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围:生活里的拾荒者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sds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周一围依旧没有“爆红”,虽说在某综艺节目中,众多导师曾一起大赞他的演技。但对于当事人来说,有没有一定的“江湖地位”,并不重要。 “我不想按照这个圈子现有的规则来办事。”周一围有自己的坚持,他拒绝以贩卖私生活或是增加曝光率的方式来让自己身价暴涨。于是,即使周一围搭上海岩这条大船已有八年之久,也还是没有抵达那个名为“红”的彼岸。甚至可以说,从第一次被海岩看中要当男主角时,周一围就很淡然。
  当时,周一围正在读大学,他很骄傲,也很自信。因为彼时的毕业大戏是他拉来的,编剧和导演都是他找的,连同他自己都是评委之一。用周一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是跟老师一起坐在讲台上指出同学种种不足的那个人,当然会觉得自己很厉害。”
  少年意气风发,并不担心未来的生活。
  谁料命运并不优待他,真正毕业后,周一围压根就没有体验过“顺风顺水”的感觉。他从开始打车去剧组到改成坐公交车去试镜,再到后来为了节省成本,干脆步行去找工作;他从一天见一个剧组到一天见八个,最后被八个剧组同时拒绝。在这个过程中,周一围心理上的疲惫远比体能上的消耗更让他感到万念俱灰。久而久之,他就彻底颓废了。他一直怀疑自己就读表演专业是个错误的决定,也不想再为之而奔波。
  周一围在当过校庆主持、为企业盛典演过小品、接过平面小广告……有过各种“走穴”经验后,2004年冬天,他重新返回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在母校当起了助教。这种“改行不改业”的做法并没什么不好,至少对周一围来说,他在坚持兴趣的同时,也不再感到迷茫。而且,充实的生活还让他再一次有了活着的感觉。
  既然“接了地气”,周一围也就现实了许多。他不愿再盲目自信,最后,却又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当海岩为《深牢大狱》约见他时,久经“试镜”磨炼的他,首先学会了拒绝。
  “我又没关系又没钱,这么大的戏凭什么给我。”周一围并没有参加海岩和汪俊组织的饭局,依然忙着为学生们拍戏。他一边认真地教学,还一边念叨着恩师张华的名言: “戏是可以一辈子去拍的东西,不着急,当学生这两年应把基本功先打扎实。”相比较之前,周一围的确是成熟了。
  他让自己的步伐慢了下来,开始踏踏实实地去琢磨一些事情,关于表演,关于人生。包括最终确定出演《深牢大狱》,周一围也并不是为了高片酬,他想得更多的是, “这是一个好的剧本,同样是一次我和世界和解的机会”。他从自己的小格局再次走向了有着刀光剑影的江湖,只是这一次,周一围的身上多了一份从容,更多了一份沉稳。
  2
  “我生活中悟到的东西,没有表达的途径。我需要对外有一个出口,所以通常一个戏打动到我的是它给了我悟到的某些东西表达的出口。可能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个戏红不了,但是没关系,这是我要表达的。能不能得到世俗的成功,这对我不重要,我不在乎这些。”当年是怀揣着这样的初衷,周一围站在了摄像机前。现在,他也依旧不忘初心。
  他接拍了路阳导演的处女作《盲人电影院》,接拍了杨磊导演的《红色》,接拍了傅东育导演的《少林问道》,还接拍了曹盾导演的《海上牧云记》……这其中,周一围的某些选择是为了支持新导演,某些选择是为了跟在喜欢的导演后面磨手艺,还有些选择完全是零报酬,只图他自己演得痛快。种种决定,周一围都不曾后悔过,总是会坚定地沿用自己传统的那一套标准去衡量作品。
  “我是湘西人,身上总难免会有些韧劲嘛。”提及他身上这股不轻易妥协的精气神儿,周一围将这一切根源都归结为故乡。
  20世纪90年代初,周一围一家人搬到了北京。五光十色的大都市比别的城市发展更迅猛,按照常理来说,生活质量的提高应该会让周一围的幸福指数也一起得到增长。
  然而,当事人却并不快乐。他感觉在硕大的北京城里特别孤独,无论身处在哪个角落都无法拥有愉悦感。哪怕直到现在,周一围都会坦白地说: “我没有亲人埋在这片土地,我没有从小吃这片土地上的某几家食品店,我没有在这片土地上找到我高兴时、痛苦时可以存放心灵的一个地方。所以,我很难对北京产生一种强烈的地理归属。”
  他掏出手机里的照片展现给大家看——碧蓝的天,清澈的湖,蓝天碧水之间还有挺拔的树。小城镇里的质朴和北京的流光溢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便如此,它却依然牵动周一围的心——他想再一次将15厘米长的大马钉去磨成一把小小的剑;他想再爬上山头,逮几只小动物带回去养;亲人们慈爱的脸庞,他更想再一次看到。
  周一围其实是个特别感性的人。他只是不喜欢过度地解剖自己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大众面前。他说,“丹尼尔·戴·刘易斯演完一个戏就消失几年,为的就是让大家忘了他是谁,他再出来的时候就是‘林肯’,一般观众不会意识到‘林肯’就是丹尼尔·戴·刘易斯”。
  除了工作需要公开露面,周一围大多数时间都习惯于“隐形”。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入世,难以相处。他只是执着,总有些需要坚持的原则。比如,他就十分认同一个观点——“十分冷淡存知己”,通俗一点讲就是,那些不时常怀念却从未忘记的人或事,才是生命里真正的知己。正如他手机里保存着家乡的照片,接戏总是有这种那种的“特殊”原因。
  周一围觉得,他从来不想做世人眼中特定的谁,需要各种人设来博话题;但是,他很乐意去做生活的拾荒者,在所有人看不到的地方,捡起一些美好,留下许多珍贵的知己。
  3
  “窦骁前段时间去攀登乞力马扎罗雪山,我不像他,能有这种说得出来的壮举。我最多就是三月份的时候去爬了一趟大理的鸡足山,去看了看徐霞客走过的地方。”去年,初春时节,周一围为了写剧本,去大理住了几个月。顺道,他去了鸡足山,去走徐霞客走过的地方,还把这段经历写进了剧本,从古人的观念里借一把力。
  周一围说,“我从小喜欢那种‘有点嚼头,有历史感’的东西,对于特别簇新、跳跃的东西,都不太‘嗨’”。他热衷于思考,喜欢打坐,喜欢瓷器、茶具。
  连同周一围的朋友都在为此而抱怨, “嫌弃”他生活得太超脱,发的微博不是自黑就是自省。真遇到什么事情,周一围还不喜欢微信聊,会直接打电话有事说事。平常更不用说,大家喊他去唱歌,周一围往往都是直接回绝,然后继续宅在家里看书和写剧本。
  “让一个手握上百万生杀大权的人,在茶席上聊着风雅的天,这就是戏了。”闻着角落里的花香,喝着茶,再握着手里的笔让脑海里的各种奇思妙想跃然于纸上,周一围觉得能享受这种闲淡时光比参加各种聚会有趣多了。当然,若是此时屋内还能回荡着一首悠扬的大提琴曲,那简直不要更完美,毕竟,周一围是真的十分喜欢巴赫。
  他表示对音乐和巴赫的热爱,是受父亲的熏陶。以前小的时候,周一围的父亲总是会用录音机放一首大提琴经典曲目,再背着他望向窗外的山。那一瞬间,天地辽阔、心境平和,周一围虽小,却有一种特别安定的感觉。渐渐地,他长大了,也开始学习着父亲的样子去欣赏大提琴,再由这一种乐器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乐器。久而久之,周一围就由此发现了新的人生乐趣。
  “每一个角色都可以对应交响乐中的某一种乐器,你是主选,是节奏,是调剂。我要发多大的声音,需要使多大劲儿去演,谁冒了,都能听到呀!”在用茶道讲故事之后,周一围又打算用乐器来解读演技,说不准什么时候,他还想把这番感悟写进剧本。
  你说,他“怪”吗?很怪吧。一个年龄刚好、演技在线、颜值也在线的男演员,每天想的不是如何在所谓的“圈子”里,打造属于自己的帝国,他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拍好戏,如何交摯友,如何让心境回到平和的状态。
  是的,周一围真的很“怪”。他最怪的是,明明很多思想和行为可能很“出世”,可不知为何,他竟依然可以做到“人世”。他注重心性的主体修炼,是个生活中的修行者。
其他文献
1  前几天有个读者跟我聊天说,我写的“鸡汤”都是治愈别人心灵的,感觉我似乎酶不侵。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我也常常说自己已经百毒不侵、刀枪不入了。  可是医者不自医,很多事情,安慰得了别人,未必安慰得了自己。就像写的这些文字治愈得了别人,未必治愈得了自己。  这个读者后来跟我说:“你应该没有经历过特别难跨的坎,却表现出超过你年龄的成熟。或许很多事情不是分享就能解决的,所以你就会自己先
期刊
有读者给我留言说,想着以后大学要住宿,心里就害怕。  我从小学六年级开始住校,十年的寄宿生活,让我感触颇多。比起小学、初中和高中,大学的舍友的确比较难相处,关系很微妙。  我大学住的是六人间,跟大学舍友的关系不算亲密无间,但也算比较融洽,在这里分享几点我的经验,希望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1.不要害怕麻烦舍友  富兰克林有一次很想和一位议员合作,但是这位议员是个铁石心肠的人,连话都不愿意跟他讲。富兰
期刊
事件要点  广东省佛山市石门中学关文君老师,因用诗词给班上学生写下“最具诗意”的评语而走红,这些评语不仅融进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还配上了诗句的寓意解释。比如,该班的李梓晴同学,收到的评语是“东园结桃(李),西园种桑(梓),细雨润大地,碧空放长(晴)”。关文君给出的诗的寓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勤学多问,拔云见日”。  观察角度  一则简短的“诗体评语”,把学生的优点、特长和个性
期刊
极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自己在依附着别人成长。这种依附不是指日常生活上的依赖,而是情感上近乎自卑的寄托,仿佛从没有为自己而活。  十八岁那年的盛夏,随着中学时代的结束,一年多来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仿佛连风都充盈着自由的味道。沿着绿树郁郁葱葱的河畔迎风奔跑时,我多想把那些晦涩敏感的神经通通甩在身后,看着它们幻化成泡沫氤氲在空气中,最终在柔和的熹光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等不及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学
期刊
我从一场千难万险的测验考中刚刚脱身,就接到了安然的电话。  站在操场上,轻柔的夜风让我因为思考函数关系而死亡无数的脑细胞虚弱复活。触目可及的有亮光的地方,都坐着看书的人,还有人面朝墙壁,大声朗诵英语。苦笑着揉了揉太阳穴,我暗叹一声:这就是高三。  可惜电话那头的人完全体会不到我此刻苦闷的心境,她兴奋地向我描述彩云之南的风情,说起丽江的秀丽、泸沽湖的清澈、玉龙雪山的壮美、蝴蝶泉的神奇,甚至说起各种民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业余”。比如,现在的教师,同样接受高等师范教育,甚至在同一所学校教学,担任相同的教学任务,然而,三五年后教学水平显出不同,十年八年后差异更大。其中固然有性格因素,但人们在评价学养能力时,能看出明显的高低。  这种状况是如何形成的?现在也许有人会关注“业余时间在千些什么”了。即使从事相同的职业,人们的职业趣味也会有差异,他的学习背景、思考能力和学习习惯在影响他的课堂。学生学
期刊
从“假小子”到“美少女”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徐娇的照片,你会看到一个眉清目秀、温婉娇俏的姑娘,就像初夏时池塘里初初绽放的荷花,纤细灵动,仿佛一滴露珠都能令其颤抖。很难相信,这个亭亭玉立的女孩子曾是我们熟悉的“假小子”。  演艺圈的童星并不少见,徐娇就是其一。1997年出生的她,首次接触电影是9岁那年,出演了周星驰的电影《长江7号》,并凭借此片获得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因为这个契机,徐娇
期刊
无处告别  丛安第一次明白离别的滋味时,已经来不及告别了。病床上的奶奶没有等她,悄无声息地就离开了。昨天分明还好好的,说一定会快点好起来给她做暖冬的棉鞋。  奶奶是在夜晚的时候离开的,好像只是睡过去了一样。夜晚睡觉的人,白天应该醒来不是吗?丛安等了一天又一天,终于接受奶奶再也不会醒来的事实。  没有人会像奶奶这样爱她了,丛安想。  在丛安还小的时候,不识字的奶奶带着羞涩的丛安敲楼上的门,向高年级的
期刊
此时的我不知道你们翻开这页纸的心情是如何的,但我想我可以理解。因为我也曾与你们一样,希望在过来人的记述中吸取经验,期盼踏上心中的圣地:北大。而我也确确实实在他们的经验中少走了许多弯路,一些师兄师姐们的话至今仍令我获益匪浅。作为一个高考的幸运儿,我,只是一个先行者,在这里充当一个以前在书中看到的角色,有些惶恐。这篇文字,姑且算作高中学习生活的一种沉淀,里面有我的经验,但更多的是教训。希望能给你们一点
期刊
小学时,极其喜欢阅读的同桌女生曾尝试自己编辑刊物,手写的文字和图画密密麻麻挤在几张A4纸上,被装订成一份份,郑重其事地在全班发行。  女生的父母都是杂志社的老员工,与其说她有“生意头脑”,倒不如说在耳濡目染中继承了一种情怀。  后来,我随那位女生到她父亲的单位参观。偌大的办公室清幽安静,年轻的编辑们轻言细语、举止优雅,沉浸在文字世界里,间或抬头就遣词造句进行交流。  那时时光慢,微博、微信还未面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