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对话氛围 释放学生对话需求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xinghu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对话是指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己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的教育思想,笔者理想中的课堂对话方式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那么,如何创设科学课上的有效对话氛围呢?通过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得出了如下主张:
  一、激活学材,解决学生“没话说”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时候,思维才能启动。教师作为课堂的一个元素,其责任是运用其智慧撒下火种,激活学习材料,让学生融入学习材料的情景中,点燃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热情,从而促进师生与学材交流的成功,实现师生与学材的平等对话。
  1.提出问题清单,培养对话意识
  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使之成为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能够共享的资源,再精心设计问题,巧妙地把学习材料中的知识点编成问号输入学生的脑子里,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和探究的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中。如复习“运动和力”时,提出问题清单:观看视频中“汽车运动”的画面,讨论一下,从力、运动和力的关系与能量的角度分析,这其中包含了哪些与运动和力有关的知识?(1)汽车受到了哪些力?(2)汽车受到的这些力之间有什么关系?(3)乘客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有哪些形式的能量表现了出来?围绕问题清单,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说出几点来,自然就解决了学生“没话说”的问题。
  2.建立学材与生活的联系,点燃对话热情
  “要将已经解压的知识转存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就有必要让学生完成一项任务:重新压缩与抽象以生活经验形态存在的科学知识”[1]。因此,教师应建立学习材料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点燃学生的对话热情,帮助学生解压知识并转存到知识结构中去。
  如在一堂“生物是怎样呼吸的”观摩课上,为帮助学生学习“人体的呼吸运动”,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抛出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交流:(1)空气是吸进来的还是压进来的?(学生齐答)(2)有几种方法可以使气球胀大?(学生玩桌上的呼吸运动模型,探究使气球胀大的方法——讨论——代表回答)(3)分别是什么原理?(学生代表回答)(4)你会类比结构吗?(学生代表上讲台指图讲解)(5)你会类比吸气运动吗?(学生代表上讲台指图讲解)(6)你会比较整理吗?(7)人为什么会打喷嚏?有时候我们用鼻和口一起呼吸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在课堂的总结阶段,穿插了一个表演:“大家好!我是一个小小的氧分子。有一天我正在自由自在地到处游荡,突然我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将我吸进另外一个世界里……”最后请学生演说一个氧分子接下来的旅行。
  学生通过实验、交流将知识解压,再通过分析、整理、演讲等一系列的对话活动,建立起了学习材料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将知识转存到知识结构中,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对话。
  二、换位听说,解决学生“不敢说”的问题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校、家庭教育以塑造“听话型好孩子”为荣;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充当了权威的角色,造成现实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对话氛围;再加上应试的压力,迫使教师对标准化答案过度追求,抑制了学生的发言机会。这样,教师就有意无意充当了课堂的最高裁判,长期独霸了课堂的主动话语权。所以,要解决好课堂上学生“不敢说”的问题,就必须搭建好师生的对话平台。
  1.教师要端正态度,善于倾听
  教师为什么需要“倾听”?倾听,是对话的开始。学会倾听是教师转变角色,与学生和谐共处的首要前提。只有倾听才知道学生在思考什么,以及怎样思考,才能了解他最想知道什么,从而引发学生的对话“需要”,这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那么,教师应怎样“倾听”?好的倾听者,总是将自己放在沟通中的“从属”位置。当学生陈述观点时,教师要面向说话者,且保持眼神交流,尽量理解对方表达的内容和体味说话者的情感;要适时表现出赞同、不赞同或中立的态度;要以一种双赢的态度与学生对话,目的是与对方联合起来共同解决问题;交流过程中能传达教师对学生的潜在信息:“我尊重我们的关系以及你所说的话”,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被接受、被重视的感觉,才可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才可能引发学生已有的感知,唤起他们表达的愿望。
  2.师生换位,还学生对话权
  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纠错”,还在于引导。有效对话不局限于引导学生回答,更重要的是还学生对话权,让学生学会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敢于寻求同伴的帮助,促进自身的发展。如:“这个问题是你提出来的,请你找一位同学来帮你解答。”笔者发现:学生总是兴致盎然地请他想请的人帮助,其他学生也非常配合地解决问题。这时的课堂是学生的,他们自己在述说疑惑,在请求帮助;提问的是学生,答疑的还是学生。学生尝试到了做学习主人的自豪,畅所欲言。
  三、合作交流,解决学生“怎样说”的问题
  杜威曾说过:“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教师“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沉默不语的现象不可取;然而,看似讨论热烈、节奏明快,实则学生的思维空间却受到极大限制的表面现象也不是平等的对话。听课时不难发现,在教师连珠炮似地追问下,愿意回答问话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组织能力较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还有很大一部分注意力差、思维节奏相对迟缓的学生,教师很难及时得到他们的反馈。因此,采用适合学生年龄层次的对话方式,解决了学生“怎样说”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完成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
  在科学课上常用的方式是:结对思考分享方式和三步交流方式。
  1.结对思考分享
  怎样结对思考分享?就是让学生两两合作一起解决同一问题,分析讨论某一知识点,然后再把他们的成果与四人小组分享。   2.三步交流
  如何进行三步交流?就是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教师布置交流问题:第一步,学生两两合作进行交流;第二步,两人交换角色;第三步,两对学生向小组汇报他们交流过程中的收获。这样做可保证全体学生都会平等地参与讨论,所有学生都必须认真倾听并发言。在科学复习课或试卷分析时,笔者通常综合运用“结对思考分享”和“三步交流”,先请学生两两合作尝试解决易错的试题,难度小的问题在组内得到了解决,同时把疑难问题过滤出来。这一轮交流之后,笔者再请学生把四人小组内的疑难点问题提出来集体讨论。这时问题的数量已经很少,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教师只需精讲重点、难点及学生困惑易错的地方,比自己一讲到底更有效。
  四、关注细节,解决学生“有效说”的问题
  在对话过程中,对教学细节的关注,能够成为解决学生“有效说”的切入点。“现在决定未来,细节决定成败。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课堂因细节而精彩”[2]。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细节中展示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应该在细节中展开。
  如在期末集体阅卷中,曾发现有不少学生将“变阻器”错写成“电阻器”,原因在于平时学生表述概念出错时,教师没有注意帮助学生区分。课堂上教师是否强调科学用语的规范运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上课时学生听到教师口齿清楚、用词准确、条理清晰,看到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亲切自然,就会明白对话的氛围是安全的,他们就愿意效仿并参与对话。
  五、交还评价权,解决学生“主动说”的问题
  把评价权还给学生,学生就能在评价中学会对话,认识对话价值,坚定对话信念,就能长期有效地保持主动参与对话的热情,满足发展自我、创新与求胜的心理需求。
  为此,笔者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步骤:第一步,学生自评、促进反思。课后,让学生在科学笔记上简单写几句反思:“今天我提出了几个问题?我跟同学通过合作讨论解决了什么问题?我还有哪些疑惑?”自我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逐步形成对自己正确的认识。第二步,组内互评,伙伴激励。每周进行一次组内互评,比比看谁说得好。在学生进行总结交流前,教师要给出评价标准:“能否向同学表述自己的观点?能否倾听别人的观点?能否与同学分享互助?能否善待批评并校正自己的判断?”互评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长处,改正自己的不足,发展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第三步,班内集评,互助合作。集体评价,目的是让全班学生知道展开课堂对话不仅仅是教师和部分同学的事,而是全体成员的事。这样学生便会以主人翁的心态热心参与课堂对话活动,有利于形成团队凝聚力。
  总之,科学课堂通过创设有效对话氛围,能释放学生对话需求,能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的良好态度。
  参考文献:
  [1]于春祥.发现高效课堂密码[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
  [2]张少斌.课堂因细节而精彩[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马赞)
其他文献
最初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不过是聊以记述读书感受。写成残篇,不愿再动。惊闻何炳棣先生以95岁高龄于美国西部时间2012年6月7日遽归道山,遂将此小文补齐,聊表晚辈纪念先贤之意。  一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艰难求索。如果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只让几位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了世界,那么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潮已经不可阻挡,学习西方成为必然的道路。在百余年学习西方的历史中,最成功的莫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