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每说“害怕”,多数家长或是取笑,或是斥责:“你可真没用!”
家长这样做就有用了吗?关于恐惧感你到底了解多少?怎样的反应才能真正让孩子感到安全、不再害怕?
人的恐惧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但恐惧的具体对象却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获得的。
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有了记忆,当母亲离开他的视线时会感到思念,专家将这一时间段称为"第8月危机"。
8个月到1岁的婴儿,会在半夜突然惊醒,可能与某种可怕的梦境有关。
2岁半到5岁的儿童,幻想多于现实,会对自己想像到的事情感到害怕。这是他们对现实世界感知的结果。
—这种种恐惧体验都是正常的,家长不该盲目给孩子“壮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巴利·冈特就指出:恐惧是一种重要的生存反应,它增强了人类保护自己、逃避危险,同时急中生智、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体验,是儿童对危险情景或事物的一种积极应答,只不过应答的水平尚属于较低层次。
当然,也要看到恐惧感消极的一面。孩子尚处于发育期,心理情感正在破土、萌芽,过频、过多、过强的害怕情绪会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以致日后软弱、缺乏自信或依赖大人,或者发展成为恐惧症,导致精神障碍。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恐惧行为呢?
首先,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不要害怕”之类的空话,因为这些话不仅不能安慰孩子,还会影响他们的真实感觉。应该让他们知道恐惧是正常的,甚至是有益的,大人会理解并帮助他们。
其二,少说多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以及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帮助。如果父母老是用忠告来代替倾听,孩子就会闭口不说,致使你的帮助无从入手。
其三,为孩子提供感情上的支持。当他们在生活中因遭受挫折而抱怨时,家长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不要装作无所谓的样子,甚至嘲笑、讽刺孩子。
其四,帮助孩子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比如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可先主动带他到幼儿园去看看,和老师聊聊天,或与小朋友们玩一玩、做做游戏,为正式入园做好心理准备。
最后一点,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相应的帮助措施。
● 在婴儿期,往往是父母不自觉地把恐惧感“传染”给了孩子。比如,孩子本来在静静地睡眠,当雷电交加时,妈妈突然惊慌地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孩子从睡眠中惊醒,从母亲惊恐的表情与动作中感受到了雷电的可怕,便不再敢独自呆在小屋子里玩耍或者睡觉了。著名心理学家弗莱斯指出:孩子在学会说话前已能观察周围的情绪气氛,1岁左右就能分辨各种情绪,读懂父母脸上的表情。若父母能在类似的突发事件中保持镇定,则孩子便能从中吸取胆量,减少性格中的恐惧成分。
● 3岁以后的孩子,其恐惧感多来自丰富的想像,例如各种动物与鬼怪等,此时应充分理解他们的想像力,并对他们的想像进行分析,指出哪些是真的(如动物),需要采取什么保护措施;哪些是假的(如鬼怪),不必理会。
● 小学阶段,对于某些事物的恐惧往往源于无知,故父母工作的重点在于引导他们多学习有关的知识,如阅读有关火灾、地震和龙卷风等方面的书籍,了解这些自然灾害的奥秘以及防范办法,这比空口解释更容易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家长这样做就有用了吗?关于恐惧感你到底了解多少?怎样的反应才能真正让孩子感到安全、不再害怕?
人的恐惧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但恐惧的具体对象却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获得的。
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有了记忆,当母亲离开他的视线时会感到思念,专家将这一时间段称为"第8月危机"。
8个月到1岁的婴儿,会在半夜突然惊醒,可能与某种可怕的梦境有关。
2岁半到5岁的儿童,幻想多于现实,会对自己想像到的事情感到害怕。这是他们对现实世界感知的结果。
—这种种恐惧体验都是正常的,家长不该盲目给孩子“壮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巴利·冈特就指出:恐惧是一种重要的生存反应,它增强了人类保护自己、逃避危险,同时急中生智、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体验,是儿童对危险情景或事物的一种积极应答,只不过应答的水平尚属于较低层次。
当然,也要看到恐惧感消极的一面。孩子尚处于发育期,心理情感正在破土、萌芽,过频、过多、过强的害怕情绪会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以致日后软弱、缺乏自信或依赖大人,或者发展成为恐惧症,导致精神障碍。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恐惧行为呢?
首先,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不要害怕”之类的空话,因为这些话不仅不能安慰孩子,还会影响他们的真实感觉。应该让他们知道恐惧是正常的,甚至是有益的,大人会理解并帮助他们。
其二,少说多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以及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帮助。如果父母老是用忠告来代替倾听,孩子就会闭口不说,致使你的帮助无从入手。
其三,为孩子提供感情上的支持。当他们在生活中因遭受挫折而抱怨时,家长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不要装作无所谓的样子,甚至嘲笑、讽刺孩子。
其四,帮助孩子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比如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可先主动带他到幼儿园去看看,和老师聊聊天,或与小朋友们玩一玩、做做游戏,为正式入园做好心理准备。
最后一点,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相应的帮助措施。
● 在婴儿期,往往是父母不自觉地把恐惧感“传染”给了孩子。比如,孩子本来在静静地睡眠,当雷电交加时,妈妈突然惊慌地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孩子从睡眠中惊醒,从母亲惊恐的表情与动作中感受到了雷电的可怕,便不再敢独自呆在小屋子里玩耍或者睡觉了。著名心理学家弗莱斯指出:孩子在学会说话前已能观察周围的情绪气氛,1岁左右就能分辨各种情绪,读懂父母脸上的表情。若父母能在类似的突发事件中保持镇定,则孩子便能从中吸取胆量,减少性格中的恐惧成分。
● 3岁以后的孩子,其恐惧感多来自丰富的想像,例如各种动物与鬼怪等,此时应充分理解他们的想像力,并对他们的想像进行分析,指出哪些是真的(如动物),需要采取什么保护措施;哪些是假的(如鬼怪),不必理会。
● 小学阶段,对于某些事物的恐惧往往源于无知,故父母工作的重点在于引导他们多学习有关的知识,如阅读有关火灾、地震和龙卷风等方面的书籍,了解这些自然灾害的奥秘以及防范办法,这比空口解释更容易消除孩子的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