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白艺茹,女,山西省吕梁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
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中使用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而在整部悲剧中,人物的刻画是从其人性和兽性两个方面入手的。人性和兽性的冲突决定了人物角色的冲突,本文通过对《李尔王》做语篇分析,意在阐释其中人性和兽性的冲突,人性和兽性的转换,以及最后人性的胜利。
关键词:李尔王;人性;兽性;冲突
动物意象的使用是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重要特点之一。共有64种不同的动物意象出现在《李尔王》中。如此大量的动物意象的使用体现了在《李尔王》中,人物的刻画是从人性和兽性两个方面着手的。比如说,当高纳里尔的仆人奥斯瓦德对李尔的称呼——“我的夫人的父亲”而非“国王”——惹恼了李尔时,李尔用了像“癞皮狗”,“杂种”这样的词来回击奥斯瓦德(1.4.79)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李尔王使用动物来指称人并只是为了诋毁玷污他人。这种在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变换体现了文中人物在兽性和人性之间的煎熬与挣扎。这种在人性和兽性中的挣扎正是《李尔王》中矛盾冲突的根源。而在人性和兽性之间的转换则决定了文中人物从受挫走向毁灭的悲惨命运,以及社会秩序从有到无的转换。然而最后,在《李尔王》的结尾,人性和兽性的冲突和转换最终以人性的升华为结局。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着重探讨《李尔王》中是怎样运用动物意象的,以及是怎样通过人类和动物之间的转换来体现人性的堕落以及升华的。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阶段——人性与兽性的对立,人性与兽性的转化,以及人性的升华。在第一个阶段中,人性与兽性是互相对立的。人性是人类所共享的一种心理特征,它意味着高尚和仁慈。②而与人性不同,兽性是人类本性中丑恶的一面,通常体现为邪恶,堕落,无情和恶毒。③人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而兽性却将会导致自我毁灭和社会解体。在《李尔王》中,人物角色可以被分为两组,其性格特征分别代表了人性和兽性。高纳里尔,里根,和康沃尔公爵是兽性的典型代表人物。这三位人物在《李尔王》中都是虚伪贪婪,忘恩负义,自私自利的。当高纳里尔想要将其父李尔赶走时,弄人气愤于其自私无情而将高纳里尔和里根称为“母狗”(1.4.110)。党高纳里尔责怪李尔骑士太多时,弄人说道:
你看,老伯伯——那篱雀养大了杜鹃鸟,自己的头也给它吃掉。(1.4.205-207)高纳里尔的兽性在这几句话中鲜明的体现出来。弄人将其比作杜鹃鸟,吃掉了养大她的篱雀,指出了其忘恩负义。而当高纳里尔驱逐李尔时,李尔用了更多的动物意象来指称高纳里尔,比如“丑恶的海怪”(1.4.253),“惹人厌恶的袅獍”(1.4.255),“毒蛇的牙齿”(1.4.280),“豺狼一样的脸”(1.4.300)和“狐狸”(1.4.310)。这样的描写和指称突出了高纳里尔的残忍和丑恶本性。除此之外,在李尔离开高纳里尔投靠里根时,他对里根表达了自己的苦恼悲愤之情:啊,里根!她的无情的凶恶像饿鹰的利喙一样猛啄我的心。(以手按于心口)(2.2.323-324)“饿鹰”这样的动物形象揭示了高纳里尔的残忍,并将其从人降为了野兽。而除了高纳里尔被刻画成忘恩负义,冷漠无情,冷酷麻木的野兽外,她的仆人奥斯瓦德也被异化为“鹡鸰”(2.2.65),“老鼠”(2.2.72),“呆鹅”(2.2.81)以强调其愚蠢和无情。作为李尔的二女儿,里根的性格特征也通过动物意象得意表现。对于康沃尔公爵和里根来说,李尔的命令就像是厨子将鳗鱼放入煎锅中时的哭泣一样——是完全无效的。这样的比喻性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李尔在离了王位之后的无助和脆弱,进一步突出了高纳里尔和里根的无情和自私。而且,当里根控诉葛罗斯特伯爵将李尔送到多佛时,葛罗斯特伯爵斥骂里根道:因为我不愿意看见你的凶恶的指爪挖出他的可怜的老眼;因为我不愿意看见你的残暴的姊姊用她野猪般的利齿咬进他的神圣的肉体。(3.7.55-57)这段话中对动物行为的描写深刻的体现出了里根和高纳里尔自私残忍的本性。她们体内的兽性让他们表现的不再像正常的人,而是像残忍无情,不忠不孝的野兽。她们就像“寄生虫”(3.2.29)一般,将她们父亲的血吸进,又想要置他于死地。而与高纳里尔和里根站在对立面的人物角色则包括考狄利娅,爱德伽和肯特。她们仁慈而正直,代表着光荣的人性。在《李尔王》中,虽然考狄利娅并未频繁出现,然而每次她的出现就像是黑暗中的火把一样,驱散了所有恐惧和阴暗。对待李尔,她的姐姐们是“老虎,却非女儿”(4.2.41),然而她却深深地,无条件地爱着她的父亲。爱德伽是诚实而又仁慈的,由于被弟弟陷害,爱德伽不得已装疯,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可怜的汤姆”:可怜的汤姆,他吃的是泅水的青蛙、蛤蟆、蝌蚪、壁虎和水蜥;恶魔在他心里捣乱的时候,他发起狂来,就会把牛粪当做一盆美味的生菜;他吞的是老鼠和死狗,喝的是一潭死水上面绿色的浮渣。(3.4.125-129)爱德伽是个好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些青蛙,蛤蟆,蝌蚪等丑陋的形象便显得更加讽刺。这种剧烈的反差和讽刺更是反衬了爱德伽的人性光辉。除此之外,肯特将自己比作李尔的“狗”,表现了其对李尔的忠诚。所以,人性和兽性的对立十分明显,考狄利娅的慈善与高纳里尔和里根的残忍对立,爱德伽的正直和奥斯瓦德的愚蠢对立。只要人性和兽性之间的挣扎和冲突不消失,人物角色之间的矛盾就是永远存在的。然而在这样的挣扎中,人性和兽性之间存在转化。以李尔为例,他经历了从人性转化为兽性,又转化回人性的过程。作为一名父亲,李尔爱着他的女儿,并希望从女儿身上得到相同的回报。然而“作为一位国王,他并不能明智地保护自己,反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将自己送入了恶魔的怀抱。”④他有着国王的称号,却没有国王的智慧。他的人性向兽性的转化在“去壳的豌豆荚”(1.4.190),“篱雀”(1.4.206)和“马”(1.4.215)等意象出现时达到高峰,体现了他的怒气,误判,愚蠢和无助。当他被高纳里尔驱逐时,弄人比喻性的说法加强了李尔的兽性:你知道牡蛎怎样造它的壳吗?[…] 我也不知道;可是我知道蜗牛为什么背着一个屋子。因为可以把它的头放在里面;它不会把它的屋子送给它的女儿,害得它的角也没有地方安顿。(1.5.25-30)蜗牛和牡蛎的意象说明了李尔的没有判断力和自大的无知。他从一个人被迫降为动物,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而且,在荒野的那个暴风雨之夜,剧中出现了最丰富的动物意象,⑤而李尔也被降为一种“被小熊吸干奶的母熊”,“狮子”,和“腹部被掐的狼”(3.1.4-13)的状态。这场暴风雨不仅仅是荒野中的暴风雨,更是李尔心中的一场暴风雨。他心灵的堕落和异化最终随着他的话语而达到高潮:嘿!我们这三个人都已经失掉了本来的面目,只有你才保全着天赋的原形;人类在草昧的时代,不过是像你这样的一个寒碜的赤裸的两脚动物。脱下来,脱下来,你们这些身外之物!来,松开你的钮扣。(3.4.103-107)此时,李尔的心智是失常的,是出于一种动物的状态的。他就像一头野兽一样。他从人向野兽的堕落到此完成,这也是全文中人性和兽性转化的高潮。然而,李尔的转化并没有就此而至。经过那样戏剧性的转化之后,李尔开始回归人性。当他的躯体在受苦时,他却说出了最理智最仁慈的话: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
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
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
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
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
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
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
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3.4.28-36)
原来的李尔是固执而又自大的,然而现在李尔终于理解了人性的本质——爱和同情。从一个无所不能的国王变成一个最卑微的乞丐和疯子,李尔说出了他关于人性最理智,最冷静的话语。在他最绝望的时刻,李尔得到了精神上的重生,完成了从野兽到人的转变。
除了李尔之外,葛罗斯特公爵也经历了从兽性向人性的转变。当他视力完好时,他并不能区分人性和兽性,他盲目地信任邪恶的爱德蒙,却称诚实的爱德伽“恶棍”(2.1.25)。然而,当他失去了自己的视力之后,他却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从他对爱德伽的话“要是能在我未死之前摸到你的身体,那我就又有眼睛了”(4.1.25-26)我们可以看出,对他来说,视力的丧失其实是人性的重获。他最终不再无知愚蠢,而是变得诚实智慧。
兽性向人性的转化在爱德蒙身上也有所体现。虽然爱德蒙穷尽毕生像个无情的野兽一般追逐权力和金钱,最终临死前他让爱德伽去救李尔和考狄利娅也说明他回归到了人性。所以,《李尔王》中的主要角色基本都经历了人性和兽性之间的转化。
在人性和兽性的转化之后,第三个阶段便是人性的胜利与升华。在本剧最开始的时候,李尔代表着人类本性的黑暗面。他是误判,盲目,愚蠢和愤怒的代名词。然而在本剧结束的时候,李尔回归到了人性,考狄利娅的死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他的道德潜质被唤醒,他开始变得分辨是非好坏,而且他对自己和人性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他临死前,李尔振聋发聩的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条狗、一匹马、一只耗子,都有它们的生命,
你却没有一丝呼吸?
这个问题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在这个时候,李尔不再与任何动物联系在一起,他站在一个人的视角上,而非是一只动物的视角上。这个问题充满了批判性——如果像一只狗、一匹马、一只老鼠这些动物都有其生命,为什么人类却没有了呢?考狄利娅是光辉的人性的代表,而她的死则引发了李尔对理性和人性的重视和思考。在《李尔王》的最后,人性战胜了兽性并得到了升华。
《李尔王》是一部悲剧。书中的角色在遭遇了各种不幸后纷纷去世。像寄生虫,老鼠,蛇,秃鹰等低等的动物意象强化了包括愤怒,复仇,愤慨等消极的兽性情绪和像盲目,愚蠢,自私等悲剧的性格特征。在这样一个充斥着野兽和魔鬼的世界里,人性被兽性所压倒。然而,在感到悲伤和哀叹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希望。在考狄利娅,肯特,爱德伽——与高纳里尔和里根堕落的人性向对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⑥在人性和兽性挣扎冲突的过程中,兽性向人性的转化发生在了李尔,葛罗斯特伯爵和爱德蒙身上。从开始时的兽性的黑暗道结尾时人性的苏醒,人性在于兽性的斗争中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在剧中,命运的陨落和人性的苏醒发生在同一时间。虽然在最后,正面的任务和负面的人物都去世了,但是人性的光芒已经照亮了全世界,赶走了黑暗。这正说明了,不管斗争多么激烈,转变多么漫长,人性最终是人类注定的归宿。
参考文献
[1]Clody, M. C. (2013), The Mirror and the Feather: Tragedy and Animal Voice in King Lear, ELH, 80(3), 661-680.
[2]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3 ed.)(2010), ed. by Angus Stevenson, Oxford UniversityPress.
[3]Kanzer, M. (1965),Imagery in King Lear, American Imago, 22(1), 3-13.
[4]King Lear (The Arden Shakespeare), ed. by R. A. Foakes.
[5]McCloskey, J. C. (1962),The Emotive use of Animal Imagery in “King Lear”,Shakespeare Quarterly, 13(3), 321-325.
注解
①King Lear (The Arden Shakespeare), ed. by R. A. Foakes.
②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3 ed.) (2010), ed. by Angus Steven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③见脚注2.
④McCloskey, J. C. (1962), The emotive use of animal imagery in “King Lear”, Shakespeare Quarterly,13(3), 321-325.
⑤Kanzer, M. (1965), Imagery in King Lear, American Imago, 22(1), 3-13.
⑥Clody, M. C. (2013), The mirror and the feather: Tragedy and animal voice in King Lear, ELH, 80(3). 661-680.
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中使用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而在整部悲剧中,人物的刻画是从其人性和兽性两个方面入手的。人性和兽性的冲突决定了人物角色的冲突,本文通过对《李尔王》做语篇分析,意在阐释其中人性和兽性的冲突,人性和兽性的转换,以及最后人性的胜利。
关键词:李尔王;人性;兽性;冲突
动物意象的使用是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重要特点之一。共有64种不同的动物意象出现在《李尔王》中。如此大量的动物意象的使用体现了在《李尔王》中,人物的刻画是从人性和兽性两个方面着手的。比如说,当高纳里尔的仆人奥斯瓦德对李尔的称呼——“我的夫人的父亲”而非“国王”——惹恼了李尔时,李尔用了像“癞皮狗”,“杂种”这样的词来回击奥斯瓦德(1.4.79)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李尔王使用动物来指称人并只是为了诋毁玷污他人。这种在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变换体现了文中人物在兽性和人性之间的煎熬与挣扎。这种在人性和兽性中的挣扎正是《李尔王》中矛盾冲突的根源。而在人性和兽性之间的转换则决定了文中人物从受挫走向毁灭的悲惨命运,以及社会秩序从有到无的转换。然而最后,在《李尔王》的结尾,人性和兽性的冲突和转换最终以人性的升华为结局。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着重探讨《李尔王》中是怎样运用动物意象的,以及是怎样通过人类和动物之间的转换来体现人性的堕落以及升华的。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阶段——人性与兽性的对立,人性与兽性的转化,以及人性的升华。在第一个阶段中,人性与兽性是互相对立的。人性是人类所共享的一种心理特征,它意味着高尚和仁慈。②而与人性不同,兽性是人类本性中丑恶的一面,通常体现为邪恶,堕落,无情和恶毒。③人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而兽性却将会导致自我毁灭和社会解体。在《李尔王》中,人物角色可以被分为两组,其性格特征分别代表了人性和兽性。高纳里尔,里根,和康沃尔公爵是兽性的典型代表人物。这三位人物在《李尔王》中都是虚伪贪婪,忘恩负义,自私自利的。当高纳里尔想要将其父李尔赶走时,弄人气愤于其自私无情而将高纳里尔和里根称为“母狗”(1.4.110)。党高纳里尔责怪李尔骑士太多时,弄人说道:
你看,老伯伯——那篱雀养大了杜鹃鸟,自己的头也给它吃掉。(1.4.205-207)高纳里尔的兽性在这几句话中鲜明的体现出来。弄人将其比作杜鹃鸟,吃掉了养大她的篱雀,指出了其忘恩负义。而当高纳里尔驱逐李尔时,李尔用了更多的动物意象来指称高纳里尔,比如“丑恶的海怪”(1.4.253),“惹人厌恶的袅獍”(1.4.255),“毒蛇的牙齿”(1.4.280),“豺狼一样的脸”(1.4.300)和“狐狸”(1.4.310)。这样的描写和指称突出了高纳里尔的残忍和丑恶本性。除此之外,在李尔离开高纳里尔投靠里根时,他对里根表达了自己的苦恼悲愤之情:啊,里根!她的无情的凶恶像饿鹰的利喙一样猛啄我的心。(以手按于心口)(2.2.323-324)“饿鹰”这样的动物形象揭示了高纳里尔的残忍,并将其从人降为了野兽。而除了高纳里尔被刻画成忘恩负义,冷漠无情,冷酷麻木的野兽外,她的仆人奥斯瓦德也被异化为“鹡鸰”(2.2.65),“老鼠”(2.2.72),“呆鹅”(2.2.81)以强调其愚蠢和无情。作为李尔的二女儿,里根的性格特征也通过动物意象得意表现。对于康沃尔公爵和里根来说,李尔的命令就像是厨子将鳗鱼放入煎锅中时的哭泣一样——是完全无效的。这样的比喻性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李尔在离了王位之后的无助和脆弱,进一步突出了高纳里尔和里根的无情和自私。而且,当里根控诉葛罗斯特伯爵将李尔送到多佛时,葛罗斯特伯爵斥骂里根道:因为我不愿意看见你的凶恶的指爪挖出他的可怜的老眼;因为我不愿意看见你的残暴的姊姊用她野猪般的利齿咬进他的神圣的肉体。(3.7.55-57)这段话中对动物行为的描写深刻的体现出了里根和高纳里尔自私残忍的本性。她们体内的兽性让他们表现的不再像正常的人,而是像残忍无情,不忠不孝的野兽。她们就像“寄生虫”(3.2.29)一般,将她们父亲的血吸进,又想要置他于死地。而与高纳里尔和里根站在对立面的人物角色则包括考狄利娅,爱德伽和肯特。她们仁慈而正直,代表着光荣的人性。在《李尔王》中,虽然考狄利娅并未频繁出现,然而每次她的出现就像是黑暗中的火把一样,驱散了所有恐惧和阴暗。对待李尔,她的姐姐们是“老虎,却非女儿”(4.2.41),然而她却深深地,无条件地爱着她的父亲。爱德伽是诚实而又仁慈的,由于被弟弟陷害,爱德伽不得已装疯,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可怜的汤姆”:可怜的汤姆,他吃的是泅水的青蛙、蛤蟆、蝌蚪、壁虎和水蜥;恶魔在他心里捣乱的时候,他发起狂来,就会把牛粪当做一盆美味的生菜;他吞的是老鼠和死狗,喝的是一潭死水上面绿色的浮渣。(3.4.125-129)爱德伽是个好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些青蛙,蛤蟆,蝌蚪等丑陋的形象便显得更加讽刺。这种剧烈的反差和讽刺更是反衬了爱德伽的人性光辉。除此之外,肯特将自己比作李尔的“狗”,表现了其对李尔的忠诚。所以,人性和兽性的对立十分明显,考狄利娅的慈善与高纳里尔和里根的残忍对立,爱德伽的正直和奥斯瓦德的愚蠢对立。只要人性和兽性之间的挣扎和冲突不消失,人物角色之间的矛盾就是永远存在的。然而在这样的挣扎中,人性和兽性之间存在转化。以李尔为例,他经历了从人性转化为兽性,又转化回人性的过程。作为一名父亲,李尔爱着他的女儿,并希望从女儿身上得到相同的回报。然而“作为一位国王,他并不能明智地保护自己,反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将自己送入了恶魔的怀抱。”④他有着国王的称号,却没有国王的智慧。他的人性向兽性的转化在“去壳的豌豆荚”(1.4.190),“篱雀”(1.4.206)和“马”(1.4.215)等意象出现时达到高峰,体现了他的怒气,误判,愚蠢和无助。当他被高纳里尔驱逐时,弄人比喻性的说法加强了李尔的兽性:你知道牡蛎怎样造它的壳吗?[…] 我也不知道;可是我知道蜗牛为什么背着一个屋子。因为可以把它的头放在里面;它不会把它的屋子送给它的女儿,害得它的角也没有地方安顿。(1.5.25-30)蜗牛和牡蛎的意象说明了李尔的没有判断力和自大的无知。他从一个人被迫降为动物,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而且,在荒野的那个暴风雨之夜,剧中出现了最丰富的动物意象,⑤而李尔也被降为一种“被小熊吸干奶的母熊”,“狮子”,和“腹部被掐的狼”(3.1.4-13)的状态。这场暴风雨不仅仅是荒野中的暴风雨,更是李尔心中的一场暴风雨。他心灵的堕落和异化最终随着他的话语而达到高潮:嘿!我们这三个人都已经失掉了本来的面目,只有你才保全着天赋的原形;人类在草昧的时代,不过是像你这样的一个寒碜的赤裸的两脚动物。脱下来,脱下来,你们这些身外之物!来,松开你的钮扣。(3.4.103-107)此时,李尔的心智是失常的,是出于一种动物的状态的。他就像一头野兽一样。他从人向野兽的堕落到此完成,这也是全文中人性和兽性转化的高潮。然而,李尔的转化并没有就此而至。经过那样戏剧性的转化之后,李尔开始回归人性。当他的躯体在受苦时,他却说出了最理智最仁慈的话: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
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
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
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
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
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
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
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3.4.28-36)
原来的李尔是固执而又自大的,然而现在李尔终于理解了人性的本质——爱和同情。从一个无所不能的国王变成一个最卑微的乞丐和疯子,李尔说出了他关于人性最理智,最冷静的话语。在他最绝望的时刻,李尔得到了精神上的重生,完成了从野兽到人的转变。
除了李尔之外,葛罗斯特公爵也经历了从兽性向人性的转变。当他视力完好时,他并不能区分人性和兽性,他盲目地信任邪恶的爱德蒙,却称诚实的爱德伽“恶棍”(2.1.25)。然而,当他失去了自己的视力之后,他却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从他对爱德伽的话“要是能在我未死之前摸到你的身体,那我就又有眼睛了”(4.1.25-26)我们可以看出,对他来说,视力的丧失其实是人性的重获。他最终不再无知愚蠢,而是变得诚实智慧。
兽性向人性的转化在爱德蒙身上也有所体现。虽然爱德蒙穷尽毕生像个无情的野兽一般追逐权力和金钱,最终临死前他让爱德伽去救李尔和考狄利娅也说明他回归到了人性。所以,《李尔王》中的主要角色基本都经历了人性和兽性之间的转化。
在人性和兽性的转化之后,第三个阶段便是人性的胜利与升华。在本剧最开始的时候,李尔代表着人类本性的黑暗面。他是误判,盲目,愚蠢和愤怒的代名词。然而在本剧结束的时候,李尔回归到了人性,考狄利娅的死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他的道德潜质被唤醒,他开始变得分辨是非好坏,而且他对自己和人性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他临死前,李尔振聋发聩的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条狗、一匹马、一只耗子,都有它们的生命,
你却没有一丝呼吸?
这个问题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在这个时候,李尔不再与任何动物联系在一起,他站在一个人的视角上,而非是一只动物的视角上。这个问题充满了批判性——如果像一只狗、一匹马、一只老鼠这些动物都有其生命,为什么人类却没有了呢?考狄利娅是光辉的人性的代表,而她的死则引发了李尔对理性和人性的重视和思考。在《李尔王》的最后,人性战胜了兽性并得到了升华。
《李尔王》是一部悲剧。书中的角色在遭遇了各种不幸后纷纷去世。像寄生虫,老鼠,蛇,秃鹰等低等的动物意象强化了包括愤怒,复仇,愤慨等消极的兽性情绪和像盲目,愚蠢,自私等悲剧的性格特征。在这样一个充斥着野兽和魔鬼的世界里,人性被兽性所压倒。然而,在感到悲伤和哀叹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希望。在考狄利娅,肯特,爱德伽——与高纳里尔和里根堕落的人性向对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⑥在人性和兽性挣扎冲突的过程中,兽性向人性的转化发生在了李尔,葛罗斯特伯爵和爱德蒙身上。从开始时的兽性的黑暗道结尾时人性的苏醒,人性在于兽性的斗争中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在剧中,命运的陨落和人性的苏醒发生在同一时间。虽然在最后,正面的任务和负面的人物都去世了,但是人性的光芒已经照亮了全世界,赶走了黑暗。这正说明了,不管斗争多么激烈,转变多么漫长,人性最终是人类注定的归宿。
参考文献
[1]Clody, M. C. (2013), The Mirror and the Feather: Tragedy and Animal Voice in King Lear, ELH, 80(3), 661-680.
[2]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3 ed.)(2010), ed. by Angus Stevenson, Oxford UniversityPress.
[3]Kanzer, M. (1965),Imagery in King Lear, American Imago, 22(1), 3-13.
[4]King Lear (The Arden Shakespeare), ed. by R. A. Foakes.
[5]McCloskey, J. C. (1962),The Emotive use of Animal Imagery in “King Lear”,Shakespeare Quarterly, 13(3), 321-325.
注解
①King Lear (The Arden Shakespeare), ed. by R. A. Foakes.
②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3 ed.) (2010), ed. by Angus Steven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③见脚注2.
④McCloskey, J. C. (1962), The emotive use of animal imagery in “King Lear”, Shakespeare Quarterly,13(3), 321-325.
⑤Kanzer, M. (1965), Imagery in King Lear, American Imago, 22(1), 3-13.
⑥Clody, M. C. (2013), The mirror and the feather: Tragedy and animal voice in King Lear, ELH, 80(3). 66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