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产力概念的再次认识

来源 :网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ax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产力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词汇之一,但在生产力概念经历了骤步的丰富和完善的演进过程。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生产力概念都是在经济学范畴内以“量”来规定的。直到马克思对生产力概念进行了哲学的规定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产生了革命性的突破,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产力概念;共同活动方式;自主活动;科学发展观
  一、生产力概念的演进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概念
  1.根据现有文献可知,第一次提出生产力概念的可能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1757年,弗朗斯瓦·魁奈在他的论文《谷物论》中指出:“和庞大的军队却会把土地荒芜相反,大人口和大财富,则可以使生产力得到很好的发挥。”①魁奈所说的“生产力”,主要是指“土地的生产力”,即土地产出产品的多少,它是量的概念。考察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和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他对土地创造财富的论述可以知道,生产力概念是在工业还不发达以及为了论述土地创造财富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的。在今天看来,魁奈的土地的生产力是将生产力片面归结于土地上面。但他提出并明确使用生产力概念使得学者们开始从“量”的意义上研究财富的增长机理,这对后人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社会财富的增长,不仅取决于参加生产的劳动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更大的劳动生产率。他将分工的概念引入生产力中并考察对生产力的作用。他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是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②众所周知,分工首先表现在农业和工商业的分离,农村和城镇的分离。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个人的分工、交往、再到共同的社会活动和实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斯密对生产力的范畴的规定还不成熟,只是从工商业是创造财富的劳动,强调分工在生产中的作用角度进行了探索,此时的劳动生产力仍然是在经济学的范畴内劳动生产创造财富的多少上进行“量”的表征。
  3.李嘉图是继亚当·斯密之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使用生产力概念与魁奈相似,都是指土地产出产品的量,生产力是依赖土地产出的。他认为农业改良有两种:一是增进土地的生产力;二是通过改良机器。另外,农业产出的量是由土地生产力的差异决定的,以此产生级差地租。此时,李嘉图对生产力的规定仍然停留在对自然界和物质的力量,但他认识到了土地的差异和生产工具对生产力的影响。
  4.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对生产力的理解介于斯密和李嘉图之间。萨伊认为,斯密没有看到资本具有同劳动、土地同样的生产力,而且他批判地指出:斯密把精神劳动排除在创造财富的生产之外。他认为:“创造具有任何效用的物品,就等于创造财富。”③精神劳动也可以创造效用,也属于生产性的,它是间接地作用于物质生产的发展。正如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和从自然界中获得财富一样,都是通过间接的手段,即对劳动工具的使用。关于李嘉图,萨伊认为,不仅土地有生产力外,其他的自然力如江河湖海也同样具有生产力,自然的生产力通常和资本的生产力结合在一起。工人的生产力,在萨伊看来“即他的体力与技巧的结果,这结果本身也是实际产品”④工人和机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工人的生产力。同样,生产力在萨伊那里也是用生产财富的多少,以“量”的概念来提出的。与斯密和李嘉图相比,萨伊认为财富或生产力来自劳动、土地和资本的结合。对生产力概念的这一理解大大接近了今天人们对生产力认识的程度。
  纵观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概念,都是在经济学范畴内做出的局部规定,从土地生产力到自然生产力,再到劳动、土地和资本的生产力。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生产财富的多少,从“量”的概念上考虑的。虽然他们对生产力概念的认识上贡献不小,骤步丰富了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并趋于成熟。但最大的缺陷是对概念的认识仅停留在经济学范畴之内,只注重物对生产力的作用,没有从哲学的视角对生产力概念作出一般的规定。马克思在研究古典政治经济学时,自然对其中的生产力概念有所关注,随着马克思对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生产力概念的变革之路也随之开始并不断深入。
  (二)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形成
  马克首先使用生产力的概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此时马克思基本上沿用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解。他把生产力与人的生存状态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他说:“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加社会的财富,促使社会精美完善,同时却使工人陷于贫困直到变为机器。”⑤此时,马克思还未能对生产力本身作哲学上的解读。
  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马克思着重批判了李斯特的理论体系前提“生产力”。马克思指出,“资产者把无产着不是看作人,而是看作创造财富的力量”。此时,生产力超出了经济学范畴具有了哲学的高度,对生产力的理解,已经将重点从单纯的物质财富上升到属人的力量。这是马克思变革生产力概念的过渡阶段。
  生产力概念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历史性的突破并革命性的形成。其革命性在于:首先,生产力附有工具和技术意义上的“能力”内涵。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之间的斗争的历史中,生产力就是指人们生产能力或水平,工具和技术是其表现形式。如果仅就考察生产工具,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制造并不断改进所使用的工具。人的生产能力增长和工具发展改善的过程是相互统一的。无论是人与自然界的接触程度,还是生产工具的使用程度,都表征了人的活动能力的内涵。其次,生产力具有“共同活动方式”的力量内涵。共同活动方式从量方面的规定而言,单个人无法完成的活动必须由一定数量的人来共同战胜,人数越多成功的几率就越大,人的数量多少只是生产力大小的一个因素。从共同活动方式的质的方面来说,生产力的扩大取决于多数人共同活动的程度,即分工、协作和交往程度。“共同活动方式本身”是生产力的范畴,而表征共同活动方式的外在形式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二者是有区分的。再次,生产力具有个人“自主活动”的力量的内涵。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各个个人的力量就是生产力,而生产力不是人的力量表现出的,而是表现为分工和私有制的力量,人也就成为抽象的个人,生产力的这种外在表现反而主宰人的自主活动。而劳动是联系人和生产力的唯一途径。所以,“各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这不仅是为了实现他们的自主活动,而且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于是,自主活动会在主宰的外在力量下生成一股对抗的内在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生产力的主体,生产力不是外在于人的单纯的物,也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的手段,而是主体为了得到充分的自主活动而不得占有生产力总和的积极表现。所以,现实的个人对自然物的作用无疑是生产力的源头,生产力在社会和历史中生产一种人的类力量和类能力,而生产力对于个体所形成的“异己的力量”,被马克思看作“个体发展的历史”中不可避免的社会事实。   人在占有并使用自然力和工具的力量,在改变自然的同时改变着自身的自然。这种主体的对象化活动将自然的自在状态转化为属人的生产力的物的因素。人的自主活动在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中不断的自我超越。所以,生产力是主体形态和物化形态的统一。生产力之所以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其根本原因就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发挥主体体和自由创造性的缘故。总之,马克思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以超越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力概念的各种规定的,此时的生产力概念达到了质得飞跃,它由外在的物的规定转向人自身的活动,大体上可以抽象为人的能力的力量、作为共同活动方式的力量和个人自主活动的力量,这三种力量所生成的合力即为生产力,而“自主活动”是生产力的内在价值趋向。
  由此可知,这个合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在历史进程中合力是以分工、所有制等各种发展和变化的现象表现出来的。所有应该依据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推论历史发展的方向,而不应该从分工、所有制等历史现象中推论历史的去向。生产力是属人的力量,但它绝非由单个人所决定,个人的自主活动以占有生产力总和为动力,生产力以自主活动的扩大为价值趋向不断发展。技术和工具、共同活动方式以及个人自主活动三者合力总和的意义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可以得到说明和解释,我们应该克服对生产力工具化及技术化的片面理解,彰显发展生产力的人文因素。
  二、生产力概念对我国的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基于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考虑,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0年,我国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却称不上发达国家,其中原因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而且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已经产生了多方面的问题,如环境的破坏、生态失衡、能源枯竭,贫富分化等等。出现以上问题,是因为在发展生产力中只考虑了物的因素,正如古典经济学对生产力的规定一样,只是在经济范畴内考虑“量”的增加。面对诸多问题,我国当前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政策,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种发展理念是对生产力概念的正确把握,是符合马克思生产力概念旨意的。当前,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过的经济社会发展才会焕发新的活力,才能有好有快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①魁奈经济学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9.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
  ③【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74.
  ④【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44.
  ⑤Vorabpubli kstion,Bd,I/2 der MEGA2,S,332.
  参考文献:
  [1]韩立新,姜海波.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李峰(1981—),男,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其他文献
传动轴是汽车传动系中重要的零件,为了减轻重量,降低成本,同时便于实现生产制造自动化,可以采用无缝钢管作为毛坯件,并通过两端缩径的工艺来制造成两端细、中间粗的汽车传动
随着网络经济化的不断发展,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模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与领域,传统金融行业也不例外,文章以广州农商行为例,基于客户满意度视角,分析其经营发展的现状与
守法评估是指以守法内涵作为考量标准,对特定地区的公民守法状况进行评价和考察的活动。守法评估体系强调指标体系与坐标体系的结合,守法评估给予广大公民普遍参与的机会,让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曲靖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选择",一带一路"的推进建设是曲靖未来发展道路上必须努力抓住的机遇
分析摆线齿锥齿轮的加工原理,介绍了延伸外摆线齿线及齿形的形成过程,分析机床、刀盘和轮坯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关系,建立摆线齿锥齿轮切齿啮合坐标系,推导产形轮的齿面方程,可
本文以弯管模型为载体,介绍绘制带圆角的空间曲线。空间曲线圆角的操作中,命令并不是直接启动,而是通过基本曲线选择。在做空间圆角时,鼠标所在位置也特别关键,否则不能正常
针阀偶件燃油密封面、轴孔微间隙耦合等关键尺寸加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高压共轨喷油器工作稳定性和一致性。由于针阀偶件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配副间隙技术要求极
介绍各种地质情况下塔式起重机基础的形式和倾斜原因,提出具体的纠偏方案,实践证明通过找平衡点纠偏的方法是成功的.
机械制造工艺具备系统化、复杂化的特点,在具体实施操作的时候对技术的要求较高,机械化设计是机械制造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为此,文章在阐述机械化设计在机械制造工艺中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