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恶性肿瘤合并肝外转移的外科治疗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_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疾病筛查手段及影像学检查的发展,肝癌合并肝外转移的检出率逐年增加,手术切除率亦逐年增加。肝癌合并肝外转移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本文汇集国内肝脏外科领域4位著名专家及其团队,结合各自中心临床经验,从不同角度探讨肝癌合并肝外转移行外科治疗的合理性。耿小平教授认为:肝癌合并肝外转移虽属进展期肝癌,但在严格控制适应证的前提下选择部分患者尝试联合外科手术的综合治疗有望获得较好预后;对部分少见肝脏恶性肿瘤则可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肝外转移病灶宜行更为积极的外科治疗。周俭教授认为:合并肝外转移的原发性肝癌行肝内病灶切除应以是否切实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为前提。其主张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及联合多种方式的综合治疗使患者生存获益,必要的肝内病灶切除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治疗策略。王捷教授分享其团队的2例肝癌合并肝外转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建议原发性肝癌即使出现肝外转移仍不可忽视外科手术的作用。对于部分严格筛选的患者,尤其是肝内原发病灶可切除但早期即发生肝外转移的患者,肝内原发病灶切除可带来生存获益。周伟平教授认为:肝癌合并肝外转移患者选择手术应格外慎重,应优先考虑能否提高患者生存率,在肝外转移病灶得到有效控制或完全坏死的情况下,行肝脏原发病灶切除术仍然是目前的主流观点。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库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7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38例库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32例;年龄13~66岁,平均38岁;病程2~96个月,平均28.3个月。38例均有皮质醇增多症表现,内分泌检测结果示血浆皮质醇昼夜节律均消失,血皮质醇579.6~1 821.6 nmol/L(21.0~66.0 μg/dl),平均1 054.3 nm
外泌体是一类由细胞分泌的膜性囊泡小体,广泛存在于多种体液环境中。在体内,外泌体有多种分泌与结合形式,广泛参与机体生理、病理发生过程。在肾脏疾病中,外泌体可介导局部炎症发生、调节免疫反应及参与组织损伤修复,尤其在泌尿系结石中,多种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在促炎症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外泌体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肾脏疾病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
目的探讨术前8点血浆皮质醇(PTC)浓度对肾上腺皮质癌(A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44例A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27例;年龄(45.2±15.2)岁;左侧29例,右侧15例;肿瘤直径(63.6±20.7)mm;20例为功能性ACC,其中18例出现库欣综合征相关的临床症状。欧洲肾上腺肿瘤研究协作网(ENSAT)分期Ⅰ期9例,Ⅱ期35例;
目的总结肾结石合并气肿性肾盂肾炎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8例肾结石合并气肿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25~71岁,平均50岁。临床表现为寒战、发热6例,腰痛5例,恶心、呕吐3例。6例合并糖尿病且随机血糖>10 mmol/L,1例合并地中海贫血,2例合并对侧肾结石。结石最大截面积平均为737.6 mm2(306~1 225 mm2)。8
2019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年会有关前列腺癌放疗和化疗方面的进展令人印象深刻。放疗方面,充分肯定中等低分割放疗主流地位的同时,提出了最大限度的放疗模式,并且初步认同了原发灶放疗对于低肿瘤负荷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作用。化疗方面,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以及临床试验的结论,提出优化的治疗方案。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和理念的提出,将为我国泌尿外科医生的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从而使越来越多的
期刊
微血管侵犯(MVI)是肝癌具有侵袭性的特征之一,是肝癌肝内及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患者中MVI的发生具有普遍性,且在肝癌不同分期中均可发生,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直径、肿瘤形态、肿瘤病理学分级及乙型肝炎病毒活跃与复制等。术前评估存在MVI高危因素患者,应根据患者条件,合理制订手术方案。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尽量扩大切除范围(手术切缘距肿瘤距离>1 cm),解剖性肝切除术沿
肝切除术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多数肝癌病人合并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肝硬化是影响肝切除术后手术效果的重要不利因素,且随着肝硬化程度加重不利影响愈加显著。目前普遍认为,肝功能Child A级的肝硬化病人可耐受60%体积的肝切除。然而,临床实践中外科医师常以有或无描述肝硬化,忽视了肝硬化程度对肝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如何根据肝硬化程度确定科学合理的肝切除范围目前尚无一致结论。因此,笔者总结提出了肝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肝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电子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789例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69例,女120例;中位年龄为52岁,年龄范围为42~60岁。根据患者术前和术中综合评估选择手术方式。观察指标:(1)手术治疗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和生存情况。(4)
Starzl于1963年率先施行原位肝移植,随后肝移植技术持续发展。Tzakis于1989年报道背驮式肝移植(PBLT)。两种手术方式的根本区别是:原位肝移植在切除病变肝脏后,将供肝管道与受者同名管道行端-端吻合;PBLT保留受者的肝静脉,并将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成型的肝静脉行端-端吻合。在肝移植应用过程中,上述两种手术方式均出现不能完全适应临床需要的情况。自1993年以来,笔者施行了系列基于P
外科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肝癌手术的精准性、安全性。但首次诊断为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比例仍然庞大,肝癌术后复发也较为多见,因此,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时间成为一项日益严峻的挑战。笔者单位以提高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目标,针对肝癌自然病程的特征,对可切除肝癌患者强调加速康复,提高外科疗效;对不可切除肝癌患者强调多学科协作、延长生存时间。通过反复实践,笔者单位制订了《肝切除手术加速康复·院内指南》,在缩短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