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反映了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性和电不稳定性的区域性变化程度,这种差异命名为QT离散度(QTd),近年研究显示QTd增加可作为估测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时敏感的无创性方法。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可能转变成室颤发生猝死,测量QTd可较全面地反映心室各部位复极的变化,本文观察目的是明确QTd与充血性心衰患者猝死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rn1 资料和方法rn 选择1995~1999年住院的充血性心衰患者33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25~68岁。入选条件: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窦性心律,无左、右束支阻滞,LVEF7个。T波终点判定:以T波下降支或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线交点为准,如遇u波以T、u波切迹为准,每个导联测3个周期,取其平均值,将最长QT(QTmca)-最短QT(QTmin)等于QTd。根据动态心电图把室性心律失常区分为偶发室性早搏、频发或多源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进行LVEF测定,观察对象分为猝死组、心衰进展死亡组、存活组、有室性心动过速组、无室性心动过速组。资料均经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