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學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更新观念,树立不断创新的思想,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能力上,同时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独立个体,并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策略
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建设者,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创新环境
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教师也要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
(1)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因素,并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在执教“观察物体”时,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2)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年、月、日》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中的年历卡,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a、一年有多少个月?b、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c、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d、你还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
(3)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进行分层次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创设了下面的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长带了30元到超市里采购商品。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纸3元一张,瓜子每千克2元,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问题三:如果班长希望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可让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问题三,可作恰当的点拨说明“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行自由创作。
二、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因素,培养创新意识
现行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具有创新原理的素材,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如,在“观察物体”一课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卡通米老鼠玩具,引导在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三、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就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春雨小学387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租9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5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87÷9=43(人)43<45,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用45×9=405(人)405>387,说明租9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2.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首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充分运用直觉思维。这种思维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也是存在的,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较好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直觉、灵感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逻辑中断的突然飞跃,这是一种还没有被认识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策略
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建设者,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创新环境
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教师也要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
(1)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因素,并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在执教“观察物体”时,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2)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年、月、日》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中的年历卡,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a、一年有多少个月?b、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c、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d、你还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
(3)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进行分层次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创设了下面的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长带了30元到超市里采购商品。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纸3元一张,瓜子每千克2元,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问题三:如果班长希望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可让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问题三,可作恰当的点拨说明“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行自由创作。
二、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因素,培养创新意识
现行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具有创新原理的素材,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如,在“观察物体”一课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卡通米老鼠玩具,引导在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三、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就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春雨小学387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租9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5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87÷9=43(人)43<45,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用45×9=405(人)405>387,说明租9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2.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首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充分运用直觉思维。这种思维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也是存在的,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较好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直觉、灵感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逻辑中断的突然飞跃,这是一种还没有被认识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