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孤芳自赏:比尔·盖茨婚变揭秘

来源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l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5月4日,世界前首富比尔·盖茨和妻子梅琳达官宣离婚,27年婚姻就此终结!这不由得让人想起2019年亚马逊CEO贝索斯的那场结束长达25年婚姻的“世纪离婚”,比尔的婚变不仅仅是对一个家庭原有生活的颠覆,也蔓延至商业、教育、公共卫生、公民社会、慈善等多个领域。根据《福布斯》杂志的实时排名,比尔以1305亿美元身家位列全球第四,他与梅琳达是全球最富有的五对夫妇之一。可就是这样一段共同成就、携手向前的“神仙爱情”,人们眼中的“模范夫妻”,为何还是迎来了分道扬镳的结局?
  提到比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世界前首富”“IT天才”“微软CEO”等一大堆光彩夺目的头衔。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万人瞩目的天才,也有着普通人的一面,他也生活在世俗之中,也有自己的软肋和弱点,甚至有时候也古怪、刁钻、傲慢、孤僻叛逆、争强好胜。这一切,都成为他们婚姻相处的暗礁,当婚姻的虚掩之门一旦关闭,暗礁一触即发。那么,他们的婚姻究竟经过怎样的裂变最终走向解体?比尔的内心又遭受过怎样的挣扎与煎熬?
  古怪天才的“神仙爱情”
   1955年10月28日,比尔·盖茨出生于美国西海岸华盛顿的西雅图市。
   小时候的比尔性格孤僻,宁愿整天关在房间里看书,也不与人交流,在家里甚至一连几天不说话。
   1967年,比尔已上六年级,却还是不愿与人交流。但他有自己的天资聪颖之处,可以在1小时内读完150页书,并记住其中90%的内容。只是,比起这种过人的天赋,他的封闭却让母亲越来越着急,一个人不与外界交流怎么行呢?
   母亲尝试在家里开派对,让比尔在门口迎接客人,但比尔不是一言不发,就是只顾看手中的书而忘记了招呼客人。
   看儿子这样,母亲耐心劝阻比尔不要过度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并鼓励他参与各种活动。但脾气“古怪”的比尔毫不领情,甚至还在餐桌上对着母亲大喊大叫。
   父亲勃然大怒,当场把一杯水泼到了比尔脸上。比尔捂着湿漉漉的脸庞,木然地看着父亲,反而更加沉默了。
   进入中学之后,比尔迷上了电脑,从此就无心上其他课,每天都泡在计算中心。从8年级开始,他就和同学一起帮人设计简单的电脑程序,以此赚取零用钱。
   母亲知道后,觉得比尔没有把心思用在正途,恨铁不成钢地说:“我们家不缺那点钱,你要把学习搞好,以后才能有出息。”比尔却不以为意,仍旧我行我素,在他自己营造的电脑王国里独来独往。
   1973年夏天,盖茨以全国资优学生的身份进入哈佛大学,但他仍然无法抵抗电脑的诱惑,经常逃课,一连几天呆在电脑实验室里整晚写程序、打游戏,并且,他敏感地意识到,计算机的发展太快,等大学毕业之后,他可能就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他毅然决然地退学,和好朋友保罗创立了微软公司。
   善于捕捉商机,并迅速利用这些商机抢占市场,挤得对手几乎无处容身,比尔以高人一筹的市场远见与不凡的经营策略,成功地占领了计算机信息产业的制高点。
   没过几年,比尔就在微软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工作之余,他仍然习惯于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人交流。
   1987年,比尔去参加纽约市曼哈顿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恰巧只有两个空位置。他刚坐下,另一位飘逸的女士也坐在了旁边。比尔一下子被她的优雅气质所吸引,这个人正是梅琳达·弗伦奇。
   与比尔一样,梅琳达也是一位学霸,从杜克大学毕业后,用5年时间就拿到了计算机和工商管理两个学位。
   会议结束,比尔邀请梅琳达共进晚餐,但由于已经事先有约,梅琳达拒绝了。出人意料的是,几个月后,两人又碰巧把车停在了一块儿。比尔觉得这就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他决定再次邀约,为了避免再次碰壁,他把时间排得很长:“你愿意两周后的周五晚上和我一起出去玩吗?”
   “这约会安排不够心血来潮,提前两天跟我说吧。”说毕,梅琳达开车扬长而去。
   比尔微笑了一下,一种征服欲在心中冉冉升起。
   一个小时后,比尔给梅琳达打去电话:“别等两天后,就是现在,现在约会,还嫌不够心血来潮吗?”
   就这样,比尔顺利敲开了梅琳达的虚掩之门,他们的一次约会变成了很多次约会。
   1994年1月1日,他们在夏威夷州的兰奈岛上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比尔预订了岛上所有旅馆的房间及直升机,以防止外界来打扰他们。
   他们的“神仙爱情”羡煞了无数人,只是,比尔依然喜欢看书,依然会把自己封闭起来,疯狂阅读和思考。
   他会把1个主题的书至少去找来5本对照阅读,他每天坚持看书,每周更新书单,甚至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一袋子书。那天,他和妻子出去度蜜月,居然把妻子冷落在房间里,自己一晚上读了14本书。
   梅琳达并没太在意,他知道比尔是一个很独立,甚至有些古怪的人,但那有什么关系呢,夫妻相处,就是要学会包容,不但要爱他的优点,也要习惯他一些特异的性格。
  无疑,梅琳达是睿智的,但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婚姻里很多事情根本无法预料,就像一道门的开合,一旦把控不好,凛冽冰冷的寒风就会鱼贯而入。
  婚姻的暗礁蠢蠢欲动
   很多人都认为梅琳达非常幸运,但她自己却越来越感觉到,比尔并不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人,他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却又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所以经常会忽视自己的感受。
   梅琳达知道丈夫喜欢看书,于是就建了一个家庭图书馆,可他沉迷在图书馆中可以连续几天不洗澡,对家里的任何事情充耳不闻。有時候梅琳达照顾孩子们忙得不可开交,比尔却砰地一声把门关上,再也不允许梅琳达闯进来唠唠叨叨。要是坐飞机出去开会的话,回到家,比尔身上也会散发着一股难闻的臭味,他径直呆在家庭图书馆里不出来,或者连着几个小时和同事打电话讨论问题,对梅琳达不闻不问。    这些,梅琳达都忍了下来,她觉得自己可以慢慢改变他。但是,有时候她也难免生气。
   随着3个孩子的降生,他们的家庭生活开始忙碌起来。
   一天,他们一家准备一起出门,梅琳达照顾了大的,又要照顾小的,忙于为3个孩子收拾一切,但比尔却正在一门心思看一本关于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书籍。
   看到比尔那么悠闲,一点忙也不帮,梅琳达不禁心生怨气,一下子夺过他的书摔在地上。比尔很意外,不就是出个门,难道比看书还重要?
   他们大吵了一顿,冷战了好几天才和好。梅琳达觉得,比尔在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方面太呆板,做他的妻子太艰难了,但她仍然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这种现状。
   她始终相信,女性的潜力从来不会逊色于男性,只是因为文化、观念、习惯等种种历史问题,女性才会甘于压制和否定自己的才能,屈居在男性之下,而自己,要改变这一切。
   在美国,一般家庭都是由全职妈妈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但看到比尔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梅琳达决定就从这里开始打破这种惯例,她要求比尔必须在上班前亲自开车送3个孩子上学。
   比尔说:“亲爱的,我那么忙,哪有时间送孩子上学,还是你送吧?”梅琳达说:“为了家庭,我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我愿意做你背后的那个女人,但是,夫妻需要平等,我都是一人带孩子,还常常好多天都看不到你的影子,我要崩溃了。”比尔拉着妻子的手:“以后,我一定多抽时间回家陪你。”
   可是,比尔还是经常不在家,梅琳达只能独自一人带孩子。最终在一次驱车途中,梅琳达彻底爆发:“就算你有一万种理由,也必须回家带孩子。”
   看着妻子不满的眼神,比尔只好答应。但他的工作实在太忙,加上他常常一进入工作思维状态,就会忘记接送孩子的时间。一次,等梅琳达在过了两个小时把孩子接回来时,比尔忽然从书房里冲出来拿着手上的稿纸兴奋地说:“太棒了!我马上和团队沟通,梅琳达,我又解决了一个麻烦!”
   梅琳达看着兴奋的比尔,沉默地低下头转身去了厨房。她一边切着番茄,心里却无比难受,眼泪也禁不住掉了下来。但是想想,她决定还是包容比尔。
   梅琳达一声不吭地,只好把接送孩子的事情重新包揽下来,她已经失望了,觉得在生活上是完全指望不上比尔了。梅琳达比以前沉默很多,在家里也不打扰比尔了。自己嫁的,就是这么个怪人,心里只有自己,“自私”的人,只能认命!
   一连几天他们一句话都没有,梅琳达很难受,但是比尔却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比尔在窗前沉思,忽然看到回家的梅琳达,从车上下来,大包小包地把东西往外拿,而且还要腾出一只手牵着孩子。比尔忽然觉得妻子实在不易,而且妻子也是学霸,这样被家务事缠身未免太浪费了。
   而且因为他自己很少有时间参与家务,所以他也感觉到了两人共同话题渐渐少了,于是他们让父母来带年幼的孩子,他建立了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两人共同经营。比尔说:“亲爱的,不管是家庭还是工作,不管到哪去,我们都应该在一起。”
   同时,比尔还鼓励梅琳达走向幕前,发出自己的声音。
   那一刻,梅琳达的眼泪都流了出来,只要丈夫为自己着想,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
   梅琳达担任了这个基金会的主席,她奔走在世界上最贫困的角落,脚踏实地去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交谈、生活,获得了第一手的数据,并为全球许多慈善事业注入了资金,非常有力地改善了贫困地区人口的生存状况。
   她还经常同非洲家庭一道进餐,和艾滋病患儿一同玩耍。她也多次强调,不排除将自己的财产捐给基金会的可能,因为她认为将所有财产留给子女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她用善良的双眼看见世界,用友爱的双手帮助别人,用手中的笔将慈善表达,她在工作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过思考。但是,她很快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丈夫并不是真的想把她推到幕前。
   她发现比尔在为基金会撰写年度公开信时,竟然没告诉自己,而是独自在写。她生气地质问丈夫:“你是想撇开我吗?你真的太怪了!没有这样的丈夫,合作伙伴!想想你是怎么把保罗·艾伦气走的吧!”
   原来,比尔有过一位人生挚友保罗·艾伦。因为对计算机革命的热情,两人没日没夜地钻研代码,在学生时代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比尔从哈佛辍学,两人一起创办微软。然而,公司发展壮大之际,却是两人友谊日趋破裂之时。
   比尔做事更好胜、狂热,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年365天,每天都投入110%的精力,为了写程序可以不吃不睡,而保罗的意见,比尔完全充耳不闻,有好几次差点引发公司危机。
   两位伙伴人各有志,各执一词,争论中互相说了一些伤害对方的言辞。比尔一度拿出老板的架势,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比尔一听也很生气,因为他并没有那个意思,只是觉得公开信自己写更合适。那一晚,他们不欢而散。
   比尔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觉得妻子就是在无理取闹,不就是一封公开信吗,怎么会闹腾得心神不宁?看着窗外的月光,他开始怀念婚前独处的时光,那时候心无牵绊,无人管束,多好?
   第二天,梅琳达说:“基金会年度公开信我们一人写一半。”比尔听了有点好笑:“没听说公开信还一人写一半的,这不让大家笑话吗?”
   梅琳达态度却很坚决,凌厉的眼神似乎要把比尔吃掉。比尔心下一惊,妻子有自己的顾虑,那就依她吧。从此,基金会年度公开信都是比尔写一部分,梅琳达写另一部分。慢慢地,他们居然学会了坐在一起写公开信。
  但他们却不知道,婚姻的暗礁已在無形中蠢蠢欲动。
  婚姻需要时间与陪伴
   很多人都说,比尔是一个怪人,他做事好胜、狂热,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年365天,每天都投入110%的精力,为了写程序可以不吃不睡,经常一天工作16小时,很难腾出时间来陪伴家人。    可是,没有了陪伴的婚姻就像一潭死水,谁也无法忍受波澜不惊的寂寞。
   梅琳达当然也不例外。
   那天深夜,她居然发现比尔写完代码后在车道上飙车发泄,挑战车速。随着车速越来越快,她的心也越绷越紧。她既担心着丈夫的安全,同时也觉得自己的心在一点一点往下陷。既然丈夫很忙,怎么会有时间做这么疯狂的事?或者说,他的压力也很大?她感觉自己越来越不懂他了,他总是把她晾在一边,做着一些古怪的事,难道,他就从来没考虑过她的感受?
   她记得比尔经常做一些出格的事,在国外社交新闻站点,比尔曾晒出一张自己模仿1973年读高中时候的照片,他装扮成高中时候的样子,戴着帽子,穿着运动鞋,动作跟1973年的照片一模一样,颇有老顽童的味道。
   可他那么忙,怎么有时间做这些无聊的事情呢?梅琳达不解,也想不明白,与其如此,就不能多陪下自己吗?
   就在比尔飙车结束的那一刻,梅琳达的心就像一台抛锚停止转动又被雨淋湿的引擎,她虚掩的门已经关上,再无法推开。
   慢慢地,比尔感觉到了梅琳达的冷淡和漠视,他想试图挽救这一段婚姻,但那扇门已经关闭,岿然不动。
   他选了一档“今夜秀”节目,不但秀出了自己的打碟技能,还展示了“宝刀未老”的身手。他不仅又蹦又跳、扭嘴摇头,最后在高潮部分还让俱乐部成员让开一个通道,然后从DJ台上翻身一字马跳到台下,邀请梅琳达进行舞蹈。
   但是,梅琳达拒绝了他。
   他知道,一切都太迟,在微软与家庭之间,实在很难做到平衡。
   在向西雅图当地的法院提交离婚申请后,比尔和梅琳达在各自的推特账户上发布声明说:“在对我们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行动之后,我们已经决定结束我们的婚姻,希望大家在我们开启新生活之际给予我们空间和隐私。”两人表示,在过去的27年里,他们共同养育了3名了不起的孩子,并创立了致力于服务全世界人们健康的基金会,今后他们将继续坚持信念并在基金会共事,但却不认为在人生的余下阶段还能共同生活。
   给婚姻留一道虚掩之门,有了這道门,才能进得来,出得去。如果这道门被锁上,即便有了时间,也无法挤进。
   就像2020年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导演戴维斯·古根海姆在记录片《解密比尔·盖茨》中所说:比尔是一个性格孤僻、需要看心理医生,叛逆至极、极不尊重家人,争强好胜的“怪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孤芳自赏的天才,他常常能穿越迷雾,拨云见日,终能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比尔始终有自己的理念、视野、个性、追求及与众不同的人生梦想,他不是一个甘于平庸和循规蹈矩的人,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必定不是。在事业上是如此,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上也是如此。
   但在婚姻中,需要平等与包容,也需要时间与陪伴。如今,这对大家所公认的27年的模范夫妻决定结束婚姻。
   2021年5月4日凌晨,他们发了同一条推特,很简单的几句话:“经过对我们关系的深思熟虑和努力挽救后,我们决定结束我们的婚姻。在过去27年,我们养育了三个难以置信的孩子,并建立了一个在世界各地工作的基金会,使所有人能过上健康、富有成效的生活。我们仍然相信这一使命,将继续我们在基金会的工作,但我们不再相信,我们能在生命下一个阶段作为一对夫妇一起度过。”
   新闻一出,世界哗然!目前二人在财产分割方面的细节尚未公布。《福布斯》的数据显示比尔·盖茨目前是全世界第四富有的人,身家超过13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414亿元。
  编辑/征 贞
其他文献
近日,上海一个13岁小女孩瞒着父母,向绘圈画手约稿,半年共花费了70万元人民币,其中最大一笔金额的画稿竟然高达7万元。事件一经发酵,引发大批圈内圈外的网友围观。网友惊奇的是,到底是怎样神奇的画作,竟然这么贵?70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一个13岁的孩子,哪来这么一笔巨款呢?  攀比约稿   2021年3月的一天,到银行办理业务的陈娜突然发现自己银行卡里的钱少了将近70万元,她惊出一身冷汗,第一反应
期刊
20世纪40年代,小儿麻痹症席卷美国,无数患病孩童因呼吸肌麻痹失去生命。在那个医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哈佛大学两名教授发明了一种被称为“铁肺”的医学仪器,专门代替人体坏死的肺来呼吸。  保罗是世界上最后一名“铁肺人”,从1951年至2021年间,他在“铁皮棺材”里已经生活了整整70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保罗一直用一颗坚韧的心顽强生活着,不但完成大学学业成为一名律师,而且还用嘴写下亲身经历,出版了一
期刊
2019年夏天,加拿大自然现象研究专家海姆博士带领一支9人组成的考察队,来到了东非国家坦桑尼亚境内探险。令海姆和手下考察队员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乞力马扎罗的半山腰原始森林里,却隐藏着一种致命的大块头食肉类昆虫——魔花螳螂。于是,属于考察队的厄运悄然降临,人与螳螂之间展开了一场惨烈大战。那么结果胜负如何,海姆博士和队员们能够逢凶化吉吗?  深入丛林   海姆博士是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国家自然现象研究所的
期刊
今年春节,电影《你好,李焕英》大火,影片中女主贾晓玲的母亲李焕英因为一场交通事故失去生命。而现实生活中,贾玲的母亲也是由于一场交通事故而去世。在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平均为6.3万人,6.3万人背后是6.3万个家庭。   急诊室来了一个因交通意外而受伤严重的男人,如果积极抢救就有10%的存活率,但是花费巨大,不仅如此后半生还有可能瘫痪在床;如果放弃治疗,几个小时人就会没有了。救还是不救,成
期刊
土著女童,被迫节育   前不久,加拿大一所印第安寄宿学校被发现215具儿童遗骸的惨案。这事在加拿大国内闹得沸沸扬扬,这两天,加拿大律师布林·韦莱在近期写的推特,又被人推上了热门趋势。   韦莱是梅蒂人(加拿大原住民中的一个族群),也是加拿大政府推动的“国家质询”聘请的法律顾问,在过去几年调查有关土著女性失踪和谋杀的案件。他在推特上写道,根据他得到的资料,过去十年,很多被寄养的土著女童在社工的强
期刊
倾 诉   我是一个旅居欧洲的华人,虽然生活在国外,但我的精神世界还是全中文的,我上国内的网站、追国内的电视剧和综艺,看你的公众号也是我的业余爱好之一。   今天给你来信,是想聊聊我的一段很特别的婚外经历。   我今年34岁,7年前,我去医院看病,机缘巧合,我认识了在中国的英国男人杰克。杰克对我印象很好,希望我教他学中文,我没答应,但是加了微信。   我五官长得一般,平平无奇的东方人面孔,
期刊
2014年1月7日上午,太原市公安局接到报警,一名女子被人掐死在一家五星级酒店房间内。公安干警急赴现场。民警用技术手段初步确定,女子的男友赵明具有重大作案嫌疑!但是,当警方顺藤摸瓜,找到赵明的父母,要求他们配合调查时,其父却愤怒反驳:儿子品学兼优,正在美国一所名校留学,不久前还与他们越洋通话,他根本不在国内,更不可能是杀人凶手!  是警方判断有误,还是赵明的父母刻意隐瞒真相?在太原警方的全力侦破下
期刊
提起“小龙女”,很多人会想到李若彤。她与“小龙女”一样,清丽无双、钟灵毓秀。然而,命运也与小龙女相似,在爆红时,她绝迹江湖了。要深究原因,只因她爱上了一个中年富商。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隐情呢?  恋爱的日子,真的很美好  近日,李若彤在健身房偶遇张丰毅,两人合拍了几张照片。这几张照片里,李若彤肌肉线条紧实,手臂力量惊人。更令人惊叹的,她的马甲线非常明显,丝毫不逊于靠马甲线翻红的袁珊珊。  然而,提到
期刊
情窦初开的艾琳娜同游泳教练罗姆相爱了,他们恋爱了两年多。一天,罗姆认真许诺道:“亲爱的,等你过生日时,我们可以到海边好好畅游一番。”艾琳娜为此特别兴奋!   好不容易盼到了生日来临的这一天,两个人驱车来到大海边,踩在松软如棉的沙滩上,沐浴着神清气爽的海风,艾琳娜感到整颗心都要醉了!   他们先租了一艘双人游艇,不过由于是旅游旺季,他们等了好长时间才租到一只救生圈。罗姆只好在海边寻来觅去,却只捡
期刊
2020年6月,大理女富豪王朝霞投毒报复前夫赵万军致其死亡一案,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关于王朝霞投毒的原因一时众说纷纭。   2021年4月30日,大理州中院公开审理此案,王朝霞和赵万军之间的恩怨情仇终于大白于天下。知道两人的纠葛后,人们不禁要问:已经和赵万军离婚10多年的王朝霞为何一直没有离开赵万军?再婚之后的赵万军,又为何会对生意伙伴的前妻,多次暴力以待?“离婚不离家”的背后,又是怎样的怨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