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经济取得很大成就,但增长方式带来很大问题,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后金融危机时期,这种增长方式难以持续,面临转型的压力。应采取措施发展民生,进行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 成就 问题 发展民生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经济成就及其特点
(一)经济成就
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978年以来,中国GDP以年均超过9%的速度增长,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2683亿美元,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5.2万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十五位上升至第二位。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下收入的行列。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50%。中国在世界货币基金世界银行中的地位都有所提高。
居民生活质量提高。1978-2009年,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整体下降,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的居住面积有了较大改善,住房质量大有提高。居民生活的现代化、电气化程度逐步提高,综合体现在人均生活用电量有较大提高;电话和移动电话已基本普及;上彩电、洗衣机、冰箱在城镇已基本普及,电脑、摄像机、家用汽车等现代化工具已进入较富裕家庭。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用于文教用品及服务支出的比重均有明显提高,此外,在食品支出的构成凸显了营养和健康的需求,医疗保健费和外出旅游费增速和比重也有较大提高。
(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政府一方面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并加大招商引资,推动企业扩大对外出口,充分发挥我国低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工资和高安全事故,土地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等)的优势,逐步走上依靠出口和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道路。这种增长方式虽然短期内拉高了我国的经济总量,但长期看是不可持续的。由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低产出,环境与资源压力严重。低劳动力成本,造成内需不振,过于依赖外部市场。中国企业依赖低成本优势,长期满足于贴牌生产,缺乏核心技术,专利,品牌,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话语权,买什么什么贵,买什么什么便宜。中国企业出口面临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劳工壁垒,中国成为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最多的国家。
二、中国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问题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中国社科院“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社会结构滞后经济发展大约15年,表现在:
(一)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总量的比例偏低
社会发展总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文教科卫、社会保障、福利等支出,实际是有关民生的支出,直接影响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增强居民生活安全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以2007年为例,2007年中国社会发展总支出共计32500亿元,占GDP的13%,人均2466元。其中,社会保障、福利支出为17800亿元,占GDP的7.1%,人均1350元;社会文教科卫支出14700亿元,占GDP的5.9%,人均1115元。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社会发展总支出明显偏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三项支出合计占GDP的比例,中国只占10%左右,低于美国、法国的16%和30%。
(二)居民消费率偏低并呈下降趋势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率过低。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居民消费率从1978年的48.8%降为2008年的35.3%,已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低点。世界各国消费率为60%~80%之间,高于中国20~40个百分点。
(三)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社会贫富差距加大,200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8,已超过了0.4的警戒线。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的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造成的,但也有许多利益分配不当造成的,如在企业和劳动者的利益分配上,资本收入过多,工人工资性收入过低,企业被称之为“血汗工厂”。从政府和居民的利益关系上看,政府财政收入过多,财税增长过快,政府民生投入不足,效率不高,存在巨大的社会腐败收入和灰色收入。另外,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对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社会呈现不和谐和不稳定状态
社会不和谐表现在刑事案件发生率上升,安全事故频发,群体性事件增多。
当前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症结在于社会结构的变动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资源配置机制的不合理导致社会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演变脱节,社会成员的发展差距扩大;另一方面是相当部分社会成员获得发展的资源和机会的难度加大,导致社会结构调整滞后。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压力
在国际上看,中国的低福利,高储蓄和西方国家的高福利,高负债,高消费相对应。金融危机后,西方内需不振,这样的循环面临破裂的危险。中国的出口和吸引外资都面临新的问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国,危机后美国的消费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都会转变。而且,随着美国对中国戒备心里的增强,会制造种种麻烦的事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压中国外汇升值等。
美国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头号大国,强大的制造业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经济繁荣的基础。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许多制造行业或消失,或自动化程度更高,或将生产线迁移海外。美国政府提出重振制造业的口号。美国总统奥巴马11日签署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 。制造业担负起后危机时代实现美国经济由债务驱动型到出口驱动型转变的重任。奥巴马表示,美国需要打破从其他国家购买产品多于向外国销售产品的习惯,重建一个更加强大的美国经济的核心,就是“美国制造”四个字。
从国内看,中国人口红利消失,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无法延续旧的增长方式。
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措施
(一)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和转型,将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调整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着力提高消费率,提高内需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加大社会发展支出,改善民生。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从当前中国国情和经济实力看,已具备了建立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社会保障支出应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国家应充分重视发展科教文卫和社会福利事业,并将其作为硬指标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建议到2020年,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的比例应从目前的13%提高到20%左右。
(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制度建设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应发挥财政税收制度在调整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我国目前以流转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两翼,以其他税种为补充的税制结构。应通过改革形成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实行金融资产实名制,限制非法收入。打击和取缔黑色收入和腐败收入、灰色收入。调控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
(四)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城市化进程。在财税政策上,要继续向农村倾斜,并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发展。要改善农民工的生存条件,加快户籍改革,保障其在务工地和当地居民享有相同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使他们融入城镇。只有减少农业和农民的比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乡差距才有望逐步缩小。
(五)消除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市场供应。垄断是造成民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消除垄断,扩大市场供应是解决民生的重要举措。比如房地产市场的政府垄断,医疗服务市场的公立医院垄断。分别是房价过高和药价虚高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成就 问题 发展民生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经济成就及其特点
(一)经济成就
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978年以来,中国GDP以年均超过9%的速度增长,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2683亿美元,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5.2万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十五位上升至第二位。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下收入的行列。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50%。中国在世界货币基金世界银行中的地位都有所提高。
居民生活质量提高。1978-2009年,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整体下降,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的居住面积有了较大改善,住房质量大有提高。居民生活的现代化、电气化程度逐步提高,综合体现在人均生活用电量有较大提高;电话和移动电话已基本普及;上彩电、洗衣机、冰箱在城镇已基本普及,电脑、摄像机、家用汽车等现代化工具已进入较富裕家庭。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用于文教用品及服务支出的比重均有明显提高,此外,在食品支出的构成凸显了营养和健康的需求,医疗保健费和外出旅游费增速和比重也有较大提高。
(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政府一方面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并加大招商引资,推动企业扩大对外出口,充分发挥我国低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工资和高安全事故,土地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等)的优势,逐步走上依靠出口和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道路。这种增长方式虽然短期内拉高了我国的经济总量,但长期看是不可持续的。由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低产出,环境与资源压力严重。低劳动力成本,造成内需不振,过于依赖外部市场。中国企业依赖低成本优势,长期满足于贴牌生产,缺乏核心技术,专利,品牌,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话语权,买什么什么贵,买什么什么便宜。中国企业出口面临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劳工壁垒,中国成为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最多的国家。
二、中国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问题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中国社科院“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社会结构滞后经济发展大约15年,表现在:
(一)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总量的比例偏低
社会发展总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文教科卫、社会保障、福利等支出,实际是有关民生的支出,直接影响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增强居民生活安全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以2007年为例,2007年中国社会发展总支出共计32500亿元,占GDP的13%,人均2466元。其中,社会保障、福利支出为17800亿元,占GDP的7.1%,人均1350元;社会文教科卫支出14700亿元,占GDP的5.9%,人均1115元。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社会发展总支出明显偏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三项支出合计占GDP的比例,中国只占10%左右,低于美国、法国的16%和30%。
(二)居民消费率偏低并呈下降趋势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率过低。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居民消费率从1978年的48.8%降为2008年的35.3%,已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低点。世界各国消费率为60%~80%之间,高于中国20~40个百分点。
(三)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社会贫富差距加大,200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8,已超过了0.4的警戒线。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的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造成的,但也有许多利益分配不当造成的,如在企业和劳动者的利益分配上,资本收入过多,工人工资性收入过低,企业被称之为“血汗工厂”。从政府和居民的利益关系上看,政府财政收入过多,财税增长过快,政府民生投入不足,效率不高,存在巨大的社会腐败收入和灰色收入。另外,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对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社会呈现不和谐和不稳定状态
社会不和谐表现在刑事案件发生率上升,安全事故频发,群体性事件增多。
当前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症结在于社会结构的变动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资源配置机制的不合理导致社会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演变脱节,社会成员的发展差距扩大;另一方面是相当部分社会成员获得发展的资源和机会的难度加大,导致社会结构调整滞后。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压力
在国际上看,中国的低福利,高储蓄和西方国家的高福利,高负债,高消费相对应。金融危机后,西方内需不振,这样的循环面临破裂的危险。中国的出口和吸引外资都面临新的问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国,危机后美国的消费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都会转变。而且,随着美国对中国戒备心里的增强,会制造种种麻烦的事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压中国外汇升值等。
美国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头号大国,强大的制造业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经济繁荣的基础。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许多制造行业或消失,或自动化程度更高,或将生产线迁移海外。美国政府提出重振制造业的口号。美国总统奥巴马11日签署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 。制造业担负起后危机时代实现美国经济由债务驱动型到出口驱动型转变的重任。奥巴马表示,美国需要打破从其他国家购买产品多于向外国销售产品的习惯,重建一个更加强大的美国经济的核心,就是“美国制造”四个字。
从国内看,中国人口红利消失,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无法延续旧的增长方式。
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措施
(一)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和转型,将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调整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着力提高消费率,提高内需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加大社会发展支出,改善民生。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从当前中国国情和经济实力看,已具备了建立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社会保障支出应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国家应充分重视发展科教文卫和社会福利事业,并将其作为硬指标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建议到2020年,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的比例应从目前的13%提高到20%左右。
(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制度建设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应发挥财政税收制度在调整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我国目前以流转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两翼,以其他税种为补充的税制结构。应通过改革形成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实行金融资产实名制,限制非法收入。打击和取缔黑色收入和腐败收入、灰色收入。调控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
(四)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城市化进程。在财税政策上,要继续向农村倾斜,并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发展。要改善农民工的生存条件,加快户籍改革,保障其在务工地和当地居民享有相同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使他们融入城镇。只有减少农业和农民的比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乡差距才有望逐步缩小。
(五)消除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市场供应。垄断是造成民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消除垄断,扩大市场供应是解决民生的重要举措。比如房地产市场的政府垄断,医疗服务市场的公立医院垄断。分别是房价过高和药价虚高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