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探究习惯”课程是由数学、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拓展,以智力七巧板、科学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的探究性课程。该课程努力体现陶行知先生 “教学做合一” “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的教育思想,面向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开设,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提升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养成探究习惯。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洋溢着生命活力的 “全人课程”, “一种探究习惯”课程属于拓展型课程之一,课程资源是我们编写的《做上学》。
  一、课程实施策略
  “一种探究习惯”课程的实施为每一个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为了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采取了教材“傻瓜相机”、教学“有法可依”和评价“简单实用”等实施策略。
  (一)教材“傻瓜相机”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落实比较困难。现在普遍使用的《科学》教材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其整体构想比较理想化,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专题实践活动受到环境、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课堂上难以操作。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師需要“一专多能”,在课堂中开展“主题探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想到了“傻瓜相机”的特点。如果“一种探究习惯”课程根据学校实际量身定做内容,教师拿来就教,学生一看即懂,可以直接动手操作,有这样一套内容编排“傻瓜”式教材,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于是,我们的校本教材《做上学》基于这一理念应运而生。教材上的所有探究活动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以智力七巧板、科学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结合一些个性化的资源,在内容编排上相对独立,学生研究见效快,操作上比较容易,可以拿来就做。
  (二)教学“有法可依”
  “现象教学”是“一种探究习惯”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或者主题引导他们开展探究活动。
  1.以智力七巧板为载体的探究
  智力七巧板的拼搭,是科学与艺术的交汇,与数学、美学的联系紧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四年级“制作七巧板”主题活动,我们结合工程学内容,组织学生设计制作七巧板。在制作中,教师启发学生:“探究室黑板上的七巧板,设计得不太准确,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解决这个难题吗?请提供设计图纸。”学生对七巧板每条边长的关系、每块板之间角度的关系进行了认真分析,找到它们的对应关系,通过已知一条边设计出整套标准的七巧板。最后依据图纸用KT板或者纸板进行剪切,制作出成品。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就像一个个设计师,参与热情极高,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再如,“古诗意境”系列主题创作,创作所用古诗均选自小学《语文》课本。
  以“诗配画《咏柳》”主题创作为例。主题布置后,学生异常兴奋,分组就如何设计展开热烈讨论。有的小组一边默诵古诗,一边创设古诗场景;有的小组边摆拼七巧板,边用七巧板画;还有小组根据其他组的设计,整合故事情境进行创作。学生分工合作,其乐融融。他们在整合后的作品上配上背景、颜色、文字说明等,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同一首诗,每个小组的创意不同,设计的意境也不同,因此作品精彩纷呈。
  2.以科学小实验为载体的探究
  学生科学小实验的内容源于他们的实际生活,材料简单易取、设计巧妙独特、情境兴趣盎然、现象神奇奥妙,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制订小实验探究目标时,我们充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达成,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的观察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方面反馈的信息,评价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四年级“鸡蛋撞地球”实验探究,老师首先呈现神舟飞船的发射与简介视频,然后提出“鸡蛋撞地球”实验要求:如果要让神舟飞船回收成功,你作为设计师,应该如何解决回收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后,向大家汇报展示方案,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修改完善方案。有学生想对鸡蛋进行保护,从3楼扔下鸡蛋而不烂,这对他们的选择材料、结构设计和动手组装等能力是一个考验。课堂上,学生对材料和缓冲结构进行了小组讨论和交流,回家进行制作与测试,形成实验报告。第二节课,分小组在学校进行实验和交流,评选出最佳设计作品。第三节课,分小组分享设计、制作和测试过程。
  3.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的探究
  研究性学习内容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项目,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到校园、社区、企业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发现知识、习得方法,形成良好的 科学态度。
  我们在六年级开展了“智造精彩——探究华南设计创新院”主题探究,在选择探究项目课时,我们让学生观看项目介绍视频,激发他们的兴趣。经过充分讨论,学生确定了5个探究项目:
  (1)高速焊接机器人在生产中的运用。
  (2)无人机的发展与运用。
  (3)智能穿戴设备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4)裸眼3D的成像原理及发展。
  (5)3D打印机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各项目小组以竞选演说、民主投票的方式推选出项目组组长。各小组根据探究项目制定方案,在班上汇报,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对方案进行修订、完善。探究分步骤进行:
  第一步,小组成员上网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分析与处理相关信息,做成PPT,为汇报做准备。
  第二步,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他学生就汇报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记录员负责记录回答不了的问题。
  第三步,小组成员进一步讨论,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让探究项目更加完善,老师组织学生来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进行实地探究。为了让探究更加具体,各小组利用前期获得资料与实地探究体验,除了制作手抄报、知识卡、写探究日记外,还准备了采访。最后,学生进行成果展示,研讨交流,开展学生自评、小组自评与互评、老师评和家长评等多元化评价,回顾反思。在8~12课时里,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强化,探究不断向深层次延伸。
  (三)评价“简单实用”
  评价学生主要从意识、方法、能力入手,重点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评价是为了鼓励学生保持持续的探究。我们制定的 “一种探究习惯”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分甲、乙、丙三个等级,依据评价结果,设立小探究者、小研究员、小科学家、小院士四个称号,一个年级对应一个等级与称号。比如,某班在上一学期获得甲等级称号,在下一学期应获得甲或乙等级。学生则根据班级等级来了解自己的评价称号,以此激励和保持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课程实施效果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种探究习惯”课程的实施,使教师和课堂悄然地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一种探究习惯”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汉涛是一名个子不高却爱动脑的学生。有一次上《毛细现象》一课,老师做了一个自动浇水装置,可能是材料准备不充分,浇水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刘汉涛自己动手,找来纯棉毛线做了一个自动浇水装置,结果比老师的装置效果好多了。后来,他写了一篇《自动浇花器制作方法》的文章,还写了心得体会。他在文章里指出,老师说的不一定全对,只有自己亲自探究,才能得到最好的答案。从学生2014年的等级达标情况可以看出,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平均达标率从13.7%上升到79.4%,说明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大提高。
  依托“一种探究习惯”课程,我们的学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摘金夺银。《雏鹰展翅,放飞理想——小学生航空航天科技实践活动》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体验活动、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全国车辆模型竞赛、广东省少年儿童科学体验活动中,分别荣获金牌9项、银牌7项、铜牌6项;在国家级科技活动比赛中,有6人获得第一名、6人获得第二名、4人获得第三名,有1人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2人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进入国家队参加世界级比赛。截止2016年9月,学生在省级以上的相关竞赛中有三百余人获得奖项,在国家级少儿刊物上发表科学小论文七十多篇。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523808)
其他文献
库珀·生命湖有氧运动公园暨“牵手未来”青少年健康成长体验基地启动仪式于2018年10月13日上午在北京房山生命湖健康管理集团自然环境十分优美的有氧运动公园里隆重举办,世界“有氧运动之父”肯尼斯·库珀博士及夫人、北京市房山区副区长于吉顺、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总经理戴自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文革、原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屠明德、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程功明、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胡杨、
当一棵大树有了蔽日的能量,当一片丛林成了珍贵的氧吧,我们是否想起它们最初破土而出,努力生长的步步历程?  一、结缘:萌发于少年时代的兴趣  赵建东小时候喜欢白天看云,夜晚观星,然后试着把自己的观察和气象谚语结合起来,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随着准确的次数越来越多,叔伯们都叫他“小天气预报员”。  那时候,他少有零花钱,等终于攒够五毛钱的时候,旧书摊上的杂志《少年科学》会成为他最爱的选择,等攒的钱稍多些
科学家对一块1600万年前的琥珀进行CT扫描后,首次证实一只弹尾虫利用成年蜉蝣“搭顺风车”。  在这块琥珀中,一只微小的弹尾虫静静地寄栖于一只蜉蝣翅膀形成的V型凹槽之中,它用自己易于卷曲的触角缠着蜉蝣的身体,保证“运输安全性”。  (补充材料)为得到这张照片,科学家先使用一个高分辨率CT扫描仪,再从不同角度拍摄了3000多张X射线照片,最后合成而成。  科學家有幸找到了一枚上亿年前的琥珀化石,完整
本课是四年级《力与运动》单元中的第1课,教材的安排是:在日常生活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及亲历“弯道竞走”的游戏,引导他们重新认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力的现象,意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力,知道力的要素,从而构建关于力的知识体系,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知道生活中的力、尊重证据、愿意与人合作和交流的目标。  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力的现象有所了解,他们可能体验过某些力
【摘要】信访人以走访形式请求县级以上党政负责人解决问题,此举与古代直诉制度大同小异。笔者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党政机关适用直诉制度之不足,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信访;直诉制度;制度完善  一、直诉制度的概述  (一)直诉制度的概念。直诉的概念并非自古有之,至于何时产生,笔者查阅了诸多相关资料,无从考证。敢肯定的是“直诉”一词是学者在研究这一制度时依其性质给予命名。关于其概念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成效,可以通过对教学方案的阅读、对教学实施情况的观察、对教学结果的评测等方式进行评价。其中,对课堂教学实施情况的观察是对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重要判断途径。  本文在厘清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几个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日常课堂教学观察,反思和发现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儿童、认识儿童,确立儿童立场,将儿童放在教学的中央这一根本的问题解决途
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下结合的化合物,因形似冰块却能燃烧而得名。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  ① 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③ 墨西哥湾海底966米深处发现的可燃冰  ④ 印度洋海底发现的可燃冰样本  (补充材料)  可燃冰形成条件苛刻,需要20个大气压以上,且温度在0度到10度之间。  可燃冰开采难度巨大,目前还没有
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设计逐渐引起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科学探究旨在创造和检验关于自然界及其运行规律的解释和预测,而工程设计旨在制造产品,以解决问题或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关注科学教育中工程设计的特征外,还要关注其设置的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方式,采用恰当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撰写日志的方式随时记录想法、解决问题。  工程设计与科学探究的比较  工程设计和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科学与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透彻,逐渐具备合理用药的健康意识。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群最容易患的疾病,高血压的病情若控制不好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脑梗死、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合理化个性化治疗,使血压稳定在安全范围,减小发病的风险,同时有效降低死亡概率。现国内外常用的一线降压药主要有利尿药、钙通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摘要]心肌肥厚是心脏在应急情况下的代偿反应,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诱发因素,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极高,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更加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心肌肥厚,对疾病的预防和全球范围内人们生活生活之恋的提高均有帮助。本文将从相待医学和祖国医学两个方面,介绍目前对与心肌肥厚的病因、病机、治疗方面的研究认识。  [关键词]心肌肥厚;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