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那个回答“十万个为什么”最多的人不会再写科普了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永烈不仅是一位传记作家,更是一位资深科普作家。6月27日,他以科普作家的身份出现在了央视科普栏目《加油!向未来》第二季节目发布会上。而上一次他以“科普作家”的身份高调出席公开活动,还是在4年前,给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做签售活动时……
  世界上有两个“写书的叶永烈”。一个是写科普文章的,一個是写传记文学的。很多人一度以为这是两个人。其实,这就是一个人。这次,叶永烈是作为科学顾问,加盟《加油!向未来》“新十万个为什么”问题征集活动的。他说,“尽管从1983年,我就离开科普创作了,但只要是和《十万个为什么》有关的事,我都会参加。”因为在《十万个为什么》半个多世纪的增补修订过程中,叶永烈始终是作者列表里“挑大梁”的那一个。
  遇到《十万个为什么》
  2013年,上海少儿出版社要出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了。4500个问题,768位科技工作者参与了解答,叶永烈是其中之一。这一次,他要回答的是“牛奶里为什么要加入三聚氰胺”等许多新问题。在700多位作家中,他是写得最多的一个。
  这个“传统”开始于1961年的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1960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曹燕芳找到了当时还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读大三的叶永烈。他不久前刚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这本书的编辑就是曹燕芳。当时,曹燕芳正在编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册》。可之前她邀请到的7位上海师范学校的化学老师交来的稿子“总有股教科书的味道”。她请叶永烈先试写5篇,收到稿件一看,正是她想要的。
  最终化学册175篇文章中有163篇署名都是“叶永烈”。后来,叶永烈又被拉去写天文、气象、农业、生物等分册。等到1961年6月1日,《十万个为什么》出版的时候,全书900多个问题,他写了300多个。写完《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收到了每个问题5块钱的稿费。因为他还是个学生,稿费比其他作者少了一半。即便如此,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上大学之前,叶永烈算是个“高富帅”。1940年,他出生于浙江温州一个富庶家庭,父亲当时是温州银行的行长,兼医院院长。在他上大学期间,父兄都被打成了“右派”,他的经济来源也随之被切断。除了靠助学金勉强维持学业,他还得想法子赚钱贴补家用。因为一部《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被卷入了科普界。从第一版到第六版,半个世纪里“编辑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我还在这里。”他笑着说。
  “小灵通爸爸”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很快就引起了轰动,印数达到550万册,被评为“感动共和国”超级畅销书。叶永烈也“一书成名”。他甚至还把这套书作为提亲礼物送给了后来的妻子杨惠芬。如此少年才气,甚得杨家的欢喜。名气大了,野心也长了。叶永烈不再满足于写科普小品,他想写一本真正的科幻小说。早在上大二的时候,他就从中外报纸杂志中搜罗了许多科技新成就汇编成了《科学珍闻三百条》。1961年秋天,他窝在宿舍,戴着眼镜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是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他借“小灵通”串联起了那些国外的科技发明和自己的想象。
  然而,这本书却没能如愿出版。究其原因,叶永烈说:“未来那么好,吃得好,住得好,汽车都是自动驾驶。可是离现实太远了。”随后几年,一场政治运动席卷全国。叶永烈家被抄了,所幸的是,他把手稿藏在了岳母床下的纸箱里。岳母谎称那箱子是她的,《小灵通》才得以保全。
  1977年,叶永烈受邀给上海长宁区的小学生们上一堂科学知识课。课前,孩子们给他定了个课题:展望2000年。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请他去讲这个题目,正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沙孝惠约他写一本科幻小说,题目是《在国庆五十周年的时候》。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大家都很好奇“2000年”是什么样子。他这才又想到了那本尘封已久的《小灵通》。
  当他把书稿送到出版社的时候,稿纸已经在16年的等待中发黄。但即便如此,这本写于上世纪60年代的科幻小说对“未来”仍有着最新潮的想象。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未来世界的‘清明上河图’”。1978年,这本不足7万字的书终于出版了,首印了150万册,加上连环画版,总印数达到了300万册,一度创造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吉尼斯”纪录。对于很多80、90后来说,“小灵通”就是他们人生第一个偶像,而叶永烈则是“小灵通爸爸”。《小灵通》走红之后,叶永烈迷上了科幻写作。他每年要出版四五部科幻新著,发表近200万字。但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
  当时的人们认为只有把相关科学原理写出来的科幻小说才算是“硬科幻”,而叶永烈写的《小灵通》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伪科学”。1979年,他写了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的奇迹》,书里提到在世界最高峰上发现了一颗软的恐龙蛋,有生命迹象,被认为是“伪科学的标榜”。他在另一本“软科幻”小说《黑影》因为塑造了一个独自在山中搞了几十年科研的科学家也遭到了批评,这些汹涌而来的批判,迫使他在科幻界彻底的“挂靴”了,最终转向了传记文学。
  “不会再写科普科幻了”
  当制片人王雪纯敲开叶永烈位于上海徐汇区住所的大门时,他已经三十多年没有写科普科幻作品了。不过他还是很痛快地答应“重操旧业”。
  曾有人公开批评叶永烈的小说“精彩不足,低估假想敌的智商,只能骗骗小孩子。不过现在的孩子都是看007长大的,恐怕也不好骗”。
  对于叶永烈来说,之前的科普科幻文章大多扁平,而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需要更立体的表达,电视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现在科普最重要的是引起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叶永烈说,“同样一个水中的燃烧实验,用文字写出来是无趣的,但用电视表现就不一样了。声、光、色的融合会使这个实验变得极具视觉冲击力,一下子就把人吸引过来了。科普节目其实已经成了一个台阶,把孩子引导向科学的殿堂。至于他们能在里面学到什么,那就得看每个人自己了。”
  在发布会现场,时不时有人在叶永烈经过的时候,叫上一声“小灵通爸爸”,还期待地问:“您还会写科普科幻作品吗?”“我想我不会再写了。”叶永烈回答得很笃定,“因为我已在另一个轨道上运行得太久了。”事实上,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从科幻文学界“逃亡”后,他就完全告别了这个领域,而对于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双子星刘慈欣和王晋康他也不甚了解。叶永烈还说,当他完成今年8月在上海书展的《叶永烈科普全集》首发之后,他的科普科幻生涯也要真正画上句号了。
  据《看天下》毛晨钰/文整理
其他文献
93岁的时候,何必仙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村,开始了城市生活。在成都,何必仙住上了带电梯的高层公寓。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她唯一熟悉和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21岁的孙女刘琳。  相差72岁的祖孙俩  2016年8月,为了照顾瘫痪多年、无法行走的奶奶何必仙,刚刚在成都大学上完大一课程的刘琳决定:开学后带着奶奶一起上大学。祖孙俩的房间充满了少女气息。刘琳说,她最初选择租下这个房间,就是因为“墙
期刊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  赵建成  1949年生。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创作部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市文史馆馆员,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其作品连续五届在全国美展获奖:1984年作品《铺路石》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铜奖;1989年作品《
期刊
《许三观卖血》讲的是许三观以一笼小笼包子勾引了许玉兰,“一个月以后,许玉兰嫁给了许三观”,很快,又生了儿子,一个、两个、三个。许三观分别给三个儿子起名:一乐、二乐、三乐。许玉兰问他:“我在产房里疼了一次、二次、三次,你就在外面乐了一次、二次、三次,是不是?”  这个小说的经线是许三观40年的卖血记,他靠卖血,支撑着这个家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卖血卖的其实是力气,小说一开始,阿方告诉许三观:“力气
期刊
34集海军军旅巨制《深海利剑》已于7月27日在北京卫视品质剧场“起航”,“掌舵者”是导演赵宝刚。这位被称作中国电视剧行业“一代宗师”的人,已在影视行业摸爬滚打了三十余年,他不仅作品丰富,而且在不同时期都有精品问世。他执导过二十多部电视剧,无论是早年堪称经典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还是之后风靡全国的《永不瞑目》、《像雾像雨又像风》,抑或是影响了新一代年轻人的“青春三部曲”(《奋斗》、《我的青春
期刊
“等娃大一些了再出去旅游吧,这么小,哪里都去不了。”这样的话新妈妈想必并不陌生。然而,南京辣妈——皮皮妈妈却不仅带宝宝出去旅游了,而且选择的是高难度的户外爬山项目。从宝宝会坐之后,她就用登山背带,带宝宝爬山,现在已爬过无数山头,虽然也遭受过质疑与反对声,但她认为,小孩没有想象中那么娇气,最好的教育在路上,在爬山过程中,可以培养宝宝的多项能力,记忆力、智力发育、开放的心态以及适应能力,并且她认为,带
期刊
松潘草地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暴来去无常。2016年9月20日,是记者随松潘毛尔盖片区派出所骑警队巡山的第二天。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骑警队巡山时经常会遇到比盗马贼更凶险的沼泽暗布、饿狼潜伏,还有鸡蛋大的冰雹突然袭击。有时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大雪封死去路,骑警们在冰天雪地中承受着极度寒冷饥饿和荒野寂寞……正如队员陈明所说:“
期刊
钱理群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是鲁迅、周作人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等。本文摘自他最新出版的《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978年,我考上了北大研究生,离开了这批患难与共的朋友。但我们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直到今天。这本身就构成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到了北大,闭门读了七年书,直到1985年,正式开课
期刊
2017年2月,陈刚和黄桂英到重庆市涪陵区民政局登记结婚。十年前25岁的陈刚冒着暴雨去看未婚妻,发生车祸,将骑自行车的黄桂英丈夫王福撞伤送医不治,31岁的黄桂英成了寡妇,两个年幼的女娃没了爸爸。陈刚在卖掉婚房并举债赔偿黄桂英后,良心上仍受煎熬。起初,黄桂英总是把他当仇人一样,却无法让他那颗要“赎罪”的心冷却。为此,陈刚付出了婚姻、前途等一切。他去村里耕田种地,经历种种“苦役”后,他和黄桂英终于走到
期刊
她出生于中国东北,如今是日本第一“清洁匠人”。她曾靠清扫赖以生计,如今将清扫做成一份极致的事业。她是新津春子,靠清扫出了名。在2013、2014、2016、2017年四年被评为“全世界最清洁机场”的羽田机场,是她带领700多名清扫工精心“扫”出来的成就。  获清扫工技能大赛冠军  新津春子原名郭春艳,父亲是被收养在沈阳的日本孤儿,母亲是中国人。因为父亲要寻根,1987年,17岁的新津春子随父母举家
期刊
昏迷了16天的女孩终于醒了!她的身体还麻木着,感觉不到痛,她的眼睛看不懂家人躲闪的眼神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忧伤。  护士来换床单了,掀开被子的刹那,她惊呆了,盖在被子T的双腿,竟是两只布娃娃,那是妈妈放的。她本能地去捂眼睛,伸出的却只有一只右手。她一下子崩溃了……  这个女孩,是20年前的谢芳丽,当时,她在连云港市某大学读三年级。1997年1月29日,已放寒假,刚得了奖学金的她,喜滋滋地挤在站台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