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新课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明确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往今来的文化典籍,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和迫切的,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1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1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和生活中的迷失。在教学中,由于受考试的影响,往往会在“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口号下,为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死记硬背,或在“熟能生巧”的旗帜下搞机械训练、重复训练,而忽视了对教材思想的深度挖掘,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这种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谈何“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呢!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多元的思想观念,许多负面作用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中学生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商业文化、快餐文化的泛滥。网吧、卡通书、娱乐周刊、武打电影、影星歌星、……纷纷走进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被这样的社会文化包围着、浸染着,被喧嚣、浮躁的社会心理影响着,干扰着。迷恋于武侠小说、言情故事和武打影视片当中,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多的青少年空暇时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漂流,以致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对自己的父母轻者出言不逊,重则跳楼恐吓,离家出走。我经常发现学生把网络小说带进教室,现在已发展到用MP4下载后带进课堂,面对这种情形,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构筑青少年健康人格的重任。
1.2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新课标明确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标准》对“语文素养”的内容作了如下具体的解说:“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说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这与党和政府的“培育民族精神”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3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学生终身发展的精神基础。这里我想借助“冰山模型”的理论来说明这个道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而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和旷达淡泊的超越精神,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丰富宝藏。可以说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冰山以下部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就是每一个学生的“冰山以下部分”,即终身发展的精神基础。试看古往今来的许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如祖冲之、张衡、苏轼、沈括、李时珍、王国维、孙中山、毛泽东、鲁迅、苏步青等,都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给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2.1用传统的方法弘扬传统。
2.1.1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是最传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而当今汉字书写不规范的学生是每个班级都有很多的,甚至有的名校博士生、硕士生填履历表时,字都写得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令人颇感担忧。有的学校为了考试时学生能把字写规范,不至于丢卷面分,已经开始补写字这一课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历来重视写字教学,并把它放在培养高尚情操,教导怎样做人的高度去认识。鲁迅先生对汉字曾这样评述:“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在临摹字帖时,能让同学们亲近汉字,感受其中的文化因素,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写字的坐姿、执笔、运笔等与中华民族崇尚的做人的道理是贯通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同学们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写字教学是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2.1.2诵读教学。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来被古人所重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对师生读书的精彩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拿调去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那么诵读有哪些作用呢?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有助于培养浓厚兴趣,激发求知欲。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是要求读的正确,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然后是听录音或范读,要求学生去发现有无错误的读音;接着指导诵读,可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变着花样读;最后探究着读,在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上下功夫,读出感情色彩来。让同学们在诵读中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2.2挖掘教材中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因子。这里来举例说明,传统文化是历史沉积的产物,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探索甚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使语文教育丰富多彩,不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还增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古诗文来体现。古代诗文中蕴藏着忠贞爱国、治国修身、正直无私、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美德。例如在艰难困苦中则表现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人格完善上则表现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则表现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世道衰微时则“硬着脊梁,无所屈挠”(朱熹语);个人生命的各种际遇之中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份额的课文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博大的生命意识。《劝学》的基本思想是“学不可以已”,君子应该广泛地学习,“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锲而不舍”。荀子为什么要提倡“博学” 呢?原来在他看来“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荀子·性恶》),人性本恶,要弃恶从善,必须“日日参省”才能经年累月地进步,终而“圣心备矣”。这不正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吗?承认生命活动的价值,并不断地通过生命活动来战胜自身的顽梗和业障。《送东阳马生序》《黄生借书说》等篇章中所宣扬的是不畏艰苦、克服困难、发愤读书、渴求知识的自强精神;《游褒禅山记》,通篇在于阐释“世之奇特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一积极进取的命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从逆境创造人才的角度,揭示无所屈膝,百折不挠的生命韧性。
2.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2.3.1组织书画比赛和开书画展。教材是静态的,书画和古诗文是孪生姊妹,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组织学生书画比赛,激发了许多学生爱好书画的兴趣,同学们踊跃参加。学校拿出钱来给学生买纸墨。获奖的作品进行展出,自然形成了交流,同学们看见了自己的不足,看见了别人的长处,从而取长补短。这样的活动开展之后学生对写字和古诗文的兴趣更浓了。有许多学生的书画作品被挂在教室的走廊和过道旁供大家欣赏,令许多同学羡慕。同时,在班级和校园里营造了传统文化的氛围,能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熏陶渲染。
2.3.2开展古诗文背诵比赛。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被称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人一辈子受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规定一定的内容,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古诗文背诵比赛。由于学生记忆力强,加上古诗词字句简洁、短小精悍、韵味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在比赛中许多同学能把《琵琶行》、《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经典课文流畅的背诵完,增加了同学们背诵的信心和兴趣。
2.4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以素养培养素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是静的教材,而中学语文教师就是活的教材,这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你的一手漂亮的板书会无形中激起许多同学的书法的兴趣,“腹有诗书气自华”,你的语言也无时不在感染着你的学生,你的品质也无时不在影响着你的学生。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更需要有一颗爱心。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生的“业师”,更应是学生的“人师”。其实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需要花里胡哨高深莫测的理论,也不需要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和肤浅热闹的课堂氛围,需要的是语文教师自身从个人、个性的角度,对汉语、对文学的感受、感情、感悟,其中无不渗透着他个人独特的生活阅历,浸染着他个人独特的精神积淀。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
社
2区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3周金莲.语文教学中承传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1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1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和生活中的迷失。在教学中,由于受考试的影响,往往会在“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口号下,为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死记硬背,或在“熟能生巧”的旗帜下搞机械训练、重复训练,而忽视了对教材思想的深度挖掘,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这种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谈何“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呢!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多元的思想观念,许多负面作用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中学生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商业文化、快餐文化的泛滥。网吧、卡通书、娱乐周刊、武打电影、影星歌星、……纷纷走进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被这样的社会文化包围着、浸染着,被喧嚣、浮躁的社会心理影响着,干扰着。迷恋于武侠小说、言情故事和武打影视片当中,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多的青少年空暇时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漂流,以致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对自己的父母轻者出言不逊,重则跳楼恐吓,离家出走。我经常发现学生把网络小说带进教室,现在已发展到用MP4下载后带进课堂,面对这种情形,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构筑青少年健康人格的重任。
1.2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新课标明确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标准》对“语文素养”的内容作了如下具体的解说:“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说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这与党和政府的“培育民族精神”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3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学生终身发展的精神基础。这里我想借助“冰山模型”的理论来说明这个道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而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和旷达淡泊的超越精神,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丰富宝藏。可以说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冰山以下部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就是每一个学生的“冰山以下部分”,即终身发展的精神基础。试看古往今来的许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如祖冲之、张衡、苏轼、沈括、李时珍、王国维、孙中山、毛泽东、鲁迅、苏步青等,都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给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2.1用传统的方法弘扬传统。
2.1.1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是最传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而当今汉字书写不规范的学生是每个班级都有很多的,甚至有的名校博士生、硕士生填履历表时,字都写得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令人颇感担忧。有的学校为了考试时学生能把字写规范,不至于丢卷面分,已经开始补写字这一课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历来重视写字教学,并把它放在培养高尚情操,教导怎样做人的高度去认识。鲁迅先生对汉字曾这样评述:“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在临摹字帖时,能让同学们亲近汉字,感受其中的文化因素,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写字的坐姿、执笔、运笔等与中华民族崇尚的做人的道理是贯通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同学们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写字教学是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2.1.2诵读教学。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来被古人所重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对师生读书的精彩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拿调去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那么诵读有哪些作用呢?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有助于培养浓厚兴趣,激发求知欲。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是要求读的正确,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然后是听录音或范读,要求学生去发现有无错误的读音;接着指导诵读,可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变着花样读;最后探究着读,在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上下功夫,读出感情色彩来。让同学们在诵读中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2.2挖掘教材中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因子。这里来举例说明,传统文化是历史沉积的产物,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探索甚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使语文教育丰富多彩,不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还增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古诗文来体现。古代诗文中蕴藏着忠贞爱国、治国修身、正直无私、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美德。例如在艰难困苦中则表现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人格完善上则表现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则表现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世道衰微时则“硬着脊梁,无所屈挠”(朱熹语);个人生命的各种际遇之中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份额的课文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博大的生命意识。《劝学》的基本思想是“学不可以已”,君子应该广泛地学习,“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锲而不舍”。荀子为什么要提倡“博学” 呢?原来在他看来“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荀子·性恶》),人性本恶,要弃恶从善,必须“日日参省”才能经年累月地进步,终而“圣心备矣”。这不正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吗?承认生命活动的价值,并不断地通过生命活动来战胜自身的顽梗和业障。《送东阳马生序》《黄生借书说》等篇章中所宣扬的是不畏艰苦、克服困难、发愤读书、渴求知识的自强精神;《游褒禅山记》,通篇在于阐释“世之奇特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一积极进取的命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从逆境创造人才的角度,揭示无所屈膝,百折不挠的生命韧性。
2.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2.3.1组织书画比赛和开书画展。教材是静态的,书画和古诗文是孪生姊妹,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组织学生书画比赛,激发了许多学生爱好书画的兴趣,同学们踊跃参加。学校拿出钱来给学生买纸墨。获奖的作品进行展出,自然形成了交流,同学们看见了自己的不足,看见了别人的长处,从而取长补短。这样的活动开展之后学生对写字和古诗文的兴趣更浓了。有许多学生的书画作品被挂在教室的走廊和过道旁供大家欣赏,令许多同学羡慕。同时,在班级和校园里营造了传统文化的氛围,能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熏陶渲染。
2.3.2开展古诗文背诵比赛。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被称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人一辈子受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规定一定的内容,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古诗文背诵比赛。由于学生记忆力强,加上古诗词字句简洁、短小精悍、韵味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在比赛中许多同学能把《琵琶行》、《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经典课文流畅的背诵完,增加了同学们背诵的信心和兴趣。
2.4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以素养培养素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是静的教材,而中学语文教师就是活的教材,这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你的一手漂亮的板书会无形中激起许多同学的书法的兴趣,“腹有诗书气自华”,你的语言也无时不在感染着你的学生,你的品质也无时不在影响着你的学生。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更需要有一颗爱心。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生的“业师”,更应是学生的“人师”。其实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需要花里胡哨高深莫测的理论,也不需要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和肤浅热闹的课堂氛围,需要的是语文教师自身从个人、个性的角度,对汉语、对文学的感受、感情、感悟,其中无不渗透着他个人独特的生活阅历,浸染着他个人独特的精神积淀。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
社
2区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3周金莲.语文教学中承传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