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尔,某一封读者来信,会以盛气凌人的姿态,和严肃挑剔的方式,表达他对《启迪》的真正喜欢。比如,这封信会厉声责问,为何某个栏目他那么喜欢却变化了,在信里他毫不做作地告诉你,他从创刊号开始就阅读《启迪》,一期都没有落下过,所以,杂志蛛丝马迹的变化他都了如指掌。更让你欣慰的是,这样的读者,他能够看穿你在有些栏目背后的良苦用心,他也能在交流过程中泄露他自己博览群书的痕迹,那青春狂傲的思想和心性也显露无遗。这是一种不打不成交的交流,在桀骜不驯的言语背后站立着的是一位不怕和你谬托知己的深情分子。
这样的读者来信,是我最珍视的。这是一种强烈的信号,由此可以蓄养我对《启迪》读者素质的信赖,也可以藉此来评估读者的思想高点在哪里。
做一本青春刊物的魅力和压力在于,你不敢妄自菲薄!你不敢停止奔跑!有时候,即使你不可救药陷入情绪低谷和价值虚无中,仿佛找不到做某事的意义,但你还是会坚韧地继续这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有一段描述女知识分子汉娜·阿伦特的话,引用在这里,似乎可以延伸表达这样的魅力和压力心境——
每当汉娜·阿伦特在社交场合碰到一个年轻学生,并从他的话语中看到永恒人类又有希望出现一个新的开端的时候,她都会习惯性地低声嘟哝起歌德《浮士德》中一句她喜爱的话:“因为他们又从地下喷涌而出了,一如既往无止无休。”尽管这位新来者根本不是“神圣的救星”,但他的诞生本身实际上还是神圣的,“人类生生不息,直到永远,世界有可能得救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了”。
近日,我手边又聚集了几本汉娜·阿伦特的书。阅读之前,我重读她的传记《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曾说,她自己是“那个来自远方的姑娘”。这是席勒的一首同名诗歌,和汉娜·阿伦特的精神特征十分吻合。在我和《启迪》同仁心中似乎希望《启迪》杂志对于读者来说,也是“那个来自远方的姑娘”:
在贫瘠的牧羊山谷里,
伴随着每一个春天的到来,
每当云雀啼啭的时候,
就会出现一个美丽惊人的姑娘。
没有人知道她来自何方,
她并非在这山谷里降生,
一旦她向人们道过别,
便会消失得无踪无影。
她的来临带给人们喜悦,
让所有人的心魂都变宽;
亲近的感觉甚至
使人们放下高傲和尊严。
她带来了鲜花和果子,
成熟于他方的土壤,
置身于丰饶的自然里,
沐浴着别处的阳光。
她的馈赠分给了每一个人,
这个享受果子,另一个获得鲜花。
无论垂垂老者还是翩翩少年,
没有一人空手归家。
所有的客人都受到欢迎,
正在这时走来一对恋人,
她把最好的礼品献给他们,
那馈赠是花中极品。
编辑/叶琪
这样的读者来信,是我最珍视的。这是一种强烈的信号,由此可以蓄养我对《启迪》读者素质的信赖,也可以藉此来评估读者的思想高点在哪里。
做一本青春刊物的魅力和压力在于,你不敢妄自菲薄!你不敢停止奔跑!有时候,即使你不可救药陷入情绪低谷和价值虚无中,仿佛找不到做某事的意义,但你还是会坚韧地继续这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有一段描述女知识分子汉娜·阿伦特的话,引用在这里,似乎可以延伸表达这样的魅力和压力心境——
每当汉娜·阿伦特在社交场合碰到一个年轻学生,并从他的话语中看到永恒人类又有希望出现一个新的开端的时候,她都会习惯性地低声嘟哝起歌德《浮士德》中一句她喜爱的话:“因为他们又从地下喷涌而出了,一如既往无止无休。”尽管这位新来者根本不是“神圣的救星”,但他的诞生本身实际上还是神圣的,“人类生生不息,直到永远,世界有可能得救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了”。
近日,我手边又聚集了几本汉娜·阿伦特的书。阅读之前,我重读她的传记《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曾说,她自己是“那个来自远方的姑娘”。这是席勒的一首同名诗歌,和汉娜·阿伦特的精神特征十分吻合。在我和《启迪》同仁心中似乎希望《启迪》杂志对于读者来说,也是“那个来自远方的姑娘”:
在贫瘠的牧羊山谷里,
伴随着每一个春天的到来,
每当云雀啼啭的时候,
就会出现一个美丽惊人的姑娘。
没有人知道她来自何方,
她并非在这山谷里降生,
一旦她向人们道过别,
便会消失得无踪无影。
她的来临带给人们喜悦,
让所有人的心魂都变宽;
亲近的感觉甚至
使人们放下高傲和尊严。
她带来了鲜花和果子,
成熟于他方的土壤,
置身于丰饶的自然里,
沐浴着别处的阳光。
她的馈赠分给了每一个人,
这个享受果子,另一个获得鲜花。
无论垂垂老者还是翩翩少年,
没有一人空手归家。
所有的客人都受到欢迎,
正在这时走来一对恋人,
她把最好的礼品献给他们,
那馈赠是花中极品。
编辑/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