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生理性歌唱技巧,学会更有技巧地唱歌。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得以学会调整歌唱心态,调动自身情绪,激发自身情感,把歌唱艺术更好地表达出来。笔者借本文对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作相关阐述,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素质;养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10-01
一、影响声乐教学心理素质的因素
心理素质培养就是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歌唱者进行心理建设,让歌唱者对歌唱做好心理上的铺垫,能熟练使用心理技巧与手段来调节歌唱者自身的情感状态,从而表达出更好的歌唱效果。目前来说影响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对歌唱艺术的投入度。
作为一名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的投入度直接决定了歌唱的效果。投入是指对歌唱由衷的喜爱,对歌唱有着强烈的表演欲,这是一种歌唱心理素质的表现,来源于歌唱者自身的性格与后天培养出的兴趣。从心理学上来看,每个人的心理性格都有所不同,有些学生一站上舞台就异常兴奋,特别愿意去表达自己,去歌唱。这样的情绪状态非常有利于学生从容而充分地进行歌唱,也能全情投入,调动自己所有的力量去歌唱,达到最佳发挥的效果。但是有的学生则相反,对舞台的表现欲不强,歌唱时投入不进去,身体与心理状态不能达到最高点,歌唱时的状态也最终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二)对自身性格的掌握度。
不同性格的学生在歌唱这方面的表现也不同,特别是在当代,独生子女特别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社会与他人的接触不多,沟通过程中对于自己的观点表达力不足。反映在歌唱上就表现为课堂上开口难,不愿意投入地去唱,对自己存在着盲目自卑。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对于环境的敏感度较高,心理压力过大。声乐教学中声音小,情绪几乎没有,过分紧张等。当然,也有因为家庭溺爱而造成的盲目乐观的情况存在,过于表现,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心情大起大落,声乐表现差强人意。这两种都是因为对自己性格的掌握度不足,需要在声乐教学中不断进行心理培养。
(三)声乐教学的知识储备量。
声乐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初级阶段时对于声乐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对自己发声部分的控制能力不到位,达不到自如调配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声乐教学中就无法投入到乐感与音乐氛围中去,反而把大量注意力与时间放在自己的声音控制上,顾虑重重,因为放不开所以表现越差,表现越差就越放不开,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更有甚者,把声乐教学中的理论作为音乐的终极追求,片面寻求更好更成熟的发声技巧,在歌唱时力求去模仿去复制,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声音条件。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在演唱中把时间放在尝试各种唱法上,各种发音技巧夹杂,画虎不成反类犬,到最后只能哪种技巧都找不到感觉,只是扯开喉咙喊。
(四)配合与熟练度。
对于任何的声乐训练来说,良好的配合,娴熟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如果本身不熟悉伴奏,对进拍出拍不清楚,对延长拍不了解,甚至完全与伴奏相左,这样的情况下直接会拉低学生的临场表现分。很多时候的声乐教学可以发现学生与钢琴配合不默契,进度不一致,互为掣肘,不仅影响学生的唱歌状态,还会影响学生的心情,出来的效果也就差强人意。
二、浅谈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
(一)心理素质的培养。
歌为心声,要想唱一首好歌,了解歌词含义,品味音乐氛围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学生拥有平和稳定的心态,饱满健康的情绪,需要专业而良好的音乐感知力,最终才能把音乐作品完美表现出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的心态。要爱唱歌,主动唱歌,在声乐教学中要乐在其中,这样才能自觉去训练,甚至不觉得是在训练,反而觉得是在享受。所以作为老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平易近人,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贴合学生的专业水平来教学。授课过程应生动而丰富,让学生产生兴趣,产生尝试的欲望,产生主动训练的心理动机。
其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音乐作品,去讲解音乐作品。学生的眼光与老师的眼光是不同的,但歌唱的主角是学生,所以老师要用学生的眼光去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共鸣度。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进音乐作品,用声乐技巧去演唱,这样才能逐渐把音乐作品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把音乐作品的背景与内涵通过学生的声乐技巧渗透出来。
第三是进行模拟演练,为学生提供多种演唱机会。让学生多去参加戏剧,诗歌,演唱,合唱,独唱等各种类型的活动,积累学生的舞台经验,让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熟悉舞台,不再惧怕舞台。让学生慢慢适应舞台,享受舞台,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舞台的感情,培养学生对舞台的良好心理暗示。
(二)舞台性格的培养。
声乐教学中,老师接触到的学生是各种各样的。教学过程里,要善于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性格活泼外向的学生,老师一方面要维护其性格特质,另一方面还要约束其性格上先天的表现欲。稳定其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让他们旺盛的表现欲有针对性地投入到声乐训练中来。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反应速度慢,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老师要有意识地肯定与鼓励他们的每一次表现,培养其稳健的台风,培养其舞台自信心,让其对声乐产生信心,产生兴趣,产生喜爱。
(三)技巧与配合。
没有一个好的技巧是支撑不起声乐艺术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深刻意识到歌唱时的心理活动对声音的影响,要明白发音器官的状态是受到学生心理生理状态的直接影响的。所以,老师要不断磨合学生的演出技巧,一回生,二回熟,一步步去磨炼学生的声乐技巧,让学生熟能生巧,逐渐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其临场发挥能力。
而在配合方面,与伴奏的配合可以通过大量的小组课,小音乐会来实现。让学生结成对子,进行伴奏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谱识谱能力,培养学生团队配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现场配合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过程中应正视学生的心理状态,正视心理对声音条件的影响。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爱金.声乐教学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5(04)
[2]洪如彬.浅谈声乐教学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音乐天地.2011(06)
[3]薛林波刍议声乐表演教学中学生临场心理素质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3(10)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素质;养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10-01
一、影响声乐教学心理素质的因素
心理素质培养就是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歌唱者进行心理建设,让歌唱者对歌唱做好心理上的铺垫,能熟练使用心理技巧与手段来调节歌唱者自身的情感状态,从而表达出更好的歌唱效果。目前来说影响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对歌唱艺术的投入度。
作为一名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的投入度直接决定了歌唱的效果。投入是指对歌唱由衷的喜爱,对歌唱有着强烈的表演欲,这是一种歌唱心理素质的表现,来源于歌唱者自身的性格与后天培养出的兴趣。从心理学上来看,每个人的心理性格都有所不同,有些学生一站上舞台就异常兴奋,特别愿意去表达自己,去歌唱。这样的情绪状态非常有利于学生从容而充分地进行歌唱,也能全情投入,调动自己所有的力量去歌唱,达到最佳发挥的效果。但是有的学生则相反,对舞台的表现欲不强,歌唱时投入不进去,身体与心理状态不能达到最高点,歌唱时的状态也最终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二)对自身性格的掌握度。
不同性格的学生在歌唱这方面的表现也不同,特别是在当代,独生子女特别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社会与他人的接触不多,沟通过程中对于自己的观点表达力不足。反映在歌唱上就表现为课堂上开口难,不愿意投入地去唱,对自己存在着盲目自卑。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对于环境的敏感度较高,心理压力过大。声乐教学中声音小,情绪几乎没有,过分紧张等。当然,也有因为家庭溺爱而造成的盲目乐观的情况存在,过于表现,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心情大起大落,声乐表现差强人意。这两种都是因为对自己性格的掌握度不足,需要在声乐教学中不断进行心理培养。
(三)声乐教学的知识储备量。
声乐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初级阶段时对于声乐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对自己发声部分的控制能力不到位,达不到自如调配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声乐教学中就无法投入到乐感与音乐氛围中去,反而把大量注意力与时间放在自己的声音控制上,顾虑重重,因为放不开所以表现越差,表现越差就越放不开,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更有甚者,把声乐教学中的理论作为音乐的终极追求,片面寻求更好更成熟的发声技巧,在歌唱时力求去模仿去复制,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声音条件。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在演唱中把时间放在尝试各种唱法上,各种发音技巧夹杂,画虎不成反类犬,到最后只能哪种技巧都找不到感觉,只是扯开喉咙喊。
(四)配合与熟练度。
对于任何的声乐训练来说,良好的配合,娴熟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如果本身不熟悉伴奏,对进拍出拍不清楚,对延长拍不了解,甚至完全与伴奏相左,这样的情况下直接会拉低学生的临场表现分。很多时候的声乐教学可以发现学生与钢琴配合不默契,进度不一致,互为掣肘,不仅影响学生的唱歌状态,还会影响学生的心情,出来的效果也就差强人意。
二、浅谈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
(一)心理素质的培养。
歌为心声,要想唱一首好歌,了解歌词含义,品味音乐氛围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学生拥有平和稳定的心态,饱满健康的情绪,需要专业而良好的音乐感知力,最终才能把音乐作品完美表现出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的心态。要爱唱歌,主动唱歌,在声乐教学中要乐在其中,这样才能自觉去训练,甚至不觉得是在训练,反而觉得是在享受。所以作为老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平易近人,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贴合学生的专业水平来教学。授课过程应生动而丰富,让学生产生兴趣,产生尝试的欲望,产生主动训练的心理动机。
其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音乐作品,去讲解音乐作品。学生的眼光与老师的眼光是不同的,但歌唱的主角是学生,所以老师要用学生的眼光去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共鸣度。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进音乐作品,用声乐技巧去演唱,这样才能逐渐把音乐作品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把音乐作品的背景与内涵通过学生的声乐技巧渗透出来。
第三是进行模拟演练,为学生提供多种演唱机会。让学生多去参加戏剧,诗歌,演唱,合唱,独唱等各种类型的活动,积累学生的舞台经验,让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熟悉舞台,不再惧怕舞台。让学生慢慢适应舞台,享受舞台,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舞台的感情,培养学生对舞台的良好心理暗示。
(二)舞台性格的培养。
声乐教学中,老师接触到的学生是各种各样的。教学过程里,要善于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性格活泼外向的学生,老师一方面要维护其性格特质,另一方面还要约束其性格上先天的表现欲。稳定其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让他们旺盛的表现欲有针对性地投入到声乐训练中来。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反应速度慢,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老师要有意识地肯定与鼓励他们的每一次表现,培养其稳健的台风,培养其舞台自信心,让其对声乐产生信心,产生兴趣,产生喜爱。
(三)技巧与配合。
没有一个好的技巧是支撑不起声乐艺术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深刻意识到歌唱时的心理活动对声音的影响,要明白发音器官的状态是受到学生心理生理状态的直接影响的。所以,老师要不断磨合学生的演出技巧,一回生,二回熟,一步步去磨炼学生的声乐技巧,让学生熟能生巧,逐渐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其临场发挥能力。
而在配合方面,与伴奏的配合可以通过大量的小组课,小音乐会来实现。让学生结成对子,进行伴奏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谱识谱能力,培养学生团队配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现场配合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过程中应正视学生的心理状态,正视心理对声音条件的影响。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爱金.声乐教学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5(04)
[2]洪如彬.浅谈声乐教学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音乐天地.2011(06)
[3]薛林波刍议声乐表演教学中学生临场心理素质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