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T2加权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MRI T2WI联合DW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荟萃分析,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英文数据库PubMed。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4年12月。中文检索词为"扩散加权成像"或"弥散加权成像"、"前列腺癌"或"前列腺肿瘤"和"T2加权成像",英文文献检索词为"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or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or DW-MRI or DW magnetic resonance and T2 weighted imaging and prostate cancer or prostate carcinoma"。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T2WI联合DWI诊断前列腺癌的中英文文献,由2名研究者按盲法严格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效应量、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AUC。

结果

按照检索词共获取文献129篇,符合纳入标准文献13篇,共671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文献存在非阈值效应(P>0.05),异质性检验未发现异质性来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优势比分别为0.74(95% CI 0.67~0.80)、0.79(95% CI 0.68~0.87)、3.65(95% CI 247~5.38)、0.34(95% CI 0.27~0.43)、11.63(95% CI 6.97~19.39)。SROC计算AUC=0.82(95% CI 0.78~0.85),Q=0.763。发表偏倚检验提示无发表偏倚(P>0.05)。

结论

T2WI联合DWI诊断前列腺癌的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且广泛运用;而T2WI联合高b值、超高b值下的DWI诊断前列腺癌诊断效能可能更佳,但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成年早期体重状态及至中年时期的体重变化与中年时期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的关系。方法利用1998年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的12个省市15组35~59岁(男女各半)人群样本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资料,根据研究对象25岁时的体重指数(BMI)水平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n=1 331)、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4 kg/m2,n=1
目的探讨颅底巨大侵袭性骨纤维性结构不良(FDB)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颅底侵袭性FDB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和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29岁,CT和MRI检查发现前中颅底巨大(9.7 cm×8.8 cm×7.9 cm)沟通性肿瘤,于2013年8月28日经上颌骨掀翻入路切除肿瘤;因肿瘤复发、症状加重,于2014年9月3日二次行经右
目的探讨涉及C2水平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症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对2011年5月—2014年1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42例涉及C2水平长节段OPLL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2岁。依术式不同将其分为A、B两组,A组21例行单纯C3~7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21例行C3~7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加C2椎板下缘减压术,比较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13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 98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椎体分节不良患者71例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其中住院号尾数为单号的、无分节不良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8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前路手术完成减压和脊柱重建,观察颈椎分节不良的分布特点。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值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功能的评价及其进展。方法通过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2009年1月—2015年2月国内外关于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病变中的应用有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类。结果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病变表现是多方面的,包括心肌、心包、瓣膜以及冠脉等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些损害2D超声早期难以判断;而运用TDI相关指标Sm、e′/a′值、e
目的报道1例腰椎间盘髓核脱出游离至硬膜囊背侧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等。方法结合文献回顾分析1例腰椎间盘髓核脱出游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主诉左下肢疼痛、发胀、麻木20 d,加重7 d。入院后腰椎MRI示L4~5椎管占位。于2015年1月13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游离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术前不适症状明显改善,左侧股四头肌肌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声门上型喉癌术后修复方法的改良及其喉功能保留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第四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35例声门上型喉癌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1例,年龄65~75岁,均行喉功能保留手术治疗。原发病灶位于一侧声门上者行保留对侧喉上神经声门上部分喉切除,原发病灶位于声门上中间者行不同部分的声门上部分喉切除;然后,采用颈前带状
目的探讨后纵韧带与硬脊膜间"安全减压间隙"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治疗的134例颈椎OPP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8例,女46例;年龄35~71岁,平均(50.5±16.7)岁。术前CT矢状面显示节段型105例,连续型12例,混合型17例,骨化均不超过3个椎
目的探讨双下腔静脉(IVC)畸形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7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例双IVC畸形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8~76岁,平均49岁。患者均采用可回收IVC滤器置入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定期随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IVC及下肢静脉通畅情况。结果本组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