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re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渗透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个任务,是指通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丑美善恶的能力。它是培养一个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素质。它能使人精神充实,开朗活泼,也是一个人品位的体现,对学生的德、智、体、劳等方面也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遵循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以人为本
  
  教学教研,不论如何改革,怎样大胆的尝试,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遵守教学原则,否则必然会失之偏颇。现在,美术教学的原则大致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精讲多练原则、以点带面原则、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原则等几条,这是教师运用各种教法的依据。曾经听过一位小有名气的美术教师的课,他的美术课的教学流程大体遵循这样一种走向:教师出示范画,师生评议范画;教师讲解基本画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并联系观察所得进行练习。然后,教师抽选部分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进行品评。观摩此课之后,笔者觉得这位教师的教法很值得玩味,因为他遵循了教学的基本原则,把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结合了起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趣。从此之后,根据此课所受的启发,更加注意学情分析和教学中语言、教具的直观性与形象性了,并常常当场示范。同时,也更加注意留出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练习了。这一来学生的作业质量果然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润物细无声,循徐渐进
  
  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鲜明生动的造型和富有情趣的色彩具有直观感人的艺术魅力,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把美术只当作附带的“副科”,再加上一些美术老师不懂业务、教法陈旧粗糙,视美术课为一种应付的形式,使学生爱“美”之心日益衰减。可以拟定“以课堂为主,活动、刊物为辅”的策略。这样上课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浅显易懂的例子,直观精美的当场示范,精确简练的讲解剖析,对较优者的适当肯定与褒扬,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勉励、鼓舞,使课堂氛围日渐活跃起来。同时,注意出刊时的刊头和插图场地布置的艺术性,让学生在课外也能感受到美的气息和美的熏陶。看到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日渐提高,再适时组织全校性的书画赛,并把优秀作品公开展出,这样的推波助澜,更激发起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唤醒其被压抑已久的爱美之心,叩开其接受、欣赏美的事物的心扉;同时,还引起了学校领导对美育的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对美术教学的关注。
  
  三、师法自然,不拘一格
  
  大自然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而前人遗留下来的理论和技法则是人们学习艺术的“金钥匙”。无源则沦为死水,没有掌握开启艺术殿堂的“金钥匙”必为毫无美感的胡涂乱抹之作。因此,上美术课时既要侧重于技法的讲解,同时还要渗透一些前人对艺术的精辟论述,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画、为什么这样画、这幅画好在哪里等等;但又不拘泥于前人的方法,不让学生生硬的临摹范画,而是允许其相互之间有所相同,又各具特色;甚至于把课堂直接开向大自然,让他们去自然界中捕捉美的事物,直接表现在各自的画笔下,使他们摆脱课堂与前人(或别人)的桎梏,变得思路活跃,兴趣盎然。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使他们把所学的技法得以灵活运用,还可以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敏锐其感受美的触角。
  
  四、课堂内外结合
  
  美术教育固然需要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还需要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近年来,在美术界声誉鹊起的怀铁三小,那些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展出并收藏的“小画家”、“小书法家”,据说大多是课外活动的积极份子。由此可知,课外活动在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方面确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课外活动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可以是一次讲座、一次写生,也可以是经常性的集体创作、交流,还可以是对一些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术家的访问和求教,等等。所以,课外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风格。另外,课内外插入一些“小动作”,也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巩固和迁移起着“催化”作用。“小动作”之一:组织写生。即让学生在游玩观光的同时进行写生,也可以是印象画,然后集体展开交流、评品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那些素质优良的学生 总是锋芒毕露的,有利于特长生的发现和培养。“小动作”之二:让学生给一个文本作单幅或多幅插图,或者根据某首诗词的意境创作一幅画。这样的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创作欲望和艺术修养。小动作”之三:让学生自己设计居室布置,然后付诸实践,并组织相互交流、参观、评析。这种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拓展他们的艺术天地。“小动作”之四:组织学生作品展览和各种参赛活动,形成社会性整体审美氛围,肯定学生的进步与提高,增进他们的审美情趣。
其他文献
作为启发式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提问在课堂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认真解析当前语文教学中形形色色的提问,笔者发现要使提问真正能启发学生思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把握时机,恰到好处,切忌目的不明,重复罗嗦    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任务,紧扣教学重点,所提问题应具体、明确,有针对性,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不能没有设计,想起什么问什么;也不能笼统提问,指向不明。有些教师不分轻重主次、重点难点,提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非常重视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提出两方面要求: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知识结构应该既包括科学精神,又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应具备包括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等在内的多元知识结构。    一、理论水平    1、重视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应认真学习英语教育理论,离开专业理论的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便失去了
期刊
自学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指自己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独立探究新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自主能力,只有这样,他们能力才能在探索中形成,他们智力在探索中才能得开发。    一、创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环境    抓住关键,点拔引导施教有方,贵在引导。教师应充分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抓住关键,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物理知识,改变他们过去形成被动接
期刊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集合在一起,并由计算机综合控制的技术。采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会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等发生巨大的变化,对实现数学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全面发展学生个体的素质大有益处。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能集图、文、声、像、动画等为一体,且具有人机对话的功能,对学生的感性形成多种刺激,有效
期刊
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的目的不仅应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应包括情感的发展,是对整个人的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新课程语文教学认为,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和技能的形成。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磨练意志品质,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积极促进
期刊
互动式教学是立足于师生双方相互认识、理解、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与教学环境、教学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信息传播方式。当今社会,生物技术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一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也存在着负面影响。那么教学过程不能
期刊
材料分析教学法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对典型材料的分析,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来完成教学目标。它使知识生活化,使学生运识灵活熟练,使用得当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分析教学法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综合能力培养,而且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符合政治学科的特点,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可以改变传统政治课教学的“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知识的消化过程和
期刊
传统的体育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教师过分重视通过不厌其烦的示范和讲解将运动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过分强调“跟我学”、“跟我做”、“跟我练”,学生基本处于一种无需动脑筋的被动接受的状态,只是进行机械模仿和练习。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突出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和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体育与健康课
期刊
做高中数学题一定要有好的方法,还必须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会做数学具体就是要会理解数学概念与性质,掌握数学知识点的外延与内含。做数学就必须懂得做数学的方法,特征,本质与目的。  一、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  数学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为基本形态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急剧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高度社会化。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定量化研究的学术性发展
期刊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很大的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的观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新课程中的作用。”制约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瓶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水平。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因此,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课改能健康稳步发展,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深思的实际问题。跨入2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