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能够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有效结合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改革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合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标。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本文就高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双证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双证课程;课程改革
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成败的重要标准就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可。在高职高专院校要求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双证的情况下,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职业基本技能、综合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双证”并重,将从根本上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课程改革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核心任务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已取得相应的成果,但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尚存在着系统偏差,这一系统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课程,本应由高职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则由于培养效果与市场实际需要的脱节,毕业生很难满足雇主的企事业单位的要求。其结果是在这一领域“有需求没人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整个系统性偏差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课程模式的陈旧,因此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产业需求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二、以能力为本位的双证课程改革
课程就其本质是一种在开展教育、教学等育人活动之前对育人方案的编排设计活动,它包含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
(一)双证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双证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为保证课程体系改革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双证课程设置的接轨原则即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应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同时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方案中嵌入职业证书和部分企业证书的要求,帮助学生增长实际工作经验,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职业证书,强调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2、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和课程模块。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突出课程的应用性,一方面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适应性。
3、坚持课程体系的整合与开放原则整合是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或融合或组合或叠加,有机地整合成一种灵活实用的新型的高职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的组合形式将知能与技能组成灵活的教学单元,便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最佳实现。
(二)双证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是以就业为导向来设计高职课程内容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双证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使课程突破原有学科理论体系的束缚,形成鲜明特色的职业培养目标,使毕业生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课程内容的职业能力化趋势是在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和实践,基础理论课作用于实际应用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衡量标准,在教学中不再保持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强调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课程内容包括胜任岗位职业所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包含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各项能力要求;强调把职业资格标准融人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在教学内涵上的整合。
三、双证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次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它必将引发一系列的变革。
(一)教材建设方面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教材要根据能力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尤其是根据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未来发展趋势,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及统一性与多样性等关系,抛弃陈旧的观点和内容,结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要重点创新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适合培养技术应用和运用能力的课程和课程群;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得到多种专业技能证书。
(二)学生成绩的考核考核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建立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核制度。围绕能力培养,我们的考核方式应当多元化,考核可采用职业技能证书、笔试、口试、答辩、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不同形式,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变考核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增加课外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实习实践,指导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条件成熟的课程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以大纲为引导规范课程的教学,以考核检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同时,要根据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和有关规定,改革教师职务评审办法,为中、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当前高职双证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改进,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加以修改、调整,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文晓风 信息时代的就业能力发展 [J].企业经济
[2] 汪 懌 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 [J].教育发展研究,2013
[3] 吴 琪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
作者简介:康凯(1975–),男,满族,内蒙古包头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刘伟(1983–),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双证课程;课程改革
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成败的重要标准就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可。在高职高专院校要求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双证的情况下,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职业基本技能、综合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双证”并重,将从根本上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课程改革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核心任务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已取得相应的成果,但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尚存在着系统偏差,这一系统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课程,本应由高职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则由于培养效果与市场实际需要的脱节,毕业生很难满足雇主的企事业单位的要求。其结果是在这一领域“有需求没人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整个系统性偏差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课程模式的陈旧,因此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产业需求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二、以能力为本位的双证课程改革
课程就其本质是一种在开展教育、教学等育人活动之前对育人方案的编排设计活动,它包含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
(一)双证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双证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为保证课程体系改革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双证课程设置的接轨原则即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应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同时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方案中嵌入职业证书和部分企业证书的要求,帮助学生增长实际工作经验,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职业证书,强调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2、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和课程模块。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突出课程的应用性,一方面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适应性。
3、坚持课程体系的整合与开放原则整合是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或融合或组合或叠加,有机地整合成一种灵活实用的新型的高职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的组合形式将知能与技能组成灵活的教学单元,便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最佳实现。
(二)双证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是以就业为导向来设计高职课程内容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双证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使课程突破原有学科理论体系的束缚,形成鲜明特色的职业培养目标,使毕业生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课程内容的职业能力化趋势是在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和实践,基础理论课作用于实际应用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衡量标准,在教学中不再保持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强调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课程内容包括胜任岗位职业所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包含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各项能力要求;强调把职业资格标准融人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在教学内涵上的整合。
三、双证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次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它必将引发一系列的变革。
(一)教材建设方面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教材要根据能力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尤其是根据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未来发展趋势,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及统一性与多样性等关系,抛弃陈旧的观点和内容,结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要重点创新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适合培养技术应用和运用能力的课程和课程群;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得到多种专业技能证书。
(二)学生成绩的考核考核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建立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核制度。围绕能力培养,我们的考核方式应当多元化,考核可采用职业技能证书、笔试、口试、答辩、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不同形式,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变考核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增加课外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实习实践,指导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条件成熟的课程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以大纲为引导规范课程的教学,以考核检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同时,要根据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和有关规定,改革教师职务评审办法,为中、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当前高职双证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改进,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加以修改、调整,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文晓风 信息时代的就业能力发展 [J].企业经济
[2] 汪 懌 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 [J].教育发展研究,2013
[3] 吴 琪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
作者简介:康凯(1975–),男,满族,内蒙古包头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刘伟(1983–),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