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记忆力向来很不好,所以读过的东西老是荡然无存。可是,书中有些微屑之处总是顽固地盘踞心头,想删除着实不易,特别是小时候留下的痕迹。比如20多年前的小学语文书上有篇课文叫《劳动的开端》,具体内容已然印象依稀,只是觉得当时很感动。独有这个标题估计一辈子也能记住。为什么呢?很简单,就因为“开端”的“端”字被我念成了“瑞”字,为此受到师生们的哄笑。我想,也许师生们并无恶意的哄笑也算是现在所谓的情景教育方式吧。而另一篇课文则没有标题的印象了,却实在地记得两句谚语,一句是“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另一句是“瑞雪兆丰年”。正是这个“瑞”字曾给我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当时班里好像只有我一人读对了,为此志得意满直到接触《劳动的开端》。
当然,语文学习过程中类似的泥痕鸿爪不胜举隅。言归正传,就说说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吧。这篇400多字的短文对成年人来说不长,对小学生们来说是够长的,尤其是被老师规定为背诵篇目之后。引以为豪的是,我当时花了半节课就能记诵自如了。可想而知,我成了背诵《海上日出》的“形象大使”。可惜那时候没有“形象大使”或“形象代言人”这类说法。我之所以能突破记忆缺陷,源于文章对大海和日出的神奇描绘。家乡地处内陆丘陵,视野极为有限。第一次从《海上日出》里感受到大海的壮伟和瑰丽,内心自然激荡不已,情不自禁地在脑海里勾勒大海的意象和太阳横波的图景。文中有两个词语,“一刹那”和“目不转睛”,在我心里真的是扎下了根。可以说,当时我完全是以一种最原初的虔诚心灵去领会它们的意义,并将它们的意义放置了海上日出这样的奇观背景里。以后,我在语文习作课上,只要与景物描摹有关的文字,都爱转化里面的句子:“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即把“伟大”置换成诸如“秀丽”、“绚烂”、“宏伟”之类的词语,而将“奇观”改为“景观”、“景致”、“壮景”等等。这种偷梁换柱的雕虫小技现在想来极为稚抽,然而彼时彼地是我的惯用方法,至少说明了一位少年的模仿甚至创造企图。
后来陆续在语文课本或读物中接触巴金先生的其他文章,在大学中文系也研究过先生的著作,无疑都受过不小的教诲。只不过依我体验的深浅来说,还是《海上日出》最为不可泯灭。这倒不说它是巴金先生最优秀的作品。埃伦,迪萨亚克说:“我们发现一部作品容易理解、触目惊心、能共鸣和使人满足的原因既是生物的禀赋又是文化的习得。”需要补充的是,这种生物的禀赋和文化习得又是建立在人类的童年经验积累上。或许童年记忆会影响人的一生,即如《海上日出》里的大海和太阳形象潜存在我的记忆深处一样。这篇文章给我的影响可谓是我早年内心生活中最富有魅力的事件,每当我想象力振翅欲飞的时候,或者生活的梦想勃勃升腾的时候,它里面的词句和意蕴就迭现眼前,慢悠悠地跨过海平线,冲突云霞与薄雾,使我的审美经验再次获得一份厚度。“这时候,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朴素单调的校园生活也仿佛由此添加了许多活力。
似乎可以这样说,教科书上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总像一个夸张而变形的梦幻世界,从梦幻世界里醒来,面对的是别一番天地;在这异样的陌生化天地中,少年时代特有的宏大梦想多半要遭受颠覆或改观。然而也有特例,《海上日出》在我早年留下的印记,表达了我的一种像石头样坚定像风样奇异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去看大海,一定要去体味海上日出的含蕴,一定要去海边生活。这个愿望很单纯,就像法国诗人阿兰,博斯凯所说:“成为风是一种光荣,成为石头是一种幸福。”大学毕业后,我寻了一个契机,真实地来到了闽南一个海滨小镇,做起了教书工作,也开始了临海望日的生活。
生活未必全如所愿,海上日出的体悟却与日俱深:一篇好课文就是一个作者魅力的召唤,一段原初的体验就是一位读者探寻的人生。遗憾的是,巴金先生溘然仙逝了,留下百年行程中的精神文化创造。精神严肃而人格随和的他,像余华所说“很好地走了”。作为普通读者,人微言轻,但是我必定像记着小学课文《海上日出》样时时想起,有一位巨匠无声地影响了我的想法,及我的经历。而且,即便是离开海边小镇,那份海日蕴蓄一体的记忆奇观也会不断地如另一位法国诗人拉图尔·斯潘说:跟我走吧,直至源头并找到它的奥秘。
当然,语文学习过程中类似的泥痕鸿爪不胜举隅。言归正传,就说说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吧。这篇400多字的短文对成年人来说不长,对小学生们来说是够长的,尤其是被老师规定为背诵篇目之后。引以为豪的是,我当时花了半节课就能记诵自如了。可想而知,我成了背诵《海上日出》的“形象大使”。可惜那时候没有“形象大使”或“形象代言人”这类说法。我之所以能突破记忆缺陷,源于文章对大海和日出的神奇描绘。家乡地处内陆丘陵,视野极为有限。第一次从《海上日出》里感受到大海的壮伟和瑰丽,内心自然激荡不已,情不自禁地在脑海里勾勒大海的意象和太阳横波的图景。文中有两个词语,“一刹那”和“目不转睛”,在我心里真的是扎下了根。可以说,当时我完全是以一种最原初的虔诚心灵去领会它们的意义,并将它们的意义放置了海上日出这样的奇观背景里。以后,我在语文习作课上,只要与景物描摹有关的文字,都爱转化里面的句子:“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即把“伟大”置换成诸如“秀丽”、“绚烂”、“宏伟”之类的词语,而将“奇观”改为“景观”、“景致”、“壮景”等等。这种偷梁换柱的雕虫小技现在想来极为稚抽,然而彼时彼地是我的惯用方法,至少说明了一位少年的模仿甚至创造企图。
后来陆续在语文课本或读物中接触巴金先生的其他文章,在大学中文系也研究过先生的著作,无疑都受过不小的教诲。只不过依我体验的深浅来说,还是《海上日出》最为不可泯灭。这倒不说它是巴金先生最优秀的作品。埃伦,迪萨亚克说:“我们发现一部作品容易理解、触目惊心、能共鸣和使人满足的原因既是生物的禀赋又是文化的习得。”需要补充的是,这种生物的禀赋和文化习得又是建立在人类的童年经验积累上。或许童年记忆会影响人的一生,即如《海上日出》里的大海和太阳形象潜存在我的记忆深处一样。这篇文章给我的影响可谓是我早年内心生活中最富有魅力的事件,每当我想象力振翅欲飞的时候,或者生活的梦想勃勃升腾的时候,它里面的词句和意蕴就迭现眼前,慢悠悠地跨过海平线,冲突云霞与薄雾,使我的审美经验再次获得一份厚度。“这时候,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朴素单调的校园生活也仿佛由此添加了许多活力。
似乎可以这样说,教科书上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总像一个夸张而变形的梦幻世界,从梦幻世界里醒来,面对的是别一番天地;在这异样的陌生化天地中,少年时代特有的宏大梦想多半要遭受颠覆或改观。然而也有特例,《海上日出》在我早年留下的印记,表达了我的一种像石头样坚定像风样奇异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去看大海,一定要去体味海上日出的含蕴,一定要去海边生活。这个愿望很单纯,就像法国诗人阿兰,博斯凯所说:“成为风是一种光荣,成为石头是一种幸福。”大学毕业后,我寻了一个契机,真实地来到了闽南一个海滨小镇,做起了教书工作,也开始了临海望日的生活。
生活未必全如所愿,海上日出的体悟却与日俱深:一篇好课文就是一个作者魅力的召唤,一段原初的体验就是一位读者探寻的人生。遗憾的是,巴金先生溘然仙逝了,留下百年行程中的精神文化创造。精神严肃而人格随和的他,像余华所说“很好地走了”。作为普通读者,人微言轻,但是我必定像记着小学课文《海上日出》样时时想起,有一位巨匠无声地影响了我的想法,及我的经历。而且,即便是离开海边小镇,那份海日蕴蓄一体的记忆奇观也会不断地如另一位法国诗人拉图尔·斯潘说:跟我走吧,直至源头并找到它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