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实施和推进创造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应在优化课堂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文中主要从三方面加以阐述:激发主体意识,培养自学能力;运用多法结合,培养创造思维;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创造品质等。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创造培养素质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实施和推进创造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应在优化课堂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从“要学生学”变为“教会学生怎样学”,从“苦学”到“乐学”,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激发主体意识,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知识的日新月异,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的瞬间万变,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慎密的思考力、丰富的想象力,更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其自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俗话说:“人家嚼过的馍馍不香。”鲁迅先生也曾譬喻过:“从干荔枝的味道是没法推想鲜荔枝的风味的。”要获得真知,必得自己亲身去尝试和体验其获取新知的过程,变他知为我知,借他山之石以攻我玉。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导师,注意搞好导读。即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与学习实情,运用丰富多彩的启读方法和导入设计,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去读(如略读、精读、跳读等)。如教有关“西学东浙”的内容时,教师可从课题入手,设问:什么是“西学”?它是怎样逐步东浙的?在这一过程中,它對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科技、教育产生了哪些巨大影响?拓展学生自学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极大的求知欲,并进而通过独立阅读,自己动手开动思维机器,归纳整理。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清晰的表象,边读边思、动手动笔加深理解,明白不同历史条件下中国近代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海防、天国、洋务、维新、革命的思想方案与主张,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和练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学能力。从“填鸭式”的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主动地去吸收。
二、运用多法结合,培养创造思维
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靠的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打天下,方式方法陈旧,只重视历史的知识性和逻辑性,忽视历史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平铺直叙,不善于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和辅助手段再现历史,创设情景。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便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灌输,传道者头头是道,受业者却索然无味。这样教学效率低,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制约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创造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感悟道理的心理特征,利用直观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如情趣导学、问题引导、联想发散、比较分析等)因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采用多种策略,摈弃机械的单一的教法,有意识的创设问题、兴趣、思维、表达情境,积极运用声光影视设备(如课件、多媒体、录音、实物、图片、表格、模型等),创设形象生动、情趣相兼、德智相长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争辩、探索、发现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与思考问题。训练发散辐射思维、集中聚合思维,加强学科横向联系,全方位地展开联想,综合性地开放教学。实现历史教学既明理长知又教人求真的整体效应的提高,彻底改变“刀耕火种”的教学模式,实现历史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如:讲授巴黎和会时,可设置参与会议的几位元首的对话录音:劳合乔治说:“哎呀!莱茵河西岸都是德国居民呀,你们法国怎么统治呢?现在德国正在闹革命咧,你是不是愿意把布尔什维克引到你们法国来呀!”克里孟梭说:“你宽大,那你把你们的殖民地割让给德国好不好!”。这段史实通过人物对话录音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描述和揭露出帝国主义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学生兴趣进一步巩固,思维闸门完全打开,流量增大,思考问题有了一定深度。
教师适时点拨,在讲课时不断出现发人深思的问号,能够打开一扇扇闭锁着的心扉,使教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处于一种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这正是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最佳心理基础。而后通过材料提问、直观设疑、情境启示、层层剖析、逆向思维、对比区别、综合归纳等多种方法,启迪学生的不定向思维,多角度的看待历史问题,发散性地多维思考,得出创造性的新结论。
三、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创造品质
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内容,教师应将创新精神寓于课堂教学之中。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的历史,人类社会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人类自身能够有今天这样的进步,都离不开创造。远古时代的钻木取火、神农氏教人耕种、伏羲氏结网猎渔,语言文字的创造,生产工具的改进,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都是无可置疑的有力说明。
第一次产业革命,蒸汽机的使用开辟了人类发掘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新途径;第二次产业革命,内燃机代替蒸汽机,电力带来了光明,人类跨入电气时代;20世纪末,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人工智能得到极大的发挥,知识经济显示了蓬勃生机。而这些进步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创造志向和品格精神。勤劳勇敢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奋斗的双手点燃了创造火炬的接力棒,出现了诸如鲁班的细心精巧、张衡的好奇观察、万户的舍身尝试、爱迪生的刻苦钻研、法拉第的逆向思考、爱因斯坦的笨鸟先飞、诺贝尔的不畏艰难、詹天佑的爱国之志等典型事例,这些都将成为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借鉴对照,从中吸取创造营养的有益补充。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这些史料,进行深入挖掘分析。用这些光辉形象来感染学生熔铸学生品质,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勇气,形成创造意识,保持乐观情绪,向困难挑战,不满足于现状,去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奥秘,大胆怀疑、憧憬未来,在期盼与希望中提出富有创意性的新点子、新方案。并迁移到学习中来,为在经济建设和21世纪中大展宏图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创造兴趣、意志、毅力等个性品质。
综上所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挖掘教材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这是促使学生乐学善学,提高素质,成为21世纪有用之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创造培养素质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实施和推进创造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应在优化课堂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从“要学生学”变为“教会学生怎样学”,从“苦学”到“乐学”,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激发主体意识,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知识的日新月异,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的瞬间万变,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慎密的思考力、丰富的想象力,更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其自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俗话说:“人家嚼过的馍馍不香。”鲁迅先生也曾譬喻过:“从干荔枝的味道是没法推想鲜荔枝的风味的。”要获得真知,必得自己亲身去尝试和体验其获取新知的过程,变他知为我知,借他山之石以攻我玉。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导师,注意搞好导读。即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与学习实情,运用丰富多彩的启读方法和导入设计,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去读(如略读、精读、跳读等)。如教有关“西学东浙”的内容时,教师可从课题入手,设问:什么是“西学”?它是怎样逐步东浙的?在这一过程中,它對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科技、教育产生了哪些巨大影响?拓展学生自学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极大的求知欲,并进而通过独立阅读,自己动手开动思维机器,归纳整理。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清晰的表象,边读边思、动手动笔加深理解,明白不同历史条件下中国近代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海防、天国、洋务、维新、革命的思想方案与主张,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和练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学能力。从“填鸭式”的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主动地去吸收。
二、运用多法结合,培养创造思维
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靠的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打天下,方式方法陈旧,只重视历史的知识性和逻辑性,忽视历史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平铺直叙,不善于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和辅助手段再现历史,创设情景。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便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灌输,传道者头头是道,受业者却索然无味。这样教学效率低,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制约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创造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感悟道理的心理特征,利用直观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如情趣导学、问题引导、联想发散、比较分析等)因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采用多种策略,摈弃机械的单一的教法,有意识的创设问题、兴趣、思维、表达情境,积极运用声光影视设备(如课件、多媒体、录音、实物、图片、表格、模型等),创设形象生动、情趣相兼、德智相长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争辩、探索、发现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与思考问题。训练发散辐射思维、集中聚合思维,加强学科横向联系,全方位地展开联想,综合性地开放教学。实现历史教学既明理长知又教人求真的整体效应的提高,彻底改变“刀耕火种”的教学模式,实现历史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如:讲授巴黎和会时,可设置参与会议的几位元首的对话录音:劳合乔治说:“哎呀!莱茵河西岸都是德国居民呀,你们法国怎么统治呢?现在德国正在闹革命咧,你是不是愿意把布尔什维克引到你们法国来呀!”克里孟梭说:“你宽大,那你把你们的殖民地割让给德国好不好!”。这段史实通过人物对话录音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描述和揭露出帝国主义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学生兴趣进一步巩固,思维闸门完全打开,流量增大,思考问题有了一定深度。
教师适时点拨,在讲课时不断出现发人深思的问号,能够打开一扇扇闭锁着的心扉,使教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处于一种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这正是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最佳心理基础。而后通过材料提问、直观设疑、情境启示、层层剖析、逆向思维、对比区别、综合归纳等多种方法,启迪学生的不定向思维,多角度的看待历史问题,发散性地多维思考,得出创造性的新结论。
三、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创造品质
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内容,教师应将创新精神寓于课堂教学之中。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的历史,人类社会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人类自身能够有今天这样的进步,都离不开创造。远古时代的钻木取火、神农氏教人耕种、伏羲氏结网猎渔,语言文字的创造,生产工具的改进,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都是无可置疑的有力说明。
第一次产业革命,蒸汽机的使用开辟了人类发掘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新途径;第二次产业革命,内燃机代替蒸汽机,电力带来了光明,人类跨入电气时代;20世纪末,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人工智能得到极大的发挥,知识经济显示了蓬勃生机。而这些进步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创造志向和品格精神。勤劳勇敢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奋斗的双手点燃了创造火炬的接力棒,出现了诸如鲁班的细心精巧、张衡的好奇观察、万户的舍身尝试、爱迪生的刻苦钻研、法拉第的逆向思考、爱因斯坦的笨鸟先飞、诺贝尔的不畏艰难、詹天佑的爱国之志等典型事例,这些都将成为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借鉴对照,从中吸取创造营养的有益补充。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这些史料,进行深入挖掘分析。用这些光辉形象来感染学生熔铸学生品质,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勇气,形成创造意识,保持乐观情绪,向困难挑战,不满足于现状,去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奥秘,大胆怀疑、憧憬未来,在期盼与希望中提出富有创意性的新点子、新方案。并迁移到学习中来,为在经济建设和21世纪中大展宏图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创造兴趣、意志、毅力等个性品质。
综上所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挖掘教材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这是促使学生乐学善学,提高素质,成为21世纪有用之才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