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学校内部的相互竞争、彼此割裂和防范的文化阻隔了教师间的交流,教师的教学处于孤立状态,常常各自为战,缺乏合作的积极性,一些集体备课和研讨活动也往往都是外控式的。日本著名教授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谈到:学校改革最为重要并且是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并指出:现在所有的学校,仅靠一年3次、每次1小时讨论的校内教研活动,就能改变教学情况或改变学校的先例还从未有过。教师如果没有通过多次上公开课的机会来获得同事们的评论、帮助,教师的教学是难以改变的,在学校内建立起牢固的“合作性同事”关系也是不可能的。这种合作的同事之间的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
一、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文化价值
1.促进学校教研、科研功能的重要转变。学校的教研科研常被人误以为是“务虚”的,与教学实践“微关联”甚至是“无关联”的。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质就是在同伴支持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分享、协商、反思等实践活动解决课堂的问题,它研究的问题是“微小”的,却也是“关键”的,绝不是“假大空”的;它采用的方法是合理的、务实的,绝不是复杂到教师无法操作的;这样就使教育科研的功能获得了重要的转变,由“空军”变为“陆军”,或者说是“空军的地面部队”——是先进理念与务实实践的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了学校科研的第一追求,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教师实践智慧的生长成为学校科研的必然成果。
2.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它重视团队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慧的开发和整合,经常性借助深度会谈来展开,各成员在研讨活动中亮出心中全部的假设,共同思考,自由交谈,彼此用心聆听,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共同开发知识资源,获得“l l>2”的增智、增能的效果。同时,它对教师没有行政性的惩戒作用,不强调通过检查与考核等行政性手段来明确教师所处的水平等级,而是试图建立一种合作、探究、反思的教师群体文化,形成共同愿景,从而努力改善心智模式,勇于超越自我,产生更大的行为动机。
3.发展了教师的反思能力。团队学习的反思通常采用两种形式,第一是个别反思。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和研究困惑进行分析及重构。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理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第二是集体反思。将个别反思所得到的结论与启示进行集体交流,此时的反思常常有相互的碰撞与彼此的吸收,因此,常常是一种智慧的大餐,又夹杂着原理念解构时的“刺痛感”和新的个人理念重构时的欣喜感。
二、教师专业成长视角下学习共同体形成的途径
其一,有共同的愿景支撑。共同愿景是教师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与之奋斗的目标,体现着大家的使命感与价值观,是成员个人愿景的汇聚与聚焦,也是对学校共同愿景的分解与承担。我们需要有一根“价值线”把他们凝聚起来,不仅是人聚,更是心聚,有这样共同愿景的研讨是让人期待的,并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而不是互相猜疑、各自为政、互相排斥。教师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就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其二,多种形式的合作平台。这种交流平台一般是对教育教学中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它可以是青年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的活动,也可以是“案例分析会”“读书分享会”“校内外名优教师报告会”等。它由部分教师做主要发言,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和感想,供其他教师进行讨论的一种形式。主要形式有:
1.沙龙对话式。先根据团队成员的需求和有关专家的建议选择阅读材料,然后各成员去潜心阅读,细心揣摩,进行深入剖析,领会精妙之处,做好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然后各成员在定期举行的读书聊天会上,把自己的读书卡片、读书笔记展示出来,依次轮流发言,共同讨论,如,“头脑风暴式”讨论、批判式对话等。当然这种读书聊天会也可以延伸到教学信息交谈会,浅层次的交谈主要是交换当前最新教改动态及自己的实践经验;深层次的交谈主要指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不断获得和整合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经验,实现认识上的自我完善与提升。
2.同组互助观课式。观课议课需要打破它致力于让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它一般由多位教师组成观察团队进行的观察,分为“准备阶段”“观察阶段”与“反思阶段”三部曲。准备阶段主要是确定主题、确定内容、确定方法、确定工具与确定分工;观察阶段通常要做到“2 l”,即记录时间、记录细节和课后访谈。其中“细节”是“观察”的生命,课堂观察中的细节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要敏锐地捕捉细节,可以是反映教师教育问题的,还可以是那些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课堂观察者,要善于捕捉这些包含研究信息的细节,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二要客观地重现细节。捕捉到的细节,我们把它定格,并在课后,把它客观地“回放出来”,重现出来。细节回放的过程,已经是一个“放大”的过程。“观察阶段”与“反思阶段”是紧密相连的,课堂观察“反思”的核心是关于细节的反思。
3.网络学习式。将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描述与分析,形成反思,勤于“讲述自己的故事”,并将自己的教育随笔、教学日志及时上传BBS,与团队其他成员协商交流讨论,提出质疑、发表意见、互相点评,开展互动式学习,促进讨论的深入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校外优秀教师甚至一些教育行家、专家加入,聘他们为“友情客串”,定期与他们开展在线交流,恳求他们予以指导,拓展同伴互助的范围,挖掘同伴互助的深度。
4.微型课题研究式。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无需也无力去研究“大课题”,而力求在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生长点中去寻找一些小课题,走“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之路。教师学习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课题研究小组,因此可以结合自己学校里、课堂中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家长共同关注的、真实的教育现象与实际问题进行共同研究。像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写心理日记》《课前三分中讲自己的故事》《绘画作文》等“草根性”微型课题。教师学习小组要定期举行课题信息交流会、课题汇报课活动,或到其他学校学习与该小课题相关的经验等。在这样的研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工作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内在的价值,追求个体精神生命的发展。
5.主题论坛式。学校可以制定教师论坛活动章程。包括论坛目的、论坛内
一、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文化价值
1.促进学校教研、科研功能的重要转变。学校的教研科研常被人误以为是“务虚”的,与教学实践“微关联”甚至是“无关联”的。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质就是在同伴支持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分享、协商、反思等实践活动解决课堂的问题,它研究的问题是“微小”的,却也是“关键”的,绝不是“假大空”的;它采用的方法是合理的、务实的,绝不是复杂到教师无法操作的;这样就使教育科研的功能获得了重要的转变,由“空军”变为“陆军”,或者说是“空军的地面部队”——是先进理念与务实实践的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了学校科研的第一追求,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教师实践智慧的生长成为学校科研的必然成果。
2.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它重视团队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慧的开发和整合,经常性借助深度会谈来展开,各成员在研讨活动中亮出心中全部的假设,共同思考,自由交谈,彼此用心聆听,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共同开发知识资源,获得“l l>2”的增智、增能的效果。同时,它对教师没有行政性的惩戒作用,不强调通过检查与考核等行政性手段来明确教师所处的水平等级,而是试图建立一种合作、探究、反思的教师群体文化,形成共同愿景,从而努力改善心智模式,勇于超越自我,产生更大的行为动机。
3.发展了教师的反思能力。团队学习的反思通常采用两种形式,第一是个别反思。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和研究困惑进行分析及重构。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理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第二是集体反思。将个别反思所得到的结论与启示进行集体交流,此时的反思常常有相互的碰撞与彼此的吸收,因此,常常是一种智慧的大餐,又夹杂着原理念解构时的“刺痛感”和新的个人理念重构时的欣喜感。
二、教师专业成长视角下学习共同体形成的途径
其一,有共同的愿景支撑。共同愿景是教师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与之奋斗的目标,体现着大家的使命感与价值观,是成员个人愿景的汇聚与聚焦,也是对学校共同愿景的分解与承担。我们需要有一根“价值线”把他们凝聚起来,不仅是人聚,更是心聚,有这样共同愿景的研讨是让人期待的,并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而不是互相猜疑、各自为政、互相排斥。教师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就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其二,多种形式的合作平台。这种交流平台一般是对教育教学中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它可以是青年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的活动,也可以是“案例分析会”“读书分享会”“校内外名优教师报告会”等。它由部分教师做主要发言,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和感想,供其他教师进行讨论的一种形式。主要形式有:
1.沙龙对话式。先根据团队成员的需求和有关专家的建议选择阅读材料,然后各成员去潜心阅读,细心揣摩,进行深入剖析,领会精妙之处,做好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然后各成员在定期举行的读书聊天会上,把自己的读书卡片、读书笔记展示出来,依次轮流发言,共同讨论,如,“头脑风暴式”讨论、批判式对话等。当然这种读书聊天会也可以延伸到教学信息交谈会,浅层次的交谈主要是交换当前最新教改动态及自己的实践经验;深层次的交谈主要指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不断获得和整合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经验,实现认识上的自我完善与提升。
2.同组互助观课式。观课议课需要打破它致力于让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它一般由多位教师组成观察团队进行的观察,分为“准备阶段”“观察阶段”与“反思阶段”三部曲。准备阶段主要是确定主题、确定内容、确定方法、确定工具与确定分工;观察阶段通常要做到“2 l”,即记录时间、记录细节和课后访谈。其中“细节”是“观察”的生命,课堂观察中的细节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要敏锐地捕捉细节,可以是反映教师教育问题的,还可以是那些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课堂观察者,要善于捕捉这些包含研究信息的细节,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二要客观地重现细节。捕捉到的细节,我们把它定格,并在课后,把它客观地“回放出来”,重现出来。细节回放的过程,已经是一个“放大”的过程。“观察阶段”与“反思阶段”是紧密相连的,课堂观察“反思”的核心是关于细节的反思。
3.网络学习式。将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描述与分析,形成反思,勤于“讲述自己的故事”,并将自己的教育随笔、教学日志及时上传BBS,与团队其他成员协商交流讨论,提出质疑、发表意见、互相点评,开展互动式学习,促进讨论的深入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校外优秀教师甚至一些教育行家、专家加入,聘他们为“友情客串”,定期与他们开展在线交流,恳求他们予以指导,拓展同伴互助的范围,挖掘同伴互助的深度。
4.微型课题研究式。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无需也无力去研究“大课题”,而力求在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生长点中去寻找一些小课题,走“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之路。教师学习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课题研究小组,因此可以结合自己学校里、课堂中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家长共同关注的、真实的教育现象与实际问题进行共同研究。像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写心理日记》《课前三分中讲自己的故事》《绘画作文》等“草根性”微型课题。教师学习小组要定期举行课题信息交流会、课题汇报课活动,或到其他学校学习与该小课题相关的经验等。在这样的研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工作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内在的价值,追求个体精神生命的发展。
5.主题论坛式。学校可以制定教师论坛活动章程。包括论坛目的、论坛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