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合成酶激酶3抑制剂对伊马替尼诱导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ei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抑制剂对伊马替尼诱导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1 μmol/L伊马替尼分别联合不同浓度的GSK3抑制剂氯化锂(1.0、2.0、4.0 mmol/L)、SB216763(0.5、1.0、5.0 μmol/L)及TWS119(0.5、1.0、5.0 μmol/L)作用于K562细胞,分别以1 μmol/L伊马替尼为相应对照组。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内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

1 μmol/L伊马替尼分别联合浓度梯度的SB216763、氯化锂、TWS1193组与对照组间K562细胞存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 μmol/L伊马替尼+1.0 μmol/L SB216763组、1 μmol/L伊马替尼+ 5.0 μmol/L SB216763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3.6±3.0)%、(77.0±3.6)%,均较对照组细胞存活率[(68.0±2.8)%]高(均P<0.05);1 μmol/L伊马替尼+0.5 μmol/L SB216763组细胞存活率为(70.0±2.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μmol/L伊马替尼+2.0 mmol/L氯化锂组、1 μmol/L伊马替尼+4.0 mmol/L氯化锂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5.5±3.6)%、(83.4±3.9)%,均较对照组细胞存活率[(69.5±2.1)%]高(均P<0.05);1 μmol/L伊马替尼+1.0 mmol/L氯化锂组[(72.3±6.0)%]与对照组间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μmol/L伊马替尼分别联合0.5、1.0、5.0 μmol/L TWS119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0.0±1.1)%、(72.1±0.8)%、(73.8±0.7)%,均较对照组[(67.9±7.5)%]高(均P<0.01)。1 μmol/L伊马替尼+5.0 μmol/L SB216763、1 μmol/L伊马替尼+4.0 mmol/L氯化锂、1 μmol/L伊马替尼+5.0 μmol/L TWS119三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16±3.59)%、(20.11±2.98)%、(16.27±2.36)%,均较对照组[(28.26±2.2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单独伊马替尼作用K562细胞相比,伊马替尼分别联合3个GSK3抑制剂作用的K562细胞中t-GSK3β、t-GSK3α蛋白表达水平无差异,p-GSK3β、p-GSK3α、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

结论

GSK3抑制剂可减弱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水平实现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的效果、并发症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4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4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21岁(7~70岁);骨肉瘤39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骨巨细胞瘤2例,纤维肉瘤1例;肿瘤位于股骨远端者35例,胫骨近端者12例。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5年生存率极低。尽管在手术、放化疗等治疗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生存率仅略有提高。近年来胃癌抗血管生成治疗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文章将对近年来胃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的探讨红斑狼疮与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LPD)的临床鉴别及诊断。方法报道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例误诊为红斑狼疮的EBV+-LPD患者的诊疗过程。结果该例患者误诊为红斑狼疮,经多次治疗后皮疹仍出现变化,伴高热,后诊断为EBV+-LPD。结论红斑狼疮和EBV+-LPD均为谱系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该例患者皮疹出现多次变化,为两类疾病的临
白血病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相比显著不同,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调控机体免疫系统及造血系统,影响机体代谢功能参与白血病的疾病进展,但潜在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深入探索可作为治疗靶点的肠道微生物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深远意义。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其病因及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参与DLBCL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文章分析了LncRNA可能影响的基因和信号通路,并对DLBCL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国产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导致间质性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采用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口服治疗后发生治疗相关性间质性肺炎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发生治疗相关性间质性肺炎后,先后采取小剂量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与泼尼松重叠联用,症状缓解后伊马替尼逐渐加量,并逐渐减停泼尼松,间质性肺炎治愈并且获得了较好的分子
目的提高对少见淋巴瘤特殊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以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资料,结合文献讨论AITL的发病机制、治疗、预后。结果患者为73岁女性,发病时以高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要临床表现,后行腋窝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经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AITL,予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迅速获得缓解。结论AITL
目的探讨浆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浆细胞肿瘤患者骨髓液、骨髓组织、外周血、尿液检查资料,其中骨髓液行骨髓涂片、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免疫分型、第二代基因测序(NGS)等检测;外周血除用于细胞形态观察以外,还与尿液一同用于免疫固定电泳及游离轻链检查;骨髓组织用于观察骨髓组织结构及纤维化情况,并进行
目的探讨难治性贫血(RA)和巨幼细胞性贫血(MA)患者外周血象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差异。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扩大检索。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41篇文献,共计3 192例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RA患者淋巴结肿大发生率高于MA患者(OR=0.43,95%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微小残留病(MRD)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通用的三种ALL-MRD检测手段包括免疫球蛋白重链/T细胞受体(IGH/TCR)基因重排检测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法、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检测法。IGH/TCR基因重排检测法包括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二代测序(NGS),前者主要检测IGH/TCR重排基因的可变区,比普通FCM灵敏一个对数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