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缅甸古代壁画不仅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也有与之不可分割并成就其丰富艺术价值的文化色彩,包含了缅甸人的审美情趣和民俗心理。其内容、表现形式凸显了缅甸主要受印度文化影响的本土文化特点,对缅甸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对当地向善的民风民俗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缅甸;古代壁畫;本土文化;佛教
一、缅甸古代壁画的发展概况
缅甸壁画的发展在早期从形式到内容都深受印度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蒲甘王朝时期是缅甸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绘画当然也不例外,有了长足的发展。蒲甘佛教进入全盛时期之时,缅甸的绘画艺术也进入了鼎盛期,建造了大量的大小佛塔、寺院、禅堂、洞窟等;造好后在寺庙佛塔的入口处、佛堂、走廊等的墙壁上描绘大量壁画。蒲甘初期的壁画题材以佛本生故事为主,人物形象和佛教图像均有印度风格。12、13世纪,寺庙佛塔里的壁画无论在构图上还是色彩上都开始明显地表现出缅甸民族绘画艺术的特征。壁画作为宣传佛教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缅甸得到广泛的传播,为佛教壁画的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蒲甘王朝瓦解之后的200余年间,不论是彬牙王朝还是阿瓦王朝,都重视发扬佛教,事实上也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到了阿瓦王朝时期,宫殿壁画艺术建树非凡。东吁王朝时期,佛教得到继续发展。贡榜王朝时期,佛教继续盛行,并陆续有缅甸文的经典翻译。此外,为了鼓励宗教的发展,兴修大量佛寺,并且邀请技艺高超的专业画工绘制壁画。也就是说14世纪以后,壁画有了进一步发展,制作更加精美,题材更为广泛。除了佛教内容外,还有描绘当时宫廷和世俗生活的画面,不仅应用了佛教建筑,也应用于宫殿建筑的装饰。
二、缅甸古代壁画的内容特点
(一)人民生活题材
蒲甘时期起就已经有与社会、经济、宫廷礼仪以及艺术相关的壁画了。有描写蒲甘王朝前期打猎的情景:士兵正在射击鸟兽,士兵把所获鸟兽进献给军官,军官站起来,接过进献的鸟兽。描写国王出巡的场景:划船的女子体态轻盈,曲线优美,画面生活气息浓郁。贡榜时期的壁画如同阿瓦时期,所见并不多,修造的佛寺也没有蒲甘时期多。贡榜时期壁画绘画虽少,但壁画的题材更加广泛多样,世俗生活气息更为浓厚,不局限于宫廷场景图。佛像、拜佛者、持斋受戒者乘牛车、马车、船出行,村庄里儿童聚在一起玩耍,善男信女们向僧人布施斋饭,捕捉、驯化野象,举办婚礼等场景图都有。描绘佛塔里的菩提树、亭子、马车、水井、香蕉树以及拜佛者等,形象逼真,场面非常热闹。暂且将牛搁在一边,汲水的,舂米的,煮饭的,为布施盛会做准备的,在摆着竹器的大圆盘饭桌旁吃饭的,来礼佛聚餐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场景被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这些壁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画工精细,突出表现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异彩纷呈。虽然描绘的是现实生活的场景,但主要是关于上座部佛教教诲的形成等内容,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宣传佛教文化,渲染敬慕端庄、安详自得而又丰富多彩的古代佛教气氛。少数民族相关的壁画在贡榜王朝时期也有所体现。掸族商人扎营居住的场景,用牛驮着驮篮来拜佛的掸族人的穿着打扮从这些壁画中也可得知。
(二)南传佛教题材
缅甸壁画绘画艺术依托于宗教迅速发展。蒲甘时期的壁画以寺庙壁画为主,从内容上看,多与佛教有关,佛陀传和佛本生故事最多。蒲甘时期,传播的宗教是阿奴律陀从直通恭迎来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本生故事绘画非常盛行,几乎每个洞窟、寺庙、殿堂里都绘有佛本生故事。缅甸作家佐基在《蒲甘王朝时期绘画艺术》里描述道:“蒲甘时期的画家遵照佛教虔诚的善男信女们的意愿,在新建好的佛塔寺庙里描绘上佛陀传的故事、喜欢的佛本生故事情节等。”贡榜王朝时期,道基佛塔里的壁画除了有佛像、寺庙像外,还有礼佛节的场面图。
(三)其他题材
阿奴律陀统一缅甸之后,为满足其政治上的需要,将当时活动在缅甸各地的各种宗教和不同的佛教教派统一起来。因此蒲甘王朝初期的宗教壁画除了大多数为佛教壁画外,也有阿利僧派相关的佛像,当时也有信奉婆罗门教的,所以在一些佛塔里也能看到印度神像、印度教经典为内容的壁画。此外,蒲甘时期信奉的宗教还有更早时传播而来的大乘教派,也能见到大乘教派绘画与南部佛陀传绘画混杂的情况。江喜陀时期盛行北传佛教相关的绘画。在蒲甘佛塔里能看到一些关于信奉大乘佛教的未来佛护世主的绘画,也有描述铁围山和须弥山的。随着壁画的进一步发展,所涉及的内容和题材愈加丰富和广泛,吹奏演唱画、动植物画、花纹图案等都有。
三、缅甸古代壁画的绘画特点
缅甸的绘画源于印度。蒲甘王朝时期到贡榜王朝时期,缅甸的绘画艺术都与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绘画艺术有关。例如,盘龙佛里与佛陀传相关的壁画:一位神向佛主请求宣讲《吉祥经》的情景,与印度的阿旃陀绘画风格接近。在画法上,自蒲甘王朝以来的缅甸古代壁画绘画一直采用以单线描为主的素描造型并设色填彩。构图丰满完整,线条单纯明快,勾描或精致细腻,或简约粗略,动静结合,写意传神。画面以二维空间的平面感来达到装饰效果。在色彩的运用上,蒲甘王朝初期壁画绘制的情节里使用棕色、深米黄色和浅米黄色来表现平静。从蒲甘王朝晚期至贡榜王朝前期一直沿用红、黑、绿、黄、白,黑、红两种基本色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完全没见到蓝色。南达曼耶寺里佛陀出世图使用了大量的白色,整个画面艳丽明亮。贡榜王朝后期的壁画增加了紫、蓝、蓝色。图画均以墨线勾描,人物口唇、两腮、鼻梁施以朱红,面部和皮肤施以浅黄或白色,服饰及其他图案多为红、绿两色,少部分为黄色。贡榜王朝敏东王时期,缅甸的壁画吸收了西方的油画艺术,出现了油画作品。
四、缅甸古代壁画的文化特点
(一)融合印度文化艺术
缅甸的壁画最早是从印度传播而来的。印度传播而来的印度古代壁画技术对缅甸壁画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缅甸壁画中很自然地包含印度文化的原始内容。古印度文化中婆罗门教有对宇宙生命的崇拜精神,在艺术作品中注重在感性平面中表达强烈的对比效果。古印度原始宗教文化中,以“梵”为世界主体,“小我”的发展就是领悟“梵”的境界,到达与“梵”同一,突出“梵”的“大我”精神,因此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出主次分明、人物依主次设计大小的特点。 《海神女救海里的王子》壁画中,海神女面部表情宁静、悲悯而温柔,她的怀里有一位弱小的王子。海神女体型庞大,以此突出其慈悲之怀。 根据佛经故事的叙述结构,印度壁画在空间表现上采用时间发展顺序来编排画面内容,以揭示佛法中的因果缘起。随着印度佛教在缅甸的传播,这种手法在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事跡、前生故事的缅甸壁画中被广泛运用,如《威丹德耶佛本生》壁画中采用连续叙事性排列的方式叙述故事情节。
(二)体现缅甸传统文化
艺术风貌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文化为背景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又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作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随着佛教在缅甸的传播发展,在长期表现缅甸民族、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缅甸民族审美的艺术形式。缅甸的壁画虽然汲取了印度传统绘画手法,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结合缅甸的本土文化习俗进行取舍,如缅甸壁画中妇女腰部的配饰与印度妇女一样,但是图里描绘的人的面孔都是缅甸的。蒲甘王朝后期开始,所描绘的《佛陀传》里的人物相貌与缅甸人越来越相似。在缅甸的壁画中,佛主成佛前与其他人在肖像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伞是代表其身份的特征。在人物外形绘画上少见印度绘画中穿着薄薄的衣服、臀部宽大、胸部丰满的形象,缅甸的壁画注重协调匀称,讲究身段的匀称、形象的逼真,这与其保守的文化习俗有一定关系。
此外,缅甸传统神灵崇拜的民间信仰与世俗社会的审美情感对壁画艺术产生了强大的渗透力,体现在壁画绘画艺术作品中就是既有对佛教的虔诚信仰,追求远离世俗的解脱,又有对世俗情感的直白描绘。缅甸文化中有“九味”,即热爱、喜悦、悲悯、厌恶、暴戾、恐惧、英勇、惊奇、宁和。这种审美情感在绘画创作中,对色彩的运用也突出了这“九味”审美情感。《佛陀从忉利天下凡》壁画中,画面中色彩的运用体现出佛教文化中的“四梵”,即慈悲喜舍的情感,既虔诚于佛教的离世又眷恋世俗,既追求解脱又执着人生的审美情感。表现在缅甸传统艺术中,则是运用丰富的艺术语言表现宗教情感中的“悲悯味”“宁和味”与世俗情感中的“热爱味”和“喜悦味”。这两种艺术语言在强烈的冲突中达到画面的和谐。缅甸大作家佐基在1952年出版的《留连忘返》杂志中说:“虽然蒲甘王朝时期君王重视对佛教教诲的宣讲传播,但是高深的佛教教义深入众人心里并不容易。佛像、《本生经》故事、经变故事等内容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观赏产生崇敬、惊叹、害怕、忧伤、怜悯、愉悦之情,以此领悟佛教教义,深入人心。”
五、结语
缅甸古代壁画内容和题材丰富多样,风格独特,有着强烈的时代文化特点,体现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不仅具有教化思想的说教作用,也在劝化缅甸人民积德行善、济世救人、淳化民风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缅甸古代壁画在人物造型、动态、画面的构图、色彩处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艺术水平反映了艺术家们高超的创造力、想象力与表现力,以其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在缅甸的文明史上占据相应的位置,为缅甸古代宗教、美术及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钟智翔,尹湘玲.缅甸文化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2]拉丁吞.缅甸绘画发展[M].缅甸:中央出版社,2004.
[3]缅甸联邦文化部考古研究分院.传统缅甸绘画[M].缅甸:联邦文化部考古研究分院,1959.
[4]敏乃.传统缅甸绘画的特点[J].锐达礼杂志,1976(195).
作者单位:
红河学院国际学院
关键词:缅甸;古代壁畫;本土文化;佛教
一、缅甸古代壁画的发展概况
缅甸壁画的发展在早期从形式到内容都深受印度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蒲甘王朝时期是缅甸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绘画当然也不例外,有了长足的发展。蒲甘佛教进入全盛时期之时,缅甸的绘画艺术也进入了鼎盛期,建造了大量的大小佛塔、寺院、禅堂、洞窟等;造好后在寺庙佛塔的入口处、佛堂、走廊等的墙壁上描绘大量壁画。蒲甘初期的壁画题材以佛本生故事为主,人物形象和佛教图像均有印度风格。12、13世纪,寺庙佛塔里的壁画无论在构图上还是色彩上都开始明显地表现出缅甸民族绘画艺术的特征。壁画作为宣传佛教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缅甸得到广泛的传播,为佛教壁画的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蒲甘王朝瓦解之后的200余年间,不论是彬牙王朝还是阿瓦王朝,都重视发扬佛教,事实上也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到了阿瓦王朝时期,宫殿壁画艺术建树非凡。东吁王朝时期,佛教得到继续发展。贡榜王朝时期,佛教继续盛行,并陆续有缅甸文的经典翻译。此外,为了鼓励宗教的发展,兴修大量佛寺,并且邀请技艺高超的专业画工绘制壁画。也就是说14世纪以后,壁画有了进一步发展,制作更加精美,题材更为广泛。除了佛教内容外,还有描绘当时宫廷和世俗生活的画面,不仅应用了佛教建筑,也应用于宫殿建筑的装饰。
二、缅甸古代壁画的内容特点
(一)人民生活题材
蒲甘时期起就已经有与社会、经济、宫廷礼仪以及艺术相关的壁画了。有描写蒲甘王朝前期打猎的情景:士兵正在射击鸟兽,士兵把所获鸟兽进献给军官,军官站起来,接过进献的鸟兽。描写国王出巡的场景:划船的女子体态轻盈,曲线优美,画面生活气息浓郁。贡榜时期的壁画如同阿瓦时期,所见并不多,修造的佛寺也没有蒲甘时期多。贡榜时期壁画绘画虽少,但壁画的题材更加广泛多样,世俗生活气息更为浓厚,不局限于宫廷场景图。佛像、拜佛者、持斋受戒者乘牛车、马车、船出行,村庄里儿童聚在一起玩耍,善男信女们向僧人布施斋饭,捕捉、驯化野象,举办婚礼等场景图都有。描绘佛塔里的菩提树、亭子、马车、水井、香蕉树以及拜佛者等,形象逼真,场面非常热闹。暂且将牛搁在一边,汲水的,舂米的,煮饭的,为布施盛会做准备的,在摆着竹器的大圆盘饭桌旁吃饭的,来礼佛聚餐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场景被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这些壁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画工精细,突出表现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异彩纷呈。虽然描绘的是现实生活的场景,但主要是关于上座部佛教教诲的形成等内容,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宣传佛教文化,渲染敬慕端庄、安详自得而又丰富多彩的古代佛教气氛。少数民族相关的壁画在贡榜王朝时期也有所体现。掸族商人扎营居住的场景,用牛驮着驮篮来拜佛的掸族人的穿着打扮从这些壁画中也可得知。
(二)南传佛教题材
缅甸壁画绘画艺术依托于宗教迅速发展。蒲甘时期的壁画以寺庙壁画为主,从内容上看,多与佛教有关,佛陀传和佛本生故事最多。蒲甘时期,传播的宗教是阿奴律陀从直通恭迎来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本生故事绘画非常盛行,几乎每个洞窟、寺庙、殿堂里都绘有佛本生故事。缅甸作家佐基在《蒲甘王朝时期绘画艺术》里描述道:“蒲甘时期的画家遵照佛教虔诚的善男信女们的意愿,在新建好的佛塔寺庙里描绘上佛陀传的故事、喜欢的佛本生故事情节等。”贡榜王朝时期,道基佛塔里的壁画除了有佛像、寺庙像外,还有礼佛节的场面图。
(三)其他题材
阿奴律陀统一缅甸之后,为满足其政治上的需要,将当时活动在缅甸各地的各种宗教和不同的佛教教派统一起来。因此蒲甘王朝初期的宗教壁画除了大多数为佛教壁画外,也有阿利僧派相关的佛像,当时也有信奉婆罗门教的,所以在一些佛塔里也能看到印度神像、印度教经典为内容的壁画。此外,蒲甘时期信奉的宗教还有更早时传播而来的大乘教派,也能见到大乘教派绘画与南部佛陀传绘画混杂的情况。江喜陀时期盛行北传佛教相关的绘画。在蒲甘佛塔里能看到一些关于信奉大乘佛教的未来佛护世主的绘画,也有描述铁围山和须弥山的。随着壁画的进一步发展,所涉及的内容和题材愈加丰富和广泛,吹奏演唱画、动植物画、花纹图案等都有。
三、缅甸古代壁画的绘画特点
缅甸的绘画源于印度。蒲甘王朝时期到贡榜王朝时期,缅甸的绘画艺术都与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绘画艺术有关。例如,盘龙佛里与佛陀传相关的壁画:一位神向佛主请求宣讲《吉祥经》的情景,与印度的阿旃陀绘画风格接近。在画法上,自蒲甘王朝以来的缅甸古代壁画绘画一直采用以单线描为主的素描造型并设色填彩。构图丰满完整,线条单纯明快,勾描或精致细腻,或简约粗略,动静结合,写意传神。画面以二维空间的平面感来达到装饰效果。在色彩的运用上,蒲甘王朝初期壁画绘制的情节里使用棕色、深米黄色和浅米黄色来表现平静。从蒲甘王朝晚期至贡榜王朝前期一直沿用红、黑、绿、黄、白,黑、红两种基本色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完全没见到蓝色。南达曼耶寺里佛陀出世图使用了大量的白色,整个画面艳丽明亮。贡榜王朝后期的壁画增加了紫、蓝、蓝色。图画均以墨线勾描,人物口唇、两腮、鼻梁施以朱红,面部和皮肤施以浅黄或白色,服饰及其他图案多为红、绿两色,少部分为黄色。贡榜王朝敏东王时期,缅甸的壁画吸收了西方的油画艺术,出现了油画作品。
四、缅甸古代壁画的文化特点
(一)融合印度文化艺术
缅甸的壁画最早是从印度传播而来的。印度传播而来的印度古代壁画技术对缅甸壁画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缅甸壁画中很自然地包含印度文化的原始内容。古印度文化中婆罗门教有对宇宙生命的崇拜精神,在艺术作品中注重在感性平面中表达强烈的对比效果。古印度原始宗教文化中,以“梵”为世界主体,“小我”的发展就是领悟“梵”的境界,到达与“梵”同一,突出“梵”的“大我”精神,因此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出主次分明、人物依主次设计大小的特点。 《海神女救海里的王子》壁画中,海神女面部表情宁静、悲悯而温柔,她的怀里有一位弱小的王子。海神女体型庞大,以此突出其慈悲之怀。 根据佛经故事的叙述结构,印度壁画在空间表现上采用时间发展顺序来编排画面内容,以揭示佛法中的因果缘起。随着印度佛教在缅甸的传播,这种手法在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事跡、前生故事的缅甸壁画中被广泛运用,如《威丹德耶佛本生》壁画中采用连续叙事性排列的方式叙述故事情节。
(二)体现缅甸传统文化
艺术风貌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文化为背景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又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作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随着佛教在缅甸的传播发展,在长期表现缅甸民族、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缅甸民族审美的艺术形式。缅甸的壁画虽然汲取了印度传统绘画手法,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结合缅甸的本土文化习俗进行取舍,如缅甸壁画中妇女腰部的配饰与印度妇女一样,但是图里描绘的人的面孔都是缅甸的。蒲甘王朝后期开始,所描绘的《佛陀传》里的人物相貌与缅甸人越来越相似。在缅甸的壁画中,佛主成佛前与其他人在肖像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伞是代表其身份的特征。在人物外形绘画上少见印度绘画中穿着薄薄的衣服、臀部宽大、胸部丰满的形象,缅甸的壁画注重协调匀称,讲究身段的匀称、形象的逼真,这与其保守的文化习俗有一定关系。
此外,缅甸传统神灵崇拜的民间信仰与世俗社会的审美情感对壁画艺术产生了强大的渗透力,体现在壁画绘画艺术作品中就是既有对佛教的虔诚信仰,追求远离世俗的解脱,又有对世俗情感的直白描绘。缅甸文化中有“九味”,即热爱、喜悦、悲悯、厌恶、暴戾、恐惧、英勇、惊奇、宁和。这种审美情感在绘画创作中,对色彩的运用也突出了这“九味”审美情感。《佛陀从忉利天下凡》壁画中,画面中色彩的运用体现出佛教文化中的“四梵”,即慈悲喜舍的情感,既虔诚于佛教的离世又眷恋世俗,既追求解脱又执着人生的审美情感。表现在缅甸传统艺术中,则是运用丰富的艺术语言表现宗教情感中的“悲悯味”“宁和味”与世俗情感中的“热爱味”和“喜悦味”。这两种艺术语言在强烈的冲突中达到画面的和谐。缅甸大作家佐基在1952年出版的《留连忘返》杂志中说:“虽然蒲甘王朝时期君王重视对佛教教诲的宣讲传播,但是高深的佛教教义深入众人心里并不容易。佛像、《本生经》故事、经变故事等内容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观赏产生崇敬、惊叹、害怕、忧伤、怜悯、愉悦之情,以此领悟佛教教义,深入人心。”
五、结语
缅甸古代壁画内容和题材丰富多样,风格独特,有着强烈的时代文化特点,体现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不仅具有教化思想的说教作用,也在劝化缅甸人民积德行善、济世救人、淳化民风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缅甸古代壁画在人物造型、动态、画面的构图、色彩处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艺术水平反映了艺术家们高超的创造力、想象力与表现力,以其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在缅甸的文明史上占据相应的位置,为缅甸古代宗教、美术及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钟智翔,尹湘玲.缅甸文化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2]拉丁吞.缅甸绘画发展[M].缅甸:中央出版社,2004.
[3]缅甸联邦文化部考古研究分院.传统缅甸绘画[M].缅甸:联邦文化部考古研究分院,1959.
[4]敏乃.传统缅甸绘画的特点[J].锐达礼杂志,1976(195).
作者单位:
红河学院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