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探究习惯”课程是由数学、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拓展,以智力七巧板、科学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的探究性课程。该课程努力体现陶行知先生 “教学做合一” “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的教育思想,面向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开设,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提升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养成探究习惯。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洋溢着生命活力的 “全人课程”, “一种探究习惯”课程属于拓展型课程之一,课程资源是我们编写的《做上学》。
一、课程实施策略
“一种探究习惯”课程的实施为每一个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为了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采取了教材“傻瓜相机”、教学“有法可依”和评价“简单实用”等实施策略。
(一)教材“傻瓜相机”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落实比较困难。现在普遍使用的《科学》教材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其整体构想比较理想化,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专题实践活动受到环境、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课堂上难以操作。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師需要“一专多能”,在课堂中开展“主题探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想到了“傻瓜相机”的特点。如果“一种探究习惯”课程根据学校实际量身定做内容,教师拿来就教,学生一看即懂,可以直接动手操作,有这样一套内容编排“傻瓜”式教材,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于是,我们的校本教材《做上学》基于这一理念应运而生。教材上的所有探究活动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以智力七巧板、科学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结合一些个性化的资源,在内容编排上相对独立,学生研究见效快,操作上比较容易,可以拿来就做。
(二)教学“有法可依”
“现象教学”是“一种探究习惯”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或者主题引导他们开展探究活动。
1.以智力七巧板为载体的探究
智力七巧板的拼搭,是科学与艺术的交汇,与数学、美学的联系紧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四年级“制作七巧板”主题活动,我们结合工程学内容,组织学生设计制作七巧板。在制作中,教师启发学生:“探究室黑板上的七巧板,设计得不太准确,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解决这个难题吗?请提供设计图纸。”学生对七巧板每条边长的关系、每块板之间角度的关系进行了认真分析,找到它们的对应关系,通过已知一条边设计出整套标准的七巧板。最后依据图纸用KT板或者纸板进行剪切,制作出成品。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就像一个个设计师,参与热情极高,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再如,“古诗意境”系列主题创作,创作所用古诗均选自小学《语文》课本。
以“诗配画《咏柳》”主题创作为例。主题布置后,学生异常兴奋,分组就如何设计展开热烈讨论。有的小组一边默诵古诗,一边创设古诗场景;有的小组边摆拼七巧板,边用七巧板画;还有小组根据其他组的设计,整合故事情境进行创作。学生分工合作,其乐融融。他们在整合后的作品上配上背景、颜色、文字说明等,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同一首诗,每个小组的创意不同,设计的意境也不同,因此作品精彩纷呈。
2.以科学小实验为载体的探究
学生科学小实验的内容源于他们的实际生活,材料简单易取、设计巧妙独特、情境兴趣盎然、现象神奇奥妙,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制订小实验探究目标时,我们充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达成,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的观察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方面反馈的信息,评价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四年级“鸡蛋撞地球”实验探究,老师首先呈现神舟飞船的发射与简介视频,然后提出“鸡蛋撞地球”实验要求:如果要让神舟飞船回收成功,你作为设计师,应该如何解决回收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后,向大家汇报展示方案,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修改完善方案。有学生想对鸡蛋进行保护,从3楼扔下鸡蛋而不烂,这对他们的选择材料、结构设计和动手组装等能力是一个考验。课堂上,学生对材料和缓冲结构进行了小组讨论和交流,回家进行制作与测试,形成实验报告。第二节课,分小组在学校进行实验和交流,评选出最佳设计作品。第三节课,分小组分享设计、制作和测试过程。
3.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的探究
研究性学习内容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项目,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到校园、社区、企业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发现知识、习得方法,形成良好的 科学态度。
我们在六年级开展了“智造精彩——探究华南设计创新院”主题探究,在选择探究项目课时,我们让学生观看项目介绍视频,激发他们的兴趣。经过充分讨论,学生确定了5个探究项目:
(1)高速焊接机器人在生产中的运用。
(2)无人机的发展与运用。
(3)智能穿戴设备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4)裸眼3D的成像原理及发展。
(5)3D打印机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各项目小组以竞选演说、民主投票的方式推选出项目组组长。各小组根据探究项目制定方案,在班上汇报,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对方案进行修订、完善。探究分步骤进行:
第一步,小组成员上网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分析与处理相关信息,做成PPT,为汇报做准备。
第二步,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他学生就汇报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记录员负责记录回答不了的问题。
第三步,小组成员进一步讨论,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让探究项目更加完善,老师组织学生来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进行实地探究。为了让探究更加具体,各小组利用前期获得资料与实地探究体验,除了制作手抄报、知识卡、写探究日记外,还准备了采访。最后,学生进行成果展示,研讨交流,开展学生自评、小组自评与互评、老师评和家长评等多元化评价,回顾反思。在8~12课时里,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强化,探究不断向深层次延伸。
(三)评价“简单实用”
评价学生主要从意识、方法、能力入手,重点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评价是为了鼓励学生保持持续的探究。我们制定的 “一种探究习惯”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分甲、乙、丙三个等级,依据评价结果,设立小探究者、小研究员、小科学家、小院士四个称号,一个年级对应一个等级与称号。比如,某班在上一学期获得甲等级称号,在下一学期应获得甲或乙等级。学生则根据班级等级来了解自己的评价称号,以此激励和保持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课程实施效果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种探究习惯”课程的实施,使教师和课堂悄然地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一种探究习惯”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汉涛是一名个子不高却爱动脑的学生。有一次上《毛细现象》一课,老师做了一个自动浇水装置,可能是材料准备不充分,浇水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刘汉涛自己动手,找来纯棉毛线做了一个自动浇水装置,结果比老师的装置效果好多了。后来,他写了一篇《自动浇花器制作方法》的文章,还写了心得体会。他在文章里指出,老师说的不一定全对,只有自己亲自探究,才能得到最好的答案。从学生2014年的等级达标情况可以看出,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平均达标率从13.7%上升到79.4%,说明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大提高。
依托“一种探究习惯”课程,我们的学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摘金夺银。《雏鹰展翅,放飞理想——小学生航空航天科技实践活动》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体验活动、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全国车辆模型竞赛、广东省少年儿童科学体验活动中,分别荣获金牌9项、银牌7项、铜牌6项;在国家级科技活动比赛中,有6人获得第一名、6人获得第二名、4人获得第三名,有1人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2人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进入国家队参加世界级比赛。截止2016年9月,学生在省级以上的相关竞赛中有三百余人获得奖项,在国家级少儿刊物上发表科学小论文七十多篇。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523808)
一、课程实施策略
“一种探究习惯”课程的实施为每一个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为了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采取了教材“傻瓜相机”、教学“有法可依”和评价“简单实用”等实施策略。
(一)教材“傻瓜相机”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落实比较困难。现在普遍使用的《科学》教材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其整体构想比较理想化,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专题实践活动受到环境、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课堂上难以操作。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師需要“一专多能”,在课堂中开展“主题探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想到了“傻瓜相机”的特点。如果“一种探究习惯”课程根据学校实际量身定做内容,教师拿来就教,学生一看即懂,可以直接动手操作,有这样一套内容编排“傻瓜”式教材,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于是,我们的校本教材《做上学》基于这一理念应运而生。教材上的所有探究活动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以智力七巧板、科学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结合一些个性化的资源,在内容编排上相对独立,学生研究见效快,操作上比较容易,可以拿来就做。
(二)教学“有法可依”
“现象教学”是“一种探究习惯”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或者主题引导他们开展探究活动。
1.以智力七巧板为载体的探究
智力七巧板的拼搭,是科学与艺术的交汇,与数学、美学的联系紧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四年级“制作七巧板”主题活动,我们结合工程学内容,组织学生设计制作七巧板。在制作中,教师启发学生:“探究室黑板上的七巧板,设计得不太准确,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解决这个难题吗?请提供设计图纸。”学生对七巧板每条边长的关系、每块板之间角度的关系进行了认真分析,找到它们的对应关系,通过已知一条边设计出整套标准的七巧板。最后依据图纸用KT板或者纸板进行剪切,制作出成品。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就像一个个设计师,参与热情极高,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再如,“古诗意境”系列主题创作,创作所用古诗均选自小学《语文》课本。
以“诗配画《咏柳》”主题创作为例。主题布置后,学生异常兴奋,分组就如何设计展开热烈讨论。有的小组一边默诵古诗,一边创设古诗场景;有的小组边摆拼七巧板,边用七巧板画;还有小组根据其他组的设计,整合故事情境进行创作。学生分工合作,其乐融融。他们在整合后的作品上配上背景、颜色、文字说明等,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同一首诗,每个小组的创意不同,设计的意境也不同,因此作品精彩纷呈。
2.以科学小实验为载体的探究
学生科学小实验的内容源于他们的实际生活,材料简单易取、设计巧妙独特、情境兴趣盎然、现象神奇奥妙,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制订小实验探究目标时,我们充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达成,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的观察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方面反馈的信息,评价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四年级“鸡蛋撞地球”实验探究,老师首先呈现神舟飞船的发射与简介视频,然后提出“鸡蛋撞地球”实验要求:如果要让神舟飞船回收成功,你作为设计师,应该如何解决回收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后,向大家汇报展示方案,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修改完善方案。有学生想对鸡蛋进行保护,从3楼扔下鸡蛋而不烂,这对他们的选择材料、结构设计和动手组装等能力是一个考验。课堂上,学生对材料和缓冲结构进行了小组讨论和交流,回家进行制作与测试,形成实验报告。第二节课,分小组在学校进行实验和交流,评选出最佳设计作品。第三节课,分小组分享设计、制作和测试过程。
3.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的探究
研究性学习内容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项目,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到校园、社区、企业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发现知识、习得方法,形成良好的 科学态度。
我们在六年级开展了“智造精彩——探究华南设计创新院”主题探究,在选择探究项目课时,我们让学生观看项目介绍视频,激发他们的兴趣。经过充分讨论,学生确定了5个探究项目:
(1)高速焊接机器人在生产中的运用。
(2)无人机的发展与运用。
(3)智能穿戴设备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4)裸眼3D的成像原理及发展。
(5)3D打印机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各项目小组以竞选演说、民主投票的方式推选出项目组组长。各小组根据探究项目制定方案,在班上汇报,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对方案进行修订、完善。探究分步骤进行:
第一步,小组成员上网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分析与处理相关信息,做成PPT,为汇报做准备。
第二步,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他学生就汇报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记录员负责记录回答不了的问题。
第三步,小组成员进一步讨论,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让探究项目更加完善,老师组织学生来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进行实地探究。为了让探究更加具体,各小组利用前期获得资料与实地探究体验,除了制作手抄报、知识卡、写探究日记外,还准备了采访。最后,学生进行成果展示,研讨交流,开展学生自评、小组自评与互评、老师评和家长评等多元化评价,回顾反思。在8~12课时里,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强化,探究不断向深层次延伸。
(三)评价“简单实用”
评价学生主要从意识、方法、能力入手,重点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评价是为了鼓励学生保持持续的探究。我们制定的 “一种探究习惯”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分甲、乙、丙三个等级,依据评价结果,设立小探究者、小研究员、小科学家、小院士四个称号,一个年级对应一个等级与称号。比如,某班在上一学期获得甲等级称号,在下一学期应获得甲或乙等级。学生则根据班级等级来了解自己的评价称号,以此激励和保持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课程实施效果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种探究习惯”课程的实施,使教师和课堂悄然地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一种探究习惯”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汉涛是一名个子不高却爱动脑的学生。有一次上《毛细现象》一课,老师做了一个自动浇水装置,可能是材料准备不充分,浇水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刘汉涛自己动手,找来纯棉毛线做了一个自动浇水装置,结果比老师的装置效果好多了。后来,他写了一篇《自动浇花器制作方法》的文章,还写了心得体会。他在文章里指出,老师说的不一定全对,只有自己亲自探究,才能得到最好的答案。从学生2014年的等级达标情况可以看出,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平均达标率从13.7%上升到79.4%,说明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大提高。
依托“一种探究习惯”课程,我们的学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摘金夺银。《雏鹰展翅,放飞理想——小学生航空航天科技实践活动》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体验活动、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全国车辆模型竞赛、广东省少年儿童科学体验活动中,分别荣获金牌9项、银牌7项、铜牌6项;在国家级科技活动比赛中,有6人获得第一名、6人获得第二名、4人获得第三名,有1人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2人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进入国家队参加世界级比赛。截止2016年9月,学生在省级以上的相关竞赛中有三百余人获得奖项,在国家级少儿刊物上发表科学小论文七十多篇。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52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