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和建设程序的规范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积极探讨新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督模式,推动施工质量监督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质量监督事业的发展,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为完成世纪征途上前所未有的宏伟目标及监督任务,而贡献我们的力量,做到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本文分析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存在的问题,以科技手段促进工程质量,以及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 监督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为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履行质量责任的行为以及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维护公众利益的行政执法行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总称。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而不断健全和发展。
一、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存在的问题
1.监督模式单一,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的工程监督大多采用形式单一的实物工程监督方式,虽然这种监督方式是一种应用性较高的方式,但是随着我国工程建筑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工程建筑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单一的监督模式已经不能完成对工程建设的各个参与部门行为的监督,也无法保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行。并且建筑工程具有工种多、工期长、材料设备品种复杂等自身的特点,所以传统的单一实物工程监督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求,仅仅依赖这种质量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建筑工程的工期很长,使得对建筑工程的全面性质量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受到约束,导致在实际的监督工作中不能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准确的评价、核查和相对有效的控制。
2.社会对工程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有思想上的误解,社会各界人士很容易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认为是一般的质量责任主体,当出现工程质量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责任,在工程质量的监督过程中目前存在着谁进行核定就必须由谁来承担责任的现象,使得政府工程质量管理监督机构由原来的监督角色转变成责任的承担者,而直接参与相关工程建设的各个责任部门在发生工程质量问题时却袖手旁观。这种错误的理解颠倒了市场经济活动当中工程建筑者需要对产品直接负责的实际规律。因为质量监督机构是经过政府授权,才能进行监督活动的,所以社会普遍认为工程质量监督是国家管理行为的相关延伸,国家政府也应该成为建设工程质量问题的实际责任者。这种认识从客观上造成了政府管理体系从原来的直接管理、微观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宏观管理,与目前普遍采用的“三步到位”的等级核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运行方式产生矛盾,不利于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
二、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的探讨
随着国家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工程质量监督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实现了有法可依, 依法执监。为了全面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規以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根据工程建设不断发展的要求, 适应自身角色和职能的变化, 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 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 健全执法运行机制, 建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新模式。针对目前广州市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工程质量监督进行探讨:
1.尽快定位工作性质。质量监督机构应该成为建筑系统技术管理的龙头,走技术管理型道路。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 提高监督执法的透明度, 使工程建设各方从建设工程活动开始就了解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 以充分调动建设、监理和施工等受监单位自查自纠、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觉规范质量行为, 减少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对监督站而言加强监督执法是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但必须保证执法监督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在日常工程质量监督和调查违法行为过程中, 应推行“一人为私, 两人为公” 的执法理念, 建立集体监督机制。同时规定不同级别的监督文书分别由监督员、科长以及站领导按权限范围签发, 保证执法检查和处罚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2.调整现有技术人员构成,为工作模式的转变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逐步改变现有人员架构, 为建立高端技术监督部门做好人员准备。针对现阶段施工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 质量监督机构应与具备技术、设备、人员优势的科研单位或检测机构共同研究检测手段, 加强对工程实体质量进行多种非破损性检测, 同时对质量监督机构人员加强技术培训, 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监督员的理论知识与现场经验。
3.改变工作机制, 提高监管效率。质量监督站是代表政府进行监督的部门, 实行的是有针对性地抽查, 应该充分依靠市场诚信机制, 运用差别化管理模式, 改变现有工作机制, 提高监督管理效率。
4.尽量丰富工作手段, 提升监督技术含量。要提升监督技术含量, 必须从两个方面取得突破, 首先是将对工地现场实物监督延伸到对施工技术方案的监督, 其次是将工作重点从对实物外观监督转向对重要隐蔽工程的监督新形势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深化改革。
三、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的改革
1.快捷、系统地计算机网络为我们解决“建设规模不断拓展,而质量监管的资源却相对有限”这一矛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质量监督系统实行网上办公,信息共享。工作流程贯穿于工程报监、抽查及问题整改,局部验收和竣工验收备案等整个工程监管全过程,将对提高工程质监水平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工程报监时,就将工程相关基本信息资料,录于监督网络之中,监督员接受任务后,开展日常的质量监督工作。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在监督系统中录于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等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它不仅作为监督的档案资料,也可以根据近期发生的质量问题,加大对工程的巡查和重点抽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现在存在的工程质量信息不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里的问题,以实现工程信息的共享,质量的共同监督管。为实现工程施工质量的远程管理,可在工地关键的施工部位和关键工序设置摄像头。
3.通过网络,将相关数字信息传递给质量监督部门,实现对工地施工质量实时监控。这样,可以及时地发现和消除问题,为提高和保障工程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监督网络系统的建立将为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建设各方的联动提供工作平台和空间,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监控。发现问题能及时跟进,从而扩大质量管理的范围,弥补监控的不足。该系统的建立,可实现工程信息的共享,达到对工程实时动态的管理,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质量管理网络,可夯实基础,达到对建设工程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模式,实现新形势下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管,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建玲.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1(10).
[2]苏永强.建筑工程设计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煤炭工程,2010(7).
[3]牛鹏志,刘伟强.浅议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的发展方向[J].山西建筑,2011(20)
[4]王桂珍,田强,于瑞峰.改进工程质量监督模式[J].建材发展导向,
2010,8(01).
[5]胡树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现状分析及建议[J].建材发展导向,
2010(07)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 监督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为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履行质量责任的行为以及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维护公众利益的行政执法行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总称。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而不断健全和发展。
一、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存在的问题
1.监督模式单一,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的工程监督大多采用形式单一的实物工程监督方式,虽然这种监督方式是一种应用性较高的方式,但是随着我国工程建筑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工程建筑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单一的监督模式已经不能完成对工程建设的各个参与部门行为的监督,也无法保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行。并且建筑工程具有工种多、工期长、材料设备品种复杂等自身的特点,所以传统的单一实物工程监督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求,仅仅依赖这种质量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建筑工程的工期很长,使得对建筑工程的全面性质量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受到约束,导致在实际的监督工作中不能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准确的评价、核查和相对有效的控制。
2.社会对工程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有思想上的误解,社会各界人士很容易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认为是一般的质量责任主体,当出现工程质量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责任,在工程质量的监督过程中目前存在着谁进行核定就必须由谁来承担责任的现象,使得政府工程质量管理监督机构由原来的监督角色转变成责任的承担者,而直接参与相关工程建设的各个责任部门在发生工程质量问题时却袖手旁观。这种错误的理解颠倒了市场经济活动当中工程建筑者需要对产品直接负责的实际规律。因为质量监督机构是经过政府授权,才能进行监督活动的,所以社会普遍认为工程质量监督是国家管理行为的相关延伸,国家政府也应该成为建设工程质量问题的实际责任者。这种认识从客观上造成了政府管理体系从原来的直接管理、微观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宏观管理,与目前普遍采用的“三步到位”的等级核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运行方式产生矛盾,不利于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
二、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的探讨
随着国家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工程质量监督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实现了有法可依, 依法执监。为了全面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規以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根据工程建设不断发展的要求, 适应自身角色和职能的变化, 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 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 健全执法运行机制, 建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新模式。针对目前广州市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工程质量监督进行探讨:
1.尽快定位工作性质。质量监督机构应该成为建筑系统技术管理的龙头,走技术管理型道路。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 提高监督执法的透明度, 使工程建设各方从建设工程活动开始就了解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 以充分调动建设、监理和施工等受监单位自查自纠、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觉规范质量行为, 减少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对监督站而言加强监督执法是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但必须保证执法监督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在日常工程质量监督和调查违法行为过程中, 应推行“一人为私, 两人为公” 的执法理念, 建立集体监督机制。同时规定不同级别的监督文书分别由监督员、科长以及站领导按权限范围签发, 保证执法检查和处罚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2.调整现有技术人员构成,为工作模式的转变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逐步改变现有人员架构, 为建立高端技术监督部门做好人员准备。针对现阶段施工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 质量监督机构应与具备技术、设备、人员优势的科研单位或检测机构共同研究检测手段, 加强对工程实体质量进行多种非破损性检测, 同时对质量监督机构人员加强技术培训, 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监督员的理论知识与现场经验。
3.改变工作机制, 提高监管效率。质量监督站是代表政府进行监督的部门, 实行的是有针对性地抽查, 应该充分依靠市场诚信机制, 运用差别化管理模式, 改变现有工作机制, 提高监督管理效率。
4.尽量丰富工作手段, 提升监督技术含量。要提升监督技术含量, 必须从两个方面取得突破, 首先是将对工地现场实物监督延伸到对施工技术方案的监督, 其次是将工作重点从对实物外观监督转向对重要隐蔽工程的监督新形势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深化改革。
三、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的改革
1.快捷、系统地计算机网络为我们解决“建设规模不断拓展,而质量监管的资源却相对有限”这一矛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质量监督系统实行网上办公,信息共享。工作流程贯穿于工程报监、抽查及问题整改,局部验收和竣工验收备案等整个工程监管全过程,将对提高工程质监水平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工程报监时,就将工程相关基本信息资料,录于监督网络之中,监督员接受任务后,开展日常的质量监督工作。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在监督系统中录于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等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它不仅作为监督的档案资料,也可以根据近期发生的质量问题,加大对工程的巡查和重点抽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现在存在的工程质量信息不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里的问题,以实现工程信息的共享,质量的共同监督管。为实现工程施工质量的远程管理,可在工地关键的施工部位和关键工序设置摄像头。
3.通过网络,将相关数字信息传递给质量监督部门,实现对工地施工质量实时监控。这样,可以及时地发现和消除问题,为提高和保障工程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监督网络系统的建立将为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建设各方的联动提供工作平台和空间,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监控。发现问题能及时跟进,从而扩大质量管理的范围,弥补监控的不足。该系统的建立,可实现工程信息的共享,达到对工程实时动态的管理,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质量管理网络,可夯实基础,达到对建设工程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模式,实现新形势下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管,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建玲.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1(10).
[2]苏永强.建筑工程设计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煤炭工程,2010(7).
[3]牛鹏志,刘伟强.浅议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的发展方向[J].山西建筑,2011(20)
[4]王桂珍,田强,于瑞峰.改进工程质量监督模式[J].建材发展导向,
2010,8(01).
[5]胡树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现状分析及建议[J].建材发展导向,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