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的学校都有一套很成熟的管理经验,而且每位老师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方法。他们在做每一件事时都很细致、规范,家长们几乎不会感觉到迷惑。
日本的学校是春季入学,每学年分三个学期。开学两个多星期后的四月下旬是学校统一的家访日,老师会在一周里的每天下午轮流走访学生的家庭。家访的时间大约只有十几分钟,主要是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并与家长就孩子在学校及家里的情况作一些交流。七月中旬的暑假之前,除了开家长会,家长还要分别到学校与老师单独“面谈”,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时老师一般不以成绩来评价学生,谈得最多的是孩子在校园生活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交友情况、性格特点、整洁卫生等等。这样的家长面谈在年终的冬假及第二年三月下旬的春假之前还会各有一次。
日本虽然家家有私车,但学校规定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用车接送,只能徒步来上学。新学年开始的时候,每个居民小区的家长会自发地组织起来,让大孩子带着一年级新生一起上学。放学的时候,老师们会将一年级的所有新生按回家的方向分成几个小队,然后把他们一路送回去,这时新生的妈妈们则会在各自的路口等待孩子。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就都能够自己上下学了。
新学年开始不久,班主任老师会发给家长一张班级的《紧急联络网》。这张像一个矮矮的宝塔状的联络网上印着孩子的名字和家庭电话,“宝塔”的最上端是老师的电话,下一层是两个母亲委员的家庭电话,再下一层是另外四个家长委员,他们的下面则罗列着八列孩子的电话。当有什么事情需要通知的时候,老师不用每个同学都打电话,只需通知两个母亲委员就可以了。在接力传递完毕之后,每一列的最后一位家长还须向前面的母亲委员报告一下,以确保没有中断、遗漏和误传。这张《紧急联络网》非常重要,像台风时的紧急停课、老师及班级家长委员的通知等,都是靠着这个网络迅速而及时地传递给每个家长的。
学校每个月会发一张A4纸大小的学校通讯《蒲公英》。上面主要有本月的学校活动安排、生活目标、活动介绍、通知,以及书法、读后感、绘画比赛的获奖名单等等。每个班级每周也有一张小通讯,家长对老师的要求以及班级的活动情况能一目了然。除此之外,每个孩子还有一个联络本,家长和老师可以随时通过这个联络本交流孩子的情况。
每天早晨上课前十五分钟是孩子们的集体活动时间,有全校早会、年级早会、班级活动、计算技巧训练、故事会、异年级交流、游戏(以加深同学关系为目的)等等,内容丰富多彩。这短短的十五分钟,实际上是为孩子们一整天的学习活动作了一个热身。
和中国的学校一样,他们的学校也有校纪校规,例如:在楼梯和走廊上靠右行走、且不许奔跑;不能把零食或钱带到学校里来;用餐时不能剩下饭菜等等。普通的小学好像都没有校服,除了体育课和运动会必须穿运动服外,其余时间都是自由着装,并且要求少穿衣服以锻炼体质,即使冬天也提倡男生穿短裤、女生穿裙子。其实孩子们是很耐寒的。因为他们喜欢运动,老师们会在二十分钟课间休息和中午休息时就把孩子们赶出教室,让他们尽量去户外活动。学校的运动场是以普通的细沙铺就的,奔跑有弹性,摔跤不痛,雨天也不泥泞。校长在放暑假之前常会这样对孩子们说:暑假里多多接触大自然,校长最高兴的就是看到你们返校时一个个被晒得黑黑的。
相反的是,常能听到我们的学校“圈养”学生的事情。有的学校规定学生们课间不得到操场上活动,甚至还有只被允许待在教室里的,原因就是怕顽皮的孩子发生意外。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孩子的身上充满能量,他们需要进行各种身体的活动才能将这充沛的精力发泄出来。如果一直受到压抑的话,不仅影响孩子身体和心灵的成长发育,而且还会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像孩子在教室里相互追跑导致骨折,在门边嬉闹压折手指等事件,相信大家常有所闻,所以这不是“圈养”所能够制止得了的。对比之下,儿子在日本读小学那几年,校内的伤害事故我似乎只听到过一次。据说那是在学校的大礼堂外,一个男孩从台阶上飞奔而下,另一个孩子正低头往上跑,俩人撞了个头破血流。他们校园的一角还有一个儿童游乐场,很“原生态”:小土丘上有长长的秋千,有用不锈钢板做的滑梯,用木板、木桩和金属管做的攀爬物等。孩子们经常在那里爬上爬下,却也未听说发生过什么事故。日本的孩子不像中国的独生子女那么娇气,这也许是个原因。
走进日本小学的教室,你可以看到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新学年开始,老师会让大家画自画像、写自我介绍、以及一年的目标等,并将其贴在墙上展示,让大家互相了解、尽快熟悉。到母亲节或父亲节时,又让大家画出自己的爸爸、妈妈,并把这些怎么看怎么不像的画贴起来展览。儿子三年级的自我介绍最为丰富,上面除了自画像、老师给拍的照片、自己的涂鸦之外,还有一长串填空式自我介绍:
……
喜欢的动物:小狗
喜欢吃的水果:草莓
喜欢的电视节目:机器猫
喜欢的学习:汉字
喜欢的游戏:捉迷藏
想去的地方:中国的北京
想试着养一养的宠物:狮子
希望被老师称作:冬冬君
兴趣:组合模型
放松的地方:温泉
性格:小冒失鬼
长大后想做:侦探
对家人说一句话:三年级也一定好好努力
对大家说一句话:大家友好相处哦
今年的目标:学会单杠的倒翻
……
中、低年级的老师很会鼓励孩子,每次作业或测验中做错的题目只要改正了,老师还会给一个满分。所以不管原来是50是分还是70分,孩子最后都会高高兴兴地拿一个大大的100分回来。
日本的小学还有“少人数授课”这一教学方法。遇到稍有难度的数学课时,老师会将班上同学分成两部分,然后与学校的一位机动老师分别给孩子们上“小课”。有时候两个老师会在一个教室里一起给大家上课,他们相互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方法能获得比大班授课更好的教学效果。
到学年结束时,老师会用彩纸做一些小奖状,在总结一年学习生活的同时对孩子们进行嘉奖。受奖人数最多的是“全勤奖”,而经常去图书馆借书的则得到“图书奖”,很少丢三落四的被授予“生活奖”,还有“饱饱进餐奖”、“朝气蓬勃礼貌问候奖”、“假期的自由研究奖”等等。虽然每个孩子的表现不一,但都能从老师那里得到肯定和鼓励,获得一种自信。老师们还会在学年结束的时候,将平日收集的孩子成长纪录整理出来,送给大家留作纪念,包括和同学在一起的照片、身高及体重纪录、座位表、相互的留言、个人的作文集和作品集等等。
在这里我还想介绍一下日本中小学里一门很有意义的生活实践课程:《家庭》课。这门课是五年级开始出现的,并且将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在这里,孩子们将会学到“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孩子“作为家庭一员所应具备的责任感”。这门课在“教”与“学”中是以这样一条思路贯彻始终的:“(1)观察和发现生活,(2)思考、调查,(3)试着做、开动脑筋、成功!”
课程一开始,老师给大家的课题是:观察自己的家庭生活、看看谁在做哪些家务、尝试自己能做的家务,并让孩子们做了半个月的记录。只见儿子在他的《家庭课作业册》上面填写着:叠被子——妈妈,扔垃圾——妈妈和我,洗车——爸爸和我,洗衣服——妈妈,洗浴缸——我,打扫卫生——妈妈和我……“我发现,即使妈妈不在,我能帮着做的事情也有很多,以后我就自己来做。”他选择的家务是打扫卫生、洗碗和买东西。在感想那一栏里他写道:“……最难的是洗碗时必须把上面的油全部洗掉。做得很顺利的是打扫卫生,角角落落都打扫得很干净。Ye—!”
学校有一间布置成厨房的教室,是专门为孩子们学习作料理用的。他们在这里从怎样拿刀、切菜、怎样使用和清洁厨具开始,逐渐学会烧饭、做菜,直至掌握更复杂的料理知识。记得儿子四年级还没有《家庭》课时,老师就曾在节日里带他们在那儿做过蛋糕和汤圆。
学期一开始,每个人各自买了一个针线包,里面除了针线还有顶针、裁剪刀、笔和尺等。老师告诉大家:好好保管好这个针线包,高中还要用呢,老师正在上高三的儿子,最近的《家庭》课是为自己缝制一条小短裤。最初的缝纫是用针线学钉纽扣、做小钱包等,教科书上每一个步骤都教得非常规范,从穿针引线、结线头、打结,到两块布钉起来的几种不同缝制方法等都有详细的图解,使人一目了然。接着是学习台式缝纫机的使用,并用它来做小物件:餐布、靠垫、简便背包等。可以想象,当看到爸爸妈妈在使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孩子的心里会有怎样一种成就感。
除此之外,课本还图文并茂地指导孩子们如何整理自己的房间、如何大扫除,包括合理地收藏物品,减少浪费;如何更舒适地着装、盥洗和保管衣服;如何将生活的环境布置得更舒适、合理、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如何将生活安排得更有条理;如何合理使用金钱等等。薄薄的一本《家庭》课本,里面承载了多少丰富的内容啊!
浏览他们的小学课本,你会发现它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实用性,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在科学上又不失其深广和严谨。可以说,课本给孩子们的都是将来他们正真需要、正真用得上、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更广发展的东西。另外,他们的课本很善于利用照片、绘画、图表和数据,使得很多较为复杂、繁琐的内容变得非常浅显易懂。翻看他们的教科书,有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在每一本教科书的后面,都有一个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的作者名录,这个名录大致由两大群体组成:一为大学教授;二为小学校长和小学教师。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发现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比例大约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有这么多一线的教师对编写教科书拥有自己的发言权,难怪他们的课本在具有严密科学性的同时,还那么符合孩子的真实需要,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丝毫没有那种“填鸭式教育”的感觉。翻看着眼前这厚厚一摞一至五年级的教科书,我在想,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呢?
我所体会的日本学校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他们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人”。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未来社会的基本人群,所以,首先必须把其塑造成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拥有基本的道德素养和生活素养的社会人。
最后我想说明两点:一是,作为对一个学校和一个地区的了解,我的介绍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日本公立中小学里的校长和教师都是流动的,一般每个人三四年就要换一所学校,虽然校与校之间可能存在地域的差异和不同的管理风格,但不会有太大的不同。因此我相信,这篇真实的见闻和经历,应该具有共性。其二,我在这里说的都是日本学校教育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才是我们应努力的方向,而且这也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一幢大楼如果没有打好地基的话还可以推倒重来;对于一代人来说,基础教育却只能经历一次。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并且也有条件,去学习和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来完善我们自己的教育。
责任编辑:白文军
日本的学校是春季入学,每学年分三个学期。开学两个多星期后的四月下旬是学校统一的家访日,老师会在一周里的每天下午轮流走访学生的家庭。家访的时间大约只有十几分钟,主要是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并与家长就孩子在学校及家里的情况作一些交流。七月中旬的暑假之前,除了开家长会,家长还要分别到学校与老师单独“面谈”,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时老师一般不以成绩来评价学生,谈得最多的是孩子在校园生活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交友情况、性格特点、整洁卫生等等。这样的家长面谈在年终的冬假及第二年三月下旬的春假之前还会各有一次。
日本虽然家家有私车,但学校规定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用车接送,只能徒步来上学。新学年开始的时候,每个居民小区的家长会自发地组织起来,让大孩子带着一年级新生一起上学。放学的时候,老师们会将一年级的所有新生按回家的方向分成几个小队,然后把他们一路送回去,这时新生的妈妈们则会在各自的路口等待孩子。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就都能够自己上下学了。
新学年开始不久,班主任老师会发给家长一张班级的《紧急联络网》。这张像一个矮矮的宝塔状的联络网上印着孩子的名字和家庭电话,“宝塔”的最上端是老师的电话,下一层是两个母亲委员的家庭电话,再下一层是另外四个家长委员,他们的下面则罗列着八列孩子的电话。当有什么事情需要通知的时候,老师不用每个同学都打电话,只需通知两个母亲委员就可以了。在接力传递完毕之后,每一列的最后一位家长还须向前面的母亲委员报告一下,以确保没有中断、遗漏和误传。这张《紧急联络网》非常重要,像台风时的紧急停课、老师及班级家长委员的通知等,都是靠着这个网络迅速而及时地传递给每个家长的。
学校每个月会发一张A4纸大小的学校通讯《蒲公英》。上面主要有本月的学校活动安排、生活目标、活动介绍、通知,以及书法、读后感、绘画比赛的获奖名单等等。每个班级每周也有一张小通讯,家长对老师的要求以及班级的活动情况能一目了然。除此之外,每个孩子还有一个联络本,家长和老师可以随时通过这个联络本交流孩子的情况。
每天早晨上课前十五分钟是孩子们的集体活动时间,有全校早会、年级早会、班级活动、计算技巧训练、故事会、异年级交流、游戏(以加深同学关系为目的)等等,内容丰富多彩。这短短的十五分钟,实际上是为孩子们一整天的学习活动作了一个热身。
和中国的学校一样,他们的学校也有校纪校规,例如:在楼梯和走廊上靠右行走、且不许奔跑;不能把零食或钱带到学校里来;用餐时不能剩下饭菜等等。普通的小学好像都没有校服,除了体育课和运动会必须穿运动服外,其余时间都是自由着装,并且要求少穿衣服以锻炼体质,即使冬天也提倡男生穿短裤、女生穿裙子。其实孩子们是很耐寒的。因为他们喜欢运动,老师们会在二十分钟课间休息和中午休息时就把孩子们赶出教室,让他们尽量去户外活动。学校的运动场是以普通的细沙铺就的,奔跑有弹性,摔跤不痛,雨天也不泥泞。校长在放暑假之前常会这样对孩子们说:暑假里多多接触大自然,校长最高兴的就是看到你们返校时一个个被晒得黑黑的。
相反的是,常能听到我们的学校“圈养”学生的事情。有的学校规定学生们课间不得到操场上活动,甚至还有只被允许待在教室里的,原因就是怕顽皮的孩子发生意外。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孩子的身上充满能量,他们需要进行各种身体的活动才能将这充沛的精力发泄出来。如果一直受到压抑的话,不仅影响孩子身体和心灵的成长发育,而且还会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像孩子在教室里相互追跑导致骨折,在门边嬉闹压折手指等事件,相信大家常有所闻,所以这不是“圈养”所能够制止得了的。对比之下,儿子在日本读小学那几年,校内的伤害事故我似乎只听到过一次。据说那是在学校的大礼堂外,一个男孩从台阶上飞奔而下,另一个孩子正低头往上跑,俩人撞了个头破血流。他们校园的一角还有一个儿童游乐场,很“原生态”:小土丘上有长长的秋千,有用不锈钢板做的滑梯,用木板、木桩和金属管做的攀爬物等。孩子们经常在那里爬上爬下,却也未听说发生过什么事故。日本的孩子不像中国的独生子女那么娇气,这也许是个原因。
走进日本小学的教室,你可以看到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新学年开始,老师会让大家画自画像、写自我介绍、以及一年的目标等,并将其贴在墙上展示,让大家互相了解、尽快熟悉。到母亲节或父亲节时,又让大家画出自己的爸爸、妈妈,并把这些怎么看怎么不像的画贴起来展览。儿子三年级的自我介绍最为丰富,上面除了自画像、老师给拍的照片、自己的涂鸦之外,还有一长串填空式自我介绍:
……
喜欢的动物:小狗
喜欢吃的水果:草莓
喜欢的电视节目:机器猫
喜欢的学习:汉字
喜欢的游戏:捉迷藏
想去的地方:中国的北京
想试着养一养的宠物:狮子
希望被老师称作:冬冬君
兴趣:组合模型
放松的地方:温泉
性格:小冒失鬼
长大后想做:侦探
对家人说一句话:三年级也一定好好努力
对大家说一句话:大家友好相处哦
今年的目标:学会单杠的倒翻
……
中、低年级的老师很会鼓励孩子,每次作业或测验中做错的题目只要改正了,老师还会给一个满分。所以不管原来是50是分还是70分,孩子最后都会高高兴兴地拿一个大大的100分回来。
日本的小学还有“少人数授课”这一教学方法。遇到稍有难度的数学课时,老师会将班上同学分成两部分,然后与学校的一位机动老师分别给孩子们上“小课”。有时候两个老师会在一个教室里一起给大家上课,他们相互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方法能获得比大班授课更好的教学效果。
到学年结束时,老师会用彩纸做一些小奖状,在总结一年学习生活的同时对孩子们进行嘉奖。受奖人数最多的是“全勤奖”,而经常去图书馆借书的则得到“图书奖”,很少丢三落四的被授予“生活奖”,还有“饱饱进餐奖”、“朝气蓬勃礼貌问候奖”、“假期的自由研究奖”等等。虽然每个孩子的表现不一,但都能从老师那里得到肯定和鼓励,获得一种自信。老师们还会在学年结束的时候,将平日收集的孩子成长纪录整理出来,送给大家留作纪念,包括和同学在一起的照片、身高及体重纪录、座位表、相互的留言、个人的作文集和作品集等等。
在这里我还想介绍一下日本中小学里一门很有意义的生活实践课程:《家庭》课。这门课是五年级开始出现的,并且将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在这里,孩子们将会学到“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孩子“作为家庭一员所应具备的责任感”。这门课在“教”与“学”中是以这样一条思路贯彻始终的:“(1)观察和发现生活,(2)思考、调查,(3)试着做、开动脑筋、成功!”
课程一开始,老师给大家的课题是:观察自己的家庭生活、看看谁在做哪些家务、尝试自己能做的家务,并让孩子们做了半个月的记录。只见儿子在他的《家庭课作业册》上面填写着:叠被子——妈妈,扔垃圾——妈妈和我,洗车——爸爸和我,洗衣服——妈妈,洗浴缸——我,打扫卫生——妈妈和我……“我发现,即使妈妈不在,我能帮着做的事情也有很多,以后我就自己来做。”他选择的家务是打扫卫生、洗碗和买东西。在感想那一栏里他写道:“……最难的是洗碗时必须把上面的油全部洗掉。做得很顺利的是打扫卫生,角角落落都打扫得很干净。Ye—!”
学校有一间布置成厨房的教室,是专门为孩子们学习作料理用的。他们在这里从怎样拿刀、切菜、怎样使用和清洁厨具开始,逐渐学会烧饭、做菜,直至掌握更复杂的料理知识。记得儿子四年级还没有《家庭》课时,老师就曾在节日里带他们在那儿做过蛋糕和汤圆。
学期一开始,每个人各自买了一个针线包,里面除了针线还有顶针、裁剪刀、笔和尺等。老师告诉大家:好好保管好这个针线包,高中还要用呢,老师正在上高三的儿子,最近的《家庭》课是为自己缝制一条小短裤。最初的缝纫是用针线学钉纽扣、做小钱包等,教科书上每一个步骤都教得非常规范,从穿针引线、结线头、打结,到两块布钉起来的几种不同缝制方法等都有详细的图解,使人一目了然。接着是学习台式缝纫机的使用,并用它来做小物件:餐布、靠垫、简便背包等。可以想象,当看到爸爸妈妈在使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孩子的心里会有怎样一种成就感。
除此之外,课本还图文并茂地指导孩子们如何整理自己的房间、如何大扫除,包括合理地收藏物品,减少浪费;如何更舒适地着装、盥洗和保管衣服;如何将生活的环境布置得更舒适、合理、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如何将生活安排得更有条理;如何合理使用金钱等等。薄薄的一本《家庭》课本,里面承载了多少丰富的内容啊!
浏览他们的小学课本,你会发现它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实用性,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在科学上又不失其深广和严谨。可以说,课本给孩子们的都是将来他们正真需要、正真用得上、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更广发展的东西。另外,他们的课本很善于利用照片、绘画、图表和数据,使得很多较为复杂、繁琐的内容变得非常浅显易懂。翻看他们的教科书,有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在每一本教科书的后面,都有一个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的作者名录,这个名录大致由两大群体组成:一为大学教授;二为小学校长和小学教师。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发现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比例大约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有这么多一线的教师对编写教科书拥有自己的发言权,难怪他们的课本在具有严密科学性的同时,还那么符合孩子的真实需要,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丝毫没有那种“填鸭式教育”的感觉。翻看着眼前这厚厚一摞一至五年级的教科书,我在想,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呢?
我所体会的日本学校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他们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人”。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未来社会的基本人群,所以,首先必须把其塑造成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拥有基本的道德素养和生活素养的社会人。
最后我想说明两点:一是,作为对一个学校和一个地区的了解,我的介绍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日本公立中小学里的校长和教师都是流动的,一般每个人三四年就要换一所学校,虽然校与校之间可能存在地域的差异和不同的管理风格,但不会有太大的不同。因此我相信,这篇真实的见闻和经历,应该具有共性。其二,我在这里说的都是日本学校教育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才是我们应努力的方向,而且这也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一幢大楼如果没有打好地基的话还可以推倒重来;对于一代人来说,基础教育却只能经历一次。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并且也有条件,去学习和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来完善我们自己的教育。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