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 新课程提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方法,要对学生有爱心,多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中学生;爱心;沟通
根据有关观察、分析的统计,在学生中间有40%存在有各类心理疾病。诸如:脆弱、任性、懒惰、孤僻、冷漠、抑郁、多疑、虚荣等都是学生里常见的心病。心病若不及时矫正而发展蔓延下去,后果严重,轻者则有损身体健康,有碍生活、学习、工作效率;重者则造成与家长、教师对抗,离家出走、轻生、偷盗等。现在的学生真的那么桀骜不驯、不懂感情吗?老师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误解,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学生缺乏了解,教育方法不当,没有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那么,怎样建立起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呢?笔者分析学生的不良心理是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不良影响通过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产生的,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结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首要职能就是在学生在校期间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协调是指教师与学生关系上融洽、和谐的程度。教师与学生心理上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当教师与学生心理协调时,二者在心理上的相容性就大,就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反之,其心理相容性就小,就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作用,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不协调有很多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距离和在人际知觉上的偏见。情感距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交流上的差距。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距离的原因,一方面是由学生心理定势造成的。有的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不敢与教师接近,而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另一方面是由教师自身造成的。有的教师有意将自己置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时刻保持尊严与威信,过于严肃,不苟言笑,使学生感到难以接近。这种做法,阻碍了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有的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理,对学生冷若冰霜,动辄训斥,致使学生心理上与教师疏远,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与学生心理不协调是缺少爱心的表现之一,势必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充分予以重视,讲究与学生心理协调的艺术。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具有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积极与懈怠等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不成熟的特点。发展与停滞,优点与过错,前进与反复在所难免。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不可能划一,但是这种差异不是消极的、有害的,而是可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一种资源。这样才能在认识上和学生取得致,使教与学达到统一,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有慈母之心,有着慈母之爱,让“爱”作为师生心灵之间的林荫小道,但这种爱并非“宠爱”,并非“溺爱”。在工作中,我们爱的投资越多,教育的成果就有可能越大。我们要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各方面无微不至地去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我们要鼓励他,帮助他;当学生遇到家庭变故时,我们要扶助他,帮其张开生活的风帆;当学生患病无助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送暖问寒……总而言之,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对热情的手,一双鼓励的眼睛,一句亲切的问候……都会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淋甘霖。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
如果说慈母之爱如火山爆发般的热情,那么,严父之爱则如汪洋大海般的深沉。严父之爱,是一种严格之爱,在爱学生的同时,对其缺点和错误,绝不姑息,绝不袒护。但是,我们不要将这种严单纯地理解为拍桌子,摔椅子,将严理解为板着脸孔,不苟言笑,甚至动辄惩处。其实,“严”,并非单纯的严厉,严与爱互相统一,严中有爱,爱中添严,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只有爱严交融,才会产生神奇的教育效果。
批评是否认人思想行为正确的一种评价方式。由于批评语言具有一定刺激性的特点,不讲究批评艺术,不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加工处理,很难避免不出现“明抗、暗抗”的负效应。因此,教师对学生批评要注意方法,对脾气暴躁、自制力差的学生,宜先找出其与所犯错误有联系的优点加以肯定、赞赏,在紧张气氛缓解后再加以批评;对性格内向、自卑心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用温和的语言进行批评;对性格温和、乐观大方的学生,批评可作“幽默”处理,使他们在善意的笑声猛醒,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性质。
放在具体事例中说,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感情色彩的活动,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可以看作是教学移情的结果。教师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充满爱心,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积极的感情投入,发自内心深处真诚平等地尊重学生,摒弃专制或放任的教育态度,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上接近、相容的民主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工作,这样就能打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理交往的渠道,形成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课堂的心理气氛。课堂上的这种“美妙的和谐”,将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有人说,所谓“热爱”,就是一个人对他人燃烧的心;所谓“情”,是与他人产生心理的共鸣。因此,爱生是教师与学生心理和谐共振的过程。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也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首先,学生会表现出自觉尊重教师的行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随之而来的就是“信其道”,教师的教育影响,很容易被学生所同化,教师的要求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的目标也正是在这种双向交流过程中得以实现。爱心的双向交流更重要的效应还在于它能使师生人格升华,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和潜能。世上所有的爱都应当使爱者和被爱者更加幸福快乐,更加趋向人性的自我完善,使人格得以提升。因此,教师的爱要将情感的热烈与理智的永恒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教育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学生。
综上所述,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达到协调一致,师生双方产生活泼、愉快的情感交流,教师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气氛包围下成功地进行教学,学生在心理稳定,信心十足的心态下不断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在爱的关怀和鼓励下教师与学生心理的协调,一定会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 中学生;爱心;沟通
根据有关观察、分析的统计,在学生中间有40%存在有各类心理疾病。诸如:脆弱、任性、懒惰、孤僻、冷漠、抑郁、多疑、虚荣等都是学生里常见的心病。心病若不及时矫正而发展蔓延下去,后果严重,轻者则有损身体健康,有碍生活、学习、工作效率;重者则造成与家长、教师对抗,离家出走、轻生、偷盗等。现在的学生真的那么桀骜不驯、不懂感情吗?老师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误解,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学生缺乏了解,教育方法不当,没有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那么,怎样建立起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呢?笔者分析学生的不良心理是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不良影响通过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产生的,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结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首要职能就是在学生在校期间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协调是指教师与学生关系上融洽、和谐的程度。教师与学生心理上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当教师与学生心理协调时,二者在心理上的相容性就大,就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反之,其心理相容性就小,就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作用,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不协调有很多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距离和在人际知觉上的偏见。情感距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交流上的差距。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距离的原因,一方面是由学生心理定势造成的。有的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不敢与教师接近,而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另一方面是由教师自身造成的。有的教师有意将自己置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时刻保持尊严与威信,过于严肃,不苟言笑,使学生感到难以接近。这种做法,阻碍了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有的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理,对学生冷若冰霜,动辄训斥,致使学生心理上与教师疏远,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与学生心理不协调是缺少爱心的表现之一,势必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充分予以重视,讲究与学生心理协调的艺术。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具有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积极与懈怠等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不成熟的特点。发展与停滞,优点与过错,前进与反复在所难免。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不可能划一,但是这种差异不是消极的、有害的,而是可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一种资源。这样才能在认识上和学生取得致,使教与学达到统一,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有慈母之心,有着慈母之爱,让“爱”作为师生心灵之间的林荫小道,但这种爱并非“宠爱”,并非“溺爱”。在工作中,我们爱的投资越多,教育的成果就有可能越大。我们要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各方面无微不至地去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我们要鼓励他,帮助他;当学生遇到家庭变故时,我们要扶助他,帮其张开生活的风帆;当学生患病无助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送暖问寒……总而言之,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对热情的手,一双鼓励的眼睛,一句亲切的问候……都会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淋甘霖。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
如果说慈母之爱如火山爆发般的热情,那么,严父之爱则如汪洋大海般的深沉。严父之爱,是一种严格之爱,在爱学生的同时,对其缺点和错误,绝不姑息,绝不袒护。但是,我们不要将这种严单纯地理解为拍桌子,摔椅子,将严理解为板着脸孔,不苟言笑,甚至动辄惩处。其实,“严”,并非单纯的严厉,严与爱互相统一,严中有爱,爱中添严,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只有爱严交融,才会产生神奇的教育效果。
批评是否认人思想行为正确的一种评价方式。由于批评语言具有一定刺激性的特点,不讲究批评艺术,不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加工处理,很难避免不出现“明抗、暗抗”的负效应。因此,教师对学生批评要注意方法,对脾气暴躁、自制力差的学生,宜先找出其与所犯错误有联系的优点加以肯定、赞赏,在紧张气氛缓解后再加以批评;对性格内向、自卑心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用温和的语言进行批评;对性格温和、乐观大方的学生,批评可作“幽默”处理,使他们在善意的笑声猛醒,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性质。
放在具体事例中说,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感情色彩的活动,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可以看作是教学移情的结果。教师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充满爱心,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积极的感情投入,发自内心深处真诚平等地尊重学生,摒弃专制或放任的教育态度,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上接近、相容的民主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工作,这样就能打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理交往的渠道,形成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课堂的心理气氛。课堂上的这种“美妙的和谐”,将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有人说,所谓“热爱”,就是一个人对他人燃烧的心;所谓“情”,是与他人产生心理的共鸣。因此,爱生是教师与学生心理和谐共振的过程。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也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首先,学生会表现出自觉尊重教师的行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随之而来的就是“信其道”,教师的教育影响,很容易被学生所同化,教师的要求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的目标也正是在这种双向交流过程中得以实现。爱心的双向交流更重要的效应还在于它能使师生人格升华,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和潜能。世上所有的爱都应当使爱者和被爱者更加幸福快乐,更加趋向人性的自我完善,使人格得以提升。因此,教师的爱要将情感的热烈与理智的永恒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教育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学生。
综上所述,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达到协调一致,师生双方产生活泼、愉快的情感交流,教师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气氛包围下成功地进行教学,学生在心理稳定,信心十足的心态下不断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在爱的关怀和鼓励下教师与学生心理的协调,一定会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