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战胜恐惧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liguo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每说“害怕”,多数家长或是取笑,或是斥责:“你可真没用!”
  家长这样做就有用了吗?关于恐惧感你到底了解多少?怎样的反应才能真正让孩子感到安全、不再害怕?
  人的恐惧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但恐惧的具体对象却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获得的。
  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有了记忆,当母亲离开他的视线时会感到思念,专家将这一时间段称为"第8月危机"。
  8个月到1岁的婴儿,会在半夜突然惊醒,可能与某种可怕的梦境有关。
  2岁半到5岁的儿童,幻想多于现实,会对自己想像到的事情感到害怕。这是他们对现实世界感知的结果。
  —这种种恐惧体验都是正常的,家长不该盲目给孩子“壮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巴利·冈特就指出:恐惧是一种重要的生存反应,它增强了人类保护自己、逃避危险,同时急中生智、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体验,是儿童对危险情景或事物的一种积极应答,只不过应答的水平尚属于较低层次。
  当然,也要看到恐惧感消极的一面。孩子尚处于发育期,心理情感正在破土、萌芽,过频、过多、过强的害怕情绪会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以致日后软弱、缺乏自信或依赖大人,或者发展成为恐惧症,导致精神障碍。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恐惧行为呢?
  首先,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不要害怕”之类的空话,因为这些话不仅不能安慰孩子,还会影响他们的真实感觉。应该让他们知道恐惧是正常的,甚至是有益的,大人会理解并帮助他们。
  其二,少说多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以及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帮助。如果父母老是用忠告来代替倾听,孩子就会闭口不说,致使你的帮助无从入手。
  其三,为孩子提供感情上的支持。当他们在生活中因遭受挫折而抱怨时,家长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不要装作无所谓的样子,甚至嘲笑、讽刺孩子。
  其四,帮助孩子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比如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可先主动带他到幼儿园去看看,和老师聊聊天,或与小朋友们玩一玩、做做游戏,为正式入园做好心理准备。
  最后一点,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相应的帮助措施。
  ● 在婴儿期,往往是父母不自觉地把恐惧感“传染”给了孩子。比如,孩子本来在静静地睡眠,当雷电交加时,妈妈突然惊慌地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孩子从睡眠中惊醒,从母亲惊恐的表情与动作中感受到了雷电的可怕,便不再敢独自呆在小屋子里玩耍或者睡觉了。著名心理学家弗莱斯指出:孩子在学会说话前已能观察周围的情绪气氛,1岁左右就能分辨各种情绪,读懂父母脸上的表情。若父母能在类似的突发事件中保持镇定,则孩子便能从中吸取胆量,减少性格中的恐惧成分。
  ● 3岁以后的孩子,其恐惧感多来自丰富的想像,例如各种动物与鬼怪等,此时应充分理解他们的想像力,并对他们的想像进行分析,指出哪些是真的(如动物),需要采取什么保护措施;哪些是假的(如鬼怪),不必理会。
  ● 小学阶段,对于某些事物的恐惧往往源于无知,故父母工作的重点在于引导他们多学习有关的知识,如阅读有关火灾、地震和龙卷风等方面的书籍,了解这些自然灾害的奥秘以及防范办法,这比空口解释更容易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其他文献
冬季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许多孩子都有频繁进出医院的经历,“复感儿”更是如此。“复感儿”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的简称。由于儿童的年龄与其身体抵抗能力相关,所以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确诊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指标也不一样,如0-2岁幼儿每年发生上呼吸道感染7次,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哮喘和肺炎)3次;3-5岁儿童每年发生上呼吸道感染6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6-12岁儿童每年发生上呼吸道感染5次,下呼吸
期刊
文章的作者小林,原是国内某家教杂志编辑。2001年旅居马来西亚。一直关注儿童教育问题。本文系他根据自己在当地的观感完成的一篇寓言式的教育故事。  虽然是寓言,但寓意深远,讲起来是故事,但又何尝没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从咨询中遇到的那位家长的孩子,直到千千万万个像聪仔这样的小朋友,眼看他们就这样失去了、错过了自我管理、自主选择、自主思考和自主创造的训练契机,我们忍不住要大声疾呼—  每一个孩子刚刚出世时
期刊
  
期刊
  
期刊
转眼就是新年了。按照不少乡村地方的传统风俗,是要祈福的。城市里知道这种规矩的人少,但至少也会听着新年钟声,许下个新年愿望。  有人为事业,有人为爱情,有人为财富。但你,想来多是为了他—你的孩子。  都一样。我们也一样,他们也一样,天底下的父母全都一样。毕竟,从昨天那个尺把长的一个小东西,长成今天这个跟在屁股后面哭哭笑笑的小家伙,你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他尚在腹中,你就开始憧憬他的样貌了:像谁呢?爸
期刊
要则一:幼儿天生会说“我自己来”,家长如果不想孩子将来处处依赖,只须现在珍惜孩子要求独立的每一个机会,切莫过度保护。  要则二: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并教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如周末亲子出游时,让孩子自己安排出游的地点、要带的东西;孩子上幼儿园前,让他自己检查物品是否带齐;孩子丢三落四时,试着不要提醒他,让他承受一两次对自己不利的后果。  要则三:当孩子反抗你,样样都要自己来的时候,记住,
期刊
欢笑和幽默是成人赋予孩子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孩子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好的礼物。  儿童最初的快乐感出现在3至4个月。父母给婴儿换尿布时,抚摸他的腹部,他会发出“咯咯”的笑声,这是婴儿对父母亲昵的反应。  6到7个月的婴儿有了更多的笑声,甚至在喂食中伴随尖叫,这往往是进食愉快的表示。  1岁时,孩子开始与他人交往,并学会玩“藏猫猫”之类的游戏。这类游戏能使小儿学会开玩笑,找乐子,并从中获得乐趣。  2
期刊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贫富差异的现象,任何一个人都会有顺境逆境的际遇。在美国也不例外。那么面对这种社会现实,要你再告诉孩子人人生而平等,是不是觉得有点棘手呢?  你可以看看他们的做法—     纽约:暴风雪中的暖人决定    纽约几乎每年冬天都会出现大雪封门的局面,大量的企业及政府部门都会暂停运作。大人们都不用上班了,但负责接送小学生上学的黄色校车却依然准时驶出校门。因为老师们希望那些赤贫家庭的孩子能
期刊
不少家长在高喊着培养孩子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却在实际中阻碍着孩子的发展。不信吗,看看你有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过多限制孩子游戏的内容、时间和方式;  ●不准孩子玩花样、犯错误,爱给孩子订各种各样的规矩;  ●因对孩子的期望过于急切而忽略了孩子在每个年龄段接受训练的能力,盲目地给孩子一大堆“智力测验”去“练习”,认为这样就是“动脑筋”;  ●为求孩子取得最高荣誉、最优越的成绩,处处为孩子事
期刊
在美国的幼儿园,每逢周一有一个“圆圈时间”,孩子们在地毯上围坐一圈,各自拿出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心爱玩具、小手工制作、涂抹的画作等等,向小朋友们展示,并说出与这个东西有关联的事情;或者就自己身上的衣服、鞋子,做个只有几分钟的即兴表演。  这一天,首先出场的是可尼,这个5岁的男孩早就有点迫不及待了,我话音未落,他已站了起来,自豪地把手中的玩具亮了出来:“瞧,这是火箭!”他按了一下开关,火箭便发出声音,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