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阅读方法指津

来源 :考试·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lich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点体裁。新课标语文科《考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综观2011年各省市中考试卷,散文阅读语段大多出自当代名家之手,这些文章大多文质皆美,文学性很强,而且往往很富有哲理性,阅读时,要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作者的主观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意识之本,是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有时还比较隐晦,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整体感知和辨析能力、理解能力。因此其失分率也远高于说明文之类文体。那么怎么让散文阅读尽可能少失分呢?
  一是勾画圈点,提高效率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妨把一些和文题相关的字、词;重点句、中心句、抒情议论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做个记号,等读完以后,把这些被圈点过的词语和句子连在一起看,就会发现其实那已经是整篇文章的结构和骨架,这对于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顺序和把握整体内容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读文章时浏览一下设置题目,做到有的方矢,阅读留痕就能方便找到题目的语言环境,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答题的准确率。如2011年北京卷的散文语段《鞋》,如果你把“年轻人的鞋坏了,去修。”“不久,年轻人又去那儿修鞋”“年轻人再次来修鞋时”三个句子做个记号,浙江丽水卷散文《弱种子也要发芽》第9题“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1) →议种瘪种→ (2) →给儿新生” 只要我们在阅读时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那么整篇文章的写作意图、行文思路都一清二楚了,回答后面的问题更省时也更容易答对了。
  二是整体阅读,感悟主旨
  近年来,命题者强调考查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从过去的字、词、句的考查,转为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对文章及表现手法的整体考查。把考查阅读能力落到实处,真正体现考查语文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在做散文阅读题时,第一步是要通过整体阅读,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时不可只抓只言片语,断章取义;不可眼睛只盯着答题而不致力于读懂读通原文;更不可没读完全文就急匆匆地在原文中为题目找答案。只有整体理解了原文,把握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作者思路,才会提高得分率。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在一首教育诗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也是说阅读时理清作者思路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整体感知呢?先辨类型。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是托物方志,还是阐发人生哲理。次看话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也就是说阅读时,认真通读全文,抓住文中人、事、景、物、情这些基本要素,认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作品所包含的人物、事件、景物和所抒发的感情,以及作者借以表达的对生活的见解和对所写人物所持的态度,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把握主旨要强调的是做每道题时要紧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旨,然后根据要求落实问题指向。散文类语段虽然有很少题目是直接问你主题是什么?但是实际上绝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沿着主题而发散出来设计的。只有依靠整体把握,才能防止一叶障目,以偏盖全。如果不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急于动手答题的话,十有八九都是不够准确和完整的。如2011年江苏镇江卷的散文《回想铁生》第13题是这样的:文章第①段末尾为什么说“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在这里表面上看并没有直接叫你回答主题,实际上你如果没有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很好的把握的话,那你就不可能答案指向整篇文章并把握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创作风格和精神魅力。
  三是重视语境 ,有效定点
  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审读题目,先从原文中划出题目内容所涉及的区域即我们常说的“有效区域”,也就锁定了信息所在的区间,再从这个区间中找出和题目相对应的词句或段落,这些词句或段落,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应点”。找准了对应点,就初步确定了答案在文中的大体位置了。强化对应点意识,对提高答题的准确率至关重要,也许有的题目会明确告诉考生信息所在的段落,但大多数题目不会明确给出,需要考生自己仔细辨别。能否迅速准确地找到对应点,决定了答题是否准确,有的考生就是因为对应点找不准确而答非所问,离题万里。
  答题的时候还要注意“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的具体语境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然后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就在前后抒情议论性语句中。从近几年的散文试题看,多数情况下,往往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或者对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做个简单的梳理和补充就可以作答。尤其要注意看看题目中有没有双引号,不管是单个词语还是几个词语甚至是句子,你就马上要找到双引号内词句所在的位置,然后思考回答。如2010年广东珠海卷的第17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当看到在题目的时候,你首先要找到双引号文字的具体位置,然后结合语境回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四是摆脱枷锁,个性表达
  近年来的现代文阅读考查更重视了综合概括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查,题目设置大多采用主观性的测试题,提倡书写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个性体验,重点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应用、评价能力等。
  对于日益增多的开放性试题,它注重的是学生解读的主体意识,完全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要是健康的,言之有理的大都给分。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如2011年江苏扬州卷散文《有一缕阳光叫感动》的第21题:这篇散文写了一对老人,同时也写了他们的邻居。假如你生活在这个小区,请写一段文字。说说你会怎么想,怎么做?(80~100字),这样的题目只要我们扣住一对老人的行为,再加以理解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均可以得分。但是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能据此误认为开发性试题随便怎么答都可以得分,因为这道理很简单:不然就没有必要去设置题干了,只不过是它更尊重考生的主观理解罢了。
  五是归纳重组,完整表述
  现代文阅读许多答案要对原文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尽可能利用原文中关键性的词句自己加工处理,这是解答题目的一条原则。有些考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或照抄原文,不符合 “简要”“概括”要求,或表达不清,语病较多,语言不流畅,自然影响了得分。比如2011年的浙江杭州卷《一棵小桃树》讲的是一个孩子伴随小桃树成长并受到启发的故事,其中第11题是这样的:第一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在文章里可以先勾画圈点找出,但我们必须经过思考整合后概括出“样子猥琐、花儿单薄”“被人鄙视、孤独寂寞”“遭受风雨,饱受摧残”三方面来表现小桃树的可怜,就不能单单抄写原文了。所以文章中有很多信息可以供你使用,你要琢磨推敲,对可以利用的信息进行有效重组,为己所用。
  我们在平时的散文阅读训练中应注重文本的深层次感悟,全面提高我们的认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不断加强方法的积累,解题的规范性训练,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确保准确答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