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宝: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

来源 :建筑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廷宝先生是20世纪中国建筑师的杰出代表,他的建筑创作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以及相应的社会历史阶段,设计作品逾百件,是刻录在我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印记,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建筑自立基初创到成熟发展的总体面貌.rn杨廷宝先生接受过严格的西方古典建筑教育,也接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对中国古典建筑做法深为熟谙,形成了广博渊深的学术造诣和坚实醇厚的创作素养.由此凝练而成的,是他作为一位建筑师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其他文献
2021年,是我国老一辈著名建筑学家、著名建筑教育家、创立东南大学建筑学科的一代宗师杨廷宝先生诞辰120周年.1997年,我曾与陈宗钦、高晶等老师合作编写了《杨廷宝建筑论述与作品选集》[1],转眼24年,白驹过隙.当年建筑研究所和建筑系老师整理杨先生论述和作品资料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为写这篇稿子,我从学院图书馆借来一厚摞关于杨老研究的出版物,作为一位只是片段聆听过杨老教诲的晚辈学子,阅读后感到很难再写出比那些已经发表面世的论著和杨老自述更精彩的历史回顾和亲历见解.因此,我想从自己近年来对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
期刊
今年是我的导师杨廷宝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作为先生招收的最后一名研究生(齐康先生是联合导师),特写此文缅怀恩师.虽然先生直接教育我的时间很短,但我的专业认知与职业发展皆深受先生的学术影响,在我的思想深处注入了杨廷宝先生顺应建筑流变、坚守建筑本原的专业基因.
期刊
分别选取保罗·克瑞和杨廷宝师徒二人的相应建筑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据此来说明,杨廷宝从建筑场地、建造技术以及文化传统上着手,尝试在他的现代建筑创作中联结并呈现过往与当下的建筑时间.这个过程赋予他的建筑“不再”与“尚未”的双重属性,使他的建筑偶尔带着一丝别扭,但总是富有创意.正因为置身于社会现实中,他的建筑探讨了现实的可能性,并承载了如何让文化重塑自身的挑战.
刘爱华:1 城市的进化是一个不间断的状态rn今天采访的主题是关于北京前门H地块这一具体的城市更新项目,借此机会想请您先谈谈城市更新这个大话题.rn崔愷:这个话题很重要,改革开放以来这么多年,今天的城市已经从原来的扩张式发展进入到存量发展阶段,许多城市面临如何在存量的建成环境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提升.
期刊
根据文献资料,对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所藏4座中国古建筑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这4座模型为1920-1930年代基泰工程司所制,是近代中国建筑学开创时期最早制作的古建筑模型,当时曾多次公开展览,引起公众关注,后于1940年代末随杨廷宝转至当时中央大学并保存至今.梳理了基泰工程司制作和展示模型的经过,对模型特点进行了分析.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建筑师以展示传统的方式唤醒民众的努力,反映了杨廷宝等基泰建筑师从修缮和设计实践的角度对传统的关注.
1920-1930年代,中国进入新历史阶段,国家亟需寻求新的身份认同.为此,社会的不同方面,都力求新身份的表达方式.杨廷宝先生配合新时代,也投身求索中国新建筑的设计.尝试分析这些设计,显示杨先生是以建筑整体,来考量其建筑外形与装饰.透过探索本土身份认同,杨先生创造了具有中国固有美感及特色的整体和谐新建筑.
简要介绍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设计源起、场地情况、设计愿景、功能布局和主要材料的使用,将这座馆藏众多艺术作品的博物馆形象初步展现出来.
如何理解、认识和反思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成就和贡献,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杨廷宝,作为现代意义上建筑职业和建筑实践在中国的奠基者与代表人物及卓越的建筑教育家,其意义不仅在于优秀的作品,而且在于他对建筑职业和专业在现代中国形塑过程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建筑作为一种职业实践的知识为切入点,以现代意识和民众社会在中国的兴起为背景,从立场、观念、类型、路径等方面对杨廷宝的思想和实践特点进行解读,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与20世纪早期功能主义的比较,重新思考这种知识的特点,及现当代中国建筑研究中的一些理论与历史
通过针对杨廷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所接受建筑教育的梳理,以及后期两个建筑项目的 分析,解读其中所内涵的学院传统与专业因素.这样一种关于建筑设计的研究十分重要,不仅有助于弥合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其早期传统之间所存在的断裂性,而且通过进一步明晰在建筑学专业中的独立于时代的自主性特征,使得建筑设计在当前变革的背景下,有能力去面对来自多重领域的现实挑战.
信息化时代下,BIM技术打破了原有二维技术的设计短板,可以将各类建筑规划信息整合入三维模型设计信息平台中,从而有效推动建筑项目的整体规划和落地进程,让项目管理人员和建筑施工人员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和科学的设计信息,实现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等建筑主体的统筹协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建设项目的设计问题,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因此,BIM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目前,BIM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前期规划、施工模拟和项目管理中,对促进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
期刊