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老虎是“山林之王”,鲨鱼为“海洋之王”,那么白尾海雕当属“天空之王”。这种大型猛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尾海雕在中国境内较为罕见,每当国内外鸟类爱好者看到鸟友最新发布拍摄到它的英姿,都会激动不已,梦想自己哪天也能一睹那霸气真容。2018年底,牧民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皇城水库内惊见两只体形硕大、体健活跃的白尾海雕,随后当地摄影家拍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据了解,这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有记录以来首次拍摄到白尾海雕。
你可以想象白尾海雕或扬臂振翅盘旋于蓝天,或闲庭信步于冰面,或成双成对嬉戏起舞,那十足野性中有一份孤傲与苍凉。
白尾海雕体长约80~90厘米,体重约3.5~7.5千克。与其他雕类相比,白尾海雕也拥有犀利的眼睛、锋利的爪子、尖利的喙,以及宽大有力的翅膀,而区别是它体毛多暗褐色,尾部长有白色羽毛,同时由于其威猛的捕食能力,也被视为神雕“海东青”的原型。
白尾海雕在四五岁时已性成熟,会在空中示爱,找到配偶后会跟对方共处一辈子,但若其中一方发生意外死亡,另一个倒也想得开,会很快找到新的配偶为伴。
一对白尾海雕每年可生1~3只蛋。雄性和雌性均会协助孵蛋工作,而蛋一般会在离开母体后38天得以孵化。雌性白尾海雕承担大部分孵蛋及喂幼鸟工作。在出生五六周后,幼鸟一般即能自行进食,11~12周后长出羽毛,但仍会留在巢中依赖父母捕猎维生,再过六七周后它们才开始自立。
白尾海雕活动的海拔高度为2 500~5 300米,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岛屿及河口地区。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水面低空飞行,发现鱼后用爪伸入水中抓取,此外也吃野鸭、大雁、天鹅、雉鸡、鼠类和狍子等。
白尾海雕常在高大挺拔的树上或在海边隐蔽的悬崖上筑巢。它们的巢很大,通常会重复再使用,有时一个巢可用数十年,以至于树枝长期不堪负荷而坍塌。其地盘可与金鹰的重叠,这两个物种之间偶尔也会发生竞争。
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的白尾海雕,越冬于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为波兰的国鸟。这种鸟在中国境内不多见,在黑龙江、内蒙古为夏候鸟;甘肃为留鸟;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宁夏为旅鸟;长江以南、上海、浙江、台湾地区为冬候鸟。冬季于10—11月迁到越冬地,春季最晚于3—4月离开越冬地。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深入人心的广告语也讲述着白尾海雕的生死存亡。
20世纪50年代,有些人认为白尾海雕漂亮的尾羽可做装饰品,便打起猎杀白尾海雕的主意,将其羽毛销往海外。
据中国鸟类学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郑作新调查,每年至少有千只白尾海雕因此被猎杀,还有像玉带海雕、乌雕、草原雕等猛禽也遭此厄运。1988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后,将所有猛禽都列入保护名列,白尾海雕的捕杀行为方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是至今没有恢复元气。
祸不单行,“二次中毒”是幸存的白尾海雕面临的又一个重要生死考验。
20世纪初,由于化学杀虫剂“滴滴涕”的广泛使用,身处食物链顶端的白尾海雕成为最大受害者,繁殖能力急剧下滑。在英国曾有白尾海雕广泛分布,但1916—1918年经历了白尾海雕销声匿迹的状况,欧洲大陆其他地方的数量也急剧下滑。
20世纪70年代初,欧洲禁止“滴滴涕”的使用,并努力加大白尾海雕栖息地的保护,历经磨难的白尾海雕才迎来艰难复苏的春天。
在中国,白尾海雕也同样经历着甲胺磷等剧毒农药的侵害,它们多是食用了人们药杀野鸭、环颈雉、野兔等尸体所致的“二次中毒”。
此外,白尾海雕的栖息地也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大连市金州西海曾被鸟类研究专家视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白尾海雕栖息地之一,2012年时白尾海雕数量却不足40只。
一对白尾海雕大约占10~15平方千米的巢域,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白尾海雕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家,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
当今,保护野生动物是一项日趋重要而伟大的事业,而生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更应把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措施落到实处。
在20世纪60年代,白尾海雕在欧洲多处地方的数量急剧下跌,在一些地区甚至灭绝了。因此,很多地方都开始设立法律,希望能减少对白尾海雕的捕猎,保护繁殖区和冬季摄食区。后来,白尾海雕在欧洲的数量终于得以回升。欧洲从前的白尾海雕繁殖区现在重新引入了一些白尾海雕,数量在不断增加。
最近,在欧洲中北部对白尾海雕持续多年的研究显示,白尾海雕的数量有所回升,保持可观的遗传多样性数量,这暗示它们近亲交配衰退的风险很低,证明其数量在欧洲成功复原。
据专家介绍,白尾海雕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在皇城水库内出现过,且数量不少,但由于之后当地自然环境恶化、水域面积减少,白尾海雕在90年代一度消失。而近几年随着祁连山保护区内矿山企业关停、水电站退出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许多珍稀动物“失而复得”。专家解释:“白尾海雕主要以捕鱼为食,近年来当地水域面积不断扩大,鱼群充足,所以白尾海雕才会再次回来。”
如今,大都市愈加快速的节奏,让人们逐渐远离“与鸟为邻”的乡土生活,大家不妨把一颗温暖、热忱的心置于天地,努力追求人鸟共生。希望白尾海雕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再经历“二次中毒”、家园失守的困境,可以自由、快乐地在空中翱翔。
相信到那时,“天空之王”能够真正归来!
白尾海雕在中国境内较为罕见,每当国内外鸟类爱好者看到鸟友最新发布拍摄到它的英姿,都会激动不已,梦想自己哪天也能一睹那霸气真容。2018年底,牧民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皇城水库内惊见两只体形硕大、体健活跃的白尾海雕,随后当地摄影家拍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据了解,这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有记录以来首次拍摄到白尾海雕。
孤傲“天空之王”
你可以想象白尾海雕或扬臂振翅盘旋于蓝天,或闲庭信步于冰面,或成双成对嬉戏起舞,那十足野性中有一份孤傲与苍凉。
白尾海雕体长约80~90厘米,体重约3.5~7.5千克。与其他雕类相比,白尾海雕也拥有犀利的眼睛、锋利的爪子、尖利的喙,以及宽大有力的翅膀,而区别是它体毛多暗褐色,尾部长有白色羽毛,同时由于其威猛的捕食能力,也被视为神雕“海东青”的原型。
白尾海雕在四五岁时已性成熟,会在空中示爱,找到配偶后会跟对方共处一辈子,但若其中一方发生意外死亡,另一个倒也想得开,会很快找到新的配偶为伴。
一对白尾海雕每年可生1~3只蛋。雄性和雌性均会协助孵蛋工作,而蛋一般会在离开母体后38天得以孵化。雌性白尾海雕承担大部分孵蛋及喂幼鸟工作。在出生五六周后,幼鸟一般即能自行进食,11~12周后长出羽毛,但仍会留在巢中依赖父母捕猎维生,再过六七周后它们才开始自立。
白尾海雕活动的海拔高度为2 500~5 300米,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岛屿及河口地区。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水面低空飞行,发现鱼后用爪伸入水中抓取,此外也吃野鸭、大雁、天鹅、雉鸡、鼠类和狍子等。
白尾海雕常在高大挺拔的树上或在海边隐蔽的悬崖上筑巢。它们的巢很大,通常会重复再使用,有时一个巢可用数十年,以至于树枝长期不堪负荷而坍塌。其地盘可与金鹰的重叠,这两个物种之间偶尔也会发生竞争。
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的白尾海雕,越冬于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为波兰的国鸟。这种鸟在中国境内不多见,在黑龙江、内蒙古为夏候鸟;甘肃为留鸟;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宁夏为旅鸟;长江以南、上海、浙江、台湾地区为冬候鸟。冬季于10—11月迁到越冬地,春季最晚于3—4月离开越冬地。
“利刃”下求生存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深入人心的广告语也讲述着白尾海雕的生死存亡。
20世纪50年代,有些人认为白尾海雕漂亮的尾羽可做装饰品,便打起猎杀白尾海雕的主意,将其羽毛销往海外。
据中国鸟类学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郑作新调查,每年至少有千只白尾海雕因此被猎杀,还有像玉带海雕、乌雕、草原雕等猛禽也遭此厄运。1988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后,将所有猛禽都列入保护名列,白尾海雕的捕杀行为方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是至今没有恢复元气。
祸不单行,“二次中毒”是幸存的白尾海雕面临的又一个重要生死考验。
20世纪初,由于化学杀虫剂“滴滴涕”的广泛使用,身处食物链顶端的白尾海雕成为最大受害者,繁殖能力急剧下滑。在英国曾有白尾海雕广泛分布,但1916—1918年经历了白尾海雕销声匿迹的状况,欧洲大陆其他地方的数量也急剧下滑。
20世纪70年代初,欧洲禁止“滴滴涕”的使用,并努力加大白尾海雕栖息地的保护,历经磨难的白尾海雕才迎来艰难复苏的春天。
在中国,白尾海雕也同样经历着甲胺磷等剧毒农药的侵害,它们多是食用了人们药杀野鸭、环颈雉、野兔等尸体所致的“二次中毒”。
此外,白尾海雕的栖息地也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大连市金州西海曾被鸟类研究专家视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白尾海雕栖息地之一,2012年时白尾海雕数量却不足40只。
一对白尾海雕大约占10~15平方千米的巢域,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白尾海雕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家,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
期待“王者”歸来
当今,保护野生动物是一项日趋重要而伟大的事业,而生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更应把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措施落到实处。
在20世纪60年代,白尾海雕在欧洲多处地方的数量急剧下跌,在一些地区甚至灭绝了。因此,很多地方都开始设立法律,希望能减少对白尾海雕的捕猎,保护繁殖区和冬季摄食区。后来,白尾海雕在欧洲的数量终于得以回升。欧洲从前的白尾海雕繁殖区现在重新引入了一些白尾海雕,数量在不断增加。
最近,在欧洲中北部对白尾海雕持续多年的研究显示,白尾海雕的数量有所回升,保持可观的遗传多样性数量,这暗示它们近亲交配衰退的风险很低,证明其数量在欧洲成功复原。
据专家介绍,白尾海雕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在皇城水库内出现过,且数量不少,但由于之后当地自然环境恶化、水域面积减少,白尾海雕在90年代一度消失。而近几年随着祁连山保护区内矿山企业关停、水电站退出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许多珍稀动物“失而复得”。专家解释:“白尾海雕主要以捕鱼为食,近年来当地水域面积不断扩大,鱼群充足,所以白尾海雕才会再次回来。”
如今,大都市愈加快速的节奏,让人们逐渐远离“与鸟为邻”的乡土生活,大家不妨把一颗温暖、热忱的心置于天地,努力追求人鸟共生。希望白尾海雕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再经历“二次中毒”、家园失守的困境,可以自由、快乐地在空中翱翔。
相信到那时,“天空之王”能够真正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