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免不了交往交流,自然也就不能没有朋友。久经选择之后,我以为书是最好的朋友,可誉为“书友”。
有人很走运,所交朋友可能是一位博古通今、精明智慧的贤者,可我觉得,这位贤者的内在素质,仍居于书友之下。好书里巧妙地蕴藏着既往的杰出人物的心血与智慧,是一切优秀生命精华的集成,含有滋补人类精神的最大养分,正如英国卡莱尔所说:“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事物中,书籍是最重要、最令人惊叹的东西。”与人际关系中最要好、最拔尖的朋友相比,两者的智识含量显然有天渊之别。
任何一本书也不可能成就一个人,但一本书可以形成为一级阶梯。诸多经典之作从历史深处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是一级一级曲折向上的台阶,读书人踏着它前行,有望进入人类精神领域的最高处。俗世间的朋友无论多么高明,充其量也只抵這系列阶梯中的一级。
好朋友肝胆相照,两肋插刀,风雨同舟,患难相扶,这样的朋友凤毛麟角,实为罕见。由于人与人观听殊好,爱憎难同,这又决定了朋友之间反复无常的变数很大,彼此间谁也排除不了意生疏远的可能性(人性使然)。许多人富贵时车马盈门,朋友蜂拥;退下后门可罗雀,相遇时形同陌路,即属于很习见的现象。
书籍则不然,真诚、稳妥、淡定、不渝,平时可以默无声息地使一个人将快意的东西与有益的成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人炙手可热时并不格外地亲近(反或有些疏离),在他塌台时更不表示疏远。世界上惟有人疏远书籍,而书籍从不疏远人。“文革”焚书,皆属人为,书不言语,化为灰蝶而散;人与人之间,你将他人“炮打”“火烧”一下试试,古往今来,许多人之倒霉,大多数都是所谓的“朋友”放翻的。朋友之不为书友,不言而喻。
书友是集成型的,难于实指;而朋友则是单个的、具体的。生活中“朋友”一词太滥,势利之交一直泛滥成灾;而人生“知己”,相应的却非常难得(鲁迅就叹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与在朋友群落里反复地筛选一位“知己”相比,书友里的“知己”更加难求。读书万卷始通神,神交既久,方可为友;而要读万卷书,又谈何容易。书店与图书馆里接踵连袂的书迷、书痴,也未必就可以从书海中交得“知己”型的书友,否则,读书界就不会有书虫、书橱、书呆子之类的贬义词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朋友遍地等于没有朋友,其间道理是一脉相通的。
人生于世,尽都是追求快乐、幸福的。围绕这个目标,大多数人一直是在扭曲阴暗扯淡所纠结成的庸俗中奔竞忙碌着,有人认为快乐是山珍海味大快朵颐,有人认为快乐是自由自在醉生梦死,有人认为快乐是灯红酒绿恣意为欢……而西方贤哲则认为,读书使人充实,使人清明,是令人心旷神怡的高级享受,是人生之旅中最甜蜜、最幸福的境界。
即便从追求快乐与幸福出发,当今的人们还是断不了交际而需要“朋友”的。有人网上觅友,谓之“网友”;有人玩养石头,谓之“石友”;也有人迷恋宠物,可谓“猫狗之友”……这大概是人间挚友难觅所导致的旁通与外化现象,似可视为人类感情的异化。
诸多交际、诸般觅友之中,书友尽管难求,而仔细忖度,反复比量,终究也还是“读书”为上策。不能说大凡读书者,便人人都会交上“书友”,可英国的伯格说过这样的话:“爱好书籍的人,绝不会缺乏真实的朋友、有益的顾问和愉快的伴侣。”将此言加以引申,可见交“书友”与交“朋友”也是互动、互补的。浓淡相宜的书友之情不但可以醉人,而且能醉人一生。爱好书籍者,在生活里交上朋友的概率自然会大些。
近日,一位文化学者写到:“中国民众一年的购书费,跟手机短信费基本持平。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讽刺,嘲笑了中国人精神缺失的现状。”手机短信能交上“知己”朋友么?我没有听说过;读书人锐减,既属“精神缺失”,更属于交友之道的沉沦,的确让人忧虑。
有人很走运,所交朋友可能是一位博古通今、精明智慧的贤者,可我觉得,这位贤者的内在素质,仍居于书友之下。好书里巧妙地蕴藏着既往的杰出人物的心血与智慧,是一切优秀生命精华的集成,含有滋补人类精神的最大养分,正如英国卡莱尔所说:“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事物中,书籍是最重要、最令人惊叹的东西。”与人际关系中最要好、最拔尖的朋友相比,两者的智识含量显然有天渊之别。
任何一本书也不可能成就一个人,但一本书可以形成为一级阶梯。诸多经典之作从历史深处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是一级一级曲折向上的台阶,读书人踏着它前行,有望进入人类精神领域的最高处。俗世间的朋友无论多么高明,充其量也只抵這系列阶梯中的一级。
好朋友肝胆相照,两肋插刀,风雨同舟,患难相扶,这样的朋友凤毛麟角,实为罕见。由于人与人观听殊好,爱憎难同,这又决定了朋友之间反复无常的变数很大,彼此间谁也排除不了意生疏远的可能性(人性使然)。许多人富贵时车马盈门,朋友蜂拥;退下后门可罗雀,相遇时形同陌路,即属于很习见的现象。
书籍则不然,真诚、稳妥、淡定、不渝,平时可以默无声息地使一个人将快意的东西与有益的成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人炙手可热时并不格外地亲近(反或有些疏离),在他塌台时更不表示疏远。世界上惟有人疏远书籍,而书籍从不疏远人。“文革”焚书,皆属人为,书不言语,化为灰蝶而散;人与人之间,你将他人“炮打”“火烧”一下试试,古往今来,许多人之倒霉,大多数都是所谓的“朋友”放翻的。朋友之不为书友,不言而喻。
书友是集成型的,难于实指;而朋友则是单个的、具体的。生活中“朋友”一词太滥,势利之交一直泛滥成灾;而人生“知己”,相应的却非常难得(鲁迅就叹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与在朋友群落里反复地筛选一位“知己”相比,书友里的“知己”更加难求。读书万卷始通神,神交既久,方可为友;而要读万卷书,又谈何容易。书店与图书馆里接踵连袂的书迷、书痴,也未必就可以从书海中交得“知己”型的书友,否则,读书界就不会有书虫、书橱、书呆子之类的贬义词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朋友遍地等于没有朋友,其间道理是一脉相通的。
人生于世,尽都是追求快乐、幸福的。围绕这个目标,大多数人一直是在扭曲阴暗扯淡所纠结成的庸俗中奔竞忙碌着,有人认为快乐是山珍海味大快朵颐,有人认为快乐是自由自在醉生梦死,有人认为快乐是灯红酒绿恣意为欢……而西方贤哲则认为,读书使人充实,使人清明,是令人心旷神怡的高级享受,是人生之旅中最甜蜜、最幸福的境界。
即便从追求快乐与幸福出发,当今的人们还是断不了交际而需要“朋友”的。有人网上觅友,谓之“网友”;有人玩养石头,谓之“石友”;也有人迷恋宠物,可谓“猫狗之友”……这大概是人间挚友难觅所导致的旁通与外化现象,似可视为人类感情的异化。
诸多交际、诸般觅友之中,书友尽管难求,而仔细忖度,反复比量,终究也还是“读书”为上策。不能说大凡读书者,便人人都会交上“书友”,可英国的伯格说过这样的话:“爱好书籍的人,绝不会缺乏真实的朋友、有益的顾问和愉快的伴侣。”将此言加以引申,可见交“书友”与交“朋友”也是互动、互补的。浓淡相宜的书友之情不但可以醉人,而且能醉人一生。爱好书籍者,在生活里交上朋友的概率自然会大些。
近日,一位文化学者写到:“中国民众一年的购书费,跟手机短信费基本持平。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讽刺,嘲笑了中国人精神缺失的现状。”手机短信能交上“知己”朋友么?我没有听说过;读书人锐减,既属“精神缺失”,更属于交友之道的沉沦,的确让人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