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知道吴非老师,是十多年前跟着市青年教师读书班,读了他的《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两本书。尤其是《致青年教师》这本书,让我感动许久。那时刚工作不久,不知如何当老师,只凭着一股蛮劲死抓成绩,课堂内外和学生打成一片狠拼人气,以为那样就会成为一位好老师。直到读到吴非老师的书,他如一位谆谆教诲的长者,为青年教师们指引了方向。那时,我才发觉自己以“爱”的名义,在教学中犯下了太多的错误,做了很多有违常识的事。
近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自认已经尽可能在教学中少犯错误,但是读了吴非老师的近作《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是发现自己的课堂意识浅薄。从吴非老师一贯的简朴、平实的语言中,我看到了他的宽广、高瞻,对生命的敬畏,对课堂的尊重。
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孩子的一生,有12年要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课堂上发生过什么,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真的不能不思考。对于课堂,要关注些什么?该怎么做?我从以下几点来谈谈我的理解。
一、着眼于“人的教育”
每一节课,均与孩子的未来有关。课堂教学要着眼于“人的教育”,要敬畏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吴非老师的课堂没有过多的教学技巧,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只有一个个站立的、大写的“人”。他清楚孩子将来是要走向社会的,是要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的。
人必须是积极主动的。他不想让自己的学生成为水龙头下的漏斗,等老师来“灌”。他会在课堂上提醒、引导学生怎样发问更有价值,哪些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会“问”,个人的思考开始了,“学”才成为可能。
人必须是丰富有趣的。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在独处时寻找快乐也是教育的任务。有不少高考状元进了名校后,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脱离了高中时代高强度的生活,竟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以至长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直至被退学……因此,吴老师说,教会学生“课外”如何度过,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课外空间,比成天讲“应试”要有用。
教师不要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考试机器,不要利用学生成为实现自我“业绩”的工具。要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未知世界。通过“小事”来关注学生的习惯和品质,要求学生把一丝不苟变成习惯,将品质融化在生活中。
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每一节课都是生命中的唯一。最好的课堂,始终有生命与情感。
二、培养思维品质
课堂上学生最重要的活动,是“想”,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在于引导学生“想”。课堂要教给学生的,是思维方法。学生有智慧,如懂得汲水之法,一生受用。
如何让思考点亮课堂?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当学生说的不够到位或说错时,千万不要打击他,不要立即否定他。当学生们发现“想”的乐趣时,当他们开始有理性批判与怀疑精神时,他会有充实的内心,会有探索的热情,这样他才会真正认识到世界的美妙。
教师的提问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有些问题只是用来启发学生思考的,学生可以带着问题离开课堂。细观我们的课堂,老师提出大量无效的问题,学生只要简单回答“好,对,是的”即可,或不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问题一出,还不到十秒,就立即找人回答,或老师引导出答案,课后作业也多是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能力不退化才怪。
三、尊重常识
常识,人人都懂,却极易忽视。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这个常识人人知道,而我们却常在做着破坏儿童兴趣的事。“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更受青睐。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向前冲,却忘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出发。孩子刚出生时,我们的愿望是孩子健康,将来平安快乐地长大就行了。这样简单、平实的愿望多么美好,然而走着走着,我们就忘了自己的初衷。孩子再棒永远有个邻家小孩将他比下去;学生进步了,会被提醒不能松懈;没得到第一名的要争取得第一,得了第一的要继续保持……我们的欲望就像是一个无底洞,我们忘记了常识,没有谁是完美的。
学生发展不可能标准化,这个常识我们也清楚,但我们还是常常歇斯底里地训斥学生:上课为什么不能集中精力?这道题讲了几遍了,你为什么还做错?我们也清楚有些学生根本就是怎么教都无济于事的,那句“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根本就不成立的。但他们还是会以此来衡量一位老师。为什么就不能停下来等一等,让他们缓一缓再前进呢!
吴非老师那种对学生的尊重让我敬佩,他对教师的尊重更让我感觉欣慰。很多时候,人们忽略了教师也是需要被尊重的平凡的社会人,并不是学生的一切如生命安全、意外风险,教师也必须做担保。虽然至今没碰上什么意外,但那种让教师签什么安全责任保证书之类的举措着实让人反感。
四、提升智慧
一節课究竟能承载多少东西?只有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师讲授一个概念或技巧,启发学生关注一种方法,仅此而已。简约的课,会很清晰,没有多余环节,也未必需要“一环扣一环”。这样的课堂会比较轻松。教学得法的“简约课堂”,会留给学生比较深的记忆。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当然不易,这需要教师有大智慧。
大智慧从何而来?吴非老师说,差异在“业余”形成。无论专业水平高低,人们都是通过“业内劳动”获取生活资源,然而这不是他生活的全部,他的生活品质还在于有什么样的“业余”。很多人都发现了业余的重要。判断一名教师教学素养,要多看他业余在做什么,他有没有阅读的习惯,有没有钻研“非专业知识”的趣味。
教师有修养、有智慧、有情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学”的趣味,潜移默化,逐渐地也成为有修养、有智慧、有情趣的人,这才是课堂的“正业”。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小学)
近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自认已经尽可能在教学中少犯错误,但是读了吴非老师的近作《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是发现自己的课堂意识浅薄。从吴非老师一贯的简朴、平实的语言中,我看到了他的宽广、高瞻,对生命的敬畏,对课堂的尊重。
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孩子的一生,有12年要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课堂上发生过什么,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真的不能不思考。对于课堂,要关注些什么?该怎么做?我从以下几点来谈谈我的理解。
一、着眼于“人的教育”
每一节课,均与孩子的未来有关。课堂教学要着眼于“人的教育”,要敬畏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吴非老师的课堂没有过多的教学技巧,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只有一个个站立的、大写的“人”。他清楚孩子将来是要走向社会的,是要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的。
人必须是积极主动的。他不想让自己的学生成为水龙头下的漏斗,等老师来“灌”。他会在课堂上提醒、引导学生怎样发问更有价值,哪些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会“问”,个人的思考开始了,“学”才成为可能。
人必须是丰富有趣的。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在独处时寻找快乐也是教育的任务。有不少高考状元进了名校后,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脱离了高中时代高强度的生活,竟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以至长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直至被退学……因此,吴老师说,教会学生“课外”如何度过,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课外空间,比成天讲“应试”要有用。
教师不要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考试机器,不要利用学生成为实现自我“业绩”的工具。要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未知世界。通过“小事”来关注学生的习惯和品质,要求学生把一丝不苟变成习惯,将品质融化在生活中。
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每一节课都是生命中的唯一。最好的课堂,始终有生命与情感。
二、培养思维品质
课堂上学生最重要的活动,是“想”,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在于引导学生“想”。课堂要教给学生的,是思维方法。学生有智慧,如懂得汲水之法,一生受用。
如何让思考点亮课堂?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当学生说的不够到位或说错时,千万不要打击他,不要立即否定他。当学生们发现“想”的乐趣时,当他们开始有理性批判与怀疑精神时,他会有充实的内心,会有探索的热情,这样他才会真正认识到世界的美妙。
教师的提问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有些问题只是用来启发学生思考的,学生可以带着问题离开课堂。细观我们的课堂,老师提出大量无效的问题,学生只要简单回答“好,对,是的”即可,或不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问题一出,还不到十秒,就立即找人回答,或老师引导出答案,课后作业也多是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能力不退化才怪。
三、尊重常识
常识,人人都懂,却极易忽视。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这个常识人人知道,而我们却常在做着破坏儿童兴趣的事。“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更受青睐。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向前冲,却忘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出发。孩子刚出生时,我们的愿望是孩子健康,将来平安快乐地长大就行了。这样简单、平实的愿望多么美好,然而走着走着,我们就忘了自己的初衷。孩子再棒永远有个邻家小孩将他比下去;学生进步了,会被提醒不能松懈;没得到第一名的要争取得第一,得了第一的要继续保持……我们的欲望就像是一个无底洞,我们忘记了常识,没有谁是完美的。
学生发展不可能标准化,这个常识我们也清楚,但我们还是常常歇斯底里地训斥学生:上课为什么不能集中精力?这道题讲了几遍了,你为什么还做错?我们也清楚有些学生根本就是怎么教都无济于事的,那句“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根本就不成立的。但他们还是会以此来衡量一位老师。为什么就不能停下来等一等,让他们缓一缓再前进呢!
吴非老师那种对学生的尊重让我敬佩,他对教师的尊重更让我感觉欣慰。很多时候,人们忽略了教师也是需要被尊重的平凡的社会人,并不是学生的一切如生命安全、意外风险,教师也必须做担保。虽然至今没碰上什么意外,但那种让教师签什么安全责任保证书之类的举措着实让人反感。
四、提升智慧
一節课究竟能承载多少东西?只有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师讲授一个概念或技巧,启发学生关注一种方法,仅此而已。简约的课,会很清晰,没有多余环节,也未必需要“一环扣一环”。这样的课堂会比较轻松。教学得法的“简约课堂”,会留给学生比较深的记忆。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当然不易,这需要教师有大智慧。
大智慧从何而来?吴非老师说,差异在“业余”形成。无论专业水平高低,人们都是通过“业内劳动”获取生活资源,然而这不是他生活的全部,他的生活品质还在于有什么样的“业余”。很多人都发现了业余的重要。判断一名教师教学素养,要多看他业余在做什么,他有没有阅读的习惯,有没有钻研“非专业知识”的趣味。
教师有修养、有智慧、有情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学”的趣味,潜移默化,逐渐地也成为有修养、有智慧、有情趣的人,这才是课堂的“正业”。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