,成绩却不理想。运动会结束后很多同学都责怪运动员们水平不行。运动员们非常委屈,可他们是少数,发出的声音不易得到重视,于是他们来找我倾诉。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创设了一个作文情境:首先,在语文课上我让几个运动员向全体同学说说自己在训练过程中的付出,以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批评是片面的,而后我给学生时间来反思,包括对人对事的态度等。待思考成熟之后,我让他们试着把感受写出来。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指导,大部分学生的作文自然就饱含感情了。反思这一作文教学过程,我认为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只要教师找到恰当的时机来激发,他们的自主写作意识就会自然流露。
  二、写作文,真情实感是内力
  好文章的感染力不是体现在华丽的词藻上,而是体现在文句的真情实感中,只有真实的感情才具有冲击人心的力量。日常的作文课带有过多的任务性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因而学生的作文也就如同白开水一样,饮之无味。
  那么,真情实感从哪里而来呢?毕竟学生(包括教师)的日常生活还是以平淡为主的,不可能天天充满激情。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是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对人和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因此,我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每周写一篇作文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求学生只要在一定周期(如两周或一个月)内能够写出一篇作文,就可以交给我。在这种相对自由的时间要求下,学生在对生活中某一事物有了感触之后,在自主意识的驱动之下,就愿意动笔写作文了。
  这样一来,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能够收到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不过分集中也使我的批改能更细致些。这些作文来自于学生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写作距离事情发生的时间不长,更容易写得真实生动,很多细节都能精确地描述出来。这其中我能看到为了某事跟爸爸妈妈吵嘴后向父母道歉的,某位亲人去世之后回忆亲人对自己的爱护的,付出了努力之后终于做成某事(如扎的风筝飞上了天)的……
  我认为,教师只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让他们养成多观察生活、多感受生活的习惯,就可以让学生将真情实感带到作文当中。当然,这里有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学生因为信任老师可能会将一些隐秘的感情或心理活动向老师诉说,老师千万不能当作范文向其他同学宣读。
  三、写作文,日积月累是保证
  当学生有了自主的写作意识和丰富的感受,他们就会有一种倾诉的愿望,而倾诉的方式之一就是写。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学生说:“我也想写,但我不知道用什么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是表达的问题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在细微之处做日积月累的努力。如让学生通过“采蜜本”之类的册子,来记录平常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应当说这样的策略是有效的,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仅仅是文字上的摘录还是不够的,因为不少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没有用对地方。这就说明学生在摘录时还缺少一个具体理解的过程。因此,我跟进了一个措施,就是定期让学生交流“所采之蜜”,通过相对深入的解读,让学生领略优美词句的含义。这一措施非常必要,学生在说某一词句的“好”时,总会通过举例子等方法来进行理解,这样一方面能够加强其对词句的理解运用,另一方面也能使其及时发现自己理解的不足,进行改正。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请注意我们在理解的时候,不要忘记“丰富”的含义不仅在于量多,而且在于质高。
  如果我们把作文水平的提高比作登山,那只有让学生具备了自主写作的意识,文章中充盈着真情实感,且不断地日积月累,他们才有可能以凌绝顶的心态而览众山。
  (责 编 莫 荻)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一、感知古诗文,积淀文化底蕴  1.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之一。可诵读的经典内容很多,我们根据学情,要求七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和《国学经典诵读》。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也是接受
所谓倾听,就是认真地听、细心地听.它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礼貌、一种素养.然而,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中低段学生而言,倾听并非易事.这是由于小学生生性活泼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职务)”的要求,以及全国一些地方陆续开展的相关试点工作,使“正高级教师”职称(职务)的评聘条件再次成为广大教师和有关方面关注的热点。中小学教师到底该不该开展教育科研、要不要发表学术论文,一时间成了各方争论的问题。  一、教育科研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真金”  中小学正高级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诵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应该是诗歌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生诵读诗歌,正是通过对诗人瞬间情绪的把握,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或体验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基于此,我认为诵读应该是诗歌教学最好的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等古句,
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校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始终把“科普校园”作为学校特色之一,把科普教育与教学工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一、加强领导与管理,营造科普文化氛围  加强领导。开展科普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最直接的途径,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科普活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班子
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要求,我和同事们一直在尝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平时有关小组合作的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有以下方法。  一、科学分组  合作学习前要先进行科学分组,同时要合理分工,小组成员共同配合。我平时在班上会将学生按照成绩由高到低进行ABC分级,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一名A级学生、两名B级学生、一名C级学生组成,就是说,小组是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素质、性
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断裂和失承。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家庭问题造成的,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先得“吃药”。因此,中国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社会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更是每个家庭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妈妈,我没有能力!我没有能力!”这是北大研究生柳剑锋离校出走前在电话里向母亲说的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