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课文和一种体验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n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记忆力向来很不好,所以读过的东西老是荡然无存。可是,书中有些微屑之处总是顽固地盘踞心头,想删除着实不易,特别是小时候留下的痕迹。比如20多年前的小学语文书上有篇课文叫《劳动的开端》,具体内容已然印象依稀,只是觉得当时很感动。独有这个标题估计一辈子也能记住。为什么呢?很简单,就因为“开端”的“端”字被我念成了“瑞”字,为此受到师生们的哄笑。我想,也许师生们并无恶意的哄笑也算是现在所谓的情景教育方式吧。而另一篇课文则没有标题的印象了,却实在地记得两句谚语,一句是“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另一句是“瑞雪兆丰年”。正是这个“瑞”字曾给我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当时班里好像只有我一人读对了,为此志得意满直到接触《劳动的开端》。
  当然,语文学习过程中类似的泥痕鸿爪不胜举隅。言归正传,就说说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吧。这篇400多字的短文对成年人来说不长,对小学生们来说是够长的,尤其是被老师规定为背诵篇目之后。引以为豪的是,我当时花了半节课就能记诵自如了。可想而知,我成了背诵《海上日出》的“形象大使”。可惜那时候没有“形象大使”或“形象代言人”这类说法。我之所以能突破记忆缺陷,源于文章对大海和日出的神奇描绘。家乡地处内陆丘陵,视野极为有限。第一次从《海上日出》里感受到大海的壮伟和瑰丽,内心自然激荡不已,情不自禁地在脑海里勾勒大海的意象和太阳横波的图景。文中有两个词语,“一刹那”和“目不转睛”,在我心里真的是扎下了根。可以说,当时我完全是以一种最原初的虔诚心灵去领会它们的意义,并将它们的意义放置了海上日出这样的奇观背景里。以后,我在语文习作课上,只要与景物描摹有关的文字,都爱转化里面的句子:“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即把“伟大”置换成诸如“秀丽”、“绚烂”、“宏伟”之类的词语,而将“奇观”改为“景观”、“景致”、“壮景”等等。这种偷梁换柱的雕虫小技现在想来极为稚抽,然而彼时彼地是我的惯用方法,至少说明了一位少年的模仿甚至创造企图。
  后来陆续在语文课本或读物中接触巴金先生的其他文章,在大学中文系也研究过先生的著作,无疑都受过不小的教诲。只不过依我体验的深浅来说,还是《海上日出》最为不可泯灭。这倒不说它是巴金先生最优秀的作品。埃伦,迪萨亚克说:“我们发现一部作品容易理解、触目惊心、能共鸣和使人满足的原因既是生物的禀赋又是文化的习得。”需要补充的是,这种生物的禀赋和文化习得又是建立在人类的童年经验积累上。或许童年记忆会影响人的一生,即如《海上日出》里的大海和太阳形象潜存在我的记忆深处一样。这篇文章给我的影响可谓是我早年内心生活中最富有魅力的事件,每当我想象力振翅欲飞的时候,或者生活的梦想勃勃升腾的时候,它里面的词句和意蕴就迭现眼前,慢悠悠地跨过海平线,冲突云霞与薄雾,使我的审美经验再次获得一份厚度。“这时候,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朴素单调的校园生活也仿佛由此添加了许多活力。
  似乎可以这样说,教科书上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总像一个夸张而变形的梦幻世界,从梦幻世界里醒来,面对的是别一番天地;在这异样的陌生化天地中,少年时代特有的宏大梦想多半要遭受颠覆或改观。然而也有特例,《海上日出》在我早年留下的印记,表达了我的一种像石头样坚定像风样奇异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去看大海,一定要去体味海上日出的含蕴,一定要去海边生活。这个愿望很单纯,就像法国诗人阿兰,博斯凯所说:“成为风是一种光荣,成为石头是一种幸福。”大学毕业后,我寻了一个契机,真实地来到了闽南一个海滨小镇,做起了教书工作,也开始了临海望日的生活。
  生活未必全如所愿,海上日出的体悟却与日俱深:一篇好课文就是一个作者魅力的召唤,一段原初的体验就是一位读者探寻的人生。遗憾的是,巴金先生溘然仙逝了,留下百年行程中的精神文化创造。精神严肃而人格随和的他,像余华所说“很好地走了”。作为普通读者,人微言轻,但是我必定像记着小学课文《海上日出》样时时想起,有一位巨匠无声地影响了我的想法,及我的经历。而且,即便是离开海边小镇,那份海日蕴蓄一体的记忆奇观也会不断地如另一位法国诗人拉图尔·斯潘说:跟我走吧,直至源头并找到它的奥秘。
其他文献
随着2001年APEC会议的召开和“一城九镇”的建设开发,朱家角镇知名度正日趋上升。二十多前,在青浦人们的印象中,朱家角中心镇的地位实际上已相当突出。除了古镇悠久的文化历史外,朱家角镇还有几块亮丽的招牌,“朱家角中学”就是其中的一块。在我们当小学生时就充满着诱惑力。后来我进入想往已久的朱家角中学,短短五年半的学习生活,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小学到中学,乃至中专、大学和在职研究
期刊
斯坦福大学位尹日金山之南约35英里,面临日金山湾。占地八千英亩的校园是美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红色的校舍在大片的橡树、棕榈树和桉树的包围之中。  1987年某天晚上,当时的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劳夫特参加了在斯坦福大学举行的一次晚宴,同座者是一些美国的外交政策专家。开始时他觉得大家的谈话很枯燥,直到一个黑皮肤女人的发言给他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这人是康多莉扎·赖斯博士,是大学政治科学系的一名年轻教师。  
期刊
刚在地铁上坐定,吴钩胸口仍然堵着一团棉花,横竖上下不能,气儿顺不过来,两个钟头前的情形老在眼前晃。书城那种地方真是去不得,先前他一脚踏进去就知道上了出版社的当:这哪是签名售书啊?分明是遛猴子玩。那么大的地盘,自己那么小那么貌不惊人的一本书,砰,砸进去,连个响都听不见就沉底了。放眼望去,吴钩只觉得颈椎上有块肌肉给某根不合时宜的筋吊住了,毛刺刺地生疼。他就只好歪着脑袋梗着脖子,任别人那些稀奇古怪的书名
期刊
吴中路不长不短,不新不旧,它跨越在城乡交接处,前和延安路平行,后与漕宝路相邻。吴中路虽没有一家连一家的豪华商铺,没有纵横交叠、璀璨如昼的霓虹闪烁,它算不上繁华却很繁忙,早晚各种车辆奔驰在平坦的马路上,排成长龙,印证着这条马路的生机和兴旺的势头。  吴中路依然处于新旧交替接轨的发展和改观中,两旁一幢幢景观住宅区层出不穷,还有一些半新不旧的楼宇留存着昨日的记忆。有一些现代的奇特建筑,在广告牌的昭示下,
期刊
我本人是学外语的,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总离不了用外语写一些东西,所以深知用外语写作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对学母语的人来说可能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甚至连小孩子都能运用自如的东西,而对外语学习者可能就是怪隆的东西,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翻阅很多资料才能勉强查到,而印象往往还是模棱两可,而不可能像母语学习者那样运用的那么自如、贴切、自然。比如说我们中国人那句老掉牙的打招呼的方式:“你吃过了吗?”我们中国人
期刊
老虎灶就是过去用来泡开水的地方。  单开间门面和“夫妻老婆店”,是老虎灶的基本特征。  灶子一般是由水泥砌成,也有用洋铁皮敲制而成的。灶头上有只水桶,用煤饼或木炭的燃火从早烧到夜,所以老虎灶里都是特特滚的开水。好玩的是出水的龙头不是直接接在水桶上的,而是从灶头上伸出来,而那只烟囱却是伫立在水桶的顶上。沈寂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考证过这种用来泡开水的小店之所以叫老虎灶的原由:“因为那灶头上伸出的水龙头的
期刊
感悟上海  劳 拉    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听爷爷奶奶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不知何时开始,我对古老神奇的东方医学——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去过中国的好多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等,最后我选择了上海。因为在这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化大都市时尚结合得是如此的完美、和谐。因为在这里,老年人觉得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外国人觉得很中国,中国人觉得很洋气。有空的时候,我喜欢逛
期刊
前不久,美国NBC电视台向外表示说,他们正在准备拍摄一部连续剧来讲安妮·达克的故事———个像酒鬼一样狂热爱好扑克的妈妈——由著名演员丽莎·库德罗(Lisa Kudrow)来扮演她。安妮·达克乃是美国牌桌上的职业杀手,她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将一个个愚蠢的男人斩落裙下。    不喝酒,只喜欢赌    安妮·达克,一个40岁的美国女人,有着棕色的头发,温和的面孔,狡黠的眼神,脸上永远挂着灿烂的笑容。安妮是
期刊
春晖,是上海朱家中学的一个学生文学社团的名字。  《春晖》,是沪郊一个文学社团自己创办的社团刊物。  春晖、《春晖》,以自己的辉煌业绩迎来了20岁华诞。  20年,春晖从一个步履蹒跚的丑小鸭长成了英俊靓丽的白天鹅。  20年,《春晖》在青浦、上海闯出了一条学生办社、学生办刊的新路,得到了区、市有关部门领导的赞誉,并作为典型向外推荐。  20年,春晖赢得的荣誉不胜枚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文学社团”、
期刊
写下这个题目,我的四周萦回着的是一片纯美、激越而抒情的钢琴声,宛如珠走玉盘……一个纤弱的身影也衣秧飘飘地向我走近,我在泪眼朦胧中,看清了这个逐渐走近的有着温婉笑容的清丽女子,她是顾圣婴,一个过早辞世的钢琴天才。  我曾在一大堆散发着忧郁气息悲怆气息的资料中走近了顾圣婴——一个无比凄美的身影。我一点点地触摸她,随着了解的加深,我的心也愈发痛起来……颐圣婴的名字在钢琴界被人永远记忆着永远怀念着,然而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