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刘勰《文心雕龙》的抒情艺术入手,通过刘勰对《诗经》、《古诗十九首》、《楚辞》的抒情写作的阐述,总结出几点刘勰本人的抒情创作論,即要求心物交融,情采结合,抒发真实感情,以及会通前人特点等。这也是刘勰艺术眼光独到之处。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抒情方式;情采;物色
刘勰《明诗》篇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1,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感情,受到外物的刺激发生感应,有了感应才唱出情志来。这本于《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里讲诗是言志的,但又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抒情的。刘勰讲诗,就是继承了《毛诗序》言志和抒情的结合[1]。
一、《诗经》
《物色》是讲情景的关系,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2”。外界影响人的感情,由感情发为文辞,说明外界景物对于创作的关系。“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2]。”
怎样做到“随物以宛转”,又“与心而徘徊”呢?《诗经》可以作为标准。我们看看刘勰《物色》篇是如何说《诗经》的:“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总的来说,刘勰还是把《诗经》的抒情方式归结为了:①“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即诗人情志与景物的交融。②大部分的抒情的作品反映时代和政治,接受了儒家诗论,有教化作用[3]。
二、《楚辞》
刘勰在《辩骚》篇里赞美《楚辞》,也显出抒情的重要来。《辩骚》篇说:“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批文而见时。”3抒写怨恨的感情,便能使人郁抑而容易感动,这是讲抒情,具有感动人的力量;叙述离别,便能使人悲哀而难以忍受,这也是讲抒情,这种悲愁的感情也感动人;描绘山水,便能使人按照声情而得到它的形貌;叙述季节,便能使人批阅文辞而看到时令。这两处是讲《楚辞》写山水景物和时令节候的真实美好的[4]。
陆机《文赋》说:“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4“曈昽”即从朦胧转向明亮,“昭晰”指明亮。在诗人的心目中,情和物是有联系的。诗人的感情由朦胧到鲜明,诗人眼中所看到的物象,也跟着鲜明起来。
诗人所看到的美景不可能全部写到诗里去,只能就其中引起诗人感触的景物来写。诗人因物出感,他的感情就变得很鲜明,这样的景物就会被赋予诗人的感情色彩,成为了情景交融了,这就是“互进”,即情与物互相进向鲜明。
三、《古诗十九首》
刘勰在《明诗》里评论《古诗十九首》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看它们的风格和行文,质直而不朴野,婉转地贴切事物,哀感动人地表达深切感情[5]。
刘勰接受了“诗缘情”的说法,又补充了“言志”,称为“感物吟志”。《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方式就是《明诗》里赞美的“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即婉转地描绘引起诗人感触的景物。说“怊怅切情”,再加上“吟志”,表达诗人的心情。
四、小结
总结以上作品看,刘勰是从两方面讲诗:一方面接受儒家的诗论,认为诗是反映时代和政治的,是美刺的;一方面对于诗的抒情,认为受到外界事物感触的感情,都可以表达,不再受儒家诗论的限制。刘勰的讲法把二者结合起来了,这是他的眼光出彩之处。
总的看来,刘勰讲抒情,先宣扬儒家结合时世的感觉和政治的治乱来表达感情,又宣扬儒家的美刺观点。但他又有取于“缘情”说,加以补充,提出“感悟吟志”说,即在受外界事物的感触时要抒发感情,在抒发感情中表达思想,是情志结合的。汉儒的《毛诗序》里也将抒情和言志的结合,不过《毛诗序》提出“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即所抒发的感情不能超出礼义的范围,陆机的“缘情”说就突破了这个范围。在这点上,刘勰采取了陆机的“缘情”说,强调抒情的重要性,但他不提“止乎礼义”,抛弃了儒家抒发的感情不能超越礼义的规定。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作者简介:刘浩男,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李小山.从心物关系看文学的一条发生线索[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5,(1):74-75.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4-105.
[3]周振甫.《文心雕龙》二十二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69-69.
[4]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17-18.
注释: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56-56.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3-63.
3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414-412.
4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415-415.
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415-415.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46-46.
7(晋)陆机著,张怀瑾译注.文赋译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45-45.
8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58-58.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抒情方式;情采;物色
刘勰《明诗》篇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1,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感情,受到外物的刺激发生感应,有了感应才唱出情志来。这本于《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里讲诗是言志的,但又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抒情的。刘勰讲诗,就是继承了《毛诗序》言志和抒情的结合[1]。
一、《诗经》
《物色》是讲情景的关系,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2”。外界影响人的感情,由感情发为文辞,说明外界景物对于创作的关系。“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2]。”
怎样做到“随物以宛转”,又“与心而徘徊”呢?《诗经》可以作为标准。我们看看刘勰《物色》篇是如何说《诗经》的:“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总的来说,刘勰还是把《诗经》的抒情方式归结为了:①“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即诗人情志与景物的交融。②大部分的抒情的作品反映时代和政治,接受了儒家诗论,有教化作用[3]。
二、《楚辞》
刘勰在《辩骚》篇里赞美《楚辞》,也显出抒情的重要来。《辩骚》篇说:“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批文而见时。”3抒写怨恨的感情,便能使人郁抑而容易感动,这是讲抒情,具有感动人的力量;叙述离别,便能使人悲哀而难以忍受,这也是讲抒情,这种悲愁的感情也感动人;描绘山水,便能使人按照声情而得到它的形貌;叙述季节,便能使人批阅文辞而看到时令。这两处是讲《楚辞》写山水景物和时令节候的真实美好的[4]。
陆机《文赋》说:“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4“曈昽”即从朦胧转向明亮,“昭晰”指明亮。在诗人的心目中,情和物是有联系的。诗人的感情由朦胧到鲜明,诗人眼中所看到的物象,也跟着鲜明起来。
诗人所看到的美景不可能全部写到诗里去,只能就其中引起诗人感触的景物来写。诗人因物出感,他的感情就变得很鲜明,这样的景物就会被赋予诗人的感情色彩,成为了情景交融了,这就是“互进”,即情与物互相进向鲜明。
三、《古诗十九首》
刘勰在《明诗》里评论《古诗十九首》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看它们的风格和行文,质直而不朴野,婉转地贴切事物,哀感动人地表达深切感情[5]。
刘勰接受了“诗缘情”的说法,又补充了“言志”,称为“感物吟志”。《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方式就是《明诗》里赞美的“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即婉转地描绘引起诗人感触的景物。说“怊怅切情”,再加上“吟志”,表达诗人的心情。
四、小结
总结以上作品看,刘勰是从两方面讲诗:一方面接受儒家的诗论,认为诗是反映时代和政治的,是美刺的;一方面对于诗的抒情,认为受到外界事物感触的感情,都可以表达,不再受儒家诗论的限制。刘勰的讲法把二者结合起来了,这是他的眼光出彩之处。
总的看来,刘勰讲抒情,先宣扬儒家结合时世的感觉和政治的治乱来表达感情,又宣扬儒家的美刺观点。但他又有取于“缘情”说,加以补充,提出“感悟吟志”说,即在受外界事物的感触时要抒发感情,在抒发感情中表达思想,是情志结合的。汉儒的《毛诗序》里也将抒情和言志的结合,不过《毛诗序》提出“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即所抒发的感情不能超出礼义的范围,陆机的“缘情”说就突破了这个范围。在这点上,刘勰采取了陆机的“缘情”说,强调抒情的重要性,但他不提“止乎礼义”,抛弃了儒家抒发的感情不能超越礼义的规定。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作者简介:刘浩男,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李小山.从心物关系看文学的一条发生线索[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5,(1):74-75.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4-105.
[3]周振甫.《文心雕龙》二十二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69-69.
[4]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17-18.
注释: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56-56.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3-63.
3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414-412.
4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415-415.
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415-415.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46-46.
7(晋)陆机著,张怀瑾译注.文赋译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45-45.
8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