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出心裁的“游径网络”
一对夫妇带着孩子在树林中漫步。那里有觅食的长颈鹿、散步的大象和鸣叫的金丝雀。突然,一只老虎出现在路旁,它从这对夫妇的头顶越过,蹿入岩洞。孩子还没来得及发出惊叫,又看见几只猴子正从树梢间荡来。
这一家人真的到了野外么?其实,他们是来到了费城动物园。这座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动物园正在以全新的方式展示着动物。形状规则的铁笼早已不见了,动物也不再被限制在固定的栖息地内。一种由“大猫隧道”、“树梢步道”以及“大猿足迹”组成的“游径网络”将动物园不同的区域连成了一片。其中,“大猫隧道”是一个遍布于人行道上空的隧道网络,帮助老虎在整个动物园内穿梭。类似的,园内的大象、长颈鹿和黑斑羚等食草动物也共享着另一条宽阔的走道。而“树梢步道”则由相互连接的悬空绳索组成,以供活泼好动的猴子们荡来荡去地玩耍。
“游径网络”给了游客全新的体验,也得到了人们的好评。比如,当成年西伯利亚虎徜徉在数米高的上空俯视众人时,游客们真切感受到了百兽之王的威严,于是美国人将“大猫隧道”评为“全国最佳的动物园展览”。通过“树梢步道”,游客可以看到猴子们360度的动态移动。
现代动物园一直在变革,动物园的设计者要想尽办法让动物们过得更舒服,让它们就像在大自然里一样生活,同时又能使无缘亲往野外的游客得到全新的游览体验。毫无疑问,“游径网络”是符合这种变革趋势的。
早期的动物园
费城动物园代表着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动物园,其中的“游径网络”就是早期动物园所没有的。那么,早期的动物园是什么样子呢?
人类最早的动物园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人正不断从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掠取野生动物,以彰显人类对于世界的征服。人们急着大开眼界,只关心动物园内有多少动物以及是否有珍稀物种,而不懂得关心动物的健康。急功近利的动物园为了方便管理,简单地将动物囚禁到笼舍里,也不管动物养不养得活,反正死了可以再买。冷冰冰的囚禁生活自然让动物的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历史资料就曾显示,19世纪50年代,巴黎动物园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平均只能存活两年,同一时期的布鲁塞尔,当地动物园一年内死亡的动物数量竟占到了总数的1/4。
19世纪末,生物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科学素养,才使得人们有意识地去改变动物的处境。率先取得突破的是德国动物商人卡尔·哈根贝克,他在汉堡设计了一座全新的“场景式”动物园。园内的动物离开了笼子,出现在草地和假山上,借此营造出野外的场景。比如,开辟出一片宽阔的草地,把斑马、羚羊、长颈鹿混养在一起,非洲草原的感觉就出来了。旁边再设一个假山或石堆,让一群狮子躺在上边,就更显“原生态”了。但实际上,动物仅比在笼子中稍微自在了一些,狮子和斑马之间仍有壕沟阻隔,只是哈根贝克已经利用地形和植物把壕沟巧妙地隐蔽起来了。
哈根贝克这种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场景式”设计,引来了世界各地动物园纷纷效仿。以至于但凡设计动物园时,都会想着给老虎配上一片小树林、给北极熊配上白色混凝土捏造的“冰山”,或者给蛇类配上灌木和岩石。这种程度的“模拟自然”虽然显得有些肤浅,但简单实用。因此直到今天,“场景式”设计仍在发挥影响。
“沉浸式”的体验
20世纪70年代,在重视动物福利的呼声下,一些园林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沉浸式”的新设计理念。所谓的“沉浸式”,就是要让动物栖息的环境符合其生活习性,更加贴近自然,同时让游客能够产生“沉浸于野外”的感觉。“沉浸式”理念对动物和游客都是有益的,所以,当今世界上所有最先进的动物园均采用这种理念来建设场馆。
要做到“沉浸式”并不容易,不同的动物园各有各的方法。一些动物园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来实现“沉浸式”,比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索诺兰沙漠博物馆。该博物馆本身就处于沙漠地带,馆内还有独特的漠畔水域,生活着数十种哺乳动物、鱼和爬行动物,数百种鸟,并有上千种植物。因此,博物馆便将动植物原本生活的环境圈定为动物园场馆。
另外一些动物园实力雄厚,直接用金钱来打造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美国的圣地亚哥动物园就属此类。按照动物原始栖息地,圣地亚哥动物园划分为“非洲岩石”、“亚洲通道”、“澳洲内陆”、“熊猫峡谷”、“迷失森林”等9个区域。每一个区域对应某个主题的生态环境,其中的动植物来自世界各地。比如,“熊猫峡谷”以温带森林为主题,除了熊猫、昆虫、鸟类和落叶植物外,设计师专门种植了黑竹、龙竹、毛绿竹等竹科植物,以此呈现熊猫的生活面貌。而“迷失森林”以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作为主题,设计师便种植了大量的熱带树木、藤本植物和花卉,放养老虎、蝙蝠、猴子、蟒蛇和穿山甲等动物。为了增强“沉浸式”体验,设计师还安装了一套先进的高科技喷雾系统,使整个区域内充斥着水汽,游客走进“迷失森林”就仿佛真的游走在热带雨林一般。
趣味十足的“丰容”
“沉浸式”的动物园投入不菲,设计精妙,但为了让动物保持活力,人们还要为动物想些有趣的事情来打发时光。这就是动物园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环境丰富”活动,简称“丰容”。
“丰容”有很多方式,比如,特别的游乐设施能够满足动物的天性,那么动物在野外喜欢玩什么,动物园就给什么。爱爬树的,就布置树架、绳索;爱钻洞的,就布置洞穴;爱游泳的给水池,爱打滚的给泥坑。老虎和猴子们需要很大的生活空间,费城动物园的“游径网络”就给它们足够的空间,这也算是一种“丰容”。除了增加设施,动物园还可以给动物们送些新玩具,给它们带来新鲜感,比如能推着走的球或酒桶、可以用来搭窝的干草、漂在水池里的木头和轮胎。
在野外,野生动物大部分时间都在为觅食而奔波,可动物园内的动物毫不费力就饱食终日。因此,“丰容”最重要的工作常常与喂食有关。比如,通过气味勾起动物的本能,可以让动物开心。一只狮子可以去啃食一匹假的“斑马”,这个“斑马”其实是个方盒子,但盒子里面装了一坨斑马粪,狮子闻到了斑马的味道,于是就玩得特别起劲。又比如,提高取食的难度,模仿野生环境中动物取食的方法,也可以避免动物们无聊。把食物吊到高处,老虎就会不厌其烦地展示跳跃能力;把食物隐藏在活动场所的各个角落——树架顶部、石头下面、白蚁巢中,猴子就会爬上爬下,甚至使用工具把食物一点点掏出来。
可见,动物园的这些趣味十足的“丰容”,主要还是为了动物的健康着想,并不见得只是为了取悦游客。
拓展阅读
未来的动物园
未来的动物园会是什么样子?专家认为,未来的动物园依然会朝着关爱动物、和谐共存的方向发展,但未来的动物园会加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娱乐设施。也许,将来大部分动物园的园区会采用两种格局,如图1所示平面动物园、如图2所示立体动物园。
更有专家指出,未来的动物园甚至不需要人类从野外捕捉并圈养动物。手机应用程序“谷歌街景”已经走进世界各地多个动物园,人们通过手机就能欣赏园内动物的一举一动。百度动物园(百度动物园是百度与北京动物园达成合作,共同推出的网上动物园直播项目,把企鹅、大熊猫、大象、羊驼、环尾狐猴、长颈鹿等众多热门动物搬上互联网)也已经上线,想看动物,只要上网就行了。其他诸如虚拟现实的投影技术也在研发,有了这样的技术,我们可以在动物园看到它们(投影动物),也可以在家里看到它们。那时,动物们也许真能得到自由,回到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
一对夫妇带着孩子在树林中漫步。那里有觅食的长颈鹿、散步的大象和鸣叫的金丝雀。突然,一只老虎出现在路旁,它从这对夫妇的头顶越过,蹿入岩洞。孩子还没来得及发出惊叫,又看见几只猴子正从树梢间荡来。
这一家人真的到了野外么?其实,他们是来到了费城动物园。这座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动物园正在以全新的方式展示着动物。形状规则的铁笼早已不见了,动物也不再被限制在固定的栖息地内。一种由“大猫隧道”、“树梢步道”以及“大猿足迹”组成的“游径网络”将动物园不同的区域连成了一片。其中,“大猫隧道”是一个遍布于人行道上空的隧道网络,帮助老虎在整个动物园内穿梭。类似的,园内的大象、长颈鹿和黑斑羚等食草动物也共享着另一条宽阔的走道。而“树梢步道”则由相互连接的悬空绳索组成,以供活泼好动的猴子们荡来荡去地玩耍。
“游径网络”给了游客全新的体验,也得到了人们的好评。比如,当成年西伯利亚虎徜徉在数米高的上空俯视众人时,游客们真切感受到了百兽之王的威严,于是美国人将“大猫隧道”评为“全国最佳的动物园展览”。通过“树梢步道”,游客可以看到猴子们360度的动态移动。
现代动物园一直在变革,动物园的设计者要想尽办法让动物们过得更舒服,让它们就像在大自然里一样生活,同时又能使无缘亲往野外的游客得到全新的游览体验。毫无疑问,“游径网络”是符合这种变革趋势的。
早期的动物园
费城动物园代表着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动物园,其中的“游径网络”就是早期动物园所没有的。那么,早期的动物园是什么样子呢?
人类最早的动物园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人正不断从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掠取野生动物,以彰显人类对于世界的征服。人们急着大开眼界,只关心动物园内有多少动物以及是否有珍稀物种,而不懂得关心动物的健康。急功近利的动物园为了方便管理,简单地将动物囚禁到笼舍里,也不管动物养不养得活,反正死了可以再买。冷冰冰的囚禁生活自然让动物的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历史资料就曾显示,19世纪50年代,巴黎动物园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平均只能存活两年,同一时期的布鲁塞尔,当地动物园一年内死亡的动物数量竟占到了总数的1/4。
19世纪末,生物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科学素养,才使得人们有意识地去改变动物的处境。率先取得突破的是德国动物商人卡尔·哈根贝克,他在汉堡设计了一座全新的“场景式”动物园。园内的动物离开了笼子,出现在草地和假山上,借此营造出野外的场景。比如,开辟出一片宽阔的草地,把斑马、羚羊、长颈鹿混养在一起,非洲草原的感觉就出来了。旁边再设一个假山或石堆,让一群狮子躺在上边,就更显“原生态”了。但实际上,动物仅比在笼子中稍微自在了一些,狮子和斑马之间仍有壕沟阻隔,只是哈根贝克已经利用地形和植物把壕沟巧妙地隐蔽起来了。
哈根贝克这种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场景式”设计,引来了世界各地动物园纷纷效仿。以至于但凡设计动物园时,都会想着给老虎配上一片小树林、给北极熊配上白色混凝土捏造的“冰山”,或者给蛇类配上灌木和岩石。这种程度的“模拟自然”虽然显得有些肤浅,但简单实用。因此直到今天,“场景式”设计仍在发挥影响。
“沉浸式”的体验
20世纪70年代,在重视动物福利的呼声下,一些园林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沉浸式”的新设计理念。所谓的“沉浸式”,就是要让动物栖息的环境符合其生活习性,更加贴近自然,同时让游客能够产生“沉浸于野外”的感觉。“沉浸式”理念对动物和游客都是有益的,所以,当今世界上所有最先进的动物园均采用这种理念来建设场馆。
要做到“沉浸式”并不容易,不同的动物园各有各的方法。一些动物园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来实现“沉浸式”,比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索诺兰沙漠博物馆。该博物馆本身就处于沙漠地带,馆内还有独特的漠畔水域,生活着数十种哺乳动物、鱼和爬行动物,数百种鸟,并有上千种植物。因此,博物馆便将动植物原本生活的环境圈定为动物园场馆。
另外一些动物园实力雄厚,直接用金钱来打造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美国的圣地亚哥动物园就属此类。按照动物原始栖息地,圣地亚哥动物园划分为“非洲岩石”、“亚洲通道”、“澳洲内陆”、“熊猫峡谷”、“迷失森林”等9个区域。每一个区域对应某个主题的生态环境,其中的动植物来自世界各地。比如,“熊猫峡谷”以温带森林为主题,除了熊猫、昆虫、鸟类和落叶植物外,设计师专门种植了黑竹、龙竹、毛绿竹等竹科植物,以此呈现熊猫的生活面貌。而“迷失森林”以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作为主题,设计师便种植了大量的熱带树木、藤本植物和花卉,放养老虎、蝙蝠、猴子、蟒蛇和穿山甲等动物。为了增强“沉浸式”体验,设计师还安装了一套先进的高科技喷雾系统,使整个区域内充斥着水汽,游客走进“迷失森林”就仿佛真的游走在热带雨林一般。
趣味十足的“丰容”
“沉浸式”的动物园投入不菲,设计精妙,但为了让动物保持活力,人们还要为动物想些有趣的事情来打发时光。这就是动物园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环境丰富”活动,简称“丰容”。
“丰容”有很多方式,比如,特别的游乐设施能够满足动物的天性,那么动物在野外喜欢玩什么,动物园就给什么。爱爬树的,就布置树架、绳索;爱钻洞的,就布置洞穴;爱游泳的给水池,爱打滚的给泥坑。老虎和猴子们需要很大的生活空间,费城动物园的“游径网络”就给它们足够的空间,这也算是一种“丰容”。除了增加设施,动物园还可以给动物们送些新玩具,给它们带来新鲜感,比如能推着走的球或酒桶、可以用来搭窝的干草、漂在水池里的木头和轮胎。
在野外,野生动物大部分时间都在为觅食而奔波,可动物园内的动物毫不费力就饱食终日。因此,“丰容”最重要的工作常常与喂食有关。比如,通过气味勾起动物的本能,可以让动物开心。一只狮子可以去啃食一匹假的“斑马”,这个“斑马”其实是个方盒子,但盒子里面装了一坨斑马粪,狮子闻到了斑马的味道,于是就玩得特别起劲。又比如,提高取食的难度,模仿野生环境中动物取食的方法,也可以避免动物们无聊。把食物吊到高处,老虎就会不厌其烦地展示跳跃能力;把食物隐藏在活动场所的各个角落——树架顶部、石头下面、白蚁巢中,猴子就会爬上爬下,甚至使用工具把食物一点点掏出来。
可见,动物园的这些趣味十足的“丰容”,主要还是为了动物的健康着想,并不见得只是为了取悦游客。
拓展阅读
未来的动物园
未来的动物园会是什么样子?专家认为,未来的动物园依然会朝着关爱动物、和谐共存的方向发展,但未来的动物园会加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娱乐设施。也许,将来大部分动物园的园区会采用两种格局,如图1所示平面动物园、如图2所示立体动物园。
更有专家指出,未来的动物园甚至不需要人类从野外捕捉并圈养动物。手机应用程序“谷歌街景”已经走进世界各地多个动物园,人们通过手机就能欣赏园内动物的一举一动。百度动物园(百度动物园是百度与北京动物园达成合作,共同推出的网上动物园直播项目,把企鹅、大熊猫、大象、羊驼、环尾狐猴、长颈鹿等众多热门动物搬上互联网)也已经上线,想看动物,只要上网就行了。其他诸如虚拟现实的投影技术也在研发,有了这样的技术,我们可以在动物园看到它们(投影动物),也可以在家里看到它们。那时,动物们也许真能得到自由,回到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