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教育理论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主要由三大基石构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说明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它对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尤其是以生活德育为基本理念来建构的道德与法治课程。
笔者在准备“知法于心 守法于行”一课时,一直秉承生活化的教育原则,贯穿生活教育理论于始终。本节课最终的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学法、知法、守法,并且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这是实用性很强的一节课,所以各环节的设置都要“接地气儿”,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一、 采用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强化情感体验
“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素材,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一件事都具有教育意义,生活处处是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这种生活化教学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有机结合,将课本话题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沟通,使之及时有效地转化为课堂案例,赋予生活教育意义。
本节课在选取案例上一直秉承生活化的原则,采用典型案例一例贯之,选取同学们的同龄人小美的故事,并以漫画的形式去呈现,同时扩展运用新闻、公益广告等视频资料。这些案例都是生活化的实际,同时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体现,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体现了“生活即教材”的教材观,让真实生活重现于课堂,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在含而不露的学习活动中受到触动和教育,促进情感体验,增强教育实效。
二、 组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走进生活,优化教育资源
“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这与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理论不谋而合。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因此应用生活教育理论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大大地拓展课程资源的范围,可以让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本节课,不仅在课堂上开展了模拟生活学习活动——寻找身边的规则,还要求学生课后自制手抄报,到小区、广场等公共场所宣传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常识。以此深化学生的规则、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技巧,还能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热情,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三、知行结合,倡导学生服务生活,内化道德品行
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他提出的“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哲学思想,对今天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的生活德育非常有借鉴意义。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直接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的责任,如何实现道德从“认知”到“内化”、从“内化”到“行动”的转变,便成为教育教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
生活德育就是让同学们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贯彻理论聯系实际的原则,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体验和感受中实践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模拟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场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引用真实案例拓展提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实现内化与外化统一。
有句话说的好: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与波涛结伴,与浪花为伍!道德与法治教材较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教学,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主题探究活动,意在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参与社区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意识和能力。
实践证明,用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将教科书中的“准生活”转换为学生的真实生活,孩子们真的喜欢上了道德与法治课,他们在生活德育课中充满着乐趣和生机,他们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做中学”,“在做中创造”,过着有道德的生活。面对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更坚定了我应用生活教育理论开展生活德育的信心和决心!
笔者在准备“知法于心 守法于行”一课时,一直秉承生活化的教育原则,贯穿生活教育理论于始终。本节课最终的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学法、知法、守法,并且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这是实用性很强的一节课,所以各环节的设置都要“接地气儿”,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一、 采用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强化情感体验
“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素材,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一件事都具有教育意义,生活处处是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这种生活化教学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有机结合,将课本话题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沟通,使之及时有效地转化为课堂案例,赋予生活教育意义。
本节课在选取案例上一直秉承生活化的原则,采用典型案例一例贯之,选取同学们的同龄人小美的故事,并以漫画的形式去呈现,同时扩展运用新闻、公益广告等视频资料。这些案例都是生活化的实际,同时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体现,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体现了“生活即教材”的教材观,让真实生活重现于课堂,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在含而不露的学习活动中受到触动和教育,促进情感体验,增强教育实效。
二、 组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走进生活,优化教育资源
“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这与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理论不谋而合。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因此应用生活教育理论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大大地拓展课程资源的范围,可以让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本节课,不仅在课堂上开展了模拟生活学习活动——寻找身边的规则,还要求学生课后自制手抄报,到小区、广场等公共场所宣传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常识。以此深化学生的规则、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技巧,还能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热情,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三、知行结合,倡导学生服务生活,内化道德品行
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他提出的“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哲学思想,对今天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的生活德育非常有借鉴意义。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直接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的责任,如何实现道德从“认知”到“内化”、从“内化”到“行动”的转变,便成为教育教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
生活德育就是让同学们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贯彻理论聯系实际的原则,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体验和感受中实践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模拟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场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引用真实案例拓展提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实现内化与外化统一。
有句话说的好: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与波涛结伴,与浪花为伍!道德与法治教材较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教学,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主题探究活动,意在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参与社区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意识和能力。
实践证明,用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将教科书中的“准生活”转换为学生的真实生活,孩子们真的喜欢上了道德与法治课,他们在生活德育课中充满着乐趣和生机,他们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做中学”,“在做中创造”,过着有道德的生活。面对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更坚定了我应用生活教育理论开展生活德育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