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发动机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h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行器发动机的主要功用是为飞行器提供推进动力或支持力,是飞行器的心脏。自飞机问世以来的几十年中,发动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早期的低速飞机上使用的活塞式发动机,到可以推动飞机以超音速飞行的喷气式发动机,还有运载火箭上可以在外太空工作的火箭发动机等。时至今日,飞行器发动机已经形成了一个种类繁多,用途各不相同的大家族。
  飞行器发动机常见的分类原则有两个:按空气是否参加发动机工作和发动机产生推进动力的原理。按发动机是否需要空气参加工作,飞行器发动机可分为两类:吸气式发动机和火箭喷气式发动机。
  吸空气发动机简称吸气式发动机,它必须吸进空气作为燃料的氧化剂 (助燃剂),所以不能到稠密大气层之外的空间工作,只能作为航空器的发动机。一般所说的航空发动机即指这类发动机。根据吸气式发动机工作原理的不同,吸气式发动机又分为活塞式发动机、燃气涡轮发动机、冲压喷气发动机和脉动喷气发动机等。
  火箭喷气发动机是——种不依赖空气工作的发动机。航天器由于需要飞到大气层外,所以必须安装这种发动机。它也可用作航空器的助推动力。按形成喷气流动能的能源不同,火箭喷气发动机又分为化学火箭发动机、电火箭发动机和核火箭发动机等。
  按产生推进动力的原理不同,飞行器发动机又可分为直接反作用力发动机和间接反作用力发动机两类。直接反作用力发动机是利用向后喷射高速气流,产生向前的反作用力来推进飞行器。直接反作用力发动机又叫喷气式发动机,这类发动机有涡轮喷气发动机、冲压喷气式发动机,脉动喷气式发动机,火箭喷气式发动机等。
  间接反作用力发动机是由发动机带动飞机的螺旋桨、直升机的旋翼旋转对空气作功,使空气加速向后(向下)流动时,空气对螺旋桨(旋翼)产生反作用力来推进飞行器。这类发动机有活塞式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涡轮轴发动机、涡轮螺旋桨风扇发动机等。而涡轮风扇发动机则既有直接反作用力,也有间接反作用力,但常将其划归直接反作用力发动机一类,所以也称其为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
  
  活塞式发动机
  
  空活塞式发动机是利用汽油与空气混合,在密闭的容器(气缸)内燃烧,膨胀作功的机械。活塞式发动机必须带动螺旋桨,由螺旋桨产生推(拉)力。所以,作为飞机的动力装置发动机与螺旋桨是不能分割的。
  
  


  主要组成
  
  主要由气缸、活塞、连杆、曲气门机构、螺旋桨减速器、机匣等组成。
  气缸是混合气(汽油和空气)进行燃烧的地方。气缸内容纳活塞作往复运动。气缸头上装有点燃混合气的电火花塞(俗称电嘴),以及进、排气门。发动机工作时气缸温度很高,所以气缸外壁上有许多散热片,用以扩大散热面积。气缸在发动机壳体(机匣)上的排列形式多为星形或V形。常见的星形发动机有5个、7个、9个、14个、18个或24个气缸不等。在单缸容积相同的情况下,气缸数目越多发动机功率越大。活塞承受燃气压力在气缸内作往复运动,并通过连杆将这种运动转变成曲轴的旋转运动。连杆用来连接活塞和曲轴。曲轴是发动机输出功率的部件。曲轴转动时,通过减速器带动螺旋桨转动而产生拉力。除此而外,曲轴还要带动一些附件(如各种油泵、发电机等)。气门机构用来控制进气门、排气门定时打开和关闭。
  
  工作原理
  
  活塞顶部在曲轴旋转中心最远的位置叫上死点、最近的位置叫下死点、从上死点到下死点的距离叫活塞冲程。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大多是四冲程发动机,即一个气缸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在气缸内要经过四个冲程,依次是进气冲程、压缩冲程、膨胀冲程和排气冲程。
  发动机开始工作时,首先进入“进气冲程”,气缸头上的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从上死点向下滑动到下死点为止,气缸内的容积逐渐增大,气压降低——低于外面的大气压。于是新鲜的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打开的进气门被吸入气缸内。混合气体中汽油和空气的比例,一般是1:15,即燃烧1公斤的汽油需要15公斤的空气。
  进气冲程完毕后,开始第二冲程,即“压缩冲程”。这时曲轴靠惯性作用继续旋转,把活塞由下死点向上推动。这时进气门也同排气门一样严密关闭。气缸内容积逐渐减少,混合气体受到活塞的强烈压缩。当活塞运动到上死点时,混合气体被压缩在上死点和气缸头之间的小空间内。这个小空间叫作“燃烧室”,这时混合气体的压强加到10个大气压,温度增加到摄氏400度左右。压缩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汽油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限制在燃烧室这个小小空间里的混合气体的压强大大提高,以便增加它燃烧后的做功能力。
  当活塞处于下死点时,气缸内的容积最大,在上死点时容积最小(后者也是燃烧室的容积)。混合气体被压缩的程度,可以用这两个容积的比值来衡量。这个比值叫“压缩比”。活塞航空发动机的压缩比大约是5到8,压缩比越大,气体被压缩得越厉害,发动机产生的功率也就越大。
  压缩冲程之后是“工作冲程”,也是第三个冲程。在压缩冲程快结束,活塞接近上死点时,气缸头上的火花塞通过高压电产生了电火花,将混合气体点燃,燃烧时间很短,大约0.015秒;但是速度很快,大约达到每秒30米。气体猛烈膨胀,压强急剧增高,可达60到75个大气压,燃烧气体的温度达摄氏2000到2500度。燃烧时,局部温度可能达到三四千度,燃气加到活塞上的冲击力可达150千牛。活塞在燃气的强大压力作用下,向下死点迅速运动,推动连杆也门下跑,连杆便带动曲轴转起来了。
  这个冲程是使发动机能够工作而获得动力的惟一冲程。其余三个冲程都是为这个冲程作准备的。
  第四个冲程是“排气冲程”。工作冲程结束后,由于惯性,曲轴继续旋转,使活塞由下死点向上运动。这时进气门仍旧关闭,而排气门大开,燃烧后的废气便通过排气门向外排出。当活塞到达上死点时,绝大部分的废气已被排出。然后排气门关闭,进气门打开,活塞又由上死点下行,开始了新的一次循环。
  从进气冲程吸入新鲜混合气体起,到排气冲程排出废气止,汽油的热能通过燃烧转化为推动活塞运动的机械能,带动螺旋桨旋转而作功,这一总的过程叫做一个“循环”。这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运动。由于其中包含着热能到机械能的转化,所以又叫做“热循环”。
  活塞航空发动机要完成四冲程工作,除了上述气缸、活塞、联杆、曲轴等构件外,还需要一些其他必要的装置和构件。
  
  辅助工作系统
  
  发动机除主要部件外,还须有若干辅助系统与之配合才能工作。主要有进气系统(为了改善高空性能,在进气系统内常装有增压器,其功用是增大进气压力)、燃油系统、点火系统(主要包括高电压磁电机、输电线、火花塞)、起动系统(一般为电动起动机)、散热系统和润滑系统等。
  
  涡轮喷气发动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所有的飞机都采用活塞式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动力,这种发动机本身并不能产生向前的动力。而是需要驱动一副螺旋桨,使螺旋桨在空气中旋转,以此推动飞机前进。这种活塞式发动机+螺旋桨的组合一直是飞机固定的推进模式,很少有人提出过质疑。 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末,尤其是在战中,由于战争的需要,飞机的性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700~800公里,高度达到了lOOOO米以上,但人们突然发现,螺旋桨飞机似乎达到了极限,尽管工程师们将发动机的功率越提越高,从lOOO千瓦,到2000千瓦甚至3000千瓦,但飞机的速度仍没有明显的提高,发动机明显感到“有劲使不上”。   问题就出在螺旋桨上,当飞机的速度达到每小时800公里,由于螺旋桨始终在高速旋转,桨尖部分实际上已接近了音速,这种跨音速流场的直接后果就是螺旋桨的效率急剧下降,推力下降,同时,由于螺旋桨的迎风面积较大,带来的阻力也较大,而且,随着飞行高度的上升,大气变稀薄,活塞式发动机的功率也会急剧下降。这几个因素合在一起,决定了活塞式发动机+螺旋桨的推进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要想进一步提高飞行性能,必须采用全新的推进模式,喷气发动机便应运而生。
  


  喷气推进的原理大家并不陌生,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都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喷气发动机在工作时,从前端吸人大量的空气,燃烧后高速喷出。在此过程中,发动机向气体施加力,使之向后加速,气体也给发动机一个反作用力,推动飞机前进。事实上,这一原理很早就被应用于实践中,我们玩过的爆竹,就是依靠尾部喷出火药气体的反作用力飞上天空的。
  早在1913年,法国工程师雷恩·洛兰就获得了一项喷气发动机的专利,但这是一种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在当时的低速下根本无法工作,而且也缺乏所需的高温耐热材料。1930年,弗兰克·惠特尔取得了他使用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第一个专利,但直到11年后,他的发动机才完成其首次飞行。惠特尔这种发动机的发明为现代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现代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结构由进气道、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和尾喷管组成,战斗机的涡轮和尾喷管间还有加力燃烧室。涡轮喷气发动机仍属于热机的一种,因此其遵循热机的做功原则:在高压下输入能量,低压下释放能量。因此,从产生输出能量的原理上讲,喷气式发动机和活塞式发动机是相同的,都需要有进气、加压、燃烧和排气这4个阶段,不同的是,在活塞式发动机中这 4个阶段是分时依次进行的,但在喷气发动机中则是连续进行的,气体依次流经喷气发动机的各个部分,就对应着活塞式发动机的4个工作位置。
  空气首先进入的是发动机的进气道,当飞机飞行时,可以看作气流以飞行速度流向发动机,由于飞机飞行的速度是变化的,而压气机适应的来流速度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因而进气道的功能就是通过可调管道,将来流调整为合适的速度。在超音速飞行时,在进气道前和进气道内气流速度减至亚音速,此时气流的滞止可使压力升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大大超过压气机中的压力提高倍数,因而产生了单靠速度冲压,不需压气机的冲压喷气发动机。
  进气道后的压气机是专门用来提高气流压力的,空气流过压气机时,压气机工作叶片对气流做功,使气流的压力、温度升高。在亚音速时,压气机是气流增压的主要部件。
  从燃烧室流出的高温高压燃气,流过同压气机装在同一条轴上的涡轮。燃气的部分内能在涡轮中膨胀转化为机械能,带动压气机旋转,在涡轮喷气发动机中,气流在涡轮中膨胀所做的功正好等于压气机压缩空气所消耗的功以及传动附件克服摩擦所需的功。经过燃烧后,涡轮前的燃气能量大大增加,因而在涡轮中的膨胀比远小于压气机中的压缩比,涡轮出口处的压力和温度都比压气机进口高很多,发动机的推力就是由这一部分燃气的能量产生的。
  从涡轮中流出的高温高压燃气,在尾喷管中继续膨胀,以高速沿发动机轴向从喷口向后排出。这一速度比气流进入发动机的速度大得多,使发动机获得了反作用的推力。
  一般来讲,当气流从燃烧室出来时的温度越高,输入的能量就越大,发动机的推力也就越大。但是,由于涡轮材料等的限制,目前温度只能达到1650K左右,现代战斗机有时需要短时间增加推力,就在涡轮后再加上一个加力燃烧室喷入燃油,让未充分燃烧的燃气与喷入的燃油混合再次燃烧,由于加力燃烧室内无旋转部件,温度可达 2000K,可使发动机的推力增加至1.5倍左右。其缺点就是油耗急剧加大,同时过高的温度也影响发动机的寿命,因此发动机开加力一般是有时限的,低空不过十几秒,多用于起飞或战斗时,在高空开加力的时间可以较长些。
  随着航空燃气涡轮技术的进步,人们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多种喷气发动机,如根据增压技术的不同,有冲压发动机和脉动发动机;根据能量输出的不同,有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涡轮轴发动机和螺桨风扇发动机等。
  喷气发动机尽管在低速时油耗要大于活塞式发动机,但其优异的高速性能使其迅速取代了后者,成为航空发动初的主流。
  
  涡轮风扇发动机
  
  自从惠特尔发明了第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以后,涡轮喷气发动机很快便以其强大的动力、优异的高速性能取代了活塞式发动机,成为战斗机的首选动力装置,并开始在其他飞机中得到应用。
  


  但是,随着喷气技术的发展,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缺点也显现出来,那就是在低速下耗油量大,效率较低,使飞机的航程变得很短。尽管这对于执行防空任务的高速战斗机影响并不十分严重,但若用在对经济性有严格要求的亚音速民用运输机上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必须提高喷气发动机的效率。
  发动机的效率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即热效率和推进效率。为提高热效率,一般来讲需要提高燃气在涡轮前的温度和压气机的增压比,但在飞机飞行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涡轮前温度将会使喷气发动机的排气速度增加,导致在空气中损失的动能增加,这样又降低了推进效率,因而使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总效率难以得到较大的提升。
  如何才能同时提高喷气发动机的热效率和推进效率,也就是怎样才能既提高涡轮前温度又至少不增加排气速度呢?答案就是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的基础上增加了几级涡轮,并由这些涡轮带动一排或几排风扇,风扇后的气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压气机(内涵道),另一部分则不经过燃烧,直接排到空气中(外涵道)。由于涡轮风扇发动机一部分的燃气能量被用来带动前端的风扇,因此降低了排气速度,提高了推进效率,而且,如果为提高热效率而提高了涡轮前温度,可以通过调整涡轮结构参数和增大风扇直径,使更多的燃气能量经风扇传递到外涵道,就不会增加排气速度。这样,对于涡轮风扇发动机来讲,热效率和推进效率不再矛盾,只要结构和材料允许,提高涡轮前温度总是有利的。
  目前航空用涡轮风扇发动机主要分两类,即不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和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前者主要用于高亚音速运输机,后者主要用于歼击机。由于用途不同,这两类发动机的结构参数也大不相同。
  不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不仅涡轮前温度较高,而且风扇直径较大,涵道比可达8以上,这种发动机的经济性优于涡轮喷气发动机,在现代大型干线客机、军用运输机等最大速度为MOS左右的飞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由于排气速度较低,这种发动机的噪声也较小。
  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在飞机巡航中是不开加力的,这时它相当于一台不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但为了追求高的推重比和减小阻力,这种发动机的涵道比一般在1.0以下。在高速飞行时,发动机的加力打开,外涵道的空气和涡轮后的燃气一同进入加力燃烧室,喷油后再次燃烧,使推力可大幅度增加,甚至超过了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而且随着速度的增加,这种发动机的加力比还会上升,并且耗油率有所下降。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由于具有这种低速时油耗较低、开加力时推重比大的特点,目前已在新一代歼击机上得到广泛应用。
  
  脉动喷气发动机
  脉动喷气发动机是喷气发动机的一种,可用于靶机、导弹或航空模型上。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曾用它来推动V-1导弹。这种发动机的结构如图所示,它的前部装有单向活门,之后是含有燃油喷嘴和火花塞的燃烧室,最后是特殊设计的长长的尾喷管。
  脉动喷气发动机工作时,首先把压缩空气打入单向活门,或使发动机在空中运动,这时便有气流进入燃烧室,然后油嘴喷油,火花塞点火燃烧。这时长尾喷管在燃气喷出后,由于燃气流的惯性作用,虽然燃烧室内的压强同外面大气的压强相等,仍会继续向外喷,所以在燃烧室内造成空气稀薄的现象,使压强显著降低到小于大气压,于是空气再次打开单向活门流入燃烧室,喷油点火燃烧,开始第二个循环。这样周而复始,发动机便可不断地工作了。这种发动机由进气到燃烧、排气的循环过程进行得很快,一秒钟可达40~50次。
  脉动式发动机在原地可以起动,构造简单,重量轻,造价便宜,这些都是它的优点。但它只适于低速飞行(速度胶限约为每小时640~800公里),飞行高度也有限,单向活门的工作寿命短,加上振动剧烈,燃油消耗率大等缺点,使得它的应用受到限制。
  
  涡轮轴发动机
  
  在带有压气机的涡轮发动机这一类型中,涡轮轴发动机出现得较晚,但已在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落飞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涡轮轴发动机于1951年12月开始装在直升机上,作第一次飞行。那时它属于涡轮螺桨发动机,并没有自成体系。以后随着直升机在军事和国民经济上使用越来越普遍,涡轮轴发动机才获得独立的地位。
  在工作原理上,涡轮轴发动机同涡轮螺桨发动机根相似。它们都是由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原理演变而来,只不过后者将风扇变成了螺旋桨,而前者将风扇变成了直升机的旋翼。除此之外,涡轮轴发动机也有自己的特点:它一般装有自由涡轮(即不带动压气机,专为输出功率用的涡轮),而且主要用在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落飞机上。
  在构造上,涡轮轴发动机也有进气道、压气机、燃烧室和尾喷管等燃气发生器基本构造,但它一般都装有自由涡轮,如图所示,前面的是两级普通涡轮,它带动压气机,维持发动机工作,后面的二级是自由涡轮,燃气在其中作功,通过传动轴专门用来带动直升机的旋翼旋转,使它升空飞行。此外,从涡轮流出来的燃气,经过尾喷管喷出,可产生一定的推力,由于喷速不大,这种推力很小,有时喷速过小,甚至不产生什么推力。为了合理地安排直升机的结构,涡轮轴发动机的喷口,可以向上、向下或向两侧,不像涡轮喷气发动机那样非向后不可。这有利于直升机设计时的总体安排。
  涡轮轴发动机是用于直升机的,它与旋翼配合,构成了直升机的动力装置。按照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从理论上讲,旋翼的直径愈大愈好。同样的核心发动机,产生同样的循环功率,所配合的旋翼直径愈大,则在旋翼上所产生的升力愈大。事实上,由于在能量转换过程扣有损失,旋翼也不可能制成无限大,所以,旋翼的直径是有限制的。一般来说,通过旋翼的空气流量是通过涡轮轴发动几空气流量的500~1000倍。
  同涡轮轴发动机和直升机常用的弓一种动力装置——活塞发动机相比,涡轮轴发动机的功率重量比要大得多,在2.5以上。而且就发动机所产生的功率来说,涡轮轴发动机电大得多,目前使用中的涡轮轴发动机所产生的功率,最高可达6000马力甚至10000马力,活塞发动机则相差很远。在经济性上,涡轮轴发动机的耗油率略高于最好的活塞式发动机,但它所用的航空煤油要比前者所用的汽油便宜,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弥补。当然,涡轮轴发动机电有其不足之处。它制造比较困难,制造成本也较高。特别是由于旋翼的转速低,它需要比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更重更大的减速齿轮系统,有时它的重量竟占发动机总重量一半以上。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现代不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涵道比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因为对于涡轮风扇发动机来说,若飞行速度一定,要提高飞机的推进效率,电就是要降低排气速度和飞行速度的差值,需要加大涵道比;而随着发动机材料性能的提高和结构工艺的改进,其涡轮前温度也不断提高,这也要求相应地增大涵道比。对于一架低速(500~600公里/小时)的飞机来说,在一定的涡轮前温度下,其适当的涵道比应为50以上,这显然是发动机的结构所无法承受的。
  为了提高效率,人们索性抛去了风扇的外涵壳体,用螺旋桨代替风扇,便形成了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简称涡桨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由螺旋桨和燃气发生器组成,螺旋桨由涡轮带动。由于螺旋桨的直径较大,转速要远比涡轮低,只有大约1000转/分,为使涡轮和螺旋桨都工作在正常的范围内,需要在它们之间安装一个减速器,将涡轮转速降至—卜分之一左右后,才可驱动螺旋桨。这种减速器的负荷重,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它的重量一般相当于压气机和涡轮的总重,作为发动机整体的一个部件,减速器在设计、制造和试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螺旋桨后的空气流就相当于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外涵道,由于螺旋桨的直径比发动机大很多,气流量也远大于内涵道,因此这种发动机实际上相当于一台超大涵道比的涡轮风扇发动机。
  尽管工作原理近似,但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涡轮风扇发动机在产生动力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主要功率输出方式为螺旋桨的轴功率,而尾喷管喷出的燃气推力极小,只占总推力的5%左右,为了驱动大功率的螺旋桨,涡轮级数也比涡轮风扇发动机要多,一般为2-,6级。
  同活塞式发动机+螺旋桨相比,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有很多优点。首先,它的功率大,功重比(功率/重量)也大,最大功率可超过10000马力,功重比为4以上;而活塞式发动机最大不过三四千马力,功重比为2左右。其次,由于减少了运动部件,尤其是没有做往复运动的活塞,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运转稳定性好,噪声小,工作寿命长,维修费用也较低。而且,由于核心部分采用燃气发生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比活塞式发动机的适用高度高很多,速度范围也广。在耗油率方面,二者相差不多,但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所使用的煤油要比活塞式发动机的汽油便宜。
  由于涵道比大,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在低速下效率要高于涡轮风扇发动机,但受到螺旋桨效率的影响,它的适用速度不能太高,一般要小于900公里/小时。目前在中低速飞机或对低速性能有严格要求的巡逻、反潜或灭火等类型飞机中得到广泛应用。
  
  螺桨风扇发动机
  
  螺桨风扇发动机是一种介于涡轮风扇发动机和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之间的一种发动机形式,其目的是将前者的高速性能和后者的经济性结合起来,目前正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
  螺桨风扇发动机的结构见图,它由燃气发生器和一副螺桨—风扇(因为实在无法给这个又像螺旋桨又像风扇的东东起个名字,只好叫它螺桨—风扇)组成。螺桨—风扇由涡轮驱动,无涵道外壳,装有减速器,从这些来看它有一点像螺旋桨;但是它的直径比普通螺旋桨小,叶片数目也多(一般有6~8叶),叶片又薄又宽,而且前缘后掠,这些又有些类似于风扇叶片。
  根据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原理,在飞行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涵道比越高,推进效率就越高,因此现代新型不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涵道比越来越大,已经接近了结构所能承受的极限。而去掉了涵道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尽管效率较高,但由于受螺旋桨的速度限制无法应用于MO.8~MO.95的现代高亚音速大型宽体客机,螺桨风扇发动机的概念则应运而生。   由于无涵道外壳,螺桨风扇发动机的涵道比可以很大,以正在研究中的一种发动机为例,在飞行速度为MO.8时,带动的空气量约为内涵空气流量的 100倍,相当于涵道比为100,这是涡轮风扇发动机所望尘莫及的,将其应用于飞机上,可将高空巡航耗油率较目前高涵道比轮风扇发动机降低15%左右。
  同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相比,螺桨风扇发动机的可用速度又高很多,这是由它们叶片形状不同所决定的。普通螺旋桨叶片的叶型厚度大以保证强度,弯度大以保证升力系数,从剖面来看,这种叶型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低速飞机的机翼剖面形状,它在低速情况下效率很高,但一旦接近音速,效率就急剧下降,因此装有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飞机速度限制在MO.6—MO.65;而螺桨—风扇的既宽且薄、前缘尖锐并带有后掠的叶型则类似于超音速机翼的剖面形状,这种叶型的跨音速性能就要好的多,在飞行速度为MO.8时仍有良好的推进效率,是目前新型发动机中最有希望的一种。
  当然,螺桨风扇发动机也有缺点,由于转速较高,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也较大,这对舒适性有严格要求的客机来讲是一个难题。另外,暴露在空气中的螺桨—风扇的气动设计也是目前研究的难点所在。
  
  冲压喷气发动机
  
  冲压喷气发动机是一种利用迎面气流进入发动机后减速,使空气提高静压的一种空气喷气发动机。它通常由进气道(又称扩压器)、燃烧室、推进喷管组成。冲压发动机没有压气机(也就不需要燃气涡轮),所以又称为不带压气机的空气喷气发动机。
  这种发动机压缩空气的方法,是靠飞行器高速飞行时的相对气流进入发动机进气道中减速,将动能转变成压力能(例如进气速度为3倍音速时,理论上可使空气压力提高37倍)。冲压发动机工作时,高速气流迎面向发动机吹来,在进气道内扩张减速,气压和温度升高后进人燃烧室与燃油(一般为煤油)混合燃烧,将温度提高到2000℃—2200℃甚至更高,高温燃气随后经推进喷管膨胀加速,由喷口高速排出而产生推力。冲压发动机的推力与进气速度有关,如进气速度为3倍音速时,在地面产生的静推力可以超过200千牛。
  冲压发动机的构造简单、重量轻、推重比大、成本低,但因没有压气机,不能在静止的条件下起动,所以不宜作为普通飞机的动力装置,而常与别的发动机配合使用,成为组合式动力装置,如冲压发动机与火箭发动机组合,冲压发动机与涡喷发动机或涡扇发动机组合等。安装组合式动力装置的飞行器,在起飞时开动火箭发动机、涡喷或涡扇发动机,待飞行速度足够使冲压发动机正常工作时,再使用冲压发动机而关闭与之配合工作的发动机;在着陆阶段,当飞行器的飞行速度降低至冲压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时,又重新起动与之配合的发动机。如果冲压发动机作为飞行器的动力装置单独使用时,则这种飞行器必须由其他飞行器携带至空中并具有一定速度时,才能将冲压发动机起动后投放。冲压发动机或组合式冲压发动机一般用于导弹和超音速或亚音速靶机上。按应用范围划分,冲压发动机分为亚音速、超音速、高超音速三类。
  
  一、亚音速冲压发动机
  
  亚音速冲压发动机使用扩散形进气道和收敛形喷管,以航空煤油为燃料。飞行时增压比不超过1.89,飞行马赫数小于0.5时一般不能正常工作。亚音速冲压发动机用在亚音速航空器上,如亚音速靶机。
  
  二、超音速冲压发动机
  
  超音速冲压发动机采用超音速进气道(燃烧室入口为亚音速气流)和收敛形或收敛扩散形喷管,用航空煤油或烃类燃料。超音速冲压发动机的推进速度为亚音速的6倍,用于超音速靶机和地对空导弹(一般与固体火箭发动机相配合)。
  
  三、高超音速冲压发动机
  
  这种发动机燃烧在超音速下进行,使用碳氢燃料或液氢燃料,飞行马赫数高达 5~16,目前高超音速冲压发动机正处于研制之中。由于超音速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入口为亚音速气流,也有人将前两类发动机统称为亚音速冲压发动机,而将第三种发动机称为超音速冲压发动机。
  
  火箭发动机
  
  火箭发动机是我国劳动人民首先创造出来的。早在唐代初年(约在7世纪)火药就出现了,南宋时代火药用来制造烟火,其中包括“起花”。大约在13世纪制成火箭。我国古代制造的火箭和起花所用的是黑色火药。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现代的固体燃料火箭是一样的。
  同空气喷气发动机相比较,火箭发动机的最大特点是:它自身既带燃料,又带氧化剂,靠氧化剂来助燃,不需要从周围的大气层中汲取氧气。所以它不但能在大气层内,也可在大气层之外的宇宙真空中工作。这是任何空气喷气发动机都做不到的。目前发射的人造卫星、月球飞船以及各种宇宙飞行器所用的推进装置,都是火箭发动机。
  现代火箭发动机主要分固体推进剂和液体推进剂发动机。所谓“推进剂”就是燃料(燃烧剂)加氧化剂的合称。
  
  一、固体火箭发动机
  
  固体火箭发动机为使用固体推进剂的化学火箭发动机。固体推进剂有聚氨酯、聚丁二烯、端羟基聚丁二烯、硝酸酯增塑聚醚等。
  固体火箭发动机由药柱、燃烧室、喷管组件和点火装置等组成。药柱是由推进剂与少量添加剂制成的中空圆柱体(中空部分为燃烧面,其横截面形状有圆形、星形等)。药柱置于燃烧室(一般即为发动机壳体)中。在推进剂燃烧时,燃烧室须承受摄氏2500~3500度的高温和102~2x107帕的高压力,所以须用高强度合金钢、钛合金或复合材料制造,并在药柱与燃烧内壁间装备隔热衬。
  点火装置用于点燃药柱,通常由电发火管和火药盒(装黑火药或烟火剂)组成,通电后由电热丝点燃黑火药,再由黑火药点火燃药拄。
  喷管除使燃气膨胀加速产生推力外,为了控制推力方向,常与推力向量控制系统组成喷管组件。该系统能改变燃气喷射角度,从而实现推力方向的改变。药柱燃烧完毕,发动机便停止工作。
  固体火箭发动机与液体火箭发动机相比较,具有结构简单,推进剂密度大,推进剂可以储存在燃烧室中常备待用和操纵方便、可靠等优点。缺点是“比冲”小(也叫比推力,是发动机推力与每秒消耗推进剂重量的比值,单位为秒)。固体火箭发动机比冲为250~300秒,工作时间短,加速度大导致推力不易控制,重复起动困难,因此不利于用于载人飞行。
  固体火箭发动机主要用作火箭弹、导弹和探空火箭的发动机,以及航天器发射和飞机起飞的助推发动机。
  
  二、液体火箭发动机
  
  液体火箭发动机是指使用液体推进剂的化学火箭发动机。常用的液体氧化剂有液态氧、四氧化二氮等,燃烧剂有液氢、偏二甲肼、煤油等。氧化剂和燃烧剂必须储存在不同的储箱中。液体火箭发动机一般由推力室、推进剂供应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组成。
  推力室是将液体推进剂的化学能转变成动能,产生推进力的重要组件。它由推进剂喷嘴、燃烧室、喷管等组成(见图)。推进剂通过喷注器注入燃烧室,经雾化、蒸发、混合和燃烧等过程生成燃烧产物,以高速(2500~5000米/秒)从喷管中冲出而产生推力。燃烧室内压力可达200大气压(约200兆帕),温度达3000℃—4000,故需要冷却。
  推进剂供应系统的功能是按要求的流量和压力向燃烧室输送推进剂。按输送方式不同,有挤压式(气压式)和泵压式两类供应系统。挤压式供应系统的功能是将高压气体经减压器减压后(氧化剂、燃烧剂的流量靠减压器调定的压力控制)送入氧化剂、燃烧剂贮箱,再将其分别挤压到燃烧室中。挤压式供应系统只用于小推力发动机。大推力发动机则用泵压式供应系统,这种系统是用液压泵输送推进剂。   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功能是对发动机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工作程序包括发动机起动、工作、关机3个阶段。这一过程是按预定程序自动进行的。工作参数主要指推力大小、推进剂的混合比。
  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优点是比冲高 (250~500秒),推力范围大(单台推力为0.01牛顿力~7000千牛)、能反复起动、能控制推力大小、工作时间较长等。液体火箭发动机主要用作航天器发射、姿态修正与控制、轨道转移等。
  


  三、其他能源的火箭发动机
  
  (一)电火箭发动机
  电火箭发动机是利用电能加速工质,形成高速射流而产生推力的火箭发动机。与化学火箭发动机不同,这种发动机的能源和工质是分开的。电能由飞行器提供,一般由太阳能、核能、化学能空转换装置得到。工质有氢、氮、氩、汞、氨等气体。电火箭发动机由电源、电源交换器、电源调节器、工质供应系统和电推力器组成。电源和电源交换器供给电能;电源调节器的功是按预定程序启动发动机,并不断调整电推力器的各种参数,使发动机始终处于规定的工作状态;工质供应系统的功能是贮存工质和输送工质;电推力器的功能是将电能转换成工质的动能,使其产生高速喷气流而产生推力。
  按加速工质的方式不同,电火箭发动机有电热火箭发动机、静电火箭发动机和电磁火箭发动机3种类型。电热火箭发动机利用电能加热(电阻加热或电弧加热)工质(氢、胺、肼等),使其气化;经喷管膨胀加速后,由喷口排出而产生推力。静电火箭发动机的工质(汞、铯、氢等)从贮箱输入电离室被电离成离子,然后在电极的静电场作用下被加速成高速离子流而产生推力。电磁火箭发动机是利用电磁场加速被电离工质而产生射流,形成推力。电火箭发动机具有极高的比冲(700~2500秒)、极长的寿命(可重复起动上万次,累计工作可达上万小时)。但产生的推力小于100牛顿。这种发动机仅适用于航天器的姿态控制、位置保持等。
  
  (二)核火箭发动机
  核火箭发动机用核燃料做能源,用液氢、液氦、液氨等做工质。核火箭发动机由装在推力室中的核反应堆、冷却喷管、工质输送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组成。在核反应堆中,核能转变成热能以加热工质,被加热的工质经喷管膨胀加速后,以6500-11000米/秒的速度从喷口排出而产生推力。核火箭发动机的比冲高(250~1000秒)、寿命长,但技术复杂,只适用于长期工作的航天器。这种发动机由于核辐射防护、排气污染、反应堆控制,以及高效热能交换器的设计等问题未能解决,至今仍处于试验之中。此外,太阳加热式和光子火箭发动机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和国内飞机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以研制战斗机而闻名于世的俄罗斯苏霍伊飞机设计局在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传统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发其他产品,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就有苏-80多用途运输机。    一机多型 顺应潮流    苏霍伊设计局想将苏-80设计成一种多机型飞机,根据经济实用和一机多型的原则,使苏-80像苏-27战斗机一样成为一个拥有多种机型的苏氏家族的新宠儿。  按最初的设
期刊
最近,亚太地区的事态正朝着与过去30年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最重要的变化是各国军队建设的重点向夺取和保持制空权方面转移,从历史上来说这一直是亚洲国家的弱点和西方国家的强项。在未来10年内,我们将看到中国和印度的战略地位迅速上升,而澳大利亚的战略地位将只具有地区意义,因为它正将军力重组的负担转移到美国驻环太平洋周边地区的部队身上。位于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之间的东南亚国家将继续按照其现有的模式推进空军现
期刊
为构建21世纪现代化陆军,台陆军总部决定,正式着手建设“数字化装甲旅”。目前,该项计划已由台“中山科学研究院”与台“陆总部”联手正式启动。一位台陆军将领透露,预计2009年可建构全军的数字化装甲旅,届时,坦克旅的战斗力可提高一倍以上。    仿效美军,建构数字化装甲部队    日前,台军在《2005年度预算报告书施政计划》中指出,针对台湾可能受袭的模式,台“国防部”将参照美伊战争启示,结合如何打仗
期刊
1967年的“六·五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丧失了大片领土,尤其是埃及,在战争中损失更为严重,所以,阿拉伯国家一心想收复失地,报仇雪恨。1973年6月,埃及总统萨达特亲自前往大马士革,与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会谈,决定联合其他阿拉伯国家共同对付以色列。8月,埃叙最后审定了在北、西南两线同时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的联合作战计划。  10月6日是穆斯林的“斋月”节,又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斋月”节里,阿拉伯人白天不
期刊
远方,一辆主战坦克正轰轰隆隆行驶在旷野上,煞是威风。突然,一道火光快似流星闪电。直奔坦克而去。眨眼间,伴随着一团火光和一声巨响,这辆坦克已无奈地瘫在了地上。是谁威力如此强大,是谁如此精准?那就是“红箭”-9A反坦克导弹。  被称作陆地“活动堡垒”的坦克,在“红箭”-9A反坦克导弹面前,就像固态的黄油,一戳就穿。像美国的MlA2、德国的“豹”2等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虽然“皮糙肉厚”,能抗击各类火
期刊
威廉·提康普赛·谢尔曼(William Tecumseh Sherman)。1820年2月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兰卡斯特(Lancaster,Ohio)。  谢尔曼的童年很不幸,刚一出生,父亲就染病去世。后被舅舅托马斯·埃温夫妇收养,那一年小谢尔曼刚刚9岁。养父母实际上对他很冷淡,尤其是当他们有了自己的亲生孩子后。谢尔曼在家庭里一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他自己也很明白自身的处境,一直都在寻找自
期刊
俄罗斯海军现役的667型核动力弹道导弹核潜艇,西方称之为“德尔塔”级(简称“D”级)战略导弹核潜艇,1972年首次装备部队。此后,由于装备的远程弹道导弹型号的变化,“德尔塔”级战略导弹核潜艇被划分为Ⅰ、Ⅱ、Ⅲ、Ⅳ型4种。其中,Ⅰ、Ⅱ型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全部退役,目前,仅保留了“德尔塔”Ⅲ型、“德尔塔”Ⅳ型继续服役。  目前俄海军有667型弹道导弹核潜艇13艘,其中6艘为“德尔塔级”Ⅲ型,7艘为
期刊
东盟国家海军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和地区安全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地区安全机制”的指导下,纷纷研讨和制定“海洋战略”,对海上战略目标确立、海上战略力量建设和海上战略力量运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确保该地区国家安全和地区一体化的顺利发展。    一、确立海上战略目标    东盟国家在“内乱平息,政治稳定,经济开始腾飞”之后,以“在实际意义上控制海洋”为目标,把国家和地区安全的着重点转向海洋
期刊
20世纪60年代,中国只有4艘从前苏联购买的“鞍山”级驱逐舰。当中国着手规划“东风五”型洲际弹道导弹从中国内地到南太平洋海域的全射程发射试验时,这些只有13天续航力的苏制驱逐舰,根本无法胜任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使命。当时中国的大型舰艇非常少,而且装备简陋。除这4艘被称为“四大金刚”的驱逐舰外,购买的“里加”级护卫舰续航能力更差。1966年,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江南”级火炮护卫舰下水,而安装的对海雷达
期刊
日本《朝日新闻》7月26日报道。由日本防卫厅长官石破茂领导的一个委员会正在研究是否应该拥有攻击敌人基地的武器,使日本具有攻击敌方基地的军事实力。以遏制敌人入侵日本。舆论认为,此举势必彻底改变日本现行的防务政策。其动向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和担忧。  从集束炸弹到轻型航母。日将七成军费用于攻击性武器  近年来,日本不断增加军费,将约70%的军费用于推进武器装备向大型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2004财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