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服务业主导的发展阶段,服务业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超过60%,大力发展服务业成为全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共同抓手。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今年4月,宁波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实施“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全面吹响了服务业倍增发展的号角。
行稳致远服务业成为宁波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服务业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是衡量经济发展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比较优势逐步变为比较劣势,传统工业化已经不能带来经济再次高速增长,只有靠经济服务化才能驱动经济的“二次增长”。在产业服务化、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下,服务业将成为主导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由工业转向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服务业作为高增长性和最具潜力的产业,其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方针。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宁波服务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取得新突破。一是规模总量不断提升。2019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79.9亿元,同比增长7.6%,占GDP比重为49.1%,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构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三成和六成。现代金融、总部经济、智能物流、工业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来,宁波科技创新产业异军突起,同比增速将近30%,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三是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宁波成功入选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在去年19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综合评估中名列第六位。四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宁波为提升服务业发展营商环境做了大量努力。比如: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建立服务业重点领域产业扶持政策,对服务业重大项目招引实行“一企一策”;制定实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服务业“21条”、促进消费回补的《宁波市提信心促消费十项行动》等系列政策举措;实施“泛3315”人才计划,加强服务业人才引育力度等。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报告,2019年宁波营商环境企业家满意度居全国前三。
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中期评估结果显示:从各项指标和排名看,宁波在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打造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表现突出,港口物流、对外贸易等服务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宁波服务业发展规模和能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服务业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福祉增进,影响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城市竞争力提升。与其他城市相比,宁波服务业缺乏优势领域,且与上海和杭州等周边城市存在虹吸效应。
扬长补短布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棋
2019年,宁波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从第15位上升到第12位,服务业是其中的“第一功臣”,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2%,占GDP的比重为49.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今年,《行动方案》正式出台,将做强宁波服务业的“硬核”力量。何谓“3433”?第一个“3”指的是做强现代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三大5万亿级产业,“4”是指做优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科技及软件信息、商务服务等四大5千亿级产业,第二个“3”是做精餐饮服务、健康养老、房地产租赁和物业服务等三大5百亿级产业,最后一个“3”是做深运动健身、高端培训、家庭服务等三个细分产业。
港口是宁波最大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优势。2019年,宁波舟山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1.19亿吨,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年货物吞吐量超11亿吨的超级大港,并连续11年位居全球港口第一。同时,宁波舟山港全年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2753万标准箱,排名蝉联全球第三。作为工业强市,宁波积极部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和“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力图打造“先进制造业+外贸”双翼齐飞的发展格局。近年来,宁波还抢抓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机遇,在金融、保险领域大胆改革创新服务机制,走在全国前列。
可以说,做强现代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三大5万亿级产业,就是扬优势,将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长三角南翼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市商品销售总额超过5万亿元,物流业营业收入超过5万亿元,金融业总资产达到6万亿元”。
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科技及软件信息、商务服务等四大产业是宁波服务业的短板,《宁波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八大领域补短板工作清单》中也提到,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信息、科技等新兴服务业还需要加大培育发展力度。
2019年,宁波实现旅游总收入23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宁波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32处,但宁波旅游业没有很强的特色,缺乏差异性,导致景区吸引力较弱。而宁波信息技术服务业起步晚、基础弱,2019年上半年,宁波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收入373亿元,该产业仅占全省的13%。宁波拥有国家级科创平台共21家,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上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科技创新平台的缺失制约了宁波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对此,宁波将拉长短板,充分挖掘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科技及软件信息、商务服务等四大产业的潜力,推动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性休闲旅游目的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软件名城’,文化创意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旅游总收入力争达到5000亿元,科技及软件信息服务业以及人力资源和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4500亿元”。
同样,餐饮服务、健康养老、房地产租赁和物业服务等产业也是宁波服务业需要发力的领域。据Wind数据,截至4月3日收盘,长三角三省一市共计拥有A股上市公司1355家。从这些上市公司行业分布看,上海、杭州的上市公司中,金融、信息软件以及房地产等服务业行业优势突出,而这些服务业行业恰恰是宁波的短板。同时,宁波还有一块重要的领域没有发力——医疗健康产业。为此,宁波在《关于抢抓机遇加快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要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以此作为对“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补充。针对这些短板,《行动方案》提出,“做精餐饮服务、健康养老、房地产租赁和物业服务等三大5百亿级产业。到2025年,餐饮、健康养老以及房地产租赁和物业服务营业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
另外,根据《行动方案》,宁波还将做深运动健身、高端培训、家庭服务等三个细分产业,基本建成国家体育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示范城市,基本进入国家家庭服务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列。
多领域发力确保未来实现服务业倍增计划
如何确保未来六年实现服务业倍增?《行动方案》提出,实施产业空间优化、总部经济集聚、功能平台构建、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品牌塑造、产业融合推进、产业数字化赋能、品质消费提升等八大专项行动。
一幢楼宇胜过一条街,说的是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在资源集聚、单位产出方面的优势。高端服务业平台往往资本、智力更密集,单位产出也更高。以位于鄞州区的和邦大厦为例,这里集聚了31家上市公司的区域总部,2019年税收产出超过6亿元,比10年前增加6倍以上。产业空间优化行动中就提出要“打造一批重点楼宇和特色楼宇,到2025年,力争形成超亿元税收楼宇50幢以上”。
总部经济集聚行动契合了当前全国新一轮“总部企业”争夺战的竞争态势。前不久,宁波还出台了《宁波市深化改革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总部经济为支点大力发展服务业,将其作为宁波推动重大产业布局落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突破口。总部经济集聚行动提出,“到2025年,全市力争引入‘世界500强’服务业企业区域总部及分支机构突破200家,总部数量超过1200家,总部经济对宁波经济增长贡献度超过50%”。
宁波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平台欠缺,在“2019年全国服务业企业百强榜单”中,宁波无企业入围,在《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中,宁波也无企业入围,暴露出宁波服务业企业在规模和创新能力方面,相比“北、上、杭、深”差距巨大。由此可见,功能平台构建行动和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显得十分必要。功能平台构建行动提出,“到2025年,力争形成面向‘3433’的国内领先的功能平台100个左右”。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提出,“到2025年,力争服务业限上企业突破1.2万家,小升规企业净增量累计超过2500家,每年新增服务业企业5万家以上”。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服务业带来巨大沖击,也给服务业转型升级按下了“快进键”。产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提出要“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快5G、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应用”,这意味着未来宁波将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进程,让服务业从规模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持续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实现服务业与数字经济体系深度融合。
当前,产业之间的关联互动越来越紧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能够为农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特别是对制造业来说,从前端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到中端的金融服务、生产管理,再到后端的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生产性服务业无处不在。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打造更加完整、更具竞争力的服务经济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相融相长、共兴共荣。因此,产业融合推进行动就提出,“推进国家‘两业融合’试点,支持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领域拓展,推动消费品生产企业向平台企业转型,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八大专项行动立足宁波服务业现状和远景,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52%。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迫切要求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都市经济与乡村产业共兴共荣、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赋能,培育形成发展新动能。我们要把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同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紧密衔接起来,产生耦合效应和系统效应,整体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的这段话,阐明了四大行动之间互补共生的关系,也道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宁波路径”。
责任编辑:姚颖超
行稳致远服务业成为宁波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服务业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是衡量经济发展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比较优势逐步变为比较劣势,传统工业化已经不能带来经济再次高速增长,只有靠经济服务化才能驱动经济的“二次增长”。在产业服务化、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下,服务业将成为主导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由工业转向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服务业作为高增长性和最具潜力的产业,其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方针。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宁波服务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取得新突破。一是规模总量不断提升。2019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79.9亿元,同比增长7.6%,占GDP比重为49.1%,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构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三成和六成。现代金融、总部经济、智能物流、工业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来,宁波科技创新产业异军突起,同比增速将近30%,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三是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宁波成功入选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在去年19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综合评估中名列第六位。四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宁波为提升服务业发展营商环境做了大量努力。比如: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建立服务业重点领域产业扶持政策,对服务业重大项目招引实行“一企一策”;制定实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服务业“21条”、促进消费回补的《宁波市提信心促消费十项行动》等系列政策举措;实施“泛3315”人才计划,加强服务业人才引育力度等。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报告,2019年宁波营商环境企业家满意度居全国前三。
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中期评估结果显示:从各项指标和排名看,宁波在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打造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表现突出,港口物流、对外贸易等服务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宁波服务业发展规模和能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服务业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福祉增进,影响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城市竞争力提升。与其他城市相比,宁波服务业缺乏优势领域,且与上海和杭州等周边城市存在虹吸效应。
扬长补短布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棋
2019年,宁波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从第15位上升到第12位,服务业是其中的“第一功臣”,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2%,占GDP的比重为49.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今年,《行动方案》正式出台,将做强宁波服务业的“硬核”力量。何谓“3433”?第一个“3”指的是做强现代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三大5万亿级产业,“4”是指做优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科技及软件信息、商务服务等四大5千亿级产业,第二个“3”是做精餐饮服务、健康养老、房地产租赁和物业服务等三大5百亿级产业,最后一个“3”是做深运动健身、高端培训、家庭服务等三个细分产业。
港口是宁波最大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优势。2019年,宁波舟山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1.19亿吨,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年货物吞吐量超11亿吨的超级大港,并连续11年位居全球港口第一。同时,宁波舟山港全年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2753万标准箱,排名蝉联全球第三。作为工业强市,宁波积极部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和“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力图打造“先进制造业+外贸”双翼齐飞的发展格局。近年来,宁波还抢抓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机遇,在金融、保险领域大胆改革创新服务机制,走在全国前列。
可以说,做强现代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三大5万亿级产业,就是扬优势,将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长三角南翼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市商品销售总额超过5万亿元,物流业营业收入超过5万亿元,金融业总资产达到6万亿元”。
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科技及软件信息、商务服务等四大产业是宁波服务业的短板,《宁波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八大领域补短板工作清单》中也提到,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信息、科技等新兴服务业还需要加大培育发展力度。
2019年,宁波实现旅游总收入23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宁波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32处,但宁波旅游业没有很强的特色,缺乏差异性,导致景区吸引力较弱。而宁波信息技术服务业起步晚、基础弱,2019年上半年,宁波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收入373亿元,该产业仅占全省的13%。宁波拥有国家级科创平台共21家,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上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科技创新平台的缺失制约了宁波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对此,宁波将拉长短板,充分挖掘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科技及软件信息、商务服务等四大产业的潜力,推动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性休闲旅游目的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软件名城’,文化创意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旅游总收入力争达到5000亿元,科技及软件信息服务业以及人力资源和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4500亿元”。
同样,餐饮服务、健康养老、房地产租赁和物业服务等产业也是宁波服务业需要发力的领域。据Wind数据,截至4月3日收盘,长三角三省一市共计拥有A股上市公司1355家。从这些上市公司行业分布看,上海、杭州的上市公司中,金融、信息软件以及房地产等服务业行业优势突出,而这些服务业行业恰恰是宁波的短板。同时,宁波还有一块重要的领域没有发力——医疗健康产业。为此,宁波在《关于抢抓机遇加快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要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以此作为对“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补充。针对这些短板,《行动方案》提出,“做精餐饮服务、健康养老、房地产租赁和物业服务等三大5百亿级产业。到2025年,餐饮、健康养老以及房地产租赁和物业服务营业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
另外,根据《行动方案》,宁波还将做深运动健身、高端培训、家庭服务等三个细分产业,基本建成国家体育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示范城市,基本进入国家家庭服务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列。
多领域发力确保未来实现服务业倍增计划
如何确保未来六年实现服务业倍增?《行动方案》提出,实施产业空间优化、总部经济集聚、功能平台构建、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品牌塑造、产业融合推进、产业数字化赋能、品质消费提升等八大专项行动。
一幢楼宇胜过一条街,说的是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在资源集聚、单位产出方面的优势。高端服务业平台往往资本、智力更密集,单位产出也更高。以位于鄞州区的和邦大厦为例,这里集聚了31家上市公司的区域总部,2019年税收产出超过6亿元,比10年前增加6倍以上。产业空间优化行动中就提出要“打造一批重点楼宇和特色楼宇,到2025年,力争形成超亿元税收楼宇50幢以上”。
总部经济集聚行动契合了当前全国新一轮“总部企业”争夺战的竞争态势。前不久,宁波还出台了《宁波市深化改革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总部经济为支点大力发展服务业,将其作为宁波推动重大产业布局落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突破口。总部经济集聚行动提出,“到2025年,全市力争引入‘世界500强’服务业企业区域总部及分支机构突破200家,总部数量超过1200家,总部经济对宁波经济增长贡献度超过50%”。
宁波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平台欠缺,在“2019年全国服务业企业百强榜单”中,宁波无企业入围,在《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中,宁波也无企业入围,暴露出宁波服务业企业在规模和创新能力方面,相比“北、上、杭、深”差距巨大。由此可见,功能平台构建行动和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显得十分必要。功能平台构建行动提出,“到2025年,力争形成面向‘3433’的国内领先的功能平台100个左右”。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提出,“到2025年,力争服务业限上企业突破1.2万家,小升规企业净增量累计超过2500家,每年新增服务业企业5万家以上”。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服务业带来巨大沖击,也给服务业转型升级按下了“快进键”。产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提出要“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快5G、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应用”,这意味着未来宁波将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进程,让服务业从规模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持续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实现服务业与数字经济体系深度融合。
当前,产业之间的关联互动越来越紧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能够为农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特别是对制造业来说,从前端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到中端的金融服务、生产管理,再到后端的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生产性服务业无处不在。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打造更加完整、更具竞争力的服务经济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相融相长、共兴共荣。因此,产业融合推进行动就提出,“推进国家‘两业融合’试点,支持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领域拓展,推动消费品生产企业向平台企业转型,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八大专项行动立足宁波服务业现状和远景,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52%。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迫切要求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都市经济与乡村产业共兴共荣、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赋能,培育形成发展新动能。我们要把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同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紧密衔接起来,产生耦合效应和系统效应,整体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的这段话,阐明了四大行动之间互补共生的关系,也道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宁波路径”。
责任编辑:姚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