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联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数学的实例,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识数学,探索数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也达到了学好数学的目的。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有的教学例题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例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已得到的生活经验,打破“以教材为本”的旧框框,灵活运用教材或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以本班学生人数与他班人数设计例题练习:我班有学生42人,2班有学生50人,提问:我班人数占2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另外,让学生以本班男女生人数自编题目,进行互算。又如,在教学钟面的认识时,可让学生以教材中的插图,提问学生:你能说说你一天的作息时间吗?生:“我6点10分起床,6点30分洗漱,6点50 早餐,7点40到校。”师:“小朋友们,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有直接联系。”接着让学生在准备好的两个钟面形式不一(有的分布着12个数字;有的只是3、6、9、12四个数)的钟面上复习认读同一个整时数。在观察钟面的相同处时掌握钟面上的12大格、60小格;时针和分针的特征。(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对于低年级的小同学,教师以上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容易接受,也想参与。这样孩子们兴趣盎然,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数学离不开生活,而生活更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学生一旦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的学习兴趣必将大幅度提高。如在执教“比多少”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师:“同学们,我们把祖国比喻成什么?(母亲。)你们热爱母亲吗?谁能告诉大家你的妈妈今年多少岁?你今年几岁?”生答:“我今年7岁,我妈妈今年35岁。”我把7和35写在黑板上,师:“谁能用大小说一句话?”生:“孩子的年龄小,妈妈的年龄大。”师:“那么谁又能用‘多少’来说一句话?”生:“妈妈的年龄比孩子大,孩子的年龄比妈妈小。”师:“你们想不想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呢?”孩子争先恐后地说:“老师30岁。”师提示:“比30岁小一些。”学生再猜:“28岁。”师又提示:“还要小一些……”直到学生准确地猜中老师的年龄,全班的学生欢呼雀跃。然后,让学生在同桌范围内互相开展这样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走近生活,联系生活,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体重、身高……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综上所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有的教学例题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例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已得到的生活经验,打破“以教材为本”的旧框框,灵活运用教材或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以本班学生人数与他班人数设计例题练习:我班有学生42人,2班有学生50人,提问:我班人数占2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另外,让学生以本班男女生人数自编题目,进行互算。又如,在教学钟面的认识时,可让学生以教材中的插图,提问学生:你能说说你一天的作息时间吗?生:“我6点10分起床,6点30分洗漱,6点50 早餐,7点40到校。”师:“小朋友们,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有直接联系。”接着让学生在准备好的两个钟面形式不一(有的分布着12个数字;有的只是3、6、9、12四个数)的钟面上复习认读同一个整时数。在观察钟面的相同处时掌握钟面上的12大格、60小格;时针和分针的特征。(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对于低年级的小同学,教师以上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容易接受,也想参与。这样孩子们兴趣盎然,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数学离不开生活,而生活更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学生一旦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的学习兴趣必将大幅度提高。如在执教“比多少”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师:“同学们,我们把祖国比喻成什么?(母亲。)你们热爱母亲吗?谁能告诉大家你的妈妈今年多少岁?你今年几岁?”生答:“我今年7岁,我妈妈今年35岁。”我把7和35写在黑板上,师:“谁能用大小说一句话?”生:“孩子的年龄小,妈妈的年龄大。”师:“那么谁又能用‘多少’来说一句话?”生:“妈妈的年龄比孩子大,孩子的年龄比妈妈小。”师:“你们想不想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呢?”孩子争先恐后地说:“老师30岁。”师提示:“比30岁小一些。”学生再猜:“28岁。”师又提示:“还要小一些……”直到学生准确地猜中老师的年龄,全班的学生欢呼雀跃。然后,让学生在同桌范围内互相开展这样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走近生活,联系生活,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体重、身高……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综上所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数学课堂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