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对我们的幼儿园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把‘人’当人来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幼儿是幼儿教育中的‘人’,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不是一张白纸,不是任由家长和教师随意加工的材料。“发展”是幼儿的主动行为。这是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他们的“发展”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如何认识和对待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接受新知识的成败。所以,确立幼儿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教学活动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教学观念改革的第一步。树立正确的幼儿主体观,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了解他们的兴趣,“投其所好”,幼儿的主体地位才有体现的可能。其次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地位,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第三,活动评价中要遵循幼儿主体性的原则。评价时也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因为幼儿既是评价的客体,也是评价的主体。以下,我将对理论的“主体观”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确立幼儿的主体性。幼儿生活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城市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时代,在幼儿的周围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学科内容值得幼儿去探索和学习。教师应该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确保幼儿持续,健康地发展的基础上,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这是确立幼儿的主体性的第一步。一般来说,选择的内容应当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科学性和启蒙性”。根据这一要求选择的内容应是幼儿可以直接探索的,可以理解的,是幼儿熟悉的内容。二是“广泛性和代表性”。所选的内容要尽量涉及多个方面,而且具有典型性。三是“地方性和季节性”。内容选择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季节特点,做到因地,因时适宜。也就是具有地方特色和季节特点的内容。四是“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一要求是指,幼儿的教育内容既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
二、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其中包括活动的设计和活动的组织两个过程。活动的设计是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内容的过程的设计是一种主观的思考过程,它是一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幼儿是活动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受益者,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幼儿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以幼儿的学习特点为根据,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并结合各学科的特点,精心的设计每一次教学活动。活动的组织是将活动设计落实到实践的过程,是主观理论化为客观行为的过程。它是确立幼儿主体性时最关键,最难把握的环节,可又是最能体现幼儿主体性的环节。
那么如何体现呢?主要体现在环境的创设和组织的策略中。
课堂教学中的环境创设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活动材料的准备和活动环境的布置。它对幼儿主体性的影响是外在的,可见的。而内在的,不可见的环境因素——心理环境,它对幼儿有着更为强大的暗示作用。幼儿学习时的心理环境与教师的行为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学习中,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是表扬还是批评,是鼓励还是制止,是向幼儿发出指令还是倾听幼儿的声音,是参与幼儿的活动还是静静的旁观……都表明了教师对幼儿的接受程度,控制程度,同时也都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活动的主体性。所以建立和谐,宽容,平等,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性的重要保证。
活动的组织是幼儿对教师传递的各种信息进行体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的认知过程。幼儿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是为了应用这些基础知识去接受、扩展新的知识,构建和完善个人的认知结构,最后形成属于他自己的、能够为他所理解、所利用、所支配的个人认知体系。这些内在的知识,是个体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现代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过程,而是教师组织幼儿学习的过程。因此,必须确定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教’是为幼儿‘学’服务,特别是教幼儿掌握比备的技能,是为了幼儿能成为自主,自立的学习者。
三、在教学评价中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其实,教学评价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它的特殊作用(对幼儿的发展及对活动内容掌握情况的评定,对幼儿良好行为的激励,对幼儿的不完善部分提出的改进),所以另起一列。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价是从幼儿的实际出发的,是对幼儿行为和思想的正确评价,同时又是为幼儿的发展服务的。这是评价者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的体现。评价中既有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也有幼儿对自身的评价。每个幼儿在自身评价时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这是幼儿主体性的直接体现。因而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今天的教育是为幼儿明天的发展服务的。以前的教学活动压抑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幼儿终生发展不利。素质教育不仅是改革应试弊端,而且为了中国的明天,要以幼儿明天的发展为本。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尊重幼儿主动学习的权利,提供给幼儿自己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不断帮助幼儿学会主动学习,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我们应当让幼儿在主体地位的包容中,在自身遗传、环境、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自身所能达到的最佳发展状态。
【作者单位:苏州市昆山实验幼儿园 江苏】
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确立幼儿的主体性。幼儿生活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城市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时代,在幼儿的周围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学科内容值得幼儿去探索和学习。教师应该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确保幼儿持续,健康地发展的基础上,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这是确立幼儿的主体性的第一步。一般来说,选择的内容应当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科学性和启蒙性”。根据这一要求选择的内容应是幼儿可以直接探索的,可以理解的,是幼儿熟悉的内容。二是“广泛性和代表性”。所选的内容要尽量涉及多个方面,而且具有典型性。三是“地方性和季节性”。内容选择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季节特点,做到因地,因时适宜。也就是具有地方特色和季节特点的内容。四是“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一要求是指,幼儿的教育内容既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
二、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其中包括活动的设计和活动的组织两个过程。活动的设计是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内容的过程的设计是一种主观的思考过程,它是一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幼儿是活动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受益者,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幼儿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以幼儿的学习特点为根据,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并结合各学科的特点,精心的设计每一次教学活动。活动的组织是将活动设计落实到实践的过程,是主观理论化为客观行为的过程。它是确立幼儿主体性时最关键,最难把握的环节,可又是最能体现幼儿主体性的环节。
那么如何体现呢?主要体现在环境的创设和组织的策略中。
课堂教学中的环境创设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活动材料的准备和活动环境的布置。它对幼儿主体性的影响是外在的,可见的。而内在的,不可见的环境因素——心理环境,它对幼儿有着更为强大的暗示作用。幼儿学习时的心理环境与教师的行为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学习中,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是表扬还是批评,是鼓励还是制止,是向幼儿发出指令还是倾听幼儿的声音,是参与幼儿的活动还是静静的旁观……都表明了教师对幼儿的接受程度,控制程度,同时也都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活动的主体性。所以建立和谐,宽容,平等,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性的重要保证。
活动的组织是幼儿对教师传递的各种信息进行体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的认知过程。幼儿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是为了应用这些基础知识去接受、扩展新的知识,构建和完善个人的认知结构,最后形成属于他自己的、能够为他所理解、所利用、所支配的个人认知体系。这些内在的知识,是个体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现代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过程,而是教师组织幼儿学习的过程。因此,必须确定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教’是为幼儿‘学’服务,特别是教幼儿掌握比备的技能,是为了幼儿能成为自主,自立的学习者。
三、在教学评价中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其实,教学评价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它的特殊作用(对幼儿的发展及对活动内容掌握情况的评定,对幼儿良好行为的激励,对幼儿的不完善部分提出的改进),所以另起一列。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价是从幼儿的实际出发的,是对幼儿行为和思想的正确评价,同时又是为幼儿的发展服务的。这是评价者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的体现。评价中既有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也有幼儿对自身的评价。每个幼儿在自身评价时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这是幼儿主体性的直接体现。因而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今天的教育是为幼儿明天的发展服务的。以前的教学活动压抑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幼儿终生发展不利。素质教育不仅是改革应试弊端,而且为了中国的明天,要以幼儿明天的发展为本。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尊重幼儿主动学习的权利,提供给幼儿自己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不断帮助幼儿学会主动学习,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我们应当让幼儿在主体地位的包容中,在自身遗传、环境、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自身所能达到的最佳发展状态。
【作者单位:苏州市昆山实验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