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独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2007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茶叶在唐以前亦称“荼”,《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是当时汉语“茶树”的译音。
  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特殊的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味,觉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是为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即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竞相争求。于是,系于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宋朝时开辟了多条通往藏区的“边茶古道”,相继在雅州(今四川雅安市)、黎州(四川汉源县)、调门(四川天全县)等地设立“茶马互市”,从而开辟了由川西经甘孜、昌都至乌斯藏的茶道。这条古茶道行程5000公里。当时雅州曾规定:吐蕃一匹上等马可换茶叶120公斤;一匹中等马可换茶叶80公斤;一匹下等马可换茶叶40公斤。元、明、清三朝都先后在拉萨、萨迦、日喀则、江孜、墨竹工卡、拉孜、昂仁等地设立过“茶马司”,管理茶马互市贸易。据记载,明初茶贵马贱,每匹马可换茶50多公斤;明末茶贱马贵,每匹马可换茶250多公斤。民国时期,通过川藏、滇藏贸易,输到西藏的茶叶量更大,据1941年统计,每年从康定输到拉萨一带的茶叶就达20多万包;从云南输到西藏的茶叶约2.6万多包。这种“茶马互市”不但成为藏汉经济的干渠,而且促进了西藏民间贸易的发展。后来,茶马贸易又扩大到私商交易,有不少四川、云南茶商将茶贩运到西藏,利获数倍,形成了蜿蜒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腹地、喜马拉雅崇山峻岭中的茶马古道。汉地与藏地之间的茶马贸易,以及中原地区形成的高雅的茶文化,对西藏高原茶文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西藏饮茶日益成风。久而久之,一种新型的、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逐渐形成,饮酥油茶也日益成为藏族老百姓的日常必需。
其他文献
青岛83岁的谷熙湘是一个文化人儿,他从60岁退休以后,就开始研究起了股票,2013年3月,自己出版了一本《散户实用炒股手册》,教给散户如何炒股。  “以前在单位天天上班,没时间研究股票,但是退休之后就有时间了,我每天都仔细研究股票动向,股票类的报刊我也一直都坚持订阅研读,研究多了自己就萌发了写书的念头。”谷熙湘介绍说,在订了17年专业期刊之后,他将自己积累的手记、经验全部融会贯通,写了一本《散户实
期刊
近日,在武汉市江岸区安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兰丁医疗高科向江岸区居家养老捐赠10台医疗保健仪,用于老年人的日常保健和疾病预防。  武汉市老龄办称,这是一个开端,居家养老服务正在尝试从日常的居家服务向康复保健服务延伸,这将使居家服务功能更完善,让老人们受益。  兰丁医疗高科向江岸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捐赠的是10台用于预防血栓的仪器。这些仪器将用于为政府购买服务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江岸区居家养老服务
期刊
筒哥,有零钱么,借我点明天还你
期刊
“老汉今天百岁龄,不收红包与金银。清清嗓子就上场,唱支山歌敬亲人。”,在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云塘街道调塘社区的一个小院儿里,精神饱满的周秋生老人,脱口而出的一首山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山歌翁”的魅力。  嗜歌如命现编山歌信手拈来  “我10岁就开始唱山歌了,到如今已经唱了90年。”周秋生,1915年出生在湘潭县二都二甲林家洲(现属雨湖区护潭乡红星村),今年虚岁一百岁。谈起唱山歌,他迅速打开了话
期刊
酸汤子,又称汤子、馇子、搁豆子(做法略有不同),是满族夏季常吃的一种传统特色美食,流行于东北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及黑龙江一带,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口感细腻爽滑,粗粮营养健康,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一道绿色营养美食。  制作过程  具体做法是:将玉米碎(苞米茬子)洗净,置厨房内阴凉处,用冷水浸泡十数日(时限依室温而定),使其自然发酵。待微有酸味时,捞出清洗后,用水磨磨成糊状(俗称水
期刊
看过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的朋友们都被电影里的秋田犬八公对主人的忠诚所感动。而近日,一位市民的忠诚宠物白色卷毛狗看见自己的主人倒在了地上,及时跑回家去寻找家人,救了主人一命。  事情发生在晚上8点钟左右,南京鼓楼区四平苑外的金川河边,一位老人在遛狗的过程中昏倒在防洪堤上。而这个时候,老人的宠物狗便围在老人的边上转圈大叫,见老人没有反应,宠物狗直奔主人家里,老人的老伴在小狗的带领下及时赶到老人昏倒的
期刊
电影,由戏剧中脱胎而来,通过摄影机,将美术、音乐、情节,以极强的听觉和视觉效果催生出具有“新特质”的综合艺术。近日,记者通过走访,与收藏家一起向您细述影音光环下的不曾远去的精彩与记忆。  秦腔专家收集数百张戏曲门票  对于上世纪四十五十年代的老人来说,戏曲,就是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电影”。近70岁的秦腔专家李智,现在秦腔博物馆参与与秦腔有关的收藏工作,除了馆内要求征集的文物,李智本人也收集很多与秦
期刊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商家纷纷打起了“老年牌”,“老人手机”、“老年保健品”等等花样繁多的老年用品充斥在老年人的生活中,按理说这着实是种福音,老年人应该大受裨益,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不少老人深受老年用品“忽悠”之害,老年人在购买老年用品的时候要注意避免上当受骗。  花样多,诱你主动掏腰包  缺少品牌加盟、无人研发、科技含量低,是目前老年用品市场上较为突出的问题。  家住城阳区的张女士由于患有腰椎
期刊
话说道净一再追问下,道清不得不道出,修缘拜师先考师,问我灵光何处?一时答不出来,气闷病倒矣!道净道:“灵光不过口头禅耳,何足为奇?待我去见他,也难他一难,看是如何?”道清道:“此公子无师自通,才学过人也,实是再世宿慧,贤弟不可轻了他。”  两人正说着,行童匆报李赞善同公子求见长老,长老只得勉强同道净出来,迎接父子二人进去,相见礼毕,一面献茶,赞善道:“前日小儿狂妄,上犯师尊,故下官今日特来赔罪,望
期刊
记者走近河南一位年已八旬的课本收藏家,这位收藏了从清代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几乎所有语文课本的老人,向记者讲述了百年来中国教科书中古诗词的兴衰。  收藏是周天泽最重要的爱好,而收藏课本也成为他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这位80岁的老人,收藏图书上万册,其中有一千多本教材,涵盖了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各个时期。  初印象  南阳市内乡县大桥乡大周村的周天泽,是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可是却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