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一旦掌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自己学习的过程。农民要备耕,军队要备战,教师要备课,学生也要备学——预习就是备学。
课前预习是学好知识的一种良好而基本的方法,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搞好预习,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新课的针对性,提高听课效率。课前预习好,听课时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就能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和求知欲,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预习的过程是学生提前思考、独立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久而久之,自己的自学能力便可形成和提高,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终生进修都大有裨益。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能做好课前预习,有一套预习的方法,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能力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预习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从近期效应看,可以增加上课的目的性,提高时效性;从远期效应看,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
一、预习的裨益
1.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動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
2.发现问题,集中注意力。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做到心中有数,这就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以理解的知识上,从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
3.及早掌握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通过预习,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平均用力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4.人人获得练习机会,提高学习素质。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有少数学生能跟上教师思路,大部分学生只是“陪客”。进行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素质便会得到相应提高。
二、预习的步骤
1.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段内容,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主要人物、事件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或说明了什么,或议论了什么,学习生字词等等,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2.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理清文脉,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3.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预习的要求
预习有助于扫除听课中的知识障碍,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搞好预习,要求做到:
1.列预习提要。要带着教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去预习,边读边思,并列出提要,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预习时可以利用标题、不同字体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体系,以便我们有轻有重、有精有粗地阅读教材。
2.做好笔记。在书上做出批注,在本上列出提纲和写出听课要注意的问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要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
3.勤思善想,发现问题。预习的关键要善于“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过去的什么知识类似,从而培养我们的思维品质;在预习中,不仅要关注知识,还要关注教材本身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掌握初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持之以恒。搞好预习必须有决心、有恒心、有自信心。预习是专心上课、及时复习和运用检测良性循环学习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只有坚持一个时期才能奏效。注意预习步骤:“读——画——批——写——思——做”。
四、预习的设计
1.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教师要针对教材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预习题。此外,学生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根据这个现状,教师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
2.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教材中每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语文教材中分别安排了若干个重点训练项目,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训练项目组织教学,预习当然也不例外。
设计预习时还要注意体现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文章的规律。设计预习问题时,注意从教材特点出发,避免“清一色”、“流于形式”。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从不同角度掌握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总之,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课前预习是学好知识的一种良好而基本的方法,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搞好预习,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新课的针对性,提高听课效率。课前预习好,听课时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就能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和求知欲,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预习的过程是学生提前思考、独立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久而久之,自己的自学能力便可形成和提高,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终生进修都大有裨益。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能做好课前预习,有一套预习的方法,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能力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预习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从近期效应看,可以增加上课的目的性,提高时效性;从远期效应看,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
一、预习的裨益
1.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動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
2.发现问题,集中注意力。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做到心中有数,这就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以理解的知识上,从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
3.及早掌握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通过预习,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平均用力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4.人人获得练习机会,提高学习素质。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有少数学生能跟上教师思路,大部分学生只是“陪客”。进行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素质便会得到相应提高。
二、预习的步骤
1.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段内容,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主要人物、事件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或说明了什么,或议论了什么,学习生字词等等,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2.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理清文脉,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3.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预习的要求
预习有助于扫除听课中的知识障碍,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搞好预习,要求做到:
1.列预习提要。要带着教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去预习,边读边思,并列出提要,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预习时可以利用标题、不同字体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体系,以便我们有轻有重、有精有粗地阅读教材。
2.做好笔记。在书上做出批注,在本上列出提纲和写出听课要注意的问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要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
3.勤思善想,发现问题。预习的关键要善于“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过去的什么知识类似,从而培养我们的思维品质;在预习中,不仅要关注知识,还要关注教材本身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掌握初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持之以恒。搞好预习必须有决心、有恒心、有自信心。预习是专心上课、及时复习和运用检测良性循环学习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只有坚持一个时期才能奏效。注意预习步骤:“读——画——批——写——思——做”。
四、预习的设计
1.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教师要针对教材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预习题。此外,学生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根据这个现状,教师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
2.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教材中每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语文教材中分别安排了若干个重点训练项目,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训练项目组织教学,预习当然也不例外。
设计预习时还要注意体现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文章的规律。设计预习问题时,注意从教材特点出发,避免“清一色”、“流于形式”。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从不同角度掌握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总之,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