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的心灵释放,是个人的情感表达。作文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只有让学生的独特思维激情奔涌,作文教学才算是完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那怎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独特思维呢?
一、放大细节差异,形成选材独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便提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要求。那怎样才能寻找到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呢?请看下面《 的妈妈》的作文教学片断。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最想填什么?能说说自己的构想吗?
生1:我想填《勤劳的妈妈》,我想写写妈妈每天怎样辛勤地劳动的,从早到晚,不是做家务就是去上班,十分勤劳。
生2:我想填《爱我的妈妈》,我想写写妈妈既关心我的学习又关心我的生活。关心我的学习就写她在我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安慰我、鼓励我,关心我的生活就写她下雨天给我送伞。
师:大家也这样想的吗?
生(齐):是。
师:这样写就有些相同了。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妈妈怎么会如此的相同呢?虽然她都是爱我们,但爱我们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妈妈是严厉的爱……她们表达爱的方式肯定不同。还有,你们的妈妈特点都一样吗?有的妈妈爱美……
本例中的教师正是要求学生从选材时就关注个体的差异,注重细节的不同,以期在作文表达里展现出个性的特点,值得借鉴。
二、尊重内心体验,形成情感独创
作文追求的个性化,就是要通过作文把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不受限制地表达出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就是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一是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不求统一答案、标准模式;二是要培养学生乐于书面表达的习惯,乐于通过作文的形式来诉说情感,表达自我。例如,作文训练题《有句话想对您说》的教学片断。
师: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可能第一想到的是“这是一句什么样的话”和“这话要对谁说”,这样的想法固然正确,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通过作文这种形式来说这句话呢?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而且这句话究竟应该怎样说才得当呢?我们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说这句话呢?在想好了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大家不妨也来说说这个问题。
生:我想对老师说:“老师,你能不能少布置点抄写的作业?”(众生偷笑)
师:这话我很感兴趣,能说说理由吗?
生:抄写的作业我觉得有点多余,本来我们都会的生字词,有什么必要一遍一遍地写呢?
师:有意思。那能给我说说抄写好多遍带来问题的故事吗?
生:有一次,我抄了好多遍,第二天默写的时候还是错了,因为我抄的时候根本没用心去想,只顾把作业完成了。还有一次,我学着别的班的同学,手上拿两支笔一起写,被爸爸给骂了一通。(生笑,师也笑)
师:所以你就想说这个吗?我赞同你的观点,我也希望你在作文里写上这两个故事,写上自己的观点。
“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灵的港湾”,重视学生的感受就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即使是一些不切实际或者有损教师威信的想法,教师只要巧妙引导,也可使作文异彩纷呈,迸发个性的火花。
三、打破思维定式,形成表达独创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这里“不拘形式”强调的是作文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写记叙文尤其是写事的记叙文,都强调一个完整的结构,即起因——经过——结果的三段式。这在三年级作文起步时,要求作文结构完整,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但对高年级作文而言,这样的做法就过于教条了。请看作文训练《我成功了》了教学片断。
师:你们想在作文的哪一部分表达出我成功的那一瞬间呢?
生:我想在作文的结尾处,因为经过努力,我才获得成功的。
师:这很符合思维的常规,但大家还记得以前作文课我曾经讲过的倒叙法和插叙法吗?
生1:哦,我明白了,我可以先写成功了,再写探索的过程。
生2:我还可以在探索的过程中,回忆以前的成功然后再写现在的成功。
师:非常精彩,有时我们甚至可以写,实验并没有成功,但我成功地获得了体验。换个角度,我们就会有神奇的发现。
突破才能有创造,才会有发现。作文教学正是需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这样才能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丰富表达渠道,形成积累独创
作文需要素材的积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习作素材的积累也专门提出了要求。为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表达的渠道,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创新学生的素材积累。比如,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课文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去想象;可以要求学生每人自备一个“百字小事本”,一遇趣事便迅速记录下来;可以在教室开设板报栏,让学生把日常看到的锦言佳句张贴出来。
教师只有关注作文表达的每一个阶段,学生的独特思维才能够真正被激活,学生的作文才能真正展现出生活的情趣,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责编 韦 雄)
一、放大细节差异,形成选材独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便提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要求。那怎样才能寻找到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呢?请看下面《 的妈妈》的作文教学片断。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最想填什么?能说说自己的构想吗?
生1:我想填《勤劳的妈妈》,我想写写妈妈每天怎样辛勤地劳动的,从早到晚,不是做家务就是去上班,十分勤劳。
生2:我想填《爱我的妈妈》,我想写写妈妈既关心我的学习又关心我的生活。关心我的学习就写她在我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安慰我、鼓励我,关心我的生活就写她下雨天给我送伞。
师:大家也这样想的吗?
生(齐):是。
师:这样写就有些相同了。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妈妈怎么会如此的相同呢?虽然她都是爱我们,但爱我们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妈妈是严厉的爱……她们表达爱的方式肯定不同。还有,你们的妈妈特点都一样吗?有的妈妈爱美……
本例中的教师正是要求学生从选材时就关注个体的差异,注重细节的不同,以期在作文表达里展现出个性的特点,值得借鉴。
二、尊重内心体验,形成情感独创
作文追求的个性化,就是要通过作文把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不受限制地表达出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就是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一是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不求统一答案、标准模式;二是要培养学生乐于书面表达的习惯,乐于通过作文的形式来诉说情感,表达自我。例如,作文训练题《有句话想对您说》的教学片断。
师: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可能第一想到的是“这是一句什么样的话”和“这话要对谁说”,这样的想法固然正确,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通过作文这种形式来说这句话呢?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而且这句话究竟应该怎样说才得当呢?我们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说这句话呢?在想好了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大家不妨也来说说这个问题。
生:我想对老师说:“老师,你能不能少布置点抄写的作业?”(众生偷笑)
师:这话我很感兴趣,能说说理由吗?
生:抄写的作业我觉得有点多余,本来我们都会的生字词,有什么必要一遍一遍地写呢?
师:有意思。那能给我说说抄写好多遍带来问题的故事吗?
生:有一次,我抄了好多遍,第二天默写的时候还是错了,因为我抄的时候根本没用心去想,只顾把作业完成了。还有一次,我学着别的班的同学,手上拿两支笔一起写,被爸爸给骂了一通。(生笑,师也笑)
师:所以你就想说这个吗?我赞同你的观点,我也希望你在作文里写上这两个故事,写上自己的观点。
“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灵的港湾”,重视学生的感受就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即使是一些不切实际或者有损教师威信的想法,教师只要巧妙引导,也可使作文异彩纷呈,迸发个性的火花。
三、打破思维定式,形成表达独创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这里“不拘形式”强调的是作文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写记叙文尤其是写事的记叙文,都强调一个完整的结构,即起因——经过——结果的三段式。这在三年级作文起步时,要求作文结构完整,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但对高年级作文而言,这样的做法就过于教条了。请看作文训练《我成功了》了教学片断。
师:你们想在作文的哪一部分表达出我成功的那一瞬间呢?
生:我想在作文的结尾处,因为经过努力,我才获得成功的。
师:这很符合思维的常规,但大家还记得以前作文课我曾经讲过的倒叙法和插叙法吗?
生1:哦,我明白了,我可以先写成功了,再写探索的过程。
生2:我还可以在探索的过程中,回忆以前的成功然后再写现在的成功。
师:非常精彩,有时我们甚至可以写,实验并没有成功,但我成功地获得了体验。换个角度,我们就会有神奇的发现。
突破才能有创造,才会有发现。作文教学正是需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这样才能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丰富表达渠道,形成积累独创
作文需要素材的积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习作素材的积累也专门提出了要求。为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表达的渠道,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创新学生的素材积累。比如,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课文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去想象;可以要求学生每人自备一个“百字小事本”,一遇趣事便迅速记录下来;可以在教室开设板报栏,让学生把日常看到的锦言佳句张贴出来。
教师只有关注作文表达的每一个阶段,学生的独特思维才能够真正被激活,学生的作文才能真正展现出生活的情趣,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