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部质量保证的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zx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内部质量保证的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针对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及水平不高、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及应用亟待加强等问题,提出加强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工作深度融合、提高人才队伍信息化应用能力等措施,促进学校内部管理与诊改工作联动发展,推动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 管理信息化 内部质量 诊断 改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C-0101-02
  当前,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力度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与革新,对教育现代化特别是职业教育现代化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是高职院校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服务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院校的迫切内在需求。从基于内部质量保证的视角,探讨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的对策与路径,对于促进学校内部管理与诊改工作联动发展,推动广西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
  (一)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是高职院校一项重点工作。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等文件,从工作部署和制度安排上引导高职院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上来,特别是要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探索新型质量管理模式的一种重要举措,由以外部保障向内部保证为主转变。内部质量保证的责任主体是高职院校自身,要求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职院校常态化的内部诊断与改进机制,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深入开展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一方面,通过建立常态化质量管理机制和完善质量制度,形成多层面、多维度、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监测和预警体系,定期对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服务质量进行自我有效诊断,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和分析为基础,聚焦学院、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等质量主体,根据诊断结果,进行针对性改进及优化,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不断发展。
  (二)管理信息化对强化内部质量保证具有重要支撑。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教育现代化特别是职业教育现代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管理信息化相对于传统管理方式,不仅贴近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更大程度上提升了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添新的动力与活力。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和分析为基础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离不开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支撑。
  建立网络化、全覆盖的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动态、实时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分析,通过量化数据指标实现对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监测和预警,从而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更具科学性、时效性、可行性,最终达到提高内部质量保证的成效和目的。同时,管理信息化涉及常规工作、教学、学生、后勤服务、教师队伍等管理各层面,是高职院校实现规范化、精细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对加快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服务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具体体现。
  二、基于内部质量保证的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信息化程度及水平仍需提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无论是区外还是区内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仍然处在起步阶段,信息化普及程度及水平不高,成为构建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信息化在教育教学管理各方面普及与发展不均衡。《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颁布以来,经过近10年发展,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学校管理信息化已经取得很大发展。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仅仅在教务常规管理、学生常规管理、办公业务管理等方面基本实现信息化,信息化仍未能全面、深入地普及和应用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二是校本化的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发及应用能力不足。“购买服务”“拿来主义”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院校对管理信息化的迫切需求。然而,外部引进的管理信息化平台缺乏个性化设计,由于校情不同,很难满足高职院校的实际需求。在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过程中,尤其需要建设契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各类管理信息化平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提高信息化平台自主开发能力,以期达到校本化管理和应用之目的。
  (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及应用有待加强。开展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其中一項目标任务就是强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及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与管理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与管理的意识不强,特别是一些办学条件比较薄弱的学校,更关注办学条件各项指标是否达标,一些数据还存在“水分”,对平台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影响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关注不多,以问题为导向的建设与管理意识不强。二是数据重采集轻应用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未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之前,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填报已成为高职院校每年的常规工作,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不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和应用,采集数据只是为了应付上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三、推进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路径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性先导工作。高职院校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涉及范围广,但从基于内部质量保证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应该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做好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按照“问题导向、应用驱动、顶层规划、分步实施”原则,从制定诊改目标与标准,到过程监测与预警,再到结果诊断与改进,理顺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科学谋划内部治理结构,从顶层设计上做好学校管理层面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便于顺利推进工作并落到实处。二是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需要,配套并加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重点建设好中心机房、服务器、校园网络、校园一卡通、校园网物理链路、网络安全等設施设备,确保基础条件到位和运行良好。三是抓好管理平台与数据共享建设。诊改工作依赖于目标标准和数据分析,因此抓好管理平台与数据共享建设尤其重要。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服务诊改工作整合开发了部门业务系统、构建一站式网上事务大厅和党建工作云平台,在建设部门业务系统方面自主开发了协同办公系统、行政值班系统、招生宣传系统、校园服务系统、教学过程管理系统、目标绩效系统等;同时,建设校本数据中心,打通各部门信息孤岛。这些有力措施,为推进诊改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工作深度融合。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作用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真正意义在于通过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和促进学校内部管理的深刻变革,全面带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一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深化应用。应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结合点,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技术应用不仅要从单项工作、单向管理向教育教学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管理转变,更要防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要聚集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管理理念、管理结构、管理方式的全新变革,由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转变。二是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效能。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体现在管理效能上,体现在学校内部治理水平提高上。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理顺教育教学管理各方面的关系,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带动管理创新的活力。要围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在目标标准化、管理扁平化、流程规范化、办理高效化、绩效透明化上下功夫,真正构建形成制度化、常态化、高效率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提高人才队伍信息化应用能力。在管理信息化时代,从数据源头来说,人人是数据的采集者,从数据共享来说,人人都是数据的使用者。而构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管理者。因此,提高高职院校人才队伍信息化应用能力,对于推动诊断与改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与管理培训。加强诊断与改进工作动员和培训,做到人人理解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和应用培训,特别要加强平台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内涵建设的培训,把内涵建设“春风化雨”“细致入微”般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人才培养质量是在日常工作沉淀积累中呈现的。二是加强全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几乎是日新月异,要经常性开展全员信息技术培训,帮助教职工能够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学校发展培养和储备信息技术专门人才。要以应用为抓手,加强办公业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教师队伍管理等专门人员信息化培训,精准帮扶,使他们在各自业务管理领域能够有效学习、研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应用和开发的技能及水平,进而推动学校各方面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整体提升学校现代治理水平。
  【作者简介】黄丹妮(1981— ),女,硕士,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馆员。
  (责编 黎 原)
其他文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观教育百年史,通才、高等专业、高等基础、通识与专业相结合、元才、多样多元等教育学说,从多角度揭示不同时空大学本科之育人理念。众多教育家一直在大学育人之“博雅”与“专业”间取舍徘徊,可最终在共通之属性——“培养健全人格”上达到辩证统一,找到了育人之真谛。当代大学生,须是有宽广国际视野、渊博科学知识、深厚人文底蕴、强烈创新意识的现代公民,本科教育必创杰出人才脱颖而出之环境、培养现代
【摘要】本文以《传奇诸葛》教学为例,展示、评析师生合作汇编微课程的主题学习活动,围绕诸葛亮这一人物,确定主题、形成展示方案、完成学习展示,多材料、多角度、多方法阅读交流、学习关于诸葛亮传奇故事的课文、原著和他所撰写的文章。  【关键词】《传奇诸葛》 微课程 主题学习活动 赏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A-0096-03  学习了苏教版语
林国华在2014年出版的《在灵泊深处:西洋文史发微》一书后记中写到:“此书的写作虽涉及广泛的作家作品,但作者因其政治学专业和问题意识,在此意义上使得全书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当然,作者此处所说的“政治学”,主要不是指现代学科划分意义上的政治科学,而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的考量。  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作者的阅读札记,广泛涉及西洋文史中的多个领域。如此广泛而具有启发性的议题,自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