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石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貌屹立于人类社会的文化之林。传统意义上的刻石包括碑刻、摩崖、墓志、造像题记和砖文等。北朝时期固原地区的刻石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蕴,对中国艺术史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由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且幅员辽阔,导致地区性的文化和地理差异非常的明显。历史上固原地区刻石艺术的发展及文化的体现,受制于整个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外,其在发展历程中所体现出的个性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目前,对于北朝时期固原地区刻石艺术研究还很少,许多内容比较散落,较为集中体现此艺术的相关内容有《宁夏历代碑刻集》、《固原历代碑刻选编》、《万历嘉靖·固原州志》、《<固原东路初修白马城记碑文>碑文考释》等等。其中《固原历代碑刻选编》选录了宁夏固原地区自前秦建元十六年(380年)至1939年一千多年间80余通重要碑记资料,着重展示了固原地区千余年的历史文化,收录了大量记录政治、经济、教育、宗族、社会等各方面情况的碑刻,内容涉及固原历史沿革、建制变迁、交通建设、文化教育、民情风俗、名胜古迹、历史人物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固原乃至西北地区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材料。
在中国,刻石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种丰富。自商周至秦代时期出现了大型刻石,主要包括秦国的“石鼓文”、“诅楚文”、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守丘刻石”,以及一些年代当在先秦的时期的“岣嵝碑”、“红崖刻石”等,这些都反映出了中国刻石早期缓慢发展的历程。石刻艺术研究肇源于北宋时期,清代以前偏重于描摹器物、著录和考正文字,以期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品种繁多的因素除历史因素外,地域性是其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固原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有树碑纪事的传统。现固原境内存有八十余块刻石,年代最早的是秦朝,最晚的为民国,其中以北朝碑刻居多。大部分现存于固原博物馆,部分散落于民间收藏家手中。除现有拓片外,固原境内还有散落在民间未被发掘的碑刻。这些碑刻是对固原地区传统、民族特色、民俗、草根文化、乡村政治生动的记载。如1993年发掘于固原县南郊乡王涝坝村的《宇文猛墓志铭》,其中记载如下:宇文猛,字虎仁,平高县(今固原)人,历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先世为民酋,性格爽烈勇猛,官至大都督、原州诸军事、原州刺史、汾州刺史、大将军。《李贤墓志》记载了墓主李贤生平、官职、成就以及家族世系等,是一部生动的微缩社会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割据既久,引起文化、习俗的地域差异,刻石艺术也是如此。北朝时期固原地区刻石书法,往往多楷书,或楷书中掺杂隶法,字形方整宽博,灵势飞动。如2002年彭阳县征集的《梁阿广墓表》,橫画呈波碟之势,捺脚方正厚重,整体依然保留着蚕头燕尾的隶意,颇具地域特色。北魏统一北方之后,社会相对稳定,反映在当时的字体风格上即显示出相互融合的丰富性。如1964年固原出土的《贠标墓砖》,明显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碑派书法的经典特征,字形稍扁,结体开阔,章法布局排列整齐,平稳中有奇崛之气。北朝时期刻石数量众多,书刻精美,风格纷呈,是碑学书法的重要取法对象。这些刻石文献对固原地方特有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建筑、宗教、民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战争等均有描写记载,体现出了异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追探这些刻石文献的文学价值,扩大文学的研究视野,使得传统文学领域的研究更为宽泛、更为坚实,更为厚重。传统书法学的研究一旦和文字学取得联系,吸纳当代学术思想,立足于当代学术语境,将其放在文化视野之中,古典文学就有了新时代的血肉,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广阔的文化视野对刻石进行立体研究,揭示刻石的时代意义,加快刻石文献走向现代学术的步伐。
固原地区刻石艺术流光溢彩,值得珍视。同时也值得深究蕴含其中的文化意蕴,有学者认为:“民间刻石书法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观念、精神情感、价值取向和审美内涵。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人文历史,刻石也是追溯固原历代风俗文化现象的沿袭和承载过程,旨在增加非物质文化延续的内涵。刻石是以手工书写与实际使用相结合并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的和文化的生产水平; 作为精神产品,它的书法形象如造型、用笔、结构、装饰等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对于后世研究当时书法和文字领域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最直接的参考。北朝后期的《元腾墓志》、《吐谷浑氏墓志》等均取法此时期的艺术风格。从书法学和文字学两个不同学科视角入手,赋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刻石以新的理解、新的价值和新的意义,也可以将一些新的学术方法和学术思潮纳进其研究方法中,积极探索刻石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在现当代社会的转化,探索刻石的传统形式发展到今天的新形式;在多时空、多层次、多元化学科视角中追探刻石文献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扩大研究视野,对固原地区现存的刻石资源进行更好的开发和保护。
本课题综合尝试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固原地区的现存刻石,如《阎显墓志》、《田弘墓志铭》、《李贤墓志》、《宇文猛墓志铭》、《贠标墓砖》、《梁阿广墓表》等进行全面的解读。刻石艺术是社会、生活、文化、信仰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形式,因而本课题把书法史、美学及文字学等各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注重从宏观与微观角度阐述某一文化现象,尽量展示固原地区刻石文化发展的地域性、艺术性。目前国家虽然鼓励振兴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但是相关人才缺乏却是当前呈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固原具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繁衍着独特的刻石艺术作品。然而在新时代的冲击下,现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人却少之又少。或言之,当前很多乡民因受其文化素养限制,对传统文化基本停留在对过去习俗的遵循上,对其文化及意义缺乏保护、甑别、传承、扬弃的意识和能力。目前,政府组织考虑的重心仍在发展地方经济,以及通过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来改善民生方面。传统地区民族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还未能形成完备、现代的民族艺术品产业链条。本文基于以上原因,共同探讨刻石艺术品的一些问题和启示,以期对相关保护者给予一定理论上的指导。
在中国,刻石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种丰富。自商周至秦代时期出现了大型刻石,主要包括秦国的“石鼓文”、“诅楚文”、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守丘刻石”,以及一些年代当在先秦的时期的“岣嵝碑”、“红崖刻石”等,这些都反映出了中国刻石早期缓慢发展的历程。石刻艺术研究肇源于北宋时期,清代以前偏重于描摹器物、著录和考正文字,以期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品种繁多的因素除历史因素外,地域性是其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固原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有树碑纪事的传统。现固原境内存有八十余块刻石,年代最早的是秦朝,最晚的为民国,其中以北朝碑刻居多。大部分现存于固原博物馆,部分散落于民间收藏家手中。除现有拓片外,固原境内还有散落在民间未被发掘的碑刻。这些碑刻是对固原地区传统、民族特色、民俗、草根文化、乡村政治生动的记载。如1993年发掘于固原县南郊乡王涝坝村的《宇文猛墓志铭》,其中记载如下:宇文猛,字虎仁,平高县(今固原)人,历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先世为民酋,性格爽烈勇猛,官至大都督、原州诸军事、原州刺史、汾州刺史、大将军。《李贤墓志》记载了墓主李贤生平、官职、成就以及家族世系等,是一部生动的微缩社会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割据既久,引起文化、习俗的地域差异,刻石艺术也是如此。北朝时期固原地区刻石书法,往往多楷书,或楷书中掺杂隶法,字形方整宽博,灵势飞动。如2002年彭阳县征集的《梁阿广墓表》,橫画呈波碟之势,捺脚方正厚重,整体依然保留着蚕头燕尾的隶意,颇具地域特色。北魏统一北方之后,社会相对稳定,反映在当时的字体风格上即显示出相互融合的丰富性。如1964年固原出土的《贠标墓砖》,明显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碑派书法的经典特征,字形稍扁,结体开阔,章法布局排列整齐,平稳中有奇崛之气。北朝时期刻石数量众多,书刻精美,风格纷呈,是碑学书法的重要取法对象。这些刻石文献对固原地方特有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建筑、宗教、民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战争等均有描写记载,体现出了异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追探这些刻石文献的文学价值,扩大文学的研究视野,使得传统文学领域的研究更为宽泛、更为坚实,更为厚重。传统书法学的研究一旦和文字学取得联系,吸纳当代学术思想,立足于当代学术语境,将其放在文化视野之中,古典文学就有了新时代的血肉,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广阔的文化视野对刻石进行立体研究,揭示刻石的时代意义,加快刻石文献走向现代学术的步伐。
固原地区刻石艺术流光溢彩,值得珍视。同时也值得深究蕴含其中的文化意蕴,有学者认为:“民间刻石书法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观念、精神情感、价值取向和审美内涵。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人文历史,刻石也是追溯固原历代风俗文化现象的沿袭和承载过程,旨在增加非物质文化延续的内涵。刻石是以手工书写与实际使用相结合并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的和文化的生产水平; 作为精神产品,它的书法形象如造型、用笔、结构、装饰等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对于后世研究当时书法和文字领域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最直接的参考。北朝后期的《元腾墓志》、《吐谷浑氏墓志》等均取法此时期的艺术风格。从书法学和文字学两个不同学科视角入手,赋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刻石以新的理解、新的价值和新的意义,也可以将一些新的学术方法和学术思潮纳进其研究方法中,积极探索刻石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在现当代社会的转化,探索刻石的传统形式发展到今天的新形式;在多时空、多层次、多元化学科视角中追探刻石文献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扩大研究视野,对固原地区现存的刻石资源进行更好的开发和保护。
本课题综合尝试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固原地区的现存刻石,如《阎显墓志》、《田弘墓志铭》、《李贤墓志》、《宇文猛墓志铭》、《贠标墓砖》、《梁阿广墓表》等进行全面的解读。刻石艺术是社会、生活、文化、信仰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形式,因而本课题把书法史、美学及文字学等各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注重从宏观与微观角度阐述某一文化现象,尽量展示固原地区刻石文化发展的地域性、艺术性。目前国家虽然鼓励振兴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但是相关人才缺乏却是当前呈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固原具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繁衍着独特的刻石艺术作品。然而在新时代的冲击下,现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人却少之又少。或言之,当前很多乡民因受其文化素养限制,对传统文化基本停留在对过去习俗的遵循上,对其文化及意义缺乏保护、甑别、传承、扬弃的意识和能力。目前,政府组织考虑的重心仍在发展地方经济,以及通过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来改善民生方面。传统地区民族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还未能形成完备、现代的民族艺术品产业链条。本文基于以上原因,共同探讨刻石艺术品的一些问题和启示,以期对相关保护者给予一定理论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