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宁夏的西吉—海原—固原地区自1970年以来先后发生了两次中强地震,即:1970年12月3日西吉5.5级地震和1982年4月14日海原5.5级地震。这两次中强震前波速比Vp/Vs的异常都比较明显。由于从1972年开始我们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坚持了对波速比异常的观测和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夏的西吉—海原—固原地区自1970年以来先后发生了两次中强地震,即:1970年12月3日西吉5.5级地震和1982年4月14日海原5.5级地震。这两次中强震前波速比Vp/Vs的异常都比较明显。由于从1972年开始我们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坚持了对波速比异常的观测和研
其他文献
《地震活动性中的波动现象》一文,以我国南北地震带为例,对地震活动的波动现象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分析表明地震活动波有三种传播速度。上述结论或许能在地震预报中得到应用。
本文说明利用模糊数学识别模式的必要性,以及根据模糊集隶属原理自动识别机械零件的方法。文中介绍了识别系统以及利用Z-80微型机设计的识别分类器。列举了螺纹与螺栓头的识别分类,编制了识别程序。识别结果可以显示于荧光屏上或打印输出。
卫星云图增强机已于1982年7月6日正式通过技术鉴定。使用该机可使云图分析从定性转入到定量成为可能。一、增强处理的基本原理应用图象增强处理中的空间域法针对图象本身的象素进行处理,基本原理是基于灰
本文探讨了唐山地震前后天津、唐山地区地下水位异常形成的机理、力学过程的解释,以及与震源演化过程的关系,认为:唐山震中区和外围天津地区分别受震源迭加的垂直向上力派生的水平向张应力作用和深部横向水平力拖曳派生的垂直向下牵引力作用,造成地下水位的长期下降。临震时天津地区受震源应力场强化的反馈作用,使深部横向水平力拖曳受阻,引起观测水层产生回压,而震中区则因主破裂前的预滑,引起震源应力场转向,使观测水层的
四川最强烈的挽近构造活动时期至少有三次。第一幕在新、老第三纪之间,第二幕在新第三纪与早更新世之间,第三幕在早、中更新世之间。它们各控制多种构造带或构造体系的活动,经过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最后铸成四川复杂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山川地貌景观。挽近时期进一步活动的构造型式有:东西向构造带、南北构造带、棋盘格式构造、新华夏系、青藏系及旋扭构造等。各构造带的发生演变及成生顺序所反映的构造应力场及其转变方式颇有规律
本文利用七○年至八二年的中、小地震活动资料,结合大华北区域快速破裂过程和特征,分析了该区十几年来强震发生前,中、小地震相对密集的活动特点。指出大华北地区存在一个近似扇形的快速破裂网络。这个网络(最少在目前)既控制着绝大多数的中、小地震活动带,又控制着强震的发震地区。探讨了该区自七○年以来M_S≥6.0级地震前的中、小地震活动异常。强震主要发生在扇形破裂网络的交汇点附近,震前一至十年交汇点附近都有5
本文根据重力、航磁、地壳视厚度、地震活动性及震源深度等资料,对鲜水河断裂带形成的深部状况及其与地震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 1.该断裂带在上地幔顶部的壳幔界面上並未得到清晰和直观的反映,因此推测它可能未切穿岩石圈,而属一条壳内区域大断裂。2.该断裂是在前海西期构造隆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3.从地壳剖面上看,古生代变质岩系底板以下到磁性居里等温面之间的带状空间,是该断裂带的孕震和发震
自从1935年里克特提出震级标度以后,地震界才对地震强度有了较为客观、定量的微观描述。然而近二、三十年来,震级精度提高得並不快。这就给整个地震研究工作带来了不便。特别是地震预报研究者迫切希望能在一致而严格的震级基础上探讨诸如:前震群中最大
本文就用计算机研究图象制导技术的目标图象数字模拟.数字目标信息的检测和物函数象函数的运动距离变换与旋转变换等三个问题进行扼要分析.并给出计算机的计算结果.
在点抽样中,每个点可能仅测定一、二株树。相对于寻找样点的旅途和设立样点的高成本来看,这往往被认为样木太少。有两个不同的方法被提出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的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