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课改的“焦点”,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课外阅读指导,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新课程意识;提高阅读的质量;创新思维;探究精神和能力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课改的“焦点”。但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耗时长、效率低的现象。很多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补充——课外阅读,其境况更是惨不忍睹。很多孩子语文知识的贫乏程度令人触目惊心,课外阅读几乎是一片空白。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
近几年的课外阅读指导,我结合自己的做法以及其他老师的观点,谈一下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时间保证方法指导。要想真正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教师必须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我的做法是每周至少保证一节课外阅读课,学生自己周末安排一个小时阅读课外读物,并要求写好读书笔记。对学生提供一个基本格式:好词好句、优美语段、内容概括或读后感悟。随着年级的不同侧重点有所变化。至于课外读物的来源,一是教师到阅览室为学生集体借,二是学生自己准备,一定时间后让学生互相交换读物。
(二)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试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反应”。
(三)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可在4至6人之间。可以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体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世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往云烟。
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這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同时在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之后,教师要安排学生交流展示,比如:好书介绍、心得交流……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因为汉字思维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多样性的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
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阅读过程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课外阅读诸多方面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论困境》2007(2):18-20.
[2]张金宝.《遵循阅读规律,提升阅读效率》2007(8):22-23.
(1.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一小学校;2.重庆市南川区头渡小学校)
关键词:新课程意识;提高阅读的质量;创新思维;探究精神和能力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课改的“焦点”。但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耗时长、效率低的现象。很多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补充——课外阅读,其境况更是惨不忍睹。很多孩子语文知识的贫乏程度令人触目惊心,课外阅读几乎是一片空白。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
近几年的课外阅读指导,我结合自己的做法以及其他老师的观点,谈一下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时间保证方法指导。要想真正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教师必须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我的做法是每周至少保证一节课外阅读课,学生自己周末安排一个小时阅读课外读物,并要求写好读书笔记。对学生提供一个基本格式:好词好句、优美语段、内容概括或读后感悟。随着年级的不同侧重点有所变化。至于课外读物的来源,一是教师到阅览室为学生集体借,二是学生自己准备,一定时间后让学生互相交换读物。
(二)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试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反应”。
(三)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可在4至6人之间。可以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体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世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往云烟。
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這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同时在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之后,教师要安排学生交流展示,比如:好书介绍、心得交流……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因为汉字思维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多样性的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
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阅读过程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课外阅读诸多方面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论困境》2007(2):18-20.
[2]张金宝.《遵循阅读规律,提升阅读效率》2007(8):22-23.
(1.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一小学校;2.重庆市南川区头渡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