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月27日是前苏联红军解放德国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65周年纪念日。由于自然原因及人为破坏,这个曾经杀害了100万犹太人的死亡集中营正在迅速坍毁。
每个去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都会记得里面堆积如山般的被害者留下的头发。1991年,我第一次参观集中营时,那些头发还保存着鲜明的色彩,或黑或棕或红或金,仿若一个个在此惨死的犹太灵魂在声泪俱下地控诉当年德国人的暴行
当我于2009年重返故地时,却发现这些毛发已然变成一团团灰色的毛球,只有偶尔出现的辫子状毛团可以让人依稀辨认出它们是人类的毛发,能够作为当年德国在此犯下滔天罪行的证明。在这个位于波兰南部小镇上的集中营里,至少100多万的犹太人死于绞刑架下、毒气内以及焚尸炉里。
走向损毁的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建于1940年,5年之后的1月27日被苏联红军解放,此后波兰政府将其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纳粹德国在此犯下种种罪行的物证和图片。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今年1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迎来解放65周年纪念。但这个有着155座建筑以及上万物证史料的集中营,正处于濒临坍毁的危险中。
奥斯维辛集中营占地50英亩,主要由46座历史建筑组成,包括两层楼的红砖营房,一个回房,一个焚尸炉,以及一些混凝土构造的行政楼作为奥斯维辛附属营地的比克瑙在两英里之外、占地400英亩,其中包含30座低矮的砖制营房、20个木制房屋以及4个破烂不堪的毒气室和焚尸炉。
伯纳斯是营区目前的管理主任。她说,一些营房已经出现墙壁开裂或地基下沉的情况,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已经将其中一些关闭,不对参观者开放。而营房里的木制床位则早已被从屋顶滴下的雨水腐蚀。
但是,外界对于集中营的兴趣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高涨。在新世纪的前十年里,来此参观的人数整整增长了一倍,从2001年的49.25万^激增到2009年的100万。自波兰2004年加入欧盟以来,其旧都克拉科夫便成为旅游胜地,而距其西南60公里的小城奥斯维辛也成为必去的旅游目的地。奥斯维辛作为学生们二战教育的一部分,以色列、英国等国的学校将组织学生参观,该营日接待量的最高峰曾达到3万人。
2009年,波兰政府曾向欧盟美国和以色列寻求援助,希望他们能够帮助建立起一个基金会以解决每年600万至700万美元的维护费用。而该营每年的运营费用更高达1000万美元。去年12月,德国率先向波兰划拨了8700万美元,而这只是其承诺的1.7亿捐款的一半。
“奥斯维辛不仅关乎过去,关关乎历史,它还与(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纪念馆的负责人赛文斯基说,“这是二战结束以来,(人类)最重要的历史遗迹。”
1990年之前,这里的负责^都是集中营的幸存者。而现任的负责人赛文斯基则是一位37岁的中世纪史博士,他的办公室设立在原集中营的办公大楼里,正对着当年用来残杀犹太人的焚尸炉和毒气室。赛文斯基说,日渐残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正一步步滑出历史的记忆,集中营最后一名幸存者已近高龄,这段历史也跟随着这些见证者逐渐离世。设法修缮、维护集中营因此变得格外重要。对于成长在电视画面和电影虚幻效果里的年青一代来说,他们更需要通过集中营来了解这段历史。
但是,修缮计划也遭到一些批评家的质疑。排在首位的便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的文化历史学家罗伯特·范·佩尔特。他赞成对集中营的主要建筑进行修缮,但同时也认为,整体的修缮更像是在建一个“主题公园”;将营区的建筑整齐划一地修好,以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佩尔特看来,营区目前配置完备、修缮设施齐全,大部分原有的建筑物仍状态良好但是被称_为“奥斯维辛第二”的集中营比克瑙又是完全不同情况:该营区内80%到90%的原有结构已经完全或部分损毁,而当年大部分的杀戮却又是在此营实施。佩尔特认为,让这个已近废墟的场所就此破落下去,比毫无作用地小修小补更具历史意义。比克瑙是那个荒唐岁月的产物,代表着“终极的无政府主义”,100万人消失于此。“难道我们不应该用一片废墟来时刻提醒人们当年的荒政?把它彻底封起来,人们接近不了,参观不了,也就无从体验所谓的残酷”
当然,佩尔特的想法不可能在现实中成真,波兰政府不会将奥斯维辛弃之不管。但是当我去年九月重返该地时,看着营区里爆满的游客头戴耳机听导游讲解,拿着相机争先恐后地在写有“劳动使人自由”的大门门牌前拍照,我立刻明白了佩尔特的想法。
每隔5分钟,就有一辆营区巴士将游客从奥斯维辛送往比克瑙。那里要安静些,大片大片修剪齐整的草地上,人们络绎不绝。一群群以色列小孩穿着白蓝相间的衣服,在一个又一个废墟之间溜达,远处一帮英国人正站在纪念馆前拍照留念。如此平静的画面之下,很难想象当年无数的犹太人腿脚不稳地站在这片泥泞之上,绝望地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幸存者的回忆
89岁高龄的约瑟夫·斯托斯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他至今仍牢牢记着被运往集中营那天的情景。那是1940年的6月13日,距德军入侵波兰已近一年,斯托斯当时还只是个18岁的少年,德国人将他在内的727名波兰人装上火车,并告诉他们将要去德国的农场工作。
火车并没驶向德国,而是停在了奥斯维辛。斯托斯这批最早进营的波兰人,看到的只是个由20座砖式建筑组成的破旧营区,这里最早是波兰一个炮兵部队的兵舍。在斯托斯之后,更多的波兰人被源源不断地送往这里,但只有很少一部分最终活了下来。起先,囚徒们的主要工作是扩大营区面积、采矿以及进行农业生产,德国人想通过高强度的劳动将这些囚徒压榨干净,直至他累死。正如当年集中营的主管Karl Fritzsch说的一样:“你们来的这个地方不是疗养院,这里是德国的集中营。在焚尸炉里被烧死然后化为一缕青烟从烟囱里面飘出去,是你们离开这里的唯一出口。”
囚徒们被塞进拥挤、破烂的营房里,大部分人死于饥饿、劳累以及伤寒、疟疾等疾病。集中营的医生不是用来治病,而是在囚徒身E做活体医学实验,比如试验便捷的绝育方法以及对孪生子女进行活体或尸体解剖等。
大部分的战俘在进营的几周内便死亡。“每天早上起床时,一些人仍能够爬起来,另一些人则直挺挺地躺在那,再也起不来了。”一位集中营的幸存者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有人死在晚上,有人死在早上,有人死在下午,死亡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
此外,纳粹党卫军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别动队,在被占领国家执行大规模的屠杀行动。1940年,纳粹开始使用一氧化碳毒气进行屠杀,并首先在德国当地的一家精神病院里试用。此后,原来用于杀虱子的氰化物齐克隆B被渐渐用于集中营屠杀。臭名昭著的毒气室从此成为大部分 囚徒的葬身之地。
“我总是害怕射杀犯人,”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在战后供认说,“别动队里面的很多队员,因为目睹了太多流血的场景而精神不堪其扰,要么疯了,要么自杀。”
奥斯维辛集中营能够被^记住,大都缘于那些为数甚少的幸存者。现年84岁的安塔·拉斯科·沃尔希奇便是其中之一。当年只有14岁的她被火车直接拉到了比克瑙,受尽狱卒的凌辱,但最终幸免于难。
因为会拉大提琴,安塔一进集中营便被命令加入“比克瑙女子管弦乐队”。乐队中的女孩们要为集中营的其他囚徒演奏轻松欢快的乐曲,激励这些疲惫不堪的人们继续工作。“这件事从头至尾都荒唐至极。”安塔回忆说。
进入奥斯维辛后不到一年,安塔被转到德国境内的集中营,之后于1945年被英国军队解放。“离开奥斯维辛的时候,我很高兴,毕竟其他地方没有毒气室,也永远不会像这般恐怖。”
保持原貌VS重新修葺
1945年1月,苏联红军包围奥斯维辛,随即攻入营区。眼见大势已去的纳粹党卫军将比克瑙的毒气室和焚尸房全部炸毁,以消灭大屠杀的证据。当苏联红军最终解放奥斯维辛时,集中营里只有6000多名幸存者。
准备逃跑的德国人放火烧了一部分营房,而一些完整的建筑后来又被波兰人拆掉用来建造房屋。虽然很多房屋已残缺不堪,但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至今仍然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证据,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人们才能了解这场欧洲大陆最惨绝人寰的人为灾难。
1947年,奥斯维辛集中营作为纪念馆重新对世人开放。工人们将营地内的建筑重新修整,营地周围生锈的铁丝网也被换掉。1950年,施工队又将一座摇摇欲坠的毒气室重建,换上了全新的墙壁。除了修整工作,营区的管理人员们还得提防日渐猖獗的偷窃以及毁坏文物行为。去年12月,刻有“劳动使人自由”的大门门牌曾不翼而飞。小偷们后来交代,曾想把门牌卖给收藏家。虽然门牌最后物归原主,但已经裂成三片,尚待复原。
随着岁月的变迁,整个集中营渐渐失去原风原貌。“人们最后只能看到一个在原址上人工重建的集中营。”佩尔特说。
并非只有佩尔特对营区的整体重建持反对态度。1958年,曾有人设想将集中营的主要道路铺成柏油路面,然后放任其余部分逐渐损毁。纪念馆设计委员会的成员赞同这样的想法,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残缺不堪的路面提醒游客历史的沉重。但是集中营的幸存者们普遍反对这一构想,他们觉得这样的计划完全不能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
外界不同的态度让营区管理人员头疼不已。“如果说让某些东西损坏更具历史意义的话,我们自会不管,”伯纳斯口中的“某些东西”包括成堆的遇难者毛发,以及摆得乱七八糟的鞋子。
一些游客不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看成了波兰旅游的必经地。但是有些人在走完整个营区后,确实受到震撼性的教育。以色列的青少年看到当年的一些照片后,相拥在一起哭成一团;那些已经卷成一团的毛发也让人一阵阵地反胃;一间展室里还放着囚徒们带来的厨具,他们甚至在面临绝境之时仍憧憬着有朝一日生活能够恢复正常;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孩子们仍旧不忘学习,他们甚至将数学考卷藏在鞋子里……我想,即使一年之内只有一小部分人来此地参观,他们受到的教育也可以传播给更多的人。
现任奥斯维辛集中营国际理事会主席Wladyslaw Bartoszewshi已经87岁高龄,这位前红十字会成员曾在二战期间被关押在集中营里,后来被营救出来。正如这位老人所说,奥斯维辛作为一个时代、一场战争、一次没有人性大屠杀的见证,是不能被任何事物所取代的。
“想要了解战争年代,人们当然可以选择华盛顿的大屠杀纪念馆,但那只是个纪念馆而已。而在这里,惨绝人寰的杀戮真实地发生过,这里是冤魂们的无名公墓,他们在这里度过人生的最后岁月。这里才是真正的大屠杀纪念馆。”“你们来的不是疗养院,而是德国的集中营。在焚尸炉里化为一缕青烟从烟囱里面飘出去,是你们离开的唯一出口。”
每个去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都会记得里面堆积如山般的被害者留下的头发。1991年,我第一次参观集中营时,那些头发还保存着鲜明的色彩,或黑或棕或红或金,仿若一个个在此惨死的犹太灵魂在声泪俱下地控诉当年德国人的暴行
当我于2009年重返故地时,却发现这些毛发已然变成一团团灰色的毛球,只有偶尔出现的辫子状毛团可以让人依稀辨认出它们是人类的毛发,能够作为当年德国在此犯下滔天罪行的证明。在这个位于波兰南部小镇上的集中营里,至少100多万的犹太人死于绞刑架下、毒气内以及焚尸炉里。
走向损毁的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建于1940年,5年之后的1月27日被苏联红军解放,此后波兰政府将其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纳粹德国在此犯下种种罪行的物证和图片。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今年1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迎来解放65周年纪念。但这个有着155座建筑以及上万物证史料的集中营,正处于濒临坍毁的危险中。
奥斯维辛集中营占地50英亩,主要由46座历史建筑组成,包括两层楼的红砖营房,一个回房,一个焚尸炉,以及一些混凝土构造的行政楼作为奥斯维辛附属营地的比克瑙在两英里之外、占地400英亩,其中包含30座低矮的砖制营房、20个木制房屋以及4个破烂不堪的毒气室和焚尸炉。
伯纳斯是营区目前的管理主任。她说,一些营房已经出现墙壁开裂或地基下沉的情况,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已经将其中一些关闭,不对参观者开放。而营房里的木制床位则早已被从屋顶滴下的雨水腐蚀。
但是,外界对于集中营的兴趣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高涨。在新世纪的前十年里,来此参观的人数整整增长了一倍,从2001年的49.25万^激增到2009年的100万。自波兰2004年加入欧盟以来,其旧都克拉科夫便成为旅游胜地,而距其西南60公里的小城奥斯维辛也成为必去的旅游目的地。奥斯维辛作为学生们二战教育的一部分,以色列、英国等国的学校将组织学生参观,该营日接待量的最高峰曾达到3万人。
2009年,波兰政府曾向欧盟美国和以色列寻求援助,希望他们能够帮助建立起一个基金会以解决每年600万至700万美元的维护费用。而该营每年的运营费用更高达1000万美元。去年12月,德国率先向波兰划拨了8700万美元,而这只是其承诺的1.7亿捐款的一半。
“奥斯维辛不仅关乎过去,关关乎历史,它还与(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纪念馆的负责人赛文斯基说,“这是二战结束以来,(人类)最重要的历史遗迹。”
1990年之前,这里的负责^都是集中营的幸存者。而现任的负责人赛文斯基则是一位37岁的中世纪史博士,他的办公室设立在原集中营的办公大楼里,正对着当年用来残杀犹太人的焚尸炉和毒气室。赛文斯基说,日渐残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正一步步滑出历史的记忆,集中营最后一名幸存者已近高龄,这段历史也跟随着这些见证者逐渐离世。设法修缮、维护集中营因此变得格外重要。对于成长在电视画面和电影虚幻效果里的年青一代来说,他们更需要通过集中营来了解这段历史。
但是,修缮计划也遭到一些批评家的质疑。排在首位的便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的文化历史学家罗伯特·范·佩尔特。他赞成对集中营的主要建筑进行修缮,但同时也认为,整体的修缮更像是在建一个“主题公园”;将营区的建筑整齐划一地修好,以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佩尔特看来,营区目前配置完备、修缮设施齐全,大部分原有的建筑物仍状态良好但是被称_为“奥斯维辛第二”的集中营比克瑙又是完全不同情况:该营区内80%到90%的原有结构已经完全或部分损毁,而当年大部分的杀戮却又是在此营实施。佩尔特认为,让这个已近废墟的场所就此破落下去,比毫无作用地小修小补更具历史意义。比克瑙是那个荒唐岁月的产物,代表着“终极的无政府主义”,100万人消失于此。“难道我们不应该用一片废墟来时刻提醒人们当年的荒政?把它彻底封起来,人们接近不了,参观不了,也就无从体验所谓的残酷”
当然,佩尔特的想法不可能在现实中成真,波兰政府不会将奥斯维辛弃之不管。但是当我去年九月重返该地时,看着营区里爆满的游客头戴耳机听导游讲解,拿着相机争先恐后地在写有“劳动使人自由”的大门门牌前拍照,我立刻明白了佩尔特的想法。
每隔5分钟,就有一辆营区巴士将游客从奥斯维辛送往比克瑙。那里要安静些,大片大片修剪齐整的草地上,人们络绎不绝。一群群以色列小孩穿着白蓝相间的衣服,在一个又一个废墟之间溜达,远处一帮英国人正站在纪念馆前拍照留念。如此平静的画面之下,很难想象当年无数的犹太人腿脚不稳地站在这片泥泞之上,绝望地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幸存者的回忆
89岁高龄的约瑟夫·斯托斯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他至今仍牢牢记着被运往集中营那天的情景。那是1940年的6月13日,距德军入侵波兰已近一年,斯托斯当时还只是个18岁的少年,德国人将他在内的727名波兰人装上火车,并告诉他们将要去德国的农场工作。
火车并没驶向德国,而是停在了奥斯维辛。斯托斯这批最早进营的波兰人,看到的只是个由20座砖式建筑组成的破旧营区,这里最早是波兰一个炮兵部队的兵舍。在斯托斯之后,更多的波兰人被源源不断地送往这里,但只有很少一部分最终活了下来。起先,囚徒们的主要工作是扩大营区面积、采矿以及进行农业生产,德国人想通过高强度的劳动将这些囚徒压榨干净,直至他累死。正如当年集中营的主管Karl Fritzsch说的一样:“你们来的这个地方不是疗养院,这里是德国的集中营。在焚尸炉里被烧死然后化为一缕青烟从烟囱里面飘出去,是你们离开这里的唯一出口。”
囚徒们被塞进拥挤、破烂的营房里,大部分人死于饥饿、劳累以及伤寒、疟疾等疾病。集中营的医生不是用来治病,而是在囚徒身E做活体医学实验,比如试验便捷的绝育方法以及对孪生子女进行活体或尸体解剖等。
大部分的战俘在进营的几周内便死亡。“每天早上起床时,一些人仍能够爬起来,另一些人则直挺挺地躺在那,再也起不来了。”一位集中营的幸存者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有人死在晚上,有人死在早上,有人死在下午,死亡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
此外,纳粹党卫军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别动队,在被占领国家执行大规模的屠杀行动。1940年,纳粹开始使用一氧化碳毒气进行屠杀,并首先在德国当地的一家精神病院里试用。此后,原来用于杀虱子的氰化物齐克隆B被渐渐用于集中营屠杀。臭名昭著的毒气室从此成为大部分 囚徒的葬身之地。
“我总是害怕射杀犯人,”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在战后供认说,“别动队里面的很多队员,因为目睹了太多流血的场景而精神不堪其扰,要么疯了,要么自杀。”
奥斯维辛集中营能够被^记住,大都缘于那些为数甚少的幸存者。现年84岁的安塔·拉斯科·沃尔希奇便是其中之一。当年只有14岁的她被火车直接拉到了比克瑙,受尽狱卒的凌辱,但最终幸免于难。
因为会拉大提琴,安塔一进集中营便被命令加入“比克瑙女子管弦乐队”。乐队中的女孩们要为集中营的其他囚徒演奏轻松欢快的乐曲,激励这些疲惫不堪的人们继续工作。“这件事从头至尾都荒唐至极。”安塔回忆说。
进入奥斯维辛后不到一年,安塔被转到德国境内的集中营,之后于1945年被英国军队解放。“离开奥斯维辛的时候,我很高兴,毕竟其他地方没有毒气室,也永远不会像这般恐怖。”
保持原貌VS重新修葺
1945年1月,苏联红军包围奥斯维辛,随即攻入营区。眼见大势已去的纳粹党卫军将比克瑙的毒气室和焚尸房全部炸毁,以消灭大屠杀的证据。当苏联红军最终解放奥斯维辛时,集中营里只有6000多名幸存者。
准备逃跑的德国人放火烧了一部分营房,而一些完整的建筑后来又被波兰人拆掉用来建造房屋。虽然很多房屋已残缺不堪,但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至今仍然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证据,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人们才能了解这场欧洲大陆最惨绝人寰的人为灾难。
1947年,奥斯维辛集中营作为纪念馆重新对世人开放。工人们将营地内的建筑重新修整,营地周围生锈的铁丝网也被换掉。1950年,施工队又将一座摇摇欲坠的毒气室重建,换上了全新的墙壁。除了修整工作,营区的管理人员们还得提防日渐猖獗的偷窃以及毁坏文物行为。去年12月,刻有“劳动使人自由”的大门门牌曾不翼而飞。小偷们后来交代,曾想把门牌卖给收藏家。虽然门牌最后物归原主,但已经裂成三片,尚待复原。
随着岁月的变迁,整个集中营渐渐失去原风原貌。“人们最后只能看到一个在原址上人工重建的集中营。”佩尔特说。
并非只有佩尔特对营区的整体重建持反对态度。1958年,曾有人设想将集中营的主要道路铺成柏油路面,然后放任其余部分逐渐损毁。纪念馆设计委员会的成员赞同这样的想法,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残缺不堪的路面提醒游客历史的沉重。但是集中营的幸存者们普遍反对这一构想,他们觉得这样的计划完全不能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
外界不同的态度让营区管理人员头疼不已。“如果说让某些东西损坏更具历史意义的话,我们自会不管,”伯纳斯口中的“某些东西”包括成堆的遇难者毛发,以及摆得乱七八糟的鞋子。
一些游客不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看成了波兰旅游的必经地。但是有些人在走完整个营区后,确实受到震撼性的教育。以色列的青少年看到当年的一些照片后,相拥在一起哭成一团;那些已经卷成一团的毛发也让人一阵阵地反胃;一间展室里还放着囚徒们带来的厨具,他们甚至在面临绝境之时仍憧憬着有朝一日生活能够恢复正常;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孩子们仍旧不忘学习,他们甚至将数学考卷藏在鞋子里……我想,即使一年之内只有一小部分人来此地参观,他们受到的教育也可以传播给更多的人。
现任奥斯维辛集中营国际理事会主席Wladyslaw Bartoszewshi已经87岁高龄,这位前红十字会成员曾在二战期间被关押在集中营里,后来被营救出来。正如这位老人所说,奥斯维辛作为一个时代、一场战争、一次没有人性大屠杀的见证,是不能被任何事物所取代的。
“想要了解战争年代,人们当然可以选择华盛顿的大屠杀纪念馆,但那只是个纪念馆而已。而在这里,惨绝人寰的杀戮真实地发生过,这里是冤魂们的无名公墓,他们在这里度过人生的最后岁月。这里才是真正的大屠杀纪念馆。”“你们来的不是疗养院,而是德国的集中营。在焚尸炉里化为一缕青烟从烟囱里面飘出去,是你们离开的唯一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