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个性 展现风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23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的心灵释放,是个人的情感表达。作文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只有让学生的独特思维激情奔涌,作文教学才算是完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那怎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独特思维呢?
  一、放大细节差异,形成选材独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便提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要求。那怎样才能寻找到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呢?请看下面《   的妈妈》的作文教学片断。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最想填什么?能说说自己的构想吗?
  生1:我想填《勤劳的妈妈》,我想写写妈妈每天怎样辛勤地劳动的,从早到晚,不是做家务就是去上班,十分勤劳。
  生2:我想填《爱我的妈妈》,我想写写妈妈既关心我的学习又关心我的生活。关心我的学习就写她在我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安慰我、鼓励我,关心我的生活就写她下雨天给我送伞。
  师:大家也这样想的吗?
  生(齐):是。
  师:这样写就有些相同了。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妈妈怎么会如此的相同呢?虽然她都是爱我们,但爱我们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妈妈是严厉的爱……她们表达爱的方式肯定不同。还有,你们的妈妈特点都一样吗?有的妈妈爱美……
  本例中的教师正是要求学生从选材时就关注个体的差异,注重细节的不同,以期在作文表达里展现出个性的特点,值得借鉴。
  二、尊重内心体验,形成情感独创
  作文追求的个性化,就是要通过作文把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不受限制地表达出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就是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一是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不求统一答案、标准模式;二是要培养学生乐于书面表达的习惯,乐于通过作文的形式来诉说情感,表达自我。例如,作文训练题《有句话想对您说》的教学片断。
  师: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可能第一想到的是“这是一句什么样的话”和“这话要对谁说”,这样的想法固然正确,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通过作文这种形式来说这句话呢?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而且这句话究竟应该怎样说才得当呢?我们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说这句话呢?在想好了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大家不妨也来说说这个问题。
  生:我想对老师说:“老师,你能不能少布置点抄写的作业?”(众生偷笑)
  师:这话我很感兴趣,能说说理由吗?
  生:抄写的作业我觉得有点多余,本来我们都会的生字词,有什么必要一遍一遍地写呢?
  师:有意思。那能给我说说抄写好多遍带来问题的故事吗?
  生:有一次,我抄了好多遍,第二天默写的时候还是错了,因为我抄的时候根本没用心去想,只顾把作业完成了。还有一次,我学着别的班的同学,手上拿两支笔一起写,被爸爸给骂了一通。(生笑,师也笑)
  师:所以你就想说这个吗?我赞同你的观点,我也希望你在作文里写上这两个故事,写上自己的观点。
  “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灵的港湾”,重视学生的感受就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即使是一些不切实际或者有损教师威信的想法,教师只要巧妙引导,也可使作文异彩纷呈,迸发个性的火花。
  三、打破思维定式,形成表达独创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这里“不拘形式”强调的是作文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写记叙文尤其是写事的记叙文,都强调一个完整的结构,即起因——经过——结果的三段式。这在三年级作文起步时,要求作文结构完整,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但对高年级作文而言,这样的做法就过于教条了。请看作文训练《我成功了》了教学片断。
  师:你们想在作文的哪一部分表达出我成功的那一瞬间呢?
  生:我想在作文的结尾处,因为经过努力,我才获得成功的。
  师:这很符合思维的常规,但大家还记得以前作文课我曾经讲过的倒叙法和插叙法吗?
  生1:哦,我明白了,我可以先写成功了,再写探索的过程。
  生2:我还可以在探索的过程中,回忆以前的成功然后再写现在的成功。
  师:非常精彩,有时我们甚至可以写,实验并没有成功,但我成功地获得了体验。换个角度,我们就会有神奇的发现。
  突破才能有创造,才会有发现。作文教学正是需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这样才能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丰富表达渠道,形成积累独创
  作文需要素材的积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习作素材的积累也专门提出了要求。为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表达的渠道,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创新学生的素材积累。比如,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课文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去想象;可以要求学生每人自备一个“百字小事本”,一遇趣事便迅速记录下来;可以在教室开设板报栏,让学生把日常看到的锦言佳句张贴出来。
  教师只有关注作文表达的每一个阶段,学生的独特思维才能够真正被激活,学生的作文才能真正展现出生活的情趣,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教学过程】:  板块一:直接导入,抛出问题  这是个神话故事,那它“神奇”在哪儿呢?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神奇”的呢?让我们潜心学文,揭开这神秘面纱。  板块二:开天辟地,感受“神奇”  1.出示要求:用心读第2-5小节,哪些词句能感受到“神奇”?圈划并简单批注。自己思考完毕,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第2小节  ①他“一使劲、裂开一条缝”力大无比——神奇的力量——读
每次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我都会在心里偷偷地羡慕寿镜吾先生。他读起书来简直就是一种享受,特别是读到入神的时候,“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样的镜头在如今的语文课上是难得一见了,读书的快乐也少了许多。  《与朱元思书》是六朝尺牍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吴均在书信中以简约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同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了要“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要求 。显然,“简单”两字的表述,指向的是基础,是一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它更多限制在信息整合层面,而不要求过于复杂的计算和推理。我们学校地处粤北山区,结合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预案,并在语文课上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使“非连续性文本”这个陌生的概
目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基本是以“主题”为单元来编排的,打破了以“文体”为单元编排的模式,一个单元中有时兼有数种文体。对于这种编排体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现在又逐步重视文体教学,与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有一定的关联。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基本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情境导入——字词疏通——整体感知——语言品味——拓展延伸”来组织教学。阅读教学基本不关注
要培养一个在社会上有竞争力的人,必须发展其理性思维。而当前学生说理能力缺乏,写作中不讲逻辑、以偏概全、以情感宣泄取代理性分析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与中学阶段议论文教学不重视基础能力培养,热衷于体验式指导、技巧训练,过早、过多地投入应试作文训练不无关联。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拟定了以随文学习为主又各年级有所侧重的写作教学原则,但写作能力训练应集中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共性,尚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支撑。
古老优雅的汉语是华夏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文化标志。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令才子佳人魂牵梦萦、欲罢不能。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言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了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需要用心追寻和丰
设计缘起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以及小学生课外诵读的古诗文中有不少篇目都与“春天”这一主题有关。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计了一节以“走进春天”为主题的复习课,以避免复习内容的散乱、琐碎,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积累“春”词  导语: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类型的成语,其中《练习2》中的成语具体反映了四季的特点,请同学们读一读。  1 请同学们看一看,《练习2》中哪两
曾几何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忽视了精心地钻研教材,而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亮点”——课件做得令人耳目一新,学生表演的环节排练得无懈可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得当,恰到好处地抓住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散乱的活跃”,变得热闹过后只剩下一片茫然;曾几何时,我们的学生在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的观看,蜻蜓点水般地训练过后,回首课堂所学才发现自己对该掌握的知识却模糊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儿童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工具。  课改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增加识字量,在一年级上学期要认识汉字500个左右,下学期要认识汉字800个左右。识字量如此之大,教师应如何让五六岁的孩子在识字过程中识得快,记得牢,又能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呢?下面我以一年级下册第七课为例,谈一谈我
一、品诗赏画,导入新课  1.师出示: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学生齐读这句话)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昨天我们欣赏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出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点拨:六月的西湖边,翠绿的莲叶挤挤挨挨,一直涌到天边;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是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画面。这就是——诗中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